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和驅逐艦有哪些差別?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巡洋艦是一種在17世紀出現的艦艇,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驅逐艦一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期,是一種突擊力較強的軍艦。兩者的區別不僅僅是噸位那麼簡單,任務選擇和武器類型都有很大不同

俄羅斯的一艘核動力巡洋艦

在火炮時代,巡洋艦擁口徑較大的火炮,而且在擔任護衛艦的角色時,還會搭載大量的防空武器。驅逐艦則是一種輕型的艦艇,火力配備有限,主要依靠快速機動奪取制海權。我國正在建造的055型導彈驅逐艦

他們的火力配備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就是在噸位方面。在二戰期間,除航母和一些特殊艦艇之外,都是按照戰艦的噸位劃分的。500噸以上的至2000噸以下的為護衛艦,2000噸以上到6000噸以下的為驅逐艦,6000噸以上的為巡洋艦,戰列艦則為一萬噸以上。其用途和功能都基本一樣,那就是對海作戰、奪取制海權。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導彈技術被應用到了戰艦上,於是被出現了導彈護衛艦、導彈驅逐艦、導彈巡洋艦這也更現代化的名詞。

而且,發展到現代海軍,噸位已經不是區分巡洋艦和驅逐艦的標準了。例如我國正在建造的055型驅逐艦,其噸位已經接近萬噸,但還是叫驅逐艦。

現役最多的一級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

驅逐艦和巡洋艦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了,巡洋艦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被驅逐艦所取代。

這一趨勢,在二戰之後就已經出現了。二戰之後,各國就基本不再建造巡洋艦了,只有美國和蘇聯還建造了幾艘。不過他們的巡洋艦不再用來對艦攻擊,更多的是充當艦隊的指揮中樞,負責指揮艦隊進行戰鬥。

在未來,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和驅逐艦的更新換代,巡洋艦必然會被驅逐艦所取代,退出歷史的舞臺。


利刃軍事


這兩個東西說遠了沒用,就說戰前和戰後的。

二戰前的驅逐艦基本等同於大型魚雷快艇,船型小,速度快,搭載火力薄弱,主要以魚雷攻擊為手段。

由此驅逐艦還衍生出許多別的艦船類型,比如以魚雷攻擊為主要手段的雷擊艦,以反潛為目的的獵潛艇,以拉網布防為目的的佈網艦等等,掃雷為目的的掃雷艦等等,甚至還有防空驅逐艦。二戰的海軍馬鹿們特別喜歡用輕巡洋艦帶著一幫驅逐艦找事兒。

大體我們知道二戰時期的驅逐艦排水量都不大,但也比魚雷艇這些東西要強不少就行了。它們的任務主要是反潛,同時需要對大型軍艦進行防護,去驅散那些蠢蠢欲動的魚雷艇和雷擊艦。因為機動性能比較好,還常常作為艦隊的連絡船和守衛。開路、偵查、防空,懟大艦,擋魚雷,無事不做。雙方大艦開噴時,驅逐艦一波一波的魚雷攻擊也嚇人的很。(又想起淹沒在魚雷海中的沙恩了)

但是50年代的導彈技術發展,讓驅逐艦和一切依靠魚雷為打擊手段的艦船都尷尬了,很容易偷雞不成蝕把米。

這個時候,傳統的驅逐艦開始下崗,它們需要搭載更多的探測設備和反制手段,用以對付無孔不入的導彈艇。防空能力也被進一步加強,具備了對艦隊防空網的補充作用。

現代戰場上的導彈、戰機、潛艇攻擊愈發密集,所以,現代驅逐艦的船體也就越做越大。以應付日益變化的戰場形勢。當前所謂的“大驅”已經過了萬噸級,驅逐艦從以前的“小玩意”一不小心就發展成了大型多功能戰艦。

巡洋艦在二戰的時候屬於頂級戰艦之一,再上面只有航母和戰列,某些中間地帶的巡洋艦被定義為“戰巡”,擁有與戰列艦肉搏的能力。例如打沉過航母的德國戰巡“沙恩霍斯特”,它最後一戰PK英國最新銳的“約克公爵號”戰列艦不落下風,最後英軍靠的是4艘驅逐艦不斷抵近發射魚雷的才將其擊沉。

