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村:名副其實的文化村

千年歷史靜臥村莊之中

西秦村的村名,值得說道說道。

出了陳倉區虢鎮城區,順著西寶中線再往東走幾百米,路北就是西秦村了,路邊高大的牌樓正中寫著“西秦村”三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走進村裡,這裡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風光秀麗,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如今的西秦村,是由閣底堡、李家村、下庵村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

其實,西秦的名字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寶雞一帶,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西秦其實是十六國時期的一個國家的名字,是隴西鮮卑族首領乞伏國仁所建,位於苑川(今甘肅蘭州西固),其國號為“秦”,以地處戰國時秦國故地為名。《十六國春秋》中第一次用西秦這個稱謂,以別於前秦和後秦,於是後世便沿襲了下來。西秦從公元385年建國到公元431年亡國,經歷了46年。

這個西秦和西秦村有何關係呢?

這就要回到上世紀50年代了。寶雞解放後,西秦人民總算盼到了好日子。在黨的領導下,西秦村村民按照國家頒佈的《土地改革法》,在寶雞縣委土地改革工作組的支持下,於1951年11月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西秦村的三個自然村也是在那個時候合而為一村的。就在那時,村民們讓一位有文化的駐村土改工作隊幹部給村子起個名字,這位駐村幹部經翻閱古籍,起名西秦村,西秦村的名字就這麼叫開了。

為什麼說村子有千年的歷史呢?這要從一個不經意的小細節說起。

幾年前,西秦村要籌建村史館,於是村民借閱了大量寶雞地區的歷史文獻資料,其中“李家村曾經出土過青銅器”這一條記錄,引起了西秦村黨總支書記李亞林的注意。“我當時想著,既然曾經出土過青銅器,那我們最起碼要搞清楚出土了哪些青銅器,長啥樣子,青銅器後來去了哪裡。”

就是這麼一較真,西秦村的歷史浮出了水面。

“這裡出土過幾件西周的青銅器,有幾件還是有銘文的。之後,我們專門請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在我們村進行了考古研究,本來只想把1982年的考古工作確認一下,順便再看看還有啥新發現沒有,結果一部‘中國通史’就這麼被發現了。”李亞林說道。考古學家之所以說西秦村下埋藏著一部中國通史,是因為經過實地勘探,西秦村中先後發現了屬於仰韶文化的李家村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閣底堡遺址,還有西周青銅器窖藏、西漢墓葬遺址、唐代民居遺址以及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等。一個村子,見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當然,西秦村擁有的歷史不僅限於此。在西秦村北隅,聳立著一座被稱為陳倉外八景之一的“小蓬壺”,自隋唐起,這裡便有著名的南昌宮,又稱蓬壺仙觀。據殘留的《重修玉泉觀叢林碑記》記載,該宮系南宋全真七子馬丹陽、丘長春棲隱之處,亦稱南昌宮、玉泉觀、通明閣。據碑石載,小蓬壺始建於隋代,整個古建築群鳥獸青脊、斗拱翹簷、雕樑畫棟、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寶雞縣誌》雲:“殿閣崇隆,松柏蓊鬱。”

家風家訓我們的傳家寶

搞清楚祖先從哪裡來,是明晰一個村子發展脈絡的首要問題。而西秦村的歷史,要複雜一些。

在西秦村村委會以北100米處,1982年進行過考古發掘,現已回填並保護起來的李家村仰韶文化遺址可以證實,人類先祖早在7000多年前就生息繁衍於此。不過在很多村民看來,他們的李姓先祖,應該是來自於甘肅天水一帶。當然,在漫長歲月中,人口不斷遷移。據已被損毀的高新區天王鎮胥家村《胥氏族譜》記載,元朝末年戰亂頻繁,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地百姓亡者十有八九,地廣人稀。明朝初年,朝廷下令組織山西百姓向臨近的、人口少的省份遷移,胥姓族人先遷到虢鎮西秦村,最後移居到現在的天王鎮胥家村。

雖然經歷了歷史變遷,但西秦村中“仁義、孝順、友愛、勤勞”的家風家訓卻一直流傳了下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秦村的家風家訓園。

