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銀保監、央行——基層金融監管人員的再就業抉擇

21世紀經濟報道 侯瀟怡 深圳報道

導讀

“我來縣支行四年了,我進入支行的時候是該縣支行十幾年來第一個新招行員,全行平均年齡53歲。之後每年新入職1-2個人,但年輕行員一半都選擇了離職,進入銀行或證券公司工作。人才挽留不易。”

對於基層監管人士來說,公務員、銀保監、央行縣支行是三個常被放在一起比較的就業選項。在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的報道《央行縣支行亦是一座圍城》中指出,央行縣支行這一曾經待遇優、工作穩定的優良就業抉擇,風光難以為繼。

時隔三個月,原本預期6月出臺的央行、銀保監三定方案,至今仍未公開落地,地方和基層金融監管架構和格局更是懸而未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估算,在中國金融監管體系中,基層(縣域)金融監管人員超5萬人。面對遲遲未能塵埃落定的監管變局,不少基層監管人士不安情緒進一步上升,一方面觀望,期待此次金融體制改革對原有基層金融監管格局做出根本的調整,另一方面,考慮其他轉型方向,甚或直接離職。

離職的成本

一位90後央行縣支行行員劉偉(化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基層金融監管機構改革遲遲未定,此前許多年輕行員寄希望於改革可以對央行縣支行體制進行根本改變,或者進入銀保監繫統,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考慮辭職重新考公務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央行員工的編制是非企業、事業單位、公務員的獨特的行員制。所以央行基層員工在薪酬、體制機制、福利等多方面都不同於其他體系。

劉偉舉例指出,因為獨特的行員制,全國都在推行的車改,其所在央行分支行並沒有推行,至今一個支行還保留四五輛公車,且諸如央行員工享受系統內統籌養老,假如辭職,全部養老金都無法取回。

劉偉回憶稱:“我來縣支行四年了,我進入支行的時候是該縣支行十幾年來第一個新招行員,全行平均年齡53歲。之後每年新入職1-2個人,但年輕行員一半都選擇了離職,進入銀行或證券公司工作。人才挽留不易。”

“但央行系統對於人員離職還是有諸多限制,現在辭職就等於裸辭,我下不了這個決心。”他說道。

西北某央行縣支行行員王寧(化名)告訴記者,雖然暫無明令人事凍結,但是此前一位行員想辭職考公務員,由於種種原因單位無法出具在職證明。

他認為,對於央行縣支行的現有體制機制,很多年輕人都是不滿意的,大量冗雜的工作,各種各樣的調研、青年課題,還有來自其他中支的約稿,難以給人帶來成就感與價值實現感。可是走出這個圍城成本太高,幾年的福利積累可能面臨清零。這對於縣域等基層行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限制。

基層的優選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中獲悉,雖然不同地區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而言,從工資和福利待遇來看,公務員優於央行縣支行,央行縣支行優於銀保監繫統。

其中,部分地區公務員收入與央行縣支行收入相差並不多,但縣域公務員有更好的福利待遇和補貼政策,是目前基層就業的首選。但銀保監繫統收入明顯低於縣域公務員和央行縣支行收入,緣何成為央行縣支行部分行員的更優選擇?

劉偉表示,相較於央行的獨特體系,銀保監繫統明確屬於參公事業編,雖然收入相較同級的央行行員低,但收入在各部門、職級之間差異較小,對於年輕行員來說更具吸引力。此外,相較央行晉升渠道受限,銀保監繫統晉升渠道通暢。既可參加遴選也可在內部正常晉升,或按照規定享受同級別待遇。

更重要的是,在基層行員看來,央行縣支行在實際業務開展中地位處境較為尷尬,缺乏權威性,而銀保監對於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具有直接監管權利,在銀保監工作或更有價值感。

劉偉直言,對年輕人來說,在機關事業單位尋求安逸、離家近、事少錢多已經不是主流的價值取向。在銀保監工作的最大意義在於天然接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以後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有助益。

王寧也坦言,從宏觀著眼,央行縣支行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和作用,在國庫、徵信、貨幣政策傳導等方面應該保留。但對於年輕人來說,現有央行縣支行的體制難以滿足人才的再成長和發展需求,原有的工作內容和體制機制都較為僵化,年輕人寧可選擇更加有挑戰性的工作。

央行西北某大區行業務人士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央行基層行與銀保監縣域機構的功能協調和整合勢在必行,目前存在的行員成就感不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這一改革過程中,縣支行應該主動提供創造性的服務,發揮出目前基層金融監管唯一抓手的價值,減少甚至避免基層監管資源的浪費。

(編輯:周鵬峰,如有意見建議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