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0米海拔的深山古剎里抄經喝茶是怎樣一種體驗?

人們怎樣定義一場“純粹”的小眾旅行?自由行不跟團是必須的,有獨特的風土人情也是必須的。就像“去一個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聽過的海島旅行”,光是標題就能俘虜你的心。

在1000米海拔的深山古剎裡抄經喝茶是怎樣一種體驗?

固然是小眾旅行的敵人,但最大的敵人還是千山一面,千篇一律。解決了這兩大技術難題,即使是拔腿就能到的地方,也有小眾旅行“小而美”的美好。譬如說,山巔一寺一盞茶,一卷經。

在很長很長的歷史長河裡,普天下的人們,到天目山的目的,除了看大樹王,就是去一座叫開山老殿的古寺,帶著一顆朝聖的心。歷史已經湮沒,以至於今人已經很少知道開山老殿原來的名字是“獅子正宗禪寺”。更不知道日本鎌倉時代的禪宗一派,將此處奉為祖庭,盛行“不上西天,不見兩峰,不成正宗”一說。

“兩峰”就是高峰古佛和世稱“江南古佛”的中峰明本。高峰和中峰的故事,就是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只看凡人而能被當世尊稱為佛,就知影響力。更何況中峰還是一代詩僧,日本至今還像收藏國寶“天目盞”一樣,收藏著他的詩書作品。

在1000米海拔的深山古剎裡抄經喝茶是怎樣一種體驗?

中峰在元代尊為國師,一國之師最為我們熟知的弟子是“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趙孟頫。官做到翰林學士、榮祿大夫,書法詩畫更是名滿天下。趙孟頫應該是中峰俗家弟子之中最矢志不渝的一個了。他們的師徒關係,絕對不像我們今天曲藝界的師徒撕逼,只要看他在奉旨撰寫的“大獅子正宗禪寺碑記”和書信往來文字中的片段,就可知道他對老師的孺慕和崇敬到了什麼地步。在中峰建“幻住庵”的時候,趙孟頫親自搬磚,還在《遊幻住庵》裡寫道“塵緣苦未斷,無由往相從”。

在1000米海拔的深山古剎裡抄經喝茶是怎樣一種體驗?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告訴你,如果說在至今依然供奉“兩峰”祖師的開山老殿,在傳奇名器“天目盞”的發源之地,在趙孟頫為中峰手抄心經之處,我們恢復一段千年傳統的“喝茶抄經賞盞朝聖之旅”,你覺得夠不夠小眾,夠不夠激動?

在海拔1000米的深山古剎,古意盎然的森林一隅,有提供“淨手淨心”的淨手池,有正值紅楓黃杏的高山密林和參天古樹,有讓人興起恍惚之感的黑瓦黃牆古建築,和一石一沙俱帶禪意的枯山水庭院。在這裡抄經,可能真的能見心明性。

同樣在1000米海拔之上,同樣有一座高山古建築。中峰禪師晏坐草廬“幻住庵”,曾作《幻住庵歌》,“幻住庵中藏幻質,諸幻因緣皆幻人。”趙孟頫詩云“蔬食欣一絕,亦與膏粱同。”豐子愷曾作畫“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如今改作“幻住山房”,取儉樸歸真的意思,只提供麵食與茶。這朝向天目山的一碗“素面朝天”的面,到底是何滋味,吃了才知道。

不得不提一下天目山的水。自古好茶易得,好水難求。茶聖陸羽曾作《六羨歌》,從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一直說到“千羨萬羨苕溪水,曾向天目山下來”。中峰禪師《天目山賦》裡說天目山的山泉“洞門前叮叮噹噹滴清泉,山背後潺潺湲湲長流水”。用這自古就負盛名的天目山泉泡茶,難怪會令人“塵慮頓消,心神俱寧”。

除了這經、茶、水、盞樣樣有來歷,就連負責主持茶道、抄經的“主人”也大有來歷。簡華,作家,書畫家。深諳佛學,半生鑽研本地歷史文化,曾主編《臨安市志》,著有《錢繆與西湖》、《剔燈聽雨》、《大山魂》、《天目竹之語》等多部作品

這彷彿走進歷史深處的小眾之旅,難得的是對杭州人來說拔腿便到,對整個長三角也就是浮生半日的事情。這樣一趟養眼、養胃、養心的“喝茶抄經朝聖之旅”,去天目山,不妨一試。

大地之野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MAB成員,博物森林——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際自然教育先鋒,集景區運營,研學教育,自然教育,綜合實踐及科普宣教於一體

原始森林裡的自然學校——大地之野自然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