西秦村家風家訓園共分為家範傳世、風範長存、和合新風三大展示板塊。在家風家訓園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焦裕祿、楊善洲等先進模範人物的家訓被作為專門單元,擺在突出位置。

“十多年前,村子的樣子我們至今還能記起來,那時候大家都窮,可是隻有十年光景,現在的西秦人生活完全不一樣了。這靠的是黨的好政策,所以我們認為,要從黨的優良革命傳統中汲取養分,要以英模光輝事蹟浸潤心靈,以紅色家訓引領家風。”李亞林說道。

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西秦村家風家訓園通過珍貴的歷史圖片和豐富的文字資料,為村民生動闡釋了共產黨人無私為民的“紅色情懷”和律己育人的“持家之道”,讓家風家訓教育更有說服力、感染力和持久力。與此同時,家風家訓園中還把從村中善行義舉榜、好媳婦好婆婆、身邊好人好事等評議活動中評選出來的優秀村民代表和優秀家庭事蹟整理出來放置其中。李亞林認為,偉人的品質激勵我們前行,對村幹部的影響特別大,但有的人可能覺得普通人與偉人差距太大,於是就專門整理了村民自己的故事;同住一個村、同吃一井水,同樣是持家、育人,看看別人的故事,就能讓家風家訓的教育更生動感人。

如今的西秦村村民鄰里和睦、團結友愛,正如村中怡樂園裡總結的五句話:造就好隊伍、建設好家園、過上好日子、形成好風氣、養成好習慣。

擼起袖子要把文化留住

今年6月,西秦村建設社區博物館的事情終於落地,據瞭解,博物館將通過“地域+傳統+記憶+居民”的形式,實現對老百姓身邊文化印記的集中展示、保護和傳承。其實在2017年,西秦社區博物館就已經是省文物局命名的全省首批社區博物館之一。

西秦社區博物館憑什麼成為全省首批社區博物館之一,這源於一次沒人陪同的領導視察。

去年夏天,一位“看起來像領導,但卻沒人陪同”的人來到西秦村,說想看看村裡的村史館。熱情的村民帶著他到村史館裡詳細地參觀了一番。這一看不要緊,這位參觀者為西秦村村史館中保留完好的上世紀50年代以來西秦村所獲得的獎狀、獎章、錦旗和手工刻印的村志、社報及報紙、雜誌、老照片等所深深震撼。

“這就是新中國農村發展史啊!難得你們把這些資料保存得這麼好!”這位參觀者感嘆道,而他就是省文物局原局長趙榮。

西秦村的村史館,確實不一樣。

村史館以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的省級勞動模範李雙印為主題,從土地改革、建社入社、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四個方面,以36個篇目、3萬餘文字、100多幅圖片和大量實物,記載和印證新中國成立以來西秦村的發展歷程。特別是記述了改革開放以來,村“兩委會”依靠黨的好政策,團結帶領群眾艱苦創業,在壯大集體經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增加村民收入致富奔小康、保持市區先進村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這些圖片和實物,濃縮了西秦村的發展史,記載了西秦人“發展升級、小康提速、實幹興村”的光輝歷程。

村民李志保喜歡帶年輕人參觀村史館。在他看來,每次到村史館參觀,可以把西秦人堅持不懈、勤勞勇敢的創業過程像看電影一樣重溫一遍,可以讓年輕人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除了本地人之外,西秦村村史館還吸引了一批批外地黨員幹部群眾參觀學習。如今,西秦村村史館已經被陳倉區委組織部命名為“黨員教育基地”,先後有陳倉區、隴縣、西安及甘肅、青海等地的5000多名黨員幹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

“創辦村史館的目的是讓廣大村民和下一代始終不忘老前輩艱苦創業的奮鬥歷史,倍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讓淳樸的民風和好家風代代相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老前輩的傳統美德。”李亞林的想法卻不止這些,“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在我看來,振興就是三部分,一是產業振興,二是文化振興,三是紅色基因。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我們希望今後可以把文化做成亮點,把亮點做成景點,把景點串成景區,最終打造出一個既能展現村子歷史,又能實現共同富裕,還能傳承家風家訓的田園綜合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