不過這些戰巡實際上是特殊時期的怪胎,它們的裝甲比不上戰列,碰到真正的戰列時往往討不得好。例如被“胡德”號戰巡,碰上俾斯麥戰列艦,幾下子就給炸沉了。正牌的巡洋艦是沒有戰巡這麼浪的,但排除那些輕巡,二戰的重巡也都各有特色,定義的相當模糊。例如德國的那幫“袖珍戰列艦”,還有日本的“最上”、“妙高”那些玩意兒;二戰中的日本拿輕巡洋艦做餘裕設計,規避條約限制,以後直接把炮換掉便完成輕巡變重巡的轉職。

二戰以後導彈時代到來,巡洋艦便建造的愈發稀少。目前耳熟能詳的除了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外,便是俄羅斯的基洛夫級,後者是核動力巡洋艦,目前只剩下彼得大帝號。

實際上當年美蘇之間有一波瘋狂的核動力巡洋艦製造潮,總共造出了13艘核動力巡洋艦。美國的有長灘號、班布里奇號、加尼福尼亞號、南卡羅萊納號、特拉克斯頓號、弗吉尼亞號、密西西比號、德克薩斯號、阿肯色號。

蘇聯的4艘:基洛夫號(烏沙科夫)、伏龍芝號(拉扎耶夫)、加里寧號(納西莫夫)、安德羅波夫號(彼得大帝)。

但這些船目標大、火力與其它裝備同型導彈的艦隻一樣,沒有什麼質的變化,成本則高昂的多,人們逐漸更青睞由多功能發展起來的驅逐艦,連帶著常規巡洋艦也式微了。抓住了這個機會的驅逐艦,在多功能的道路上越走越深,一不小心就搞大了。

現代的驅逐艦和巡洋艦之間已經很難區分誰是誰,二者船型、防護、武裝、性能高度靠近。實際海上艦艇在戰後發展了這麼多年,許多專用船隻的稱呼多是一種海軍的字面定義。巡洋艦一般來說仍然強調火力,驅逐艦則顯得薄弱一些,但時代越往後走,這些差異越小。

例如前面提到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其實它設計時是定義為“驅逐艦”的,但美國當年為了凸顯“宙斯盾”系統的銳利,硬將其定義為“巡洋艦”,雖然後期巡航導彈的加入讓它的對地火力大大增加,使得“巡洋艦”稱號實至名歸,但絲毫無法否認現代先進驅逐艦與巡洋艦已經沒什麼本質的區別。通過裝甲、火炮數量、排水量來區分驅逐艦和巡洋艦失去了意義,現代的大驅比巡洋艦更大毫不稀奇。

總而言之,現代驅逐艦和巡洋艦之名越來越趨向於海軍名詞上的傳統稱呼,以往的叫法未必適用於實際的應用情況,用“多功能海上主戰艦”加級別階梯來衡量驅逐艦和巡洋艦的融合發展物更合適。


王司徒老百科


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差別,不管是在火炮時代還是現代,除了噸位之外,都是以是否有裝甲來區分。而且,根據我國海軍對巡洋艦的定義,巡洋艦必須是

“噸位較大,裝備大口徑火炮、導彈,有垂直裝甲”的軍艦,所以,新型驅逐艦055雖然排水量高達萬噸,但是依然叫做驅逐艦的原因就是沒有裝甲。
關於巡洋艦裝甲佈置,我只找到了以前保存的北洋海軍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的線圖,沒找到一戰和二戰巡洋艦的線圖,只能拿這張將就用了,圖中灰色部分即為經遠的裝甲帶。
火炮時代,巡洋艦的作戰任務主要是巡航殖民地海域、保交破交、為主力艦護航。到了19世紀後期,巡洋艦分成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以及無防護巡洋艦等型號。北洋海軍的經遠級就屬於裝甲巡洋艦,致遠級以及後來的五海還有日本的吉野都屬於防護巡洋艦。一戰結束後的海軍條約,淘汰了防護巡洋艦和無防護巡洋艦,保留了裝甲巡洋艦,並按照主炮口徑分為重巡和輕巡兩等,重巡主炮口徑不超過8英寸,輕巡主炮口徑不超過6英寸。

得梅因級重巡洋艦
克利夫蘭號輕巡洋艦

海倫娜號輕巡

二戰太平洋戰場,美國巡洋艦主要作為航母編隊的護衛艦,為航母提供防空掩護,從以上三級巡洋艦圖片上,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防空炮。而日本的輕重巡可謂全能,反艦、防空、魚雷戰樣樣都玩,甚至還出現過奇葩的魚雷巡洋艦。

