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威風的職位,雖無需看文官臉色,卻隨時可能喪命

清朝最威風的職位,雖無需看文官臉色,卻隨時可能喪命

文 古道西風瘦馬官方

俗話說得好,文官動動嘴,武官跑斷腿。自古以來文官的地位大部分都是要高於武官的,道理很簡單,中國古代經常發生將領擁兵自重,對抗甚至推翻中央朝廷的情況,可以看出手握重兵的武官更容易起兵造反,威脅到皇室的權威,所以武官的權力都會受到皇帝的壓制。

清朝最威風的職位,雖無需看文官臉色,卻隨時可能喪命

在宋朝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吸取歷史經驗,於是開始大力削弱武官的權力,由文官來約束武官的行動,這一措施被稱為“以文制武”。從此以後,文官的地位就開始凌駕於武官之上。不過在清朝,有一類武官不僅不需要向文官低頭哈腰,相反的文官還要處處讓著他,這個職位就是大將軍。

清朝最威風的職位,雖無需看文官臉色,卻隨時可能喪命

清朝歷史上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大將軍,比如:奉命大將軍睿親王多爾袞、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揚武大將軍克勤郡王嶽託、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平西大將軍平西王吳三桂、安北大將軍恭親王常寧、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等人,能擔當這類官職的幾乎都是皇親國戚,本身地位就不低。

清朝最威風的職位,雖無需看文官臉色,卻隨時可能喪命

雖然在清朝設立的大將軍職位通常都是一些短期的臨時性的大將軍,但是他們位高權重,除了皇帝就屬他第二。

不過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我們都知道,大將軍出征之後,所遇到的緊急之事並不是能馬上傳達到最高的領導那裡,所以他們有決策權,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他們要選的一定是忠於朝廷,忠於國家的。

清朝最威風的職位,雖無需看文官臉色,卻隨時可能喪命

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大將軍的任務就非常重了,要肩負起抵禦外敵,保衛國家的擔子。在皇帝下命令後,大將軍必須放下一切,立馬按照皇帝的要求帶兵出征。

清朝最威風的職位,雖無需看文官臉色,卻隨時可能喪命

看似好像很厲害的大將軍其實一點都不好當,在這個職位上,危險係數與權力成正比,一旦出征後,戰爭不結束他們就不能再回來,如果不幸被敵人攻破城池,那就相當於會死在敵軍的手下,戰死沙場。幸運的戰爭勝利後,還可以再次見到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在回朝后皇帝也會移位給另一個官位的接口,奪取自己的大將軍職位。

清朝最威風的職位,雖無需看文官臉色,卻隨時可能喪命

雖然說大將軍這個職位受到很多人的尊重,但是他們的苦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可以說每一場戰爭他們都是拿命在賭博。這樣看待的話,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是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