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臨鐵路浴水奮戰:爲了通車時的4分鐘

雲南大臨鐵路浴水奮戰:為了通車時的4分鐘

(通訊員 郝亞凡 李鼕鼕)雲南臨滄市地處無量山脈之中,由於地質條件複雜、溝壑縱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近年來,新的歷史正在被創造,2015年底開工的大理至臨滄鐵路按照施工組織計劃順利推進,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紅豆山隧道因山體岩層複雜多變,湧水量遠超設計,加上地層內夾雜的有害氣體,被譽為全線“最難打的隧道”,“最難打的隧道”到底困難到什麼程度?近日,記者到隧道進行了探訪。

大臨鐵路建設按計劃推進 開累完成投資69.6億元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滇西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曹學林向記者介紹,近3年來,指揮部和各參建單位精心組織、科學施工,大臨鐵路建設正按計劃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全線開累完成投資69.6億元;路基土石方開累完成1017萬立方,佔設計數量71.8%;橋樑開累完成16300成橋米,佔設計數量79.0%;正線隧道開累完成75152成洞米,佔設計數量48.3%。

其中,由中鐵十局承建的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紅豆山隧道地處雲縣境內,全長10616米,穿越無量山脈,隧道岩層風化程度高,並伴有湧水突泥、高地溫、高地應力、蘊藏有害氣體等不良地質,是建設難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鐵路施工首現非煤系地層夾雜有害氣體

在紅豆山隧道,首次遇到非煤系地層中夾雜有害氣體的特殊情況,這對建設、施工單位的應對能力提出巨大挑戰。中鐵十局大臨鐵路項目部副經理趙春傑介紹,全國鐵路首次在隧道施工中遇到非煤系地層夾雜有害氣體,這在目前已經超出了地質勘探的認知水平,也沒有成熟技術可供運用。對施工過程中有害氣體的超前探測,還處於摸索階段,這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目前,初步採用自主創新的有害氣體綜合防治技術、地震波反射法和瞬變電磁法的超前地質預報,為施工提供安全保證。

湧水量每天最高達4萬立方米

在紅豆山隧道2號斜井口,記者看到九條直徑超過20釐米的排水管正源源不斷地向外排水,距斜井口1600米的掌子面,中鐵十局的施工人員正站在齊腰深的水裡操作大功率水泵,日夜倒班進行排水作業。

因為斜井口和掌子面之間有傾斜向下170米的高差,工人們需要用兩個泵站接力才能把水排出去。“湧水量每天最高達4萬立方,大夥都是泡在水裡幹活。”中鐵十局大臨鐵路二工區副經理劉斌說,紅豆山隧道分別從進、出口和1、2號斜井多頭掘進,除了因湧水暫時無法施工的2號斜井,其他五個作業面掘進正常。目前,隧道已經完成正洞掘進1317米,整體進度按照施工組織計劃推進。

艱苦奮戰 為了通車時的4分鐘

採訪結束記者離開時,無量山脈深處,紅豆山隧道的各個掌子面依然像往常一樣24小時不停的施工,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滇西建設指揮部和中鐵十局的數百名建設、施工人員向著剩餘的工作量拼搏奮進。據瞭解,隧道於2016年5月開工,預計2020年9月貫通,工期4年多,待大臨鐵路通車營運後,坐火車通過紅豆山隧道只需要4分鐘。

大臨鐵路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北起大理白族自治州,經巍山縣、南澗縣,跨越瀾滄江後過雲縣至臨滄市,線路為Ⅰ級電氣化鐵路,全長約202公里,橋隧長度佔線路總長的87.3%,開行旅客列車速度目標值160公里每小時。(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