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那時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身體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產生變化,譬如我自己,秋冬胃口很好,漸漸進入夏日,食慾便大大下降,到了暑熱天氣,啥也不想吃,很快就消瘦下去。母親說,你這是明顯的消夏體質。

母親話裡的“消夏”,直白一點說,指夏天裡不思飲食,導致身體消瘦下去,臨海俚語里老人家有這麼說的。一定要認真起來的話,“消夏”並不直接指身體消瘦,而是泛指避暑、納涼、祛除暑熱的各種方式。

《消夏》-那時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與炎熱作鬥爭,這是從上古時期就開始的事,原始人就不說了,人類文明發展起來時,與暑熱的鬥智鬥勇也隨著發展。戰國曾侯乙墓曾出土過一個青銅冰鑑,是一個四方形的鼎狀容器,有帶孔的蓋,兩側有提環,盛夏時,古人在鼎中四周裝入冰塊,中間留出一塊空間放置酒水或食物 – 這可謂是中國最古老的冰箱。不過這冰鑑到天冷時又有另外用途,倒入熱水就可以給食物或酒加溫,一舉兩得。

《消夏》-那時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到了唐代,規模玩得更大了,皇宮裡出現了用水流帶動扇車的降溫裝置,宮殿的四個角落積水噴灑,如江南絲雨般縈縈綿綿,生生把宮殿打造成了孫悟空的水簾洞。更奇葩又有些駭人的是唐宣宗,他把大蟒蛇的皮掛在室內,當然,不能稱它“蛇皮”,得說“龍皮”。蟒蛇皮膚陰涼,死了的蟒蛇皮是否真的能夠降低室溫?抑或只是人們的心理作用?總之來覲見的大臣們都說,確實室內比外面涼快了許多,這就包含了除去心理作用之外的更多因素了,譬如隨喜,順著皇帝的意思,證明他的判斷和決定總是那麼英明。就算不能真的在物理意義上降低室溫,陰涼的蟒蛇皮摸摸也是好的,但是對於討厭蠕蟲類的我來說,這個畫面想象起來真是太恐怖了。

《消夏》-那時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常聽到有人說,天這麼熱,這條命就是空調給的,真不知古時候沒空調人們怎麼挺過來的?古時的貴族和皇家,如上面我提到的幾種消暑方式,他們有的是辦法,造冰窖、挖池塘、挖地下室,甚至建造避暑山莊,選的是依山傍水古木參天的清幽境地,地表自然溫度跟外面相差整整一個季節。就算真是什麼辦法也沒有了,還有人呢!僕人們排著隊伺候打扇,以前看清宮劇,慈禧太后斜臥在涼榻上,宮女們手拉一種半自動的風扇:一根木軸上裝有大葉片,拉繩帶動葉片產生風力……所以在沒有空調的年代,皇家和貴族們怎麼避暑消夏,是根本用不著我們操心的事,這就好像咱們臨海方言裡說的-“代水鴨腳冷”,水鴨在水裡是得心應手的,它腳冷不冷,你操什麼心呀!

《消夏》-那時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普通老百姓沒那些資源和優勢,得自己動起腦袋瓜子來跟高溫作鬥爭。扇子是必不可少的,扇子在古代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涼友”,可見它跟人類的關係多密切,古時候的夏天,半條命是扇子給的。我小時那會兒流行大蒲扇,在《乘風牌電扇》一文裡稍有描述。夏天晚上就靠幾把呼啦啦的大蒲扇入睡,奶奶搖著搖著,叨著叨著,我的眼皮子漸漸沉重起來,不知不覺就睡過去了。奶奶去世後,父母親忙著照顧多病的妹妹,沒人給我搖蒲扇了,熱得睡不著,我就自己搖。大蒲扇太重,小孩子細胳膊細腿加上睡意朦朧,搖起來很累,不過那些年也就這樣過來了。後來出現重量較輕的扇子,用竹篾做的,輕是輕了,那竹篾常刺人,頗覺不便。咱們台州還有個特產麥稈畫扇,雖然風力不大,手感卻十分舒服,模樣也俏麗可愛,扇面上常描一些花草、仕女圖案,現在也該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吧!

《消夏》-那時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其次在枕頭和席子上做文章。古人有瓷枕,曾經外公家有傳下來的青花瓷枕,母親拿給我看,當時覺得莫名其妙:這磚頭一般硬的東西怎麼當枕頭?後腦勺豈不要被磕得生痛?不過枕上去還真是冰涼,怪不得董解元說:“半窗千里月,一枕五里風”,看他那個形容得多誇張,睡個瓷枕都變成追風少年了。竹蓆,自古就有,即便現在也是如此,竹蓆比草蓆要涼快許多。李清照名篇《一翦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詞的第一句就是冷冰冰的:荷花枯敗,香消玉殞,竹蓆冷冷,秋的涼意從心底泛起……這玉簟名字非常唯美,其實就是竹蓆,真想說一句:清照姐,秋涼了,該換掉竹蓆了……竹蓆換得掉,心緒換不掉,整首詞的語氣透著無盡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淒涼。

到了我的那個七十年代,電風扇還沒出現的時候,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也是非常地難熬,儘管如此,還是盼夏天、盼暑假、盼西瓜、冰棍、八寶飯……那時的夏季,簡直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消夏》-那時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