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俘,國家不願出錢贖人,一大臣咬牙決定:這錢我出

如果要給明朝歷史上的屈辱事件做個排名的話,排在第一位的恐怕當屬發生在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

皇帝被俘,國家不願出錢贖人,一大臣咬牙決定:這錢我出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的鼓動下,率領明朝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討伐蒙古瓦剌部。結果,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遭到瓦剌騎兵的突襲,五十萬精銳大軍損失過半,隨軍出征的高級將領和朝廷重臣無一倖免,其中包括了久經沙場的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曹鼐、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以及造成“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

明軍遭遇大敗,明英宗本人也成為了瓦剌的俘虜。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這個俘虜當的還是很牛的。他在瓦剌首領也先的面前毫無懼色,以天子的口氣同也先對話。反倒是也先自己心裡發虛,主動向明英宗磕頭行君臣之禮。由於瓦剌此前長時間嚮明朝稱臣,其首領受明朝皇帝冊封,所以也先向明英宗磕頭行禮也算是正常舉動。

皇帝被俘,國家不願出錢贖人,一大臣咬牙決定:這錢我出

明英宗被俘後,朝廷這邊立即準備重金,希望能從瓦剌手中贖人。可是也先卻要求打開京城城門才能送明英宗回去,這裡面的目的不言自明。

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明英宗的異母弟弟、郕王朱祁鈺擔任了監國之職。為了避免瓦剌將明英宗作為要挾的籌碼,在皇太后的批准和群臣的擁護下,朱祁鈺登基稱帝,是為景泰帝。而在瓦剌做俘虜的明英宗,則成為了太上皇帝。這樣一來,瓦剌人手中的籌碼就迅速貶值了。

景泰帝朱祁鈺為人謙和,雖然他和明英宗是異母兄弟,但兩人在之前的關係情同手足。在群臣擁立他登基稱帝之初,他是表示拒絕的,因為他不想因此奪走自己皇兄的皇位。而且他也認為這樣做有違祖制,會搞亂王朝的繼承順序。後來在群臣的不斷勸諫下,朱祁鈺才答應扛起這天大的擔子。

皇帝被俘,國家不願出錢贖人,一大臣咬牙決定:這錢我出

不過,權力如同令人成癮的毒品,一旦感受到了它所帶來的各種“美好”,那就再也不願放手了。景泰帝登基之初表現的十分勉強,而且在處理事務方面也是優柔寡斷。可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對皇帝寶座的迷戀程度日益加深,此時再想讓他放棄權利,那顯然就成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在瓦剌那邊,由於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身價大跌,瓦剌首領也先顯然已看出繼續扣押明英宗已撈不到更多好處了。於是他主動向明朝拋出橄欖枝,表示只要支付適當的贖金,就願意放明英宗回去。可是,這下輪到明朝不幹了,雖然文書上面沒有明說,但實際行動上就是表示一個子都不會出。這其中的道理再清楚不過,景泰帝現在皇帝寶座坐的越來越穩,所以他壓根就不希望他的皇兄,即明英宗朱祁鎮再回來了,畢竟明英宗如果回朝,對他來說總是個潛在的威脅。

皇帝被俘,國家不願出錢贖人,一大臣咬牙決定:這錢我出

朝廷中的大臣得知瓦剌那邊有意釋放明英宗,紛紛上書請求景泰帝去撈人。迫於群臣的壓力,景泰帝不得不勉強派右都御史楊善作為使者出使瓦剌,並查探明英宗在瓦剌的情況,但隻字不提迎駕之事。可讓人想不到的是,楊善將自己的家產全部變賣,然後作為贖金交給也先。雖然以明英宗的身份來說,楊善拿出的贖金可謂是少得可憐。但也先急於想改善同明朝的關係,於是就同意將明英宗釋放了。

就這樣,楊善在沒有皇帝旨意的情況下,用自己的全部財產,從瓦剌人手裡將明英宗贖了回來。

皇帝被俘,國家不願出錢贖人,一大臣咬牙決定:這錢我出

七年之後,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復位,成為了皇帝。楊善因當年迎回明英宗之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被封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興濟伯,賜世券,掌左軍都督府事,可謂是位極人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