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科學家影響力與收入遠不及娛樂明星!時代悲哀!

憤怒:科學家影響力與收入遠不及娛樂明星!時代悲哀!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教學設計:先在大屏幕上放出10位明星的照片,諸如黃曉明、范冰冰等。同學們齊刷刷喊出他們的名字。隨後屏幕上又放出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的照片。只有少數學生能說出“楊振寧”。最後,大屏幕上出現一位戴眼鏡、手捧獎盃的老太太。他問:“這位是誰?”這時,只有一位男生知道她是屠呦呦。

築夢路上呼喚

“科學家崇拜”

據調查結果顯示,和前幾代人相比,科學家在當今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下降了許多,崇拜科學家的中學生只佔18.5%。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師讓學生們寫《我的理想》,他們十有八九都要當科學家。毫無疑問,從對人類的貢獻而言,娛樂明星與科學家本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現實中太多的案例卻能夠為我們提供“出乎意料”的對比。中國遙感地理學家李小文在辭世後幾天,媒體才發出一條短消息。與此不同的是,歌手姚貝娜離世時,媒體大肆炒作。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演員黃曉明的婚禮,幾乎在同一時段發生,一位是舉世矚目的醫學泰斗,一位是中國娛樂圈的當紅演員。然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至今在北京只能買半個客廳。而黃曉明辦一場婚禮就揮金2個億。

憤怒:科學家影響力與收入遠不及娛樂明星!時代悲哀!
憤怒:科學家影響力與收入遠不及娛樂明星!時代悲哀!

科學家與娛樂明星不同,娛樂明星可以一炮走紅,但科學本身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科學成果未出來前,公眾缺少關注。而且對於多數科學家來說,由於性格、時間、工作保密性等關係,一般也不會主動向社會介紹自己。即使那些已經摘得桂冠的科學家,社會對他們的關注也會逐漸減弱。

科學家對國民的影響力遠不如娛樂明星,這是時代的悲哀。這種現象警示我們,整個社會對科學家群體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今天的我們,正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管價值觀有多少種,科學與科學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我們更加需要呼喚“科學家崇拜”,更加需要無數科學精神的崇拜者與追隨者。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從完善制度機制、傳遞價值導向、培育科技氛圍等諸多方面努力。只有這樣,我們的科研事業才會後繼有人,興旺發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有堅實的人才基礎。

憤怒:科學家影響力與收入遠不及娛樂明星!時代悲哀!

前天我發了一篇關於2017年一線明星的出場費報價表,沒想到幾個小時就收到了幾百條網友的回覆,還有很多網友給我發私信,表達了各自的觀點,當然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錢的話題永遠是那麼敏感而有充滿了誘惑力,就像女人的內衣一樣,雖然你我都不敢直視,卻又想上去摸一把呢。(話糙理不糙哈)

這其中大家針對科學家的收入和明星的收入差距之大,是大家無法理解的,是社會資源分配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嗎?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雖然我們從事的是廣告創意的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我也想給關注我們的用戶一個合理的答案,要不我真的睡覺都不心安呢~

憤怒:科學家影響力與收入遠不及娛樂明星!時代悲哀!
憤怒:科學家影響力與收入遠不及娛樂明星!時代悲哀!

1.我們的社會資源分配機制,真的出問題了嗎?

答案是對也不對

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文獻,大多數都不怎麼說人話,看的一頭漿糊,所以我總結出來,首先科學家分三六九等,應為這個行業的水也很深,大學從事研究的教授、科學院各級研究員。 大學講師,科學院裡面大量實驗員、儀器管理員、數據分析師、IT支持工程師、碩士博士生,這個定義並不好判斷,當然他們的收入存在很大差距。

什麼叫明星?我想這個比較好定義,大多數都能耳熟能詳的公眾人物,他們就應該算是一線明星,至少我上篇文章裡的都是。

科學家的收入,的確比明星收入低。但是,要看清楚,這個是說“普通科學家”VS“明星”,意味著,那平均水平的科學家與演藝行業裡頂尖人物比收入。

首先如果都拿這個行業裡的頂尖人物來對比(這裡我們不點名),娛樂行業的從業者絕對高於頂尖的科學家,這個我查閱了美國的數據統計,每個國家都是這個樣子。

而這兩個行業中端的從業者,收入差距並不大,有些在明面上的收入,科學家們可能還是高於小明星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明星應該比科學家賺的多,人家買100萬的門票,還要交若干稅,這些稅的一部分就是用來養活這些象牙塔裡面辛勞的科學家。