驅逐艦最開始的作戰任務是驅逐敵方魚雷艇、以魚雷攻擊敵方大型戰艦。但是隨著海軍的發展驅逐艦也開始大型化,尤其是自一戰開始,驅逐艦開始擔負反艦、反潛、護航等作戰任務,隨著航空兵的發展驅逐艦主炮也開始換裝為高平兩用炮,並裝備其他小口徑防空炮,美國驅逐艦寧肯拆一座魚雷發射器也要裝備兩門四聯裝40毫米防空炮。而日本驅逐艦,還是以魚雷作戰為主的老樣子,魚雷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想要在艦隊決戰前雷擊敵艦隊,誰料到美國點亮了航母的科技樹。


不過隨著海軍進入導彈時代,雖然美國、蘇聯都曾推出一系列導彈巡洋艦,但是依然改變不了其任務和驅逐艦重合的尷尬境地,越來越多的海軍強國以驅逐艦這個海上多面手作為主力艦艇。
所以,驅逐艦,她們棒極了。


北洋海軍炮手


如果要問巡洋艦和驅逐艦有哪些差別的話,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回答:是噸位上的差別!

簡而言之,功能、用途、武器配置和作戰任務都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噸位大小的的問題!

在五十年代之前,那時的軍艦還沒有配備導彈。

所以把主力戰艦分別叫做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

除航空母艦之外,這些主力戰艦都分別配備火炮、魚雷等武器。

除了從噸位的大小上、艦炮口徑上分出艦種之外,用途和功能都基本一樣,那就是對海作戰、奪取制海權!

五十年代之後,軍工科技人員把導彈搬上了軍艦。

於是便有了現代意義的名稱:導彈護衛艦、導彈驅逐艦、導彈巡洋艦。

而由於航空母艦的和艦載機的出現,原先的威力大、作戰效能低的戰列艦被淘汰出海戰的舞臺!

按海軍艦艇的區分,500噸以下的為艇,500噸以上的為艦!

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也就是說,在最早時期的、裝有火炮的作戰護衛艦,七八百噸的也有!

一般來講,二戰時期的艦種的劃分還比較正規,一般都有嚴格的區分!

500噸以上的至2000噸以下的為護衛艦,2000噸以上到6000噸以下的為驅逐艦,6000噸以上的為巡洋艦。

而巡洋艦有根據噸位大小的不同分為輕巡洋艦、中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

萬噸以上的當被劃為戰列艦行列。

現代的海軍艦種的劃分似乎不再以噸位的大小來做定義,包括美國的“阿力伯克”級、日本的“愛宕”級,基本上都達到了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的噸位,而我國的055萬噸大驅其噸位已經超過了美國的九千噸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但目下來說還是都叫做驅逐艦!

俄羅斯的“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現在來說,世界上比較有名的巡洋艦有俄羅斯的“彼得大帝”號,可謂是名震江湖獨樹一幟的巡洋艦大佬,兩萬五千多噸的排水量都已經達到了二戰戰列艦的噸位!

在航母還沒有加入海戰之前,巡洋艦是除了戰列艦之外的海戰第二主力艦種,其名稱“巡洋”二字便說明了它任務和噸位的意義,其定義的本身就是大洋決戰、遠洋航行。

而驅逐艦的意義應該是除了協助護衛艦近岸防禦之外、同時也有隨行巡洋艦和戰列艦遠洋作戰的意味,而現代型的驅逐艦擔任更多的是航母的“帶刀護衛”工作。


令國人驕傲的萬噸大驅

目下來說,我國的海軍發展達到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願我們的055型萬噸大驅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圓我們這一代人期盼多年的強國之夢!

原創不易,歡迎有識之士不吝賜教,若有指正將受益匪淺,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贊!


