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氣吞聲,可以換來順暢的人際關係嗎?


什麼事情都沒有絕對的肯定。我們不妨先討論下,忍氣吞聲你可以得到什麼。面對不公平的事情,也許有很多人會憤怒會反抗,會想方設法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也有很多人會選擇忍氣吞聲,默不作聲。

你的同事找你幫忙,可是你自己剛好也很忙,你思考了一會還是決定先幫同事,你不想惹別人生氣,於是你幫完別人自己加班好久。你本來今天很累,想下班直接回家,後來同事問你可不可以開車送她一下,但是你又不好拒絕,就只能送她之後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

你今天剛好不舒服,但是你的同事過來找你說能不能幫個忙,過會陪老闆出去應酬,他和自己的朋友有約,於是你又拖著沉重的身體和領導四處見客戶。久而久之,你成了大家口中的老好人。你得到的是別人一句句的謝謝。

但是這樣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變好嗎?也許大多數人比較懂得感恩,覺得你幫了他那麼多,也會越來越尊重你。但是這也不能難保證所有人都會喜歡你。可能你一直退讓,但總避免不了有些人會得寸進尺。

你可以委屈自己,把鋒芒都藏起來變得世俗。但是這樣的你開心嗎?你明明自己不開心,還要強顏歡笑,明明不喜歡一個人,還要裝作奉承討好,你覺得這樣你和別人的關係就會好了嗎?

這樣的人際關係裡摻雜了太多的雜質。有些關係可能表面是看起來很和睦,但是實際上卻經不起一點風浪。劣質的人際關係還不如不要。

與其去擔憂那些所謂的朋友會不會離開,不如去結交一些真正的朋友。寧願孤獨也不要去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我們應該寬容,保持自己的涵養,與人和氣,但並不是說別人對你趾高氣揚,你還要忍氣吞聲。這樣懦弱的你只會讓別人覺得你好欺負。

長期忍氣吞聲會讓你不斷積累負面情緒,當你不知道如何發洩的時候,終有一天這些情緒會壓垮你。你的世界,便會充滿灰暗。

待人處事應該寬容,要表現出來自己的氣度,但是人際關係不是忍氣吞聲就能換來的。明明不是真心的,何必強求呢?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忍讓,更懂得保護自己。

——END——

大家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明天同學因為父親從小打死過人,他對打架有陰影,非常痛恨暴力解決問題。

馬奕辰因為心理自卑,於是總是靠欺負明天同學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虛榮心,只有欺負明天,馬奕辰才覺得自己沒那麼草包了。

明天一再忍讓,忍氣吞聲,但絲毫買有感動馬奕辰。

所以,馬奕辰欺負了明天很多年。

後來,明天上了大學。好幾次,馬奕辰欺負明天都被明天的學姐打抱不平而教訓了,但是明天還是放過了馬奕辰,他以為馬奕辰會改觀。

只是,馬奕辰除了更加痛恨明天之外,沒有絲毫的悔過之心。

馬奕辰欺負不了明天,就對他的弟弟妹妹下手,明天終於忍無可忍,意識到必須要讓自己強大,才能保護自己的家人。於是他開始和學姐們認真學習格鬥。

在格鬥場上,明天打敗了馬奕辰。

馬奕辰很頹唐,他本就脆弱的自尊心更加受辱,但是明天逆襲的故事也激發了他,馬奕辰開始“為自己奮鬥”,他一行動起來,就不再恨明天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再也不用靠欺負別人來填補內心的自卑了。

以上橋段來自鹿晗、關曉彤的電視劇。

忍氣吞聲,和抱大腿並不能帶來順暢的人際關係,只能帶來別人的瞧不起,和自己的窩囊。這個世界,要做自己的強者!

我是職場達人傅一聲,順風說故事,反手講道理,不定時扎一刀,歡迎你的關注~

傅一聲


千萬不要為了獲得順暢的人際關係而忍氣吞聲!理由在下面我會一一說明。

關於人際關係,我們有以下幾個誤區:

1.如果忍氣吞聲,就能換來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不可能的,你的忍氣吞聲,只能帶來虛假的、暫時的人際關係。因為你的忍氣吞聲,對方也會不清楚你的需求,那麼對方對你就會抱有虛假的希望。而你也會以為自己忍耐了,對方就會改變,也會產生虛假的希望。這樣的虛假希望會傷害到人際關係的雙方。雖然暫時看起來,人際關係比較順暢,但時間長了,雙方都會很疲憊,最終會讓人際關係陷入不良的狀態之中,而且由於忍耐已久,當衝突爆發的時候,會比平時更加激烈。

