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網文總編千幻冰雲講壇:什麼樣的小說能寫?什麼樣的不能寫?

知名網文總編千幻冰雲講壇:什麼樣的小說能寫?什麼樣的不能寫?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樣的小說能寫?什麼樣的不能寫?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1927年以後的中國歷史不能寫?

他反問我,為什麼抗戰的小說很火,這個是1938年後的事情了?

我回答:這個時期剛好是抗戰時期,不管你是紅的白的黑的青的,都有一個仇人,那就是日本。

你不寫內戰,寫抗戰自然是可以的。

我經常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網絡文學創作誤區

第一:基礎誤區,基礎到底要不要?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基礎我講了很多次,無非就是不要有長句、長段;不要亂用標點符號;不要很單純的用引號開頭的對話方式;不要有邏輯錯誤;不要有太多的錯字

或許有人又會說,人家誰誰誰,書裡面錯誤一大堆,還那麼火。

我想說一說,基礎存在的必要在哪裡?

一本小說,我們會看是誰寫的,如果是很出名的人,或者是以前寫過很好的作品的人寫的,那麼我們會給他加幾分印象分,這個印象分叫做粉絲分數。

新人以及不老不新的作者,粉絲分數多不多呢?

出名的作者,比如經常被拿來當做擋箭牌的烽火戲諸侯,他的粉絲分數,是新人的多少倍?

讀者都已經到了可以忽視他一切錯誤的地步了,你的讀者能否忽視?

基礎重要嗎?網絡小說以情節和速度為主,實話說基礎並不重要。

但是基礎好的作品,印象分會增加;基礎差的作品,印象分會減少

基礎的東西,真要認真去掌握,三四天內就可以完全達到最低的標準;比如分段只是多按幾個回車鍵而已,連三歲小孩都會。

這麼一個最容易掌握,又最容易被扣分的東西,重要嗎?

個人覺得基礎是態度問題。

基礎存在的意義在於,讀者會認為這個作者是個牛逼的人,還是個S……的人。

試問一個連話都說不完全的,寫出來的東西讀者都看不明白的,看你一個段落看到讀者差點斷氣的作者,是牛逼還是S……?

接下來說第二個誤區:細節描寫的性價比

大家寫作文的時候,如果形容詞用得好的話,老師會誇獎文筆很好,文采很華麗。

因此大家在寫小說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帶入這種習慣,喜歡把一些細節描寫得很精緻、很唯美。

最直接的是人物外貌描寫

我剛寫小說的時候,曾經為了琢磨一個人物的外貌描寫,搜索了幾十個網頁,最後只得到三個形容詞。

問題是這三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物之後,我發現這個人物的外貌並沒有被讀者記住。

這樣的事情,相信很多作者遇到過,描寫細節的時候花了很長時間,但是讀者卻是匆匆掃過。

這就是性價比的問題了

現在網絡小說,以情節和速度取勝;讀者一天看一萬字根本不會感覺過癮。

單純的情節,一萬字作者要寫四五個小時。

如果是那種喜歡描寫細節、喜歡華麗文采的作者,一個小時一千字就很多了。

一邊是大量文字需求,一邊是細節越來越難寫。

有個作者曾經寫了三千個字,花了五個小時;平心而言,這三千個字寫得很好,文筆文采都很不錯、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畫面感十足。

發到網站上,讀者說:我等了五個小時就看你這些形容詞?

以該作者的創作速度,五個小時一萬二根本不在話下。

所以細節描寫相對的性價比比較差,同樣的時間,我們可以寫出至少是三倍以上數字的章節了。

而其中的誤區在於,既然性價比這麼差,那乾脆別寫了?

這肯定是不行的!

有一句話可以解決這個誤區:好鋼,用在刀刃上。

在這裡,想給那些想通篇都寫出心理細節、戰鬥細節、人物外貌細節、場景細節、背景細節的作者說一句:整篇都是細節,那麼你這本書根本就沒辦法看。

倒不如在某些重要的地方突出細節,反而更容易讓讀者記住。

我記得很清楚,古龍寫李尋歡的時候,總是突出他的手;寫楚留香,總是寫他摸鼻子。

不停的強調某個細節,強化這個細節在讀者腦子裡的印象,其效果遠遠高於那種星眉劍目、鼻若懸膽、眼睛射出凌厲目光,令人渾身一震,想要趴到在地之類的描寫。

請記住:能夠讓讀者記住的細節,才是真正的細節。

寫一大堆東西,具體描述很精彩,結果人家記不住,這叫什麼細節?