東方中華不敗


顧名思義

巡洋艦,是可以在大洋裡巡航的戰艦,而要達到這個條件,必須有足夠大的噸位()因為足夠大的噸位才能夠載足夠的食物、動力及武備)。強勁的動力、十足的火力。因此,具備巡洋艦的稱呼的艦船需具備以下條件:1、噸位足夠大,2、動力強勁,自持力,3、長大的火力可以遠離基地進行作戰的大型水面戰艦。

驅逐艦,字面意思是可以驅離地方戰艦或者其他船隻的作戰艦艇,因此驅逐艦在最初擔任基地、近岸防禦、佈雷、反潛等任務

在二戰期間,各強國大都研製各種型號的巡洋艦,噸位大都在一萬噸以上

對比驅逐艦可見

驅逐艦的排水量與巡洋艦要小的多

而到了近代,由於作戰任務、需求、成本等不同,驅逐艦與巡洋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最新建造的驅逐艦噸位也達到了之前的巡洋艦級別,只是名字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不願透露姓氏的於先森


首先巡洋艦和驅逐艦在海軍發展史上無論在那個時期都有著巨大的差別,而且他們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在各個時期無論是噸位、火力、在艦隊中作用以及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同的。


高雄級重型巡洋艦

在一戰和二戰之間和在此之前,各國的巡洋艦都是艦隊中的僅次於戰列艦的主力戰艦,而驅逐艦在導彈時代之前都是屬於輔助艦船,作用就是給主力戰艦們護航,防空、反潛、偵查、巡航、佈雷、雷擊、殿後、掩護……。驅逐艦並不是艦隊主力戰艦。而在二戰之前都是以主炮口徑和和排水量來區分,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和排水量都大於驅逐艦。而巡洋艦主要用於艦隊指揮/備用指揮、驅逐艦領艦、反擊驅逐艦……


就比如在日本只有巡洋艦才能在艦首掛上象徵皇室的菊花章,而且有資格升起艦隊旗艦旗,而驅逐艦是沒有掛菊花章的資格。不過大名鼎鼎的“雪風親王號”曾經掛過艦隊旗艦旗。僅次一次。


注意艦首金色的菊花章,只有主力戰艦才能配戴,最低也要巡洋艦

至於到了二戰之後那就進入了導彈時期。進入導彈時期後的幾十年,驅逐艦和巡洋艦的定義越來越模糊,但這只是在噸位和火力上的定義模糊而已,其扮演的功能角色仍然是很明確的。就比如題主所說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在噸位和火力上阿利伯克級幾乎接近於提康德加級,而提康德羅加級上的艦隊指揮設備是阿利伯克級沒有的,提康德羅加級在艦隊中扮演的仍然是艦隊指揮艦,驅逐艦領艦。指揮航空母艦和驅逐艦、護衛艦、潛艇、飛機進行調配和打擊等等至於防空只是副業,而阿利伯克級主要功能,是艦隊反潛和艦隊防空。這差別夠明顯了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一是發展歷程不同。巡洋艦是與戰列艦相伴相生的艦種,二戰結束後,伴隨著戰列艦的衰亡,巡洋艦曾一度退出水面艦艇序列。上世紀60年代,得益於導彈、核動力和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巡洋艦再度“出山”,成為海軍遠洋作戰的主力艦種;驅逐艦則是伴隨魚雷艇出現的,最初曾專門用於對付魚雷艇,是負責將魚雷艇從己方海域驅逐出去的一個艦種,故得名“驅逐艦”。隨著一戰以後驅逐艦被納入海軍編隊,以及各種武器裝備的加裝運用,驅逐艦早已不再侷限於反魚雷艇作戰,而是全方位涉足多個任務領域。

圖示:美海軍“切斯勞維爾”號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

  二是武器配備不同。這兩種艦雖然都配備有艦炮、導彈、魚雷等常規武器,但巡洋艦的艦載武器側重於防空與反潛,而驅逐艦則更側重於水面交戰。比如,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防空能力要明顯優於伯克級驅逐艦。前者不僅配備16具八聯裝MK-41垂直髮射系統,還安裝了2套MK-26雙臂發射器,用於發射標準式防空導彈,後者則僅配備有12具八聯裝MK-41垂直髮射系統。在反潛方面,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配有4架反潛直升機,伯克級驅逐艦則只在1986年以後研製的Fingt 2A改進型驅逐艦上備有2架反潛直升機。然而,在艦對艦之間的炮戰方面,伯克級驅逐艦火力則明顯強於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伯克級共有10門艦炮或機炮(槍),提艦隻有2門艦炮。

