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爲外族入侵王朝,爲什么元朝和清朝的統治時間相差那麼久?

段勇賓


元朝和清朝,是古代歷史上兩個完全控制南北的異族朝代。在元情以前,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遼金時期,北方都出現過比較強大的異族朝廷,但是都未曾全部據有南北。

元朝是第一個全面佔據南北的異族朝代,但是相比清朝,元朝的存在時間確實短了很多。元朝從1279滅掉南宋到1368年被明朝趕出大都共計存在89年,若從1271年建號“大元”到逃出大都,為96年。甚至從1218年蒙古滅西遼開始崛起,到逃出大都也僅僅只有150年。

而清朝從1662年滅掉南明到1912年清帝遜位,共計佔據南北250年。如果從1644年清軍入關到清帝遜位,共計268年。如果從1636年“大清”建號到清帝遜位,則是276年。

因此,清朝無論是存在時間,還是佔據南北時間,都遠超元朝。

清朝時間長過元朝,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一,元朝是古代第一個佔據南北的異族朝代,民間無論心裡承受還是認可程度都沒有那麼高。而清朝作為第二個異族朝代,民間的心裡承受能力已經增強。

二,元朝忽略了作為主體的漢人的能力,單憑等級排列就想控制華夏子孫,也並沒有過多地接受漢文化、或重視漢文化,簡單粗暴、上下失德,導致民怨沸騰。而清朝雖然也幹過“剃髮易服”這種遺臭萬年的愚蠢勾當,也相當防漢,但同時也極力地拉攏漢人知識分子,並積極吸收漢文化,以漢制漢。後期更是上下漢化都較為嚴重。

三,元朝從馬上得天下,更加重視武力,社會組織程與管理度較為粗獷,前期更是吸收尚處在原始社會的吐蕃文化作為文化基石。而清朝則清承明制,揚長避短,同時建立軍機處,使封建統治達到頂峰。

四,元朝建立後,不重農桑重遊牧,甚至將耕地圈禁為牧場,一遇饑荒則天下大亂。清朝時高產農作物玉米、紅薯等已經大面積種植,攤丁入畝也為百姓減輕了一些負擔。讓民間有飯吃,清朝當然也就能存在更久了。


蘇綻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同樣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什麼元朝只統治了98年,加上北元的話118年,而清朝卻可以統治276年呢?難道就是因為一個來自蒙古,一個來自東北嗎?

當然不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距,“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經驗上:元朝無參考,清朝看明朝

什麼意思呢?

元朝建立大一統帝國前,之前沒有先例,最多就是像前秦、北魏這樣、像遼國、金國這樣的,只是完成了局部中原的統一,對於元朝這個完成了整個中原統一的帝國來說,參考的意義實在不大。

簡單說來,就是元朝不可能將遼金的制度直接拿過來用,他沒有現成的制度可以借鑑和參考,如果說前朝給了什麼有益的經驗的話,那就是忽必烈從遼金的滅亡中,總結出一句話:“遼以釋廢,金以儒亡”。

然而這句話只是在告訴後人如何能不亡國,而且還相當淺顯,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自然就不可能提供有益的指導了。

宋朝雖好,但是它從來就沒有統治過這麼大的疆土,參考它的制度也是白搭。

還是自己來吧!

所以,忽必烈創立了“行省制度”,一個深刻影響中國近千年行政劃分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框架下,元朝首次實現了對包括漠北、青藏、東北等地的完全管轄。

而清朝就不一樣了,作為明朝曾經的下屬,清朝和明朝的關係一言難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清朝入關後,對於明朝的制度基本做到了“拿來主義”,因為明朝的制度相當成熟,而且明朝也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對於國家治理方面有著成熟的經驗,這些都被清朝拿來就用,所以後世將清朝和明朝的繼承關係定義為“清承明制”!

