在三國歷史中,關羽丟了荊州後,劉備應該怎麼做才能翻盤?

桅子花香


荊州的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關羽自以為是、不聽勸阻,太愛惜自己的羽毛,做什麼事都在乎自己的名聲,瞧不起別人,總以為別人怕他,不敢對荊州下手,結果落得被殺的下場。

當初諸葛亮進川時就對關羽說過“東聯孫吳,北拒曹操,可保荊州不失”。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時候還是非常擔心憂慮的,觀遍諸將也只有關羽能當此任,再看關羽說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分兵拒之”。這是他守荊州的方法,說的飄飄然,輕輕然,壓根心裡沒不以為然,他當然知道荊州的重要性,但總認為自己餘威猶存,誰敢來犯。卻忘了自己已近花甲之年,也忘了當年廉頗為了證明不老而強迫自己一頓飯吃了一斗米、肉十斤背甲上馬的故事。再看他當聽到五虎上將里居然與自己並列有老將黃忠,心裡大不高興,你一個降將且又年老的人憑什麼資格位列其中。由此可見關羽的自大,目中無人。攻打樊城時不聽馬良勸說更換守荊州的人選。還有打樊城時考慮到了東吳可能會襲擊荊州,但一聽說是主將換成了不出名的陸遜,警戒之心立馬降低。東吳伸出的橄欖枝(孫權之子娶關羽女兒)他也不接,並辱罵使者,其實當時他要為自己哥哥劉備的江山多考慮一點,即使是政治婚姻,自己犧牲一下算什麼,況且也不一定吃虧,古時的這種套路比比皆是。完全忘記了諸葛亮的囑託。

以上是分析了一下關羽其人與荊州丟失的關係,荊州作為蜀漢和東吳間的緩衝地帶位置相當重要,向東可聯吳,可伐吳。向北可伐魏,可劍指許昌。更是蜀漢疆域的向東延長線,可作為兵源基地、後勤基地。這樣的肥肉不管東吳還是曹魏都會爭相擁有的。要時刻保證荊州不失那是千難萬難的,相對於蜀川的地利位置,荊州就像孤懸在外找不到家的孩子一樣,一但被圍救援根本做不到及時快速。

歸根結底荊州還是丟了,丟在了關羽手上。但是歸咎於最終原因就是它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就算是換成諸葛亮來守荊州也不一定能行,並且那是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地,精神消耗太大,壓力也大。不知諸位看過當時三國地形圖沒有,荊州正好處於曹魏和東吳兩者地域相交後的缺口中,像不像一塊肉放在了嘴邊呢?綜上所述結果就是荊州換成誰守衛,也不會確保萬無一失,遲早要丟的。

就算是荊州丟了,也不是丟了你劉備的命,難道忘記了自己當時起兵的誓言,忘了“衣帶詔”了嗎?忘了自己最終的目標了嗎?地盤丟了可以再搶回來,兄弟沒了十年報仇也不晚,要是自己命都沒了那一切可真是都付笑談中啦!所以當得知荊州丟了以後,劉備該聽取諸葛亮等大臣的建議繼續修養生息,行德政養民心,繼續引進良臣猛將,練兵備戰,培養蜀國第二代第三代人才,罷黜太子劉禪,改立其子劉諶或另立別人。並且在第一次北伐時把守街亭的任務交與關興或張苞,最終確保順利拿下長安城,疆域到達原東漢國土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整個西部地區。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關羽丟失了荊州之後,劉備要想翻盤。就應該安撫內部仇視孫權集團的情緒,化悲痛為力量,傾全力奪取關中地區。


劉備白手闖天下,依賴荊州才組織起自己真正成規模的劉備集團。劉備帶著荊州軍攻佔巴蜀後,後方基地荊州卻被孫權奪取,留守軍隊也全軍覆沒,或降或被殺。劉備集團成員自然是想要報復孫權集團,奪回失地。

然而,此時劉備應該要做的,不是進攻孫權,而是繼續北上,奪取關中。

此時,曹操奪取關中不久,民心尚未歸附。魏國內部,曹操已經年老,曹丕與曹植爭奪繼位權已經白熱化,曹魏集團無心對外。劉備集團此時卻最為強盛,巴蜀本地軍隊,荊州軍,依服的馬超,漢中軍,劉備集團可謂軍容壯盛,是最有銳氣的時候。這是劉備奪取關中地區的最好時機,比後來諸葛亮北伐時的形勢好的太多了。