2.如果人際關係沒處理好,就沒辦法開心。之所以對順暢的人際關係看得那麼重,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人際關係對我們情緒的影響太大了。似乎如果人際關係遭遇不順,我們就沒法開心和幸福。這樣的視角下,別人將成為我們情緒的主宰。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情將建立在其他人的行為之上,我們很容易成為他人的弱點或者受害者。

因此,在人際關係方面,不要覺得忍氣吞聲才能換來順暢的人際關係,更不要覺得只有人際關係處處順暢,自己才能有好心情。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尊重他人,恰當地表達自己,即使人際關係遇到不順,也儘量將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鵜鶘心理陳小康


忍氣吞聲可以換來一時的平靜,但換不來別人的尊重。

一味的忍氣吞聲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實人。因為自己的不自信,他們為了和睦的人際關係,往往傾向於像做一個討好者。這樣的老實人,在發展人際關係的時候,會習慣性的奉承和追捧別人,受了委屈也更願意忍氣吞聲,不給別人添麻煩,覺得這樣才不會讓別人嫌棄自己,才能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獲得,最起碼的一點就是相互的尊重和認可。沒有人會看的起凡事忍氣吞聲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在別人看來是缺少自主人格的,也是沒有主見的。一個沒有自主人格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更多角色的是一個依附者,而不是關係的構建者和維持者。也許我們會因為他們的奉承或忍讓,對他們抱有善意,但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

在人際關係中,情感應該是相互流通的,我們需要去不斷的表達善意,也應該及時的反饋負面情緒。如果你一味的忍氣吞聲,周圍的人在你那裡無法得到有效的反饋,就不知道你的底線在什麼地方,可能會不斷的去打擾你,試探你的底線,甚至可能會欺負你。但如果你及時的告訴對方你的反感,讓他們知道你的底線,彼此互相尊重,這樣才能讓人際關係良性的互動。

所以,不要在盲目的相信退一步海闊天空,忍氣吞聲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是讓問題暫時擱淺,但總有一天是要去解決的。對待不公平,我們就要大膽的說出來,要敢於表達情感,要敢於對別人說不!


婚戀心理諮詢師夯七


一味忍讓,沒有真愛

我們常說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可是一味的隱忍真的能夠換來順暢的人際關係嗎?

之前日本有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主角一輩子隱忍自傷,渴望愛,渴望被愛,可是最後的結果是什麼,被人在街頭用亂棍打死。她什麼都沒有做錯,她只是不明白人生失敗的根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捨棄自尊來換回所謂的愛。

你的善良,必須帶有鋒芒

對於某些人而言,你的妥協,隱忍只會成為他們變本加厲欺負你的理由。

我一直都認為,在任何時候,

你的善良都必須帶有鋒芒,若是沒有了威懾性,別人只會認為你這個人軟弱好欺,而且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只不過道德的制約讓這些自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淡化。但如果你總是忍讓,你就會發現,你是在最大程度的刺激一個人的利己性,讓他們肆無忌憚的來侵犯你的利益。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其次,如果你好賴不分,對待所有人都是笑臉相迎,那麼你讓那些真正對你好的人如何自處。原來在你的心裡,我和那些欺負你,對你態度差的人沒有什麼區別,你或許以為你這是以德報怨,是善良大度的表現。可是我想問問你,你又要用什麼來回報別人對你的好呢?這個社會,你必須分清善惡,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和諧關係,共同構建

最後,順暢的人際關係的構建不是靠你一味的遷就,它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兩個人的關係必須是勢均力敵,彼此平衡平等,每個人的意見都會被採納,任何一高一低的壓制,都是施捨與可憐,試問這樣又怎麼能擁有讓人會心一笑的友誼呢?所以,我們可以友善,但不能軟弱,你可以善良,但不能忍耐,朋友之間,戀人之間,都要做到不卑不亢,有自己的主張,讓別人清楚,你是個獨立的人。


您對此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我的鼓勵,支持我輸出更多內容。

看問題換一種角度,講觀點升一個高度,牆裂後是磚,我是專門引玉的拋磚人——牆笑裂

牆笑裂


“算了,都已經這樣了,再去跟ta吵能怎麼樣呢?”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勸告,就此偃旗息鼓、息事寧人,但後來的事情往往會告訴我們:不跟ta吵,真的會怎樣。很多人不理解:“我都這麼讓著ta了,還想我怎樣?”但我只想說:“如果你不讓著ta,ta也不敢如此放肆。”