因為學習並繼承明朝,因此清朝對於明朝進行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發展,對於明朝時期的藩王造反、太監干政、民族問題緊張等不足進行了優化設計,終於取得了比明朝還要高的成就。

一個是摸著石頭過河,一個是有現成的例子可以參考,誰的難度大一眼便知。而且,難度大風險更大,對於元朝而言,每一次嘗試都有可能失敗,而一旦失敗帝國就會岌岌可危,所以元朝從本質上來說時間就不會長於清朝。

對於元朝而言,治理黃河就是一個失敗的嘗試,而失敗的代價,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農民起義。

2、漢化問題上,元朝很淺顯,清朝很深刻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那點可憐的人口統治如此龐大的漢人群體,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所以,如何坐穩江山就是統治者首要考慮的問題,其本質是要不要漢化的問題。

從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漢化就一直是少數民族的重要課題之一,孝文帝的改革雖然成功,但是不到50年,北魏就分崩離析。後世的遼金都進行了漢化的嘗試,尤其以金國的漢化更為深刻,其結果是,金國對中原文明照單全收,在學到了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學到了奢靡享樂的風氣,最終金國只是維持了100多年就轟然崩塌,所以忽必烈說:“金以儒亡”!

因為金國的前車之鑑,元朝在漢化問題上非常謹慎,雖然忽必烈在易經中的“大哉乾元”找到了元朝的國號,而且興建元大都,做好了成為中原之主的準備,並且任用大批漢人謀士治理國家,但是忽必烈始終沒有再繼續深入進行漢化。

特別是,忽必烈時期,漢人李璮與王文統反叛,這讓忽必烈對漢人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也對漢化的熱情大大減少。加上傾心漢化的真金太子的英年早逝,更讓忽必烈對漢人官僚產生了深深的厭惡,隨後大量起用色目人壓制漢人,漢化的步伐大大減緩。

忽必烈之後,因為元朝皇帝身兼蒙古汗國大汗和大元皇帝的兩個頭銜,境內民族眾多,矛盾也很大,因此元朝皇帝不可能單方面漢化而忽視其他民族的情感。因此元朝為緩和矛盾,一方面採用較為寬鬆的統治政策,另一方面不再積極漢化。

不漢化的後果是元朝遲遲沒有開科舉取士,廣大知識分子沒有上升渠道,所以沒事就寫寫元曲罵罵人,搞得中原大地民怨沸騰,最後點燃了推翻元朝的烽火。

清朝就好很多了,因為“清承明制”,清朝刻意將自己打扮成明朝的繼承者,不僅在制度上學習明朝,而且清朝的皇帝還住著紫禁城,說著漢語,開科取士,營造滿漢一家的景象。

雖然清朝皇帝也是身兼蒙古大汗和大清皇帝兩個頭銜,但因清朝統治的核心在中原地區,因此漢化不會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過多反對。

吸取元朝寬鬆治國的教訓,清朝實施了比明朝更為嚴酷的地方控制政策,將統治觸角延伸到鄉村,實施保甲法等方法,控制人身自由。並且,在思想上大型文字獄,禁錮人民思想,通過這樣的愚民方式,清朝獲得了比元朝更長的國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問的好,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元朝首先主要是面積太大,統治階級鬥爭不斷,馬可波羅說了元朝國都是非常繁榮的地方,然後繁榮的背後衝刺著血腥的內鬥,大家可以去看看元朝的歷史平凡的換皇帝換宰相。

然後是統治階級使中國退回到了奴隸社會,在元朝漢人就是四等人,漢人殺蒙古人不用說肯定是要殺頭的。然而蒙古人無故殺死漢人只是受罰,罰一頭驢。漢人取老婆,首先第一天晚上要把新娘子抬到蒙古人的家裡,讓蒙古人先享受,完了後再把新娘送去漢人新郎的家裡面。

漢人在蒙古人中能當大官的也很少,幾戶家庭只能用一把菜刀,基本上農具都是被限制了,所以壓迫的太厲害了,適得其反,短短几十年就被打回了老家。

清朝就不一樣了,大家都知道大漢奸洪承疇把,他給順治皇帝講要想統治漢人,必須要學習漢人,融入漢人。

所以後來順治皇帝帶頭學習漢文化,寫漢字。還團結拉攏明朝的士族階級。重用漢臣,尤其是洪承疇他走一個地方就勸降一個地方,他勸降的地方都沒有搞過大屠殺,然而遇到抵抗的,無論以前何他關係有多好,一個字殺。