圖示:美海軍“霍普”號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三是噸位規格不同。航空母艦問世之前,無論按噸位、排水量排序,還是從火力、裝甲防護力進行衡量,巡洋艦都是僅次於戰列艦的一種大型水面戰艦,而驅逐艦是在反魚雷炮艇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後起之秀”,因此,從目前各國海軍編制的水面艦艇情況來看,巡洋艦的排水量比驅逐艦更大,續航能力比驅逐艦更強,編制等級比驅逐艦更高。比如,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排水量為9500噸左右,伯克級驅逐艦排水量為8800噸;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巡航能力為6000海里,伯克級驅逐艦為4200海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編制人數為364人,伯克級驅逐艦為337人。

圖示:美海軍“蒙特利”號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四是作戰用途不同。巡洋艦的作戰用途比較單一,主要用於遠洋護航任務,在艦隊航行過程中,為航空母艦或其它重要艦艇提供航行保障任務。也可以巡洋艦為核心,組成海上護航編隊,具體用於保衛海上交通線、爭奪海域控制權等作戰任務,適時開展防空、反導、反潛作戰,必要時,還可以為登陸作戰提供近岸火力支援;相對而言,驅逐艦的作戰用途比較廣泛,可以說是現代海軍中用途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艦艇,能執行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炮戰、防空、反導、反潛、護航、對地攻擊、火力支援以及攻擊近岸目標等多項任務,被喻為“海上多面手”。

圖示:美海軍“麥坎貝爾”號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慕什塔戈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驅逐艦和巡洋艦的區別主要是火炮口徑、裝甲厚度和艦體結構。

驅逐艦的火炮口徑一般為153㎜以下,巡洋艦的火炮口徑為153㎜~203㎜。驅逐艦的艦體比較短,艦體局部採用高強度鋼進行防護,可防護小口徑火炮的攻擊,艦體沒有隔艙。被敵方大口徑火炮擊中就有可能受到重創。巡洋艦的艦體裝有厚重的裝甲,這種裝甲能防禦住同等口徑火炮的攻擊。巡洋艦艦體有隔艙,當水線以下部位被魚雷攻擊時,隔水艙能夠隔離海水的湧入,防止艦體沉沒。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驅逐艦與巡洋艦的概念逐漸模糊。這是因為艦對艦導彈的發展越來越先進,艦載雷達和航母載機可以在很遠距離發現敵方艦船,導彈通過飛機或者衛星的引導射擊目標。在距離敵艦很近的時候,導彈開啟“末端制導”通過自身的雷達射向目標摧毀敵艦。驅逐艦的任務逐漸多樣化,噸位也越來越大(接近一萬噸),裝載的武器也越來越多,包括大口徑火炮(152㎜),艦對艦導彈,艦隊防空導彈,超速魚雷等。而巡洋艦由於其常伴隨航母艦隊行動,動力系統往往採用核動力,並裝載更多的武器,以達到“環球作戰”的目的。


愛國的iPhone


你好,其實現在來講,巡洋艦和驅逐艦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

巡洋艦和驅逐艦都興起於一戰、二戰。驅逐艦開始主要是幹雜活的,執行佈雷、掃雷

、反潛、防空等任務,艦隊作戰的主要還是交給戰列艦和航母。因為驅逐艦最開始只執行單一簡單人物,所以通常體量較小,也不需具有較強的艦炮和裝甲,對於是否能夠遠航也沒有明確要求。

而巡洋艦早期用來完成巡邏、監視的任務,普遍對遠航能力、航速等有一定要求,能夠跟上和伴隨艦隊主力完成相關的偵查、救援、指揮等能力,所以比驅逐艦能力更強,噸位更大。

在二戰中,艦隊的主要威脅除了水面,還有天上和水下,所以多功能的驅逐艦也成為了艦隊必備,具有了一定遠航能力。而巡演艦則向重型化發展,除了能完成驅逐艦的任務外,還有較強艦炮火力和較厚的裝甲,可支援戰列艦作戰。

現在隨著戰艦的小型化和多功能化,大炮重甲已經沒有必要。驅逐艦和巡洋艦已經趨於相同,只是人們習慣將噸位較大,遠洋能力更好的大型戰艦稱為巡洋艦。

而各國海軍也更加低調務實,都喜歡將自己軍艦叫的低調些,所以5000噸級的驅逐艦也被稱為護衛艦,萬噸級的巡洋艦被稱為驅逐艦。相信,只要強國間不搞軍備競賽,不爆發激烈衝突,“巡洋艦”一詞也會向其前輩“戰列艦”一樣退出歷史舞臺。


阿義影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