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認領」讓文物也「老有所依」

■苑廣闊

據報道,我國僅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處,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記在冊卻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更是難以計數。文物保護的複雜情況,需要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在這方面,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進行的探索取得頗多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和好評。當地推出的“文物守護認領”模式,近日獲得了2018年福建省志願服務項目優秀項目榮譽。

文物有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之分,從保護的角度來說,可移動文物可以被安置、收藏在各種博物館、文化館等特定場所,然後配備專門的人員、設施等進行妥善的保護。而對於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才是難點所在。儘管我們有專門的文物保護部門,但限於資金、人力等等,不可能一天24小時盯著這些散落在各地的人文古蹟、歷史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相比於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難度更大,也更加迫切。

廈門市思明區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上進行的積極探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所謂“文物守護認領”,就是把那些亟需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列出一個名單,然後招募喜歡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志於人文古蹟、歷史建築保護的市民群眾,以志願者的身份來對這些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守護式認領”。按照當地文體出版局的規定,認領文物的志願者,每個月要對認領守護的文物點進行兩次以上的巡查,並及時做好記錄和反饋,一旦發現自己認領的文物有什麼異常,馬上向當地相關部門進行上報。

不難看出,“文物守護認領”最大的優勢,就是充分調動了群眾的力量參與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彌補了政府有關部門在資金、人力等方面的不足,最終的目的是讓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讓這些擁有幾百幾千年歲月的歷史建築“老有所依”。而對於參與認領守護文化的市民群眾來說,不但為自己喜歡的文物古蹟、傳統文化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還能參加相關部門的培訓,聽取專家學者關於這些文物歷史價值、文化內涵的講解,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收穫,同時還傳承了傳統文化。

正如很多參與當地不可移動文物“守護認領”的志願者所說的那樣,自己並不用騰出專門的時間和精力,只需要利用每天早晨跑步、遛彎、鍛鍊的時間,就可以圍著自己認領的文物古蹟、建築轉上幾圈,完成自己的守護任務。而且每逢節假日,一家人還可以帶著孩子前來參與古建築附近的衛生清潔、建築守護工作,既可以培養孩子對祖國傳統文化、人文歷史的瞭解和興趣,同時還可以增強孩子對自己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自豪感,一家人都能獲益良多。

全國範圍內僅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處之多,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難把所有這些文物都納入保護之中,發動群眾的力量參與對文物的保護,就顯得很有必要。廈門市思明區的“文物守護認領”,無疑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期待未來能在更多城市得到進一步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