尤其是順治,康熙,雍正,三帝,他們也是能夠體恤百姓的,比如說雍正時候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還有康熙時候的滿漢一家,多次祭拜朱元璋。都比較能夠拉攏人心。至少別人好歹也有個康乾盛世,這個是蒙古比不上的。

所以說清朝注重統治思想,從思想上奴化了漢人,但同時自己又把自己和漢人融入了,所以才能夠統治中國兩百多年。





仁壽羅海


元朝統治不到一百年,清朝276年和明朝一樣。

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元朝統治者是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因為蒙古族是馬上得天下,還有就是崛起太快了,所以他覺得很容易,就不怎麼珍惜,廢除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甚至有統治者覺得把漢地改成牧區,殺光漢人才好,統治自然不會長久。

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不要說從1616年開始,因為女真崛起從金朝阿骨打就開始了,從那時候女真人就開始積極漢化,特別是到了海陵王時候,所以金朝漢化有好幾百年了,元朝滅金後,女真人被稱為漢人,可見女真人漢化程度。

還有就是女真人生活在東北,他們不是遊牧民族,他們是漁獵農耕遊牧民族,可以看看現在的東北。

所以他們不熱衷於馬上治天下,而且對待漢人採取拉攏打壓政策,不像元朝一味打壓,效果自然不錯。

手裡打字辛苦,希望好評。


勾勒歷史的世界



元朝和清朝兩大王朝都對中國影響特別大,但兩個王朝命運卻不一樣,元朝只統治區區九十年,就當加上前蒙古汗國時期也不過百年有餘。而清朝呢,和其比起來恰恰相反,清朝和明朝一樣,國運有三百年,若不出現近代屈辱史和辛亥革命,大清仍會持續到現代,原因究竟為何,清朝能延續到這麼長呢,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統一王朝,起事地方在東北,屬於女真一個部落,位於鴨綠江和長白山之間,他們離朝鮮比較近,但仍過著原始狩獵風俗,一直受明朝統治,屬建州衛。


清朝和元朝一樣,都曾受中原節制,因此結怨,太祖起兵造反,最終入住中原。成吉思汗相對比努爾哈赤幸運,他最起碼打下北京,而且為子孫建立廣闊的疆域,努爾哈赤呢,被明軍遠遠卡在關外,始終未踏中原半步。但他的子孫後代卻比成吉思汗子孫們做的更好,不重蹈覆轍,堅定的走中原王朝老路,承其明制,延其漢唐,重用漢臣,不分彼此,滿漢全席,直到滅亡時,手下漢臣各各把握大權,左右朝政,滿族王爺們只有眼睜睜看著大權旁落,像李鴻章,左宗棠,袁世凱,大清最後滅亡,還不是袁世凱逼其退位。退位後,大清末代皇帝傅儀深居紫禁城,不聞事實,清朝儼然成了中原王朝。


而元朝呢,適得其反,他們的皇帝從來不以漢人文化為榜樣,卻事事正在防範,利用回回人阻止漢人干涉朝政,回回人治理中原,私自增稅,導致通貨膨脹,怨聲載道。蒙古人在當時擁有歐亞大陸廣闊的疆域,中國只是一部分,他們蒙古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為了壓制手下眾多的漢人,他們還設立等級制,蒙古人排在第一,回回人第二,南人所謂的剛被征服的大宋子民等級連妓娼乞丐都不如,不止如此,漢族女人初夜權也被剝奪,名字用數字代替,像明代元的帝王朱元璋就是個例子,他原名叫朱重八。忽必烈的這一套政策沿用祖輩老套,最怕少數蒙古人被眾多中原人吞併。但以此不能說元朝不好的一面很多,他也有好的一面,建立行省制,對中國影響深遠,建都大都就是北京,使北京成為以後戰略要地的首選,再者開疆拓土,結束了自唐末一來第一次大統,西藏和臺灣第一次被中央政府管轄,元朝促進了少數民族的融合,他是中國唯一一個疆域最大的王朝,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西面甚至到地中海。輿圖之廣,歷古所無。由於他博彩眾長,也使他拉開中國歷史輝煌的一幕。



