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洲:他曾是清华大学任期最短的“校长”

1948年底,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辞别清华园时,由冯友兰出任校务临时会议主席,但他主持清华大学校务不足半年,1949年5月由叶企孙出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履行校长职责,1952年6月,刘仙洲出任清华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直到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为止,刘仙洲实际主持清华大学校务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堪称清华大学史上任期最短的“校长”。

刘仙洲是著名的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也是中国近现代机械工程学的奠基者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叶,曾出任北洋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之后,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当中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之一,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仙洲:他曾是清华大学任期最短的“校长”

刘仙洲

刘仙洲(1890—1975)字仙舟,原名刘振华,河北完县人,1890年1月27日出生于河北完县唐兴店村,自幼在私塾读书,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1906年,刘仙洲考入完县高小学堂,一年以后又考入保定府“私立育德中学堂”读书,当时的保定府学校众多,教育十分发达,甚至有“学生城”之说。刘仙洲在保定府求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积极参加了保定地区的辛亥革命活动。

1912年,刘仙洲以优异成绩从保定“私立育德中学”毕业,在校五年的学习成绩平均达96.4分,堪称是一个优秀学生。

1913年,刘仙洲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刘仙洲入学时,国立北京大学刚由“京师大学堂”更名不久,由严复出任国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1914年,胡仁源接替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二任校长,此时的北京大学已经汇聚了一批著名教授,诸如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等人,但这些教授却大都是文科教授,而当时的北京大学也确实以文科见长。

1914年,刘仙洲以公费生资格考入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刘仙洲入学时,香港大学刚刚创立仅三年,以模仿英国利物浦大学制度为主,重理工而轻人文,因此初期只设有医学院、工程学院和文学院。

刘仙洲经过四年英国式的机械工程专业教育的学习,于1918年获得香港大学工程科学学士学位,其毕业试卷经过英国伦敦大学审查,被评为“头等荣誉”。

刘仙洲拿到香港大学毕业文凭之后,原打算去英国留学深造,在人生道路面临多种选择之时,刘仙洲毅然回到母校“育德中学”,担任学校创办的“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机械学的教员。

当年的“育德中学”创办了四期留法培训班,共毕业了213人,其中有93人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人曾在此学习,因此刘仙洲与他们有师生之谊,而正是这一段历史,为刘仙洲解放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不久刘仙洲又先后出任“天津直隶工业专门学校”和河北大学教授,他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培养了一大批清寒而有志青年,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远见卓识地提出了“工读协作制”,即在学校附设实习工厂或者在工厂附设补习学校,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理论,又在工厂力求实践,学与工结合于一体,培养和造就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工程人才,为了倡导“工读协作制”,刘仙洲曾以《我国工业教育应酌采工读协作制意见书》上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但并没有被接受推广实行。

1924年9月,刘仙洲出任北洋大学校长,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完全按照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办学,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由西方教师授课,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应用专业。

刘仙洲的前任冯熙运因学运问题而被迫辞职,北洋政府教育部遴选34岁的刘仙洲出任北洋大学校长,尽管此时刘仙洲只有本科学历,但在学界却已经颇有影响力了。

刘仙洲:他曾是清华大学任期最短的“校长”

刘仙洲

刘仙洲上任伊始,即对北洋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他相继聘请了茅以升、侯德榜、石志仁、何杰等著名海归工科学者担任教授,改变了以往由外籍教授单一授课的局面。

刘仙洲还亲自拟定了《北洋大学附设工读协作制机械工学系意见书》上书教育部,力争将北洋大学打造成“东方的麻省理工学院”,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内阁更迭频繁,派系林立而错综复杂,而办学经费更是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北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尽管如此,北洋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为那个时代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专业人才。

1928年7月,北洋大学被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刘仙洲辞去北洋大学校长,由茅以升出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院长。

卸去校长之职的刘仙洲,则应张学良之邀前往沈阳,出任东北大学教授兼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当时的整个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和建设迅速,因此东北大学办学经费充裕,其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了许多著名学者前往任教。

刘仙洲执教东北大学期间,主要讲授机械原理、热机学等机械专业课程,为机械工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之后,刘仙洲不愿继续留在东北当亡国奴,从沈阳逃亡至关内,在唐山滞留期间,被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聘为教授,1932年之后,由于日本不断染指华北地区,唐山所在的冀东地区成为前线,而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在新任院长孙鸿哲主持下,坚持在校内悬挂国旗。

1932年夏,清华大学筹备成立工学院,内设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和土木工程学系,由梅贻琦兼任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庄前鼎负责筹建机械工程学系,顾毓琇负责筹建电机工程学系,而土木工程学系创办时间要更早一些。

1932年底,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邀,刘仙洲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参与了工学院和机械工程系的筹建工作,机械工程素有“工业之母”之称,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的摇篮。

机械工程学系第一任系主任由庄前鼎教授出任,庄前鼎具有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和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在庄前鼎主持下,机械工程学系以“造就各项机械工程专门人才,适应国内社会需要”为宗旨,设立了3个学科组:原动力工程组、机械制造工程组、飞机及汽车工程组。

自1933年起,刘仙洲受“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委托,开始编订《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为中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做积极的努力,他查阅了诸多古籍,汇编卡片数万张,按照“从宜、从俗、从简、从熟”的四大原则,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编成了一万一千多个词汇,汇编成《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一书,并于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受到中国工程界的欢迎。

因为机械工程词汇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五花八门的译法和称呼,让人无所适从,严重阻碍了中国工程教育和机械工业的发展,例如弹簧被叫做“司不令”,机车前的排障器叫“猪拱嘴”,化油器被称为“油壶子”,自从《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出版后,中国的机械工程名词开始逐步趋向统一。