如果劉備集團進攻並奪取關中地區,那劉備就完全佔據對魏吳兩國的戰略主動權,憑藉著實力翻盤了。

擁有關中劉備就能還都長安,以恢復漢室告知天下,佔據政治思想制高點。並且佔據關中地區後,雍涼可以說是能唾手可得。以巴蜀和關中之富饒,雍涼騎兵之精良。北路進可以威脅中原,可以退可以據潼關之險而守。南路可以順流而下威脅孫權,也可以憑險固守。假以時日,統一天下並不是難事。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劉備選擇東征孫權,在夷陵之戰中慘敗,最後命喪白帝城。


德全不畏


隆中對中,諸葛亮給的戰略規化書是先佔荊州,再連巴蜀,然後兩路出發,進攻曹魏。這個戰略規化,有對的部份,有裝的部份。

對的部份,時,劉備就在荊州,劉表的志大才疏為諸侯共見,替之最為便利,巴蜀劉璋、張魯弱小,得荊州後,先捏軟柿子,又可拿下一個堅固的後方。別忘了漢高祖劉邦,就是從此出發,滅楚霸王而得天下的,有成功案例在前,自會說服力強。

裝的成份,就是取下巴蜀後,是向北挑戰曹操,還是向東先取孫吳,諸葛亮也未必想清楚了,只是中原地帶為中華文明中心,得之方證明得了天下,古之戰爭總要師出有名,才得天下響應,未必是真有道理,至少得讓自己相信,都罵曹操是漢賊,攻曹才名正言順。而實際到底攻曹還是攻吳,我想諸葛亮並不一定想好啦,記住,那時赤壁之戰並沒開打呢!

關羽失荊州,戰略上是犯了大錯誤的,主要在於是和總指揮部並沒協調好,兩路出兵共同攻魏,而是自作主張,獨自行動,表面上符合隆中對的大戰略,實是狂妄的盲動,特別是在水淹七軍之後,更加狂妄了。

荊州不失,巴蜀穩定後,第一個戰略進攻方向,應該是孫吳,吳的實力比曹魏弱得多,主要依仗的是長江天塹和水軍,可有荊州之利,天塹不存在,盡起蜀地之兵,只餘少量軍隊,用蜀道艱險防住北方,完全可能滅吳後與曹操南北對峙,還有爭奪天下的可能。荊州一失,蜀漢只能是偏安和苟延的命運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本就是戰略狂悖之舉。





淨月暖陽


劉備想翻盤唯一的出路就是奪回荊州,消滅孫權,因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直以來都認為劉備伐吳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是導致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實際上,當時的天下大勢,強大的曹魏政權,已經牢牢的控制了中國的北方,其人口,土地,軍隊,經濟等縱合國力遠勝吳蜀的總和,是根本無法撼動的,劉備如果不打算偏安一隅,就必須奪回荊州,荊州是當時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非常富裕的一個州,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向東向北都有發展空間,劉備據有荊州,益州的時候,國土面積超過了孫權,控制的人口一度達到了200萬,整體實力超過了孫權,並且把孫權的勢力擠壓在北有曹魏,西有荊州劉備,南方是山越蠻夷之地,東面是大海的一個狹小的空間裡,以劉備當時的實力,伐魏肯定是能力不夠,但是順流而下,吃掉孫權的能力還是有的,所以,這也是孫權拼命要奪取荊州的原因。劉備如果想發展唯一的出路還是要奪回荊州,這跟什麼狗屁“兄弟情誼”沒有半點關係,純粹是國家戰略的需要,因為蜀漢政權如果沒有荊州,基本上就失去了出川的通道,因為從秦嶺出關中,道路崎嶇,運輸不便,如此就只能龜縮在巴蜀一隅之地,安心做一個“蜀王”,所以劉備在人生的暮年,依然奮勇上陣,要奪回蜀漢政權這一生命線。如果我們一定要把夷陵之戰看做是劉備的重大失誤,也只能是說劉備在對孫權實施軍事打擊的時候,沒有處理好跟曹魏的關係,在大爭之世,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形勢變了,政策也要跟著變,對於“漢朝政權”來說,曹魏,孫權都是“國賊”,要消滅國賊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當年秦始皇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尚且要“遠交近攻”,分化對手,劉備在丟失荊州以後,已經是實力最弱的集團,雖然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招牌,但是在與孫權交惡的情況下,已經不能兩面樹敵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伐兵,劉備在伐謀,伐交兩方面沒有做出任何努力,沒有處理好跟曹魏的關係,就出兵伐吳,因此,必須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防禦曹魏,所以在主要的作戰方向上無法形成軍事優勢,最終使得戰事膠著在夷陵,無力再向前推進了,其實,當戰爭膠著在夷陵的時候,劉備的敗局就已經註定了。反過來孫權則做了最明智的選擇,及時跟曹魏修好,向曹魏稱臣,甚至答應“遣子為質”,以此解除了北方曹魏的壓力,專心對付劉備,如果劉備也能採取跟曹魏和解的外交方針,專心討伐孫權,雖然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消滅孫權,但是至少奪回荊州或者是奪回荊州部分地區肯定可以做到,這樣,蜀漢集團在日後的征戰中,尚可以有所作為,否則,就只能偏安一隅,做個“蜀王”了事。