元朝之所以短命,歸根結底還是前面所說的,民族政策直接壓倒了他,南宋地區舊民本來很敏感,忽必烈當時為了減輕壓力,東征日本,將南宋二十萬大軍送到日本海與日本作戰,由於忽必烈急於攻日,準備倉促,致使遠征大軍喪生大海。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皇帝周圍大都是些回回人和蒙古人圍著他轉,他們連漢語都不會,漢化較淺,就連文書,法令都讓人翻譯。雖然中間出了幾個喜歡漢學皇帝,像元文宗,元順帝,但那只是個人偏好而已,元朝快滅亡大都靠蒙古將軍頂著,像王保保。最後元朝皇帝還不是退到蒙古老家,為此他們由北元變成韃靼,瓦剌,繼續與中原政權抗衡,他們之所以沒有統治長久,原因就在這。



清朝是後來者,他們知道該做什麼,取長補短,大量吸收前朝經驗,重用漢臣,就連清朝皇帝也是位寫詩高手,比如乾隆創造了歷史之最。清朝對中原也是安撫並用,一改往常,中期並未大動干戈,採取原封不動措施,康熙和乾隆常年微服私訪,體察民間疾苦,也得到眾多百姓擁戴,這也為之後出現了康乾盛世。清朝和元朝一樣疆域廣大,但他們知道怎樣比元朝做得更好,雖然閉關鎖國導致國家衰敗,面對外夷上下齊,清朝皇帝學會了像北魏孝文帝一樣,怎麼去統治一個帝國,他們也吸取了元朝的教訓,使清朝向中原王朝邁進。


龍文history


滿清蒙元得到天下之前同樣殘暴,同樣實行高壓民族政策,同樣實現民族等級政策,但是不同的是,滿清積極拉攏漢人文人和士紳階層,同時才去高壓文化政策,剃髮易服打壓漢家文化,積極進行愚民政策,這一點蒙元就太low了。同樣都是跑馬圈地淫人妻女,滿清靠著拉攏士紳文官站穩了腳跟,打破了胡人無百年國運的怪圈。

此外和蒙古不同的是,滿清從康熙之後基本已經沒有邊患問題存在了,滿清統治者深知以小族御大族的危險,所以積極拉攏蒙古貴族,這樣一來消除邊患,二來可以作為滿清的盟友一起維護他們的統治。

滿清和蒙古佔據中國以後,他們的八旗子弟和蒙古鐵騎迅速腐敗,以八旗為例順治年間入關,康熙年間八旗戰力就已經不怎麼樣了,實際作戰大多以漢八旗和綠營為止,一開始是防止旗人損失過大後來就是老爺兵打不了仗了,蒙古騎兵也一樣。

總體來說呢,雖然這兩個自始至終都遊離在漢家文化之外,但是滿清積極拉攏文人士紳,造成一種他們積極融入漢家文化的印象,而蒙元不一樣他們連樣子也不肯做。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因為一是南宋滅亡是皇帝自己陷害岳飛而使南宋痛失戰力以至蒙元滅宋,南宋的官僚商人們比起明末的遼軍與晉商的養寇自重引狼入室的行為要強太多了,所以蒙元要應對的漢人反抗可比滿清要厲害多了,二是蒙元以武力戰勝南宋,對於自己的文化和實力是自信的,不像撿了狗屎運的滿清,內心對於自身的野人出身十分自卑,所以拼命的毀滅一切漢文化科技,並實行奴隸制的奴化統治,使漢人淪為人形豬狗,從而使其統治壽命大大延長了,總歸一點就是明末是整個漢族的墮落導致的報應而南宋只是皇帝因為一己之私而導致的亡國。


修元道人


胡虜之運不過百年

中國有句話叫做“胡虜之運不過百年”。說的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運勢不會超過一百年。元朝和清朝是這句話的最好例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就一定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漢化還是不漢化。