1935年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馆落成,实验设备大多从欧美等国家购置,堪称国内最先进和完备的机械实验室,刘仙洲则发表了包括交通工具、农业机械、灌溉机械、纺织机械、雕版印刷、计时器、兵工等13个方面的《中国工程史料》。

刘仙洲:他曾是清华大学任期最短的“校长”

清华机械工程馆

1935年秋天,全国机械工程界筹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清华机械工程系的刘仙洲、庄前鼎、李辑祥、王士倬等教授都是发起人,而筹备处就设在清华大学。

1936年5月21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杭州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正式成立,选举黄柏樵为会长,庄前鼎为副会长。

刘仙洲在清华大学执教的六年里,主要讲授机械原理和热机学课程,深受师生的欢迎和赞誉,其教学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室以及实习工厂都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刘仙洲还在“教学之暇,孜孜不倦,努力著述”,早在二十年代之初,刘仙洲就自编了中国第一套工科大学中文教科书,在其教学生涯中,刘仙洲坚持用汉语授课,每开设一门课程,都要编写成教材,相继编写了15本中文版教材,可谓是中国机械工程教材中文版的始祖和奠基者。

其一生还撰写出版了各种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达300万字之多,尤其是《机械原理》、《热工学》、《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中国农业机械方面的发明》等著作,对中国机械工程学的建设和发展影响至深,经常被学术界反复引用。

“七七事变”之后,刘仙洲随清华大学南迁,先在长沙临时大学任教,不久又随学校迁至云南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教授,在这所简陋的战时大学里度过了整个抗日战争,并于1943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第二批“部聘教授”,刘仙洲在教学之余,还搞过改良犁、水车和排水机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研究论文——《中国农器改进问题》。

刘仙洲:他曾是清华大学任期最短的“校长”

刘仙洲指导学生复原古代机械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原址复校,刘仙洲则应邀赴美考察和研究农业机械,刘仙洲并非欧美名校出身,但却一直存有留学深造情结,渴望到美国考察和进修,年近花甲之年的刘仙洲终于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他在美国考察历时一年半,访问了美国十几个洲,先后在大学农学院、农业试验站、农业机械厂等地方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会见了许多著名的农业工程专家,其中就包括“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会长戴维斯,还应邀出席了该学会的年会。

1947年,刘仙洲从美国考察回国途经南京时,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拟设宴为刘仙洲接风洗尘,并借机游说刘仙洲再次出任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闻讯之后,连夜乘车北上北平,以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尽管教育部不久就公开宣布了这一任命,并再三敦促刘仙洲赴任,但刘仙洲却始终没有到任履职。

回到北平的刘仙洲,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在中国工程师学会作了题为《农业机械与中国》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在美国的考察情况和感受,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刘仙洲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应以农业发展为重,作为推动国家建设的基础,而农业机械的制造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与其模仿外国的大型农业机械,不如先对中国原有的畜力机械加以改善,即机械部分改进设计,动力部分仍然使用畜力,然后逐步向农业机械化方向发展。

1948年,中央研究院遴选第一届院士时,刘仙洲无缘入选,这也许是因为机械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而刘仙洲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上。

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刘仙洲选择留在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后,刘仙洲也继续在清华大学执教,于1952年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还曾一度担任第一副校长,时间长达14年之久,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

刘仙洲:他曾是清华大学任期最短的“校长”

刘仙洲办公照

刘仙洲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新生政权的建设工作,他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毫无保留的贡献在清华大学的学科建设上,无论是专业设置、科学研究,还是学校管理、教学作风,刘仙洲都事无巨细,他都一一过问,积极参与其中。

1955年,对于65岁的刘仙洲教授可谓是双喜临门,不但被中国科学院选聘为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而且还于当年11月经蒋南翔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仙洲是解放后最早入党的知名老教授之一。

蒋南翔介绍刘仙洲的入党发言,被冠以《共产党员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之题目,在《北京日报》上发表,12月24日,刘仙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一文,阐述了他的入党体会、感受和思想转变过程,蒋南翔和刘仙洲的文章见报后,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正是在刘仙洲的带动之下,清华大学的张子高、梁思成、张光斗、张维、史国衡、钟士模等30余位著名教授也都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仙洲:他曾是清华大学任期最短的“校长”

刘仙洲在书房中

1956年,刘仙洲主持制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长远规划,为发展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譬如建议当时的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创办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并亲自担任教务长和授课,他向清华大学建议成立农业机械系和农田水利专修科,以尽快培养农业机械技术专门人才,为此,他将多年收藏的农业机械书700余册书刊赠予学校。

1956年9月,刘仙洲应邀前往意大利,出席“第八届世界科学史”会议,刘仙洲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证明中国在公元2世纪时,齿轮的实际应用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张衡就是中国创造机械计时器的第一人,比西方约早1000年。

刘仙洲:他曾是清华大学任期最短的“校长”

刘仙洲(左二)在意大利留影

1961年,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刘仙洲以专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献礼,在这部学术著作中,刘仙洲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在简单机械的各种原动及传动机械方面的发明创造,其中不少项目早于其他国家几百年,有的甚至达1000多年,在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一章《中国在原动力方面的发明》还被翻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的杂志上发表。

1962年,刘仙洲又出版了专著《中国古代农业机械方面的发明》,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在整地机械、播种机械、除草机械、灌溉机械、收获、脱粒、加工机械、农村交通运输机械等方面的发明创造,因为在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发明创造中,农业机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1970年,已是八十高龄的刘仙洲,依然笔耕不辍,拟出了《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的写作提纲,文献资料也准备齐全,并开始以顽强的毅力撰写,但终因胰腺癌的折磨而未能完稿,1975年10月6日,刘仙洲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刘仙洲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其著述达300余万字,为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