每個人的人際交往模式,並不是像我們學習文化知識一樣從書本上一頁一頁學來學的,都是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總結、磨合出來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習得”的行為,會受到結果反饋的影響。對於和你發生衝突的人來說,冒犯你,甚至攻擊你的行為收到的結果正是ta所期望的屈服和退縮。也就是說你在告訴ta:“只要你攻擊我,我就會聽你的。”

換個角度來說,作為被冒犯的一方,忍氣吞聲換來的結果是對方攻擊的結束和退讓後的和諧平衡,同樣也會強化你“忍氣吞聲”的行為模式,長此以往你再受到攻擊的時候會習慣性地退讓。如果這麼說“忍氣吞聲能換來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不幸的是,中國有一句話叫“忍無可忍”,還有一句話叫“得寸進尺”。任何人的退讓和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忍氣”不代表沒有“氣”。一方是在不斷積攢沒有釋放出去的怒氣,一方是在得到積極強化的步步緊逼,總有一天這種關係會崩塌。我們之所以期望自己的親人朋友愛人“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所期盼的就是你懂我哪裡是禁區,而你也不會觸碰。


安慰記


你的忍氣吞聲,對別人代表什麼?

我們總是理想的期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的,但是,進入社會,我們卻發現,這些都只是存在於幻想當中的,很少我們能夠體會到這種良性心理,難道成年之後,人心都變壞了嗎?


實際上,基礎的人心可能並沒有變,只是這種理解、尊重和支持也是一種變量,面對不同的個體和環境,這種心理也在變化中,帶來這些變化的影響是社會性的競爭、人與人之間思維的差別以及個體的性格因素等等。再說一個比較簡單的道理,除了一個人認為他需要尊重、支持和理解的人,其他人並不會觸發他的這種心理狀態。

並且,人的心理也存在很多“邪惡”的一面,比如說:登門檻效應,這是心理學當中一個很經典的理論,簡單理解來說,就是中國人的俗話,蹬鼻子上臉,你無條件給予對方得越多,那麼,人潛意識的心理適應性便會逐漸放寬這種忍耐性,最終就會導致,越來越過分。所以,忍氣吞聲並不會帶來任何對人際關係的好處。

學會表達情緒而非發洩情緒

這兩點的區別是很大的,例如:你對於同事總是將責任推脫給你很氣憤,那麼,也許會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一個就是怒吼同事,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而另一種則是告訴對方,他這樣做,讓你的情緒很受影響,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去提醒和警告對方,這樣做,很可能比挑撥對方情緒更加有用哦!

人際關係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心理交互的過程,所以,比起學習別人的理論,不如自己思考更多,會有很多的幫助。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心理學了個啥


一時的忍氣吞聲,或許是委曲求全。但忍氣吞聲,並不能換來順暢的人際關係,反而會給你帶來更變本加厲的傷害。

可以讓你忍氣吞聲的人,往往可能是你身邊的人,並且他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將自己的做法當做理所當然。

桃子大學時的舍友相當沒有人緣,她自私自利,永遠只為自己考慮,但她卻常常來纏著桃子。為什麼呢?因為桃子為人善良,剛開始看她孤單影只,於是動了惻隱之心,主動接近她,對她好,與她分享自己的東西。



久而久之,她身上的陋習全部在桃子面前展現出來了。兩個人一起在食堂吃飯,她常常忘記帶飯卡,在別處吃飯買單時,她永遠躲在身後,連喝奶茶的時候也一模一樣。在宿舍從來不打掃衛生,排到她值日也無動於衷,對桃子呼來喝去,甚至因為和男朋友視頻就命令桃子幫她去水房打水再提上五樓。桃子有一天終於受不了了,和她翻臉。她反而委屈巴巴地埋怨,你不是我朋友嗎,至於麼,我把你當朋友,所以我以為你不會介意我這些。



她的自我驕縱讓她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一味地推給別人。桃子之前的忍氣吞聲並沒有讓她產生感激之情,而是讓她在我行我素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日劇賢者之愛裡,真由子生活在一個知書達禮的家庭,性格使然,對於所謂的朋友百合提出的要求從不拒絕,哪怕她內心再不願意。

忍氣吞聲的她換來了什麼呢?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心愛的人都被百合搶走,自己的父親因為自己和百合不堪的挑逗被女兒看到而羞愧自盡,百合竟還恬不知恥地認為一切都是她應得的。