狼的影子319


蜀漢政權雖然不大,但卻擁有兩川和漢中之地,儘管關羽已歿,還丟了戰略重鎮荊州,但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李嚴等上流戰將皆在,軍兵規模不下數十萬之眾,且益州連年糧食豐收,蜀漢可謂兵精糧足。

倘若劉備能聽從諸葛亮、趙雲等名臣良將的勸說,伐吳的時機未成熟,吳國內部兵無動亂,與孫權君臣上下一心,東吳一時絕對難滅。

劉備如能竭盡全力做好三弟張飛的安扶工作,張飛也不置於死於內訌,被部將所刺殺,蜀漢政權再失一員頂天立地的大將,關羽、張飛之死,對蜀漢政權的打擊,對軍心的影響都是空前的。

關羽被東吳所殺,此仇一定得報,倘若此仇不報,張飛一定和劉備翻臉,畢竟與二哥情深意重。

劉備與關羽,何嘗不是情同手足,所以關羽一死,劉備如喪考妣,理智大失,名臣良將的忠言都成了逆耳,再也聽不進合理化建議。

天要桃園三結義叱吒風雲的劉關張滅亡,真是擋也擋不住,兄弟之間感情太深,早已超越了君臣關係,關羽先走一步,哥與弟豈能獨活,都前腳步結伴而走。

當時,蜀漢最大的對手,如諸葛亮和趙雲所言,依然是曹魏政權,曹丕篡漢自立為皇,終結了大漢政權,可謂人神共憤,劉備以皇叔自居自稱漢室正統,已稱帝續漢,理應以天下為重。

倘若劉備能放下私心,以曹丕為天下公敵,漢賊之仇公也,從而聯吳抗魏,還可能有機會打贏對曹魏的戰爭。

此時,再挾戰勝曹魏政權之餘威,劉備尚能與孫權談判荊州歸還之事,實在不行,雙方兵戎相見也不遲。

但大仁大義,任德佈滿天下的劉備,還是為了報義弟的私仇,不顧名臣良將的勸諫,親自率兵伐吳,結果被火燒連營,兵敗白帝城,自身也鬱悶而死,蜀漢徹底失掉了荊州。


國平軍史


關羽丟失荊州的主要原因是孫權被盟偷襲,關羽北伐的時候孫權出兵淮南,結果關羽大勝之後 孫權卻出兵偷襲。關羽失敗的原因有兩個最主要一是關羽的實力有閒關羽所佔荊州的地盤只有3個郡,孫權也佔據荊州的3個郡,二就是關羽疏於對孫權的防範,關羽北伐是劉備剛取得漢中大勝,如果孫權出兵淮南取得淮南的可能性很大,但孫權就是出於限制劉備集團的發展,以及實際利益(淮南雖然戰略地位高於荊州但人煙稀少)而被盟偷襲,所以關羽失敗之後(被曹操放行希望關羽與孫權先打一張而坐收漁利)還寄託於與孫權何談,用兵猶猶豫豫導致軍隊崩潰,自己兵敗被殺。劉備的出路有兩個一是劉備的戰略與曹魏練手出兵滅孫權,再擠走北伐3勢力獨佔江南。二是諸葛亮的戰略與孫權聯手奪取涼州進取關中。