元朝不漢化

蒙古人快馬彎刀征服了中原,對漢文明嗤之以鼻,建國之初廢了科舉,後來重開之後,也是由權臣干涉,弊端多多。還企圖用新建八思巴蒙古新字取代漢字,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漢族人處在社會底層。試想一個人口龐大,思想深邃,歷史文化悠久,文明先進的民族,怎麼可能被這樣一個文化落後的少數民族長期統治呢?馬再快也有老的一天,刀再鋒利也有上鏽的時候,可優秀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卻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快馬彎刀可以一時征服人的身體,卻不能永遠征服一個民族的靈魂。所以,九十多年,蒙古人就回草原放羊去了。


清朝傾心漢化

清朝則不同,入主中原後,清朝統治者傾心漢化,甭管真的假的,至少人家提出了滿漢一家的口號,而且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制度大都遵從先進的漢文化。朝堂之上,漢族大臣也不在少數,而且在很多領域滿漢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滿足上到皇帝下到普通八旗子弟,都接受漢文化的教育,到乾隆時滿洲人已不能用滿語進行交流,大多數八旗子弟“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我滿洲舊俗”。普通滿人幾乎全部用漢語交流,滿文淪為只在官方規定的場合出現的純書面文字。後來就連慈禧和光緒幾乎都不認識滿文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漢化,才化解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才適應了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趨勢,所以清朝才統治了將近三百年。可這樣的滿族還是滿族了嗎?早已跟漢族融合的差不多了吧。

所以元朝統治時間短的重要原因就是它不漢化,或者說漢化遲緩。而我大中華可以放出“胡虜之運不過百年”的豪言,底氣就源於我們先進而悠久的文化。誰征服了我,誰就要變成我,否則運勢絕過不了百年。所以,真正使我大中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就是我們優秀的文化。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你要送破


花《明太祖實訓•卷一》中,太祖朱元璋問元末舊臣馬翼政事,即元朝的興亡得失,馬翼回答:有元天下,以寬得之,也以寬失之。太祖說:元以寬得天下,大家都聽說了,至於元朝如何以寬失天下,大家知之甚少?繼而分析道:“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其季世(中末代),嗣君荒淫,權臣跋扈,兵戈四起……”。於是,《明通鑑》認為,元順帝罪錯豈止寬緩,實屬縱馳,“朕當救之猛,刑不得不重”,須嚴煞元順帝以來,以“以輕典為尚”之風……

事實上,從元代戶籍制度中,並無確定的“四等人”規定,而是側重“諸色戶計”,也就是依照行業或社會分工確定政治地位,如:軍戶、匠戶、商戶、娼戶、儒戶、僧、道等,其戶籍分類方式,大致是外來戶、土著戶兩種;外來戶分類方式,大致是僑寓戶、北人戶兩種,以便於“因俗而治”,順任尊重各社團、各區域傳統,以“約會”裁判制度解決爭訟,如統屬機關或習慣相異的集團(各業戶、民族、宗教)之間 發生的民事及刑事案件,由各有關集團的長官或代理人經過協議後作出裁決即可,而朝廷則對這些集團(“大族”)起聯繫協調和監督作用,至於朝廷的軍國大事如:外廷之謀議,庶府之秉承,兵民之號令,財賦之簡籍等,無不由各行省領之並自行處置,而朝廷只對地方上的達魯花赤、總管、同知等“頭目”採取配合管理方式

在這種“寬厚”的社會環境中,那些有知識的漢族文人們,就難免要抨擊朝政、誹謗皇室、散佈謠言,煽動造反。同時,元朝的“寬厚”在信仰自由方面更是過份甚至混亂,其全國規模的民間宗教多達七個,除了著名的白蓮教、明教外,還有摩尼教、三階教、大乘教、五斗米教等教派分支。朝廷對他們的聚眾滋事、暴力抗法事件處理,通常採取免除罪犯死刑或減免稅賦的妥協方式,尤其對於教民蒐羅兵器、收納流民,積蓄糧草,妖言惑眾,甚至伺機暴動,都有極高的容忍度,也就是說,元朝何止是“寬縱”,簡直就是不把性命當回事!

清朝則不然,因為總結吸取了前朝失敗的教訓,如:“遼以釋敗”、“金以儒亡”、“元以寬縱失天下”,所以,維持的長久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