日積月累的怨氣在真由子內心越積越深,終是策劃了一場復仇大計,釀成不小的悲劇,傷人又害己。

假如她一開始就懂得拒絕和反抗,懂得遠離不值得交朋友的人,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傷害發生了。


千言丸語


“忍氣吞聲”得來的絕對不是順暢的人際關係,而是:他人順暢了,自己苦悶、鬧心了。順暢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惠上的,而不是一方遷就另一方。在人際關係中,一方遷就另外一方表明在價值上不對等,沒有平等原則。

人際關係如果不平等就無法相互順暢,只能是一方順暢,一方受阻。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社會影響力以及掌握的信息不會完全等同,這在社會交往中會對雙方的社交情感有一定的影響,但如果能夠平等對待,尊重對方,讓對方擁有安全感就會有可能擁有順暢的人際關係。

之所以說是有可能,是因為出來平等對待、尊重之外還有一些應該人際關係的因素,順暢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要有相互性、交換性以及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相互性是指:要相互尊重,任何人不會去喜歡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會對不尊重自己的人有好感,沒有好感就不會去親近。就算是生活中有了交集,也只會是“點頭之交”。

交換性原則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價值衡量,其實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傾向於交往那些對自己有利的個體。因為個體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收穫”往往會大於“付出”,但如果對方感覺到自己的“收穫”遠遠小於“付出”之後,就會結束這一人際關係。

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是指:自我支持的一種心理傾向。每個人都有自身價值意識,也對自己有一定的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防禦機制,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他人否定和貶低。自我價值往往都是通過他人的評價來確立的,人們傾向於與對自己評價高、肯定自己的人交往,而疏遠否定自我價值的人。

“忍氣吞聲”的與他人交往,是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的,得不到尊重就無法獲得順暢的人際關係。從某方面來說,“忍氣吞聲”是一種“收穫”遠小於“付出”的狀態,也是被自我價值貶低的一種形式。


心理學充電時間


想必大家都知道“忍氣吞聲”一詞的含義——受到委屈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說實話,這樣的做法,對自己的身心都是一種傷害。最後很可能出現的結果是自己獨自忍下一切委屈,外界還會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該如何對你還是如何對你。

甚至還有變本加厲對待你,讓你承受更大的委屈的可能。因為你永遠不敢把自己的委屈發洩出來,其他人不知道他們這樣做對你是冒犯的,會讓你受到傷害的,當然不會去停止他們如此的行為。

經常性選擇忍氣吞聲的人很可能是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過這些都是可以在後天不斷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得到改善的。

再說順暢的人際關係,這實在是需要雙方共同去維持的。除了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要讓自己言出必行;每天讓自己保持成長進步,學會反省自己等基本要素之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來維持人際關係的順暢和持久:

1. 遵循“黃金法則”,也就是說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如果你想讓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有人真心出手相助的話,就要試著去這樣對待別人吧;

2. 試著全面地瞭解一個人,而不是僅從別人口中產生片面的認識。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時代,從小成長的環境,後天的教育環境和經歷相關。知道了這些,我們才會理解對方為什麼會在一些情景做出特定的反應,從而對他人產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這樣自己的人緣就會越來越好;

3. 試著多發現別人的優點,並適時的,真誠的讚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被他人肯定和讚美的需要,特別是當自己肯定了對方之後,就會有了被別人肯定和對自己實施有效反應的正面印象。這樣的話,建立順暢持久的人際關係就方便多了;

4. 適度的自我表達。在必要的時候,以堅定而溫和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和心理感受,這是對自己和他人的雙重尊重。像這樣既表達出了自己,又讓他人理解到自己的意思,自然也就不需要忍氣吞聲了;

5. 界限要分明。無論是好朋友或是合作伙伴,總有一些要事先說明的原則,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這樣不僅會讓雙方更舒服還會在出現不必要的糾紛或麻煩時有理可循。

以上是維持一段順暢持久的人際關係的一般方法,雖說是從各個資料中總結抽象出來的,但是它們中沒有一條是需要忍氣吞聲的。因為真正的友誼或是高質量的合作關係是需要雙方真誠互動的,忍氣吞聲或是頤指氣使才能維持的關係或許包含了些其他的因素,或許只是某一方的性格使然,能將其持久順暢地維持下去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作者:餘曉潔(韋志中心理學網校積極心理學與本會團體繫系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

楊俊婷(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學員、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