小王飛刀1


關羽大意失荊州,對劉備而已不僅失去了荊州軍區總司令、荊州兵團及荊州人才庫。更失去了爭霸天下的主動權(又由於蜀漢是外來政權,失去了荊州的依靠,政治方面的打擊也不小)

再從地理位置來看的話,失去荊州的劉備,被曹魏、孫吳困在了益州山川之地,再難有發展空間。

可見其荊州的重要性。荊州四通八達,得荊州者執天下牛耳。而當時三方的實力對比,劉備差曹魏太多,若北上伐魏是難上加難。若和平發展的話,蜀漢只會被越甩越遠。所以劉備選擇伐吳實為明智之舉

(從戰略上看奪取荊州,重拾爭霸天下的主動權。由於東吳先背棄盟約偷襲荊州殺害關羽,於公於私都應該先打東吳)

制定好了戰略及進軍方案,人員調配等,劉備與夷陵決戰東吳。(問題就在於此)劉備翻盤的機會就在於夷陵之戰,

劉備若夷陵之戰獲勝,則所有難題迎刃而解。

由於當你劉備兵敗夷陵是被火攻,所以後世有學者說當初劉備當以土石築防,可擋火攻。



可是毛主席也說過:“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若劉備按此方略作戰,定能擊敗東吳奪回荊州。奪回了荊州就又機會翻盤


左將軍


論實力說,曹操強,論能力來說,曹操強,論用人來說曹操強,論地域來說還是曹操強,就是論後代還是曹操強,😂翻盤存在於小說,實際上是壓著打,遲早被滅!


風行無影踏海無浪


荊州有個屁用,集中兵力攻打長安,此時長安缺兵少將,荊州雖然丟了但是在蜀的劉備主力沒有受到影響。能拿下長安建立類似秦國版圖的政權,手握崤崡天險,這是可以長期延綿漢室的的政權。

這麼做己方佔有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曹操此時命不久矣,曹魏此時權力在鄴城主力在洛陽,如果陷入劉備手下會引起政治動亂。地利長安對西可謂易攻難守,散關,陳倉,褒斜道,子午谷,祁山等多個隘口可以突破祁山關隘,此時如果用魏延的子午谷戰略必成。人和即便張飛去世,北攻必定會得到以諸葛亮集團為首的反對攻吳派的全力支持,不必因此訓練新兵耽誤較長的準備時間。

如果劉備攻打長安我猜測有七成以上勝算,此時曹操手裡兵力拙荊見肘,為了保證權力安穩過度給曹丕,曹操大概率會放棄長安,全力防守洛陽。這是唯一的可以扭轉劉備局面的對策。

至於伐吳,說一百遍沒有水軍,指望劉備臨時訓練出來的水軍和一個估計不懂水戰的黃權如何能夠抵擋東吳水軍突襲。隨便來個人都可以辯論,劉備攻吳毫無勝算。


月色憂鬱


關羽死後,劉備相當於失去了臂膀,加上荊州大片土地和軍隊,損失可謂 極大,形勢不妙要想挽回頹勢,非常難,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曹操勢力宏大,孫權據險自守,劉備內部關係繁雜,士氣低落,首要任務就是穩定內部,穩定軍心,可從何下手呢?

如果聽從諸葛亮趙雲之流的意見,跟孫權既往不咎,合力抗曹,道義上是說的過去,情義上卻過不去!

關羽跟隨劉備三十年,從白丁打到漢中王三分天下,不是兄弟勝似兄弟,簡直就是不分你我,突然被盟友暗箭傷人,中道而亡,不要個說法是肯定不行。

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勢滅了孫權,既能報仇提振士氣,又能取得實惠,全力對抗曹操。如果諸葛亮能看到這點,幫助劉備達成心願,那麼天下姓誰還真說不定。其實以蜀地的地勢,曹操想攻進來也是很難,只消幾個上將足矣,諸葛亮完全可以從徵。

可惜,就像劉備入川一樣,由於託大,對困難考慮不足,諸葛亮沒能隨行,導致出現重大失誤,火燒連營大傷元氣,某種程度上,也是劉備氣運不好,無福享有天下,漢室終難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