第一、明星一場演唱會的收入看著很高(毛收入),但要看到,這個收入是給以明星為代表的整個團隊,而不是個人;團隊中包括自己的樂隊、化妝、經紀人(你就知道宋JJ多無恥了)、所屬公司等等。

當我們拿著明星團隊(其實就是明星公司)的入賬說事,另一邊卻在對比科學家個人收入。 要比就這麼比,看看科學家得到的項目收入(數10萬至數億)——這些錢中一小部分是作為科學家除工資獎金之外的額外勞務費,最近國家還有新規定,可以提高勞務費比例。 不過,別擔心科學家亂花這些科研經費;你和你家愛豆納稅的錢國家審計嚴格得狠呢。

第二、社會資本趨向於短期利益;當資本投資到明星或娛樂事業,短期內能夠獲得較好收益。但同樣投入科研——科研是個巨大的範疇,並不都是汽車飛機等等的“技術研究”——要麼風險大,要麼沒有利益。

話分兩端——像是常見疾病的醫藥研發等等的研究,能在較短時間內收回成本,國家/企業都願意投資。 但是罕見病症的研究收益與成本不成比例,就只能靠國家投入;相應的研究者獲得的收入也較低。 同樣在研發新能源等等的,國家待遇不如企業那麼好,很多科研人員就辭職去企業繼續研發;國家支持的研究通常是長期效益、社會效益、社會責任較大的基礎課科學研究。 我自己的例子,我做水文——就關心下雨之後水往哪裡流;這不是水利、不是發電、不是灌溉、不直接跟防洪有關係,如果沒有國家支持這種基礎性的研究,我們這些研究這些領域的人都要轉行。 很多純“科學”只在未來可能有用,當下很難立竿見影,這是與“技術”研究最大的區別吧。

第三、如果你有100塊錢,你打算看3小時電影還是找個科學家看他做3小時實驗或聽他講三小時氣候變化? 這也就是市場和民眾自己決定的。 明星賺錢靠能力、靠人氣,民眾願意花錢看明星,明星當然收入高;難道國家應該逼迫民眾把看電影的錢交給科學家嗎?要國家搶明星的錢補貼科學家嗎?——其實稅收也就是這麼幹的,幹在合理範圍而已。

第四、國家稅收是固定的,如果把更多錢給科學家,那麼這錢要從哪個部門摳出來呢? 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國防外交? 你說三公消費?三公消費裡面,就用包括中科院在內的若干科研院所的貢獻;當近幾年媒體指責中科院三公消費(主要是交通)太高時,我原來工作的研究所,連出野外、上高原的交通都受限制。

2015年世界收入最高的10個演員裡面,只有一箇中國人(成龍);最高收入的女演員中也只有一箇中國人(范冰冰);我們做的還不夠,要加油。

另外演員的收入是個極端右偏分佈。其名氣大實力強的名氣收入高,如果能力差一點點,收入就會有很大差別。如小李子在《華爾街之狼》中得2500萬美元,同劇中提名最佳男配角的Jonah Hill只得到6萬美元(Hollywood Salaries Revealed, From Movie Stars to Agents (and Even Their Assistants))。 知道謝耳朵嗎?他和他的小夥伴們的收入是每集電視劇100萬美元。

在好萊塢演員中,統計平均年收入是52000美元,實際很多參與演出的人員從演藝當中獲得收入可能低於$1000.

總結:

  1. 首先我們以出場費和科學家做對比,這個有失公允,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市場規則,社會需求不同,才會出現供給問題。
  2. 但是近些年,關於娛樂圈粗製濫造的電影電視劇,只靠刷臉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這絕對是個怪相,我們不能支持不創造價值,就掠奪公共資源的行為。
  3. 我很高興,有很多網友和知事速遞小編一樣,我自認為是有正確的價值觀的,我們不羨慕公眾人物的高薪,但是請拿出你們的敬業精神,創造價值,創造對人民,對社會有價值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