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海歸回國就業優勢不明顯 部分羞於提留學經歷

调查:海归回国就业优势不明显 部分羞于提留学经历

海外學子密集“迴歸”的8月剛剛過去,我們發現,剛回國的海歸一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對環境適應的憂慮,另一方面又常常缺乏關於國內求職的具體信息,對個人發展方向有些無措。

海歸有歸來“迷茫期”嗎?

普遍存在的隱性“迷茫期”

海歸回國是否存在“迷茫期”?答案是肯定的。

海歸學成回國,或開始進入工作單位,或雄心勃勃地開始自主創業。但我們接觸的幾乎所有采訪對象,都會傾訴自己剛剛回國的那一段感到迷茫的階段。原本以為是回到了熟悉的家鄉,結果發現人脈、工作節奏內容,甚至周邊的街景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因中外社會環境、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差異,海歸在回國找工作時難免會有一些不知所措,如果對個人的職業發展缺乏明確的規劃,就會更感茫然。

但是,這種普遍存在的迷茫現象又是隱形的。

在互聯網上查詢,可以找到許多“迷茫”的實例,但對此卻少有專門的研究。這種持續時間或長或短、程度或輕或重的抑鬱情緒,給海歸帶來了困擾,浪費了個人和社會資源。

許多海歸將這個“迷茫”的階段描述為“幹啥都沒有勁頭”“懷疑自己能力”“感到自己出去留學是白費錢”“羞於提起自己出國留學經歷”,甚至“不願出門”。

分析海歸產生迷茫情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應屆畢業的海歸,其就業優勢並不明顯,有些企業甚至偏愛國內畢業生。二是創業海歸,會面臨所有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所遇到的困難,各種不熟悉的日常事務,讓他們應接不暇,處理不利,從而產生沮喪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三是一些海歸沒有足夠清晰的個人職業目標,對於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個人期待與現實產生落差,造成失落感。四是對去國多年後的迴歸存在文化“斷層”的擔憂,許多人反覆問自己:“我真能夠融入國內的社交圈子嗎?”

不少海歸回國初期雖然感覺這樣那樣的不適應,但並沒有意識到這段“迷茫期”給自身發展帶來的影響。

那麼,海歸該怎樣克服不適應,儘快度過“迷茫期”呢?我們採訪了一些已經就業或者創業的海歸“前輩”。

困惑:我能適應國內社交環境嗎?

化解之道:通過工作 進入圈子

“我高二就到澳洲留學,一待就是9年。去年剛回國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張白紙,對國內的生活環境非常陌生,社交圈也很窄。”曾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學攻讀市場營銷和商務法律碩士學位的鐘漢斌,畢業回國剛滿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裡,他逐漸克服回國後的迷茫,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劃。

“距離碩士畢業還有不到一年時間的時候,我就在構想回國會有怎樣的發展。其間也對自己的回國決定很糾結,一方面不確定自己能不能適應國內的社交圈子,另一方面又對回國後即將面臨的挑戰有一點憧憬和期待。”

“現在回想起來,讓我堅持下來的就是一個信念——既然做了這個決定,再難也要克服。”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深圳人,考慮到發展的機遇和平臺,鍾漢斌回國後選擇了回家鄉尋找機會。令他驚訝的是,“回國後,我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脫節。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肯定會遇到許多不順手的情況,但只要花點心思去理解周圍同事的工作行為、說話方式等,就會發現自己可以適應全新的環境。”

經過一年的努力,鍾漢斌頗為自豪地說:“現在,我擔任深圳市光明新區留學人員聯誼會的秘書長。這個位置給予了我很多學習的機會,而我也喜歡儘自己的能力幫助身邊更多的海歸朋友。一步步走過來,我對今後的發展路線也更加明確——建立、經營平臺,在保證自己發展的前提下幫助其他人。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其實,早在澳洲留學期間,鍾漢斌就常常做新生的“心靈導師”。回國後,他依然樂於幫助更多海歸融入國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一些澳洲的學弟、學妹在剛剛回國時,往往擔心自己不能融入新的環境,常來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更快地適應。這時我就會告訴他們,不要害怕面對問題,勇敢嘗試,你的適應能力遠比你想象中的強大。”

困惑:我該進入什麼行業工作?

化解之道:找準定位 發揮才能

“剛畢業時,壓力很大。身邊的不少同學在回國前就已經通過校招和線上面試,陸陸續續地收到了國內用人單位的錄取通知。相比之下,我的行動慢了很多,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究竟該往哪兒走,心裡越來越慌。另一方面,父母的期待也給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和焦慮。他們認為從名校畢業的我應該很快就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務分析與戰略管理專業的陸一彤,於2016年回國。

最初的一段時間,陸一彤一直有一種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疏離感。海投簡歷、更換工作,兜兜轉轉始終難以融入國內環境中。“後來我接觸到一位資深的人力資源前輩,他問了我3個問題:第一,你喜歡做什麼;第二,你擅長做什麼;第三,做什麼事業有發展前景。找到這3個點的交集,就能找到對於個人發展來說最好的機會。這番梳理之後,我找到了方向。”

陸一彤放棄了“東奔西跑”式的行事方式,“我喜歡跟人打交道,適合交流性強的工作,之前的實習也都與銷售有關。我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進入獵頭行業,幫用人單位尋找他們想要的人才,幫人才匹配他們想要的工作。”

陸一彤認為,想要真正融入國內的環境、職場,搞清楚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很多中國的企業要開拓海外市場,也有許多外國公司想到中國發展,雙方都對有留學背景的海歸非常青睞。‘海歸’的標籤可以在前期幫助我們獲得這個工作。當然,走上工作崗位之後,需要踏踏實實地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再結合自己的海外學習生活經歷幫助公司發展。”

困惑:我能否擔起創業的重擔?

化解之道:打造平臺 展現自身價值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數據科學碩士林桂民,在2012年畢業後決定回國創業。“大四的時候,我就跟著同學一起創業,有一定的經驗,也一直想有機會自己做點事情,所以回國後決定繼續走這條路。我喜歡看書,也樂於幫助別人。開發幼兒英語教育的線上平臺,既有效地運用了我的專業技能,又能找到適合我的工作方式。”

但是,由於社會交往能力、市場營銷經驗比較欠缺,林桂民在創業之初屢次碰壁。

林桂民回憶起自己事業的起步階段,“當時,我對於要創辦的公司只有一個模糊、宏觀的概念,很多細節還需要打磨。因此,產品還沒出來,自己的錢就花光了。這時,遠在美國的同學聽說了我的創業想法和處境。在和我詳細探討之後,他用自己的積蓄投資了我的公司。這樣的雪中送炭,讓我特別感動。”

作為一個有“工程師”背景的“理工男”,林桂民表示,“開發能夠提高效率的工具,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他打造的不僅是一個提供幼兒英語教育的平臺,也是他展現自我價值的創業平臺。

轉自: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