第三個誤區:網絡小說靠的是情節和速度,其他的一切都是浮雲。

網絡小說靠的是情節和速度,這句話我剛才有說過,現在怎麼拿來做批判教材了?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內容應該是:網絡小說靠的是能保證質量的情節和快速的更新速度。

情節前面加了保證質量,這個是我們不生產劣質產品的要求,也是讀者的需求,更是身為一個作者的基本原則。

快速的更新速度,可不是快速的創作速度!

以三少為例:他一個小時能保證質量的創作速度,是六千!每天在保證質量這個前提下,應該可以達到六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他每天可以拼到三萬六!

但是如果他遇到一個有三十六萬字存稿的人,速度再快也沒轍。

不要傻傻的聽人家說,一定要更新多一點快一點,然後就一天拼一萬字兩萬字三萬字

在沒有辦法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你就是寫10000萬字一天,也沒人看。

希望飛庫的作者,能夠找出自己保證質量的創作速度。多留一點存稿,這樣既可以保證創作速度,又可以保證創作質量,還可以保證更新速度。

第四個誤區:讀者評論

很多的作者,非常的注重讀者的評論;甚至有的人會因為讀者的一句話,輾轉反側睡不著。

其實,讀者的評論神馬都是浮雲。

作者是作品的生產廠家,讀者是什麼?只是產品所針對的一個客戶而已。

就好像臭豆腐,有的人喜歡吃,有的人嫌棄。

難道就因為讀者的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評論,我們作者就得停下來反思和修改?

如果是那種普通的錯誤還好,如果突然間跑出來一個人跟你說,這人物怎麼樣怎麼樣;這情節該如何該如何;這個這樣,那個那樣;

若是作者沒有一點主見的話,那麼我建議作者讓那個讀者來寫。

請記住:讀者的意見只是參考、只是建議;我們是作者、我們是上帝,我們的作品允許你批評指出錯誤,不允許你來指手畫腳。

再說了,作者就算滿足了某個讀者的要求,他能滿足所有讀者的要求嗎?

第五個誤區:修改誤區

新作者最喜歡的就是接受別人的意見,然後進行修改。因為新作者想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拿給讀者看。

問題是文學作品,靠的是靈感,而不是修改;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新人作者,都死在了修改上。

為什麼呢?

我們以舉重來舉例,相信大家會比較清楚的知道為什麼。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舉重都會有一個極限。比如說我可以舉起100斤重的東西十秒,那麼很可能舉120斤,12.5秒就是我的極限。

如果我老是想衝擊200斤,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的舉重姿勢,修改我的營養。

但問題是我現在的水平,最高水平就是120斤,也許能衝上124,但卻是很難超越太多。

很簡單的道理:你現在的能力,只能到這裡,那麼無論你怎麼修改,你都沒有辦法超出你的能力範圍太多。

因此很多作者就會發現:他們越改,書就越怪,越難看,於是書就這樣子太監掉了。

這是因為作者在修改的過程中,把最原汁原味的靈感去掉,剩下的東西都是經過處理的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

這就是修改的弊端了。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既然你說修改不好,我就不修改了。

修是肯定要修的,但是修改的東西,應該是錯字、是邏輯、是長段、是那些改了不會變動故事節奏、不會傷及情節根本的細節問題。

也就是說,修改在還沒有完本的時候,只能修改基礎錯誤;如果沒有極大的必要,千萬不要進行大幅度修改。

第六個誤區:書的成績不好,把它太監掉了。

我記得有一個寓言裡的一句話:你沒有爬到高峰處,你永遠也不知道你的能力到底是多高;半山下山的人,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水平是多少。

完本對於一個作者的含義:首先是擺脫作者創作心態,寫作的時候是一種心態,寫完肯定又是一種心態;然後是完本後的作者,大部分會挖掘出自己的不足。

拿我自身的經歷來說,看到自己完本的小說都會搖搖頭:這些東西竟然是我寫的?那幾個情節怎麼可以處理成這個樣子?為什麼這個人物會刻畫成這樣子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態已經從創作的時候跳出來,純粹開始以挑刺的眼光看,自然可以看出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關於完本的重要性我已經不想多說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共享文件夾裡面的關於完本重要性的講課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