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防范?日对华政策两面性增加

两国已商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在今年10月下旬访华。受此利好消息带动,近一时期日本政府和执政党高官中出现了罕见高密度、高规格访问北京的热乎局面。与此同时,日本企业界也对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第三方合作和即将举行的中国进口博览会显示了高度关注。

然而,就在中日关系缓慢升温的同时,“冷气旋”也接踵而来,比如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再次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等。

应该如何评估日本对华外交上这些似乎相互矛盾的举措呢?应如何确保中日关系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新民晚报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为大家解读


接近?防范?日对华政策两面性增加


图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资料图)。视觉中国

示好绝非一时心血来潮

问:安倍近期在改善对华关系上所作的姿态有几分真意?安倍今秋对华访问主要诉求是什么?届时会有哪些“看点”?

答:安倍计划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0周年的10月23日访华。这是对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的回应,意味着两国领导人时隔10年后再度实现年内互访。近期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文部科学大臣林芳正、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等陆续来华。9月上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及日本国安局长谷内正太郎也将露面北京。日媒评论,高官密集访华旨在为安倍访华热身造势,反映了安倍对这次北京之行的期盼。

安倍近期为改善对华关系释放的这些信号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安倍政权的外交方针已从以往的“对美一边倒”转为“两面下注”,避免中日关系“整体脱轨”。初步分析,安倍对这次访华主要有两大诉求:

其一,顺应经济界要求缓和对华关系、深度布局中国市场的呼声。2013年到2017年,中国的GDP由54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82.7万亿元。中国经济的不俗表现让日本国内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崩溃”论销声匿迹,更让日本经济界产生深度布局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动。在华日企总数盈利比例逐年上升,有意扩大在华业务的比例达历史新高。报名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日企已占参展商的一成。与中国交好可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

其二,寻求与中国采取共同步骤,应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挑战。安倍已和特朗普举行过4次双边会谈、26次电话会谈。但特朗普动辄“退群”“废约”,强征关税,肆意破坏多边贸易体系,让安倍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近日美国媒体曝光安倍6月访美时,特朗普为迫使其在开放国内市场问题上让步,甚至以美“没有忘记珍珠港”相威胁。这种蛮横无理,又难以预测的强势外交促使安倍下决心与中国走近,为自己加一道“保险”。

这次访华会有三大看点:一是两国再次重申坚持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立场。安倍既然踩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0周年的节点访华,就不可能回避表态支持构成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四个政治文件。二是两国有可能就彼此在第三国开展基建合作达成共识。安倍已计划在访华期间出席有关第三方合作的大型论坛。这表明日本对“一带一路”构想已由原先的消极抵制甚至搅局转为有条件参与。未来日本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将对“一带一路”沿线进行投资的日企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是两国再次表明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框架的立场。在年底即将举行APEC峰会、G20峰会前,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摆出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坚决斗争、毫不妥协的态度,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积极消极因素都在增长

问:许多迹象表明,安倍政权明里暗里依然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一面呼吁改善关系,一面却继续防范,这究竟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心态和期盼呢?

答:就在安倍政权高官密集访华的同时,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近来又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逆浪。

8月28日公布的新版《防卫白皮书》,介绍日本周边安全环境时居然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鼓吹加强针对中国的西南诸岛防御。翌日,由新日铁住金名誉董事长三村明夫牵头的防卫问题恳谈会在首相官邸举行首次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强化网络和宇宙空间的防卫,为年内出台规划未来5年防卫建设的《防卫计划大纲》造势。同一天,防卫省公布的2019年防卫费概算创历史新高,达5.29万亿日元。其准备引进的陆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和远程巡航导弹都有针对中国的意涵。

事实证明,日本对华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在增长,两面性的特征非常明显。总体而言,日本对中国还是战略猜疑多于战略信任,战略竞争多于战略合作。其根源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所指出的,是日本当权者的对华认知出了问题,不将中国看成伙伴而视为威胁,不把中国当朋友却定位为最大的假想敌。说到底,这完全是“零和”思考或者说冷战思维在作祟。

目前,安倍政权希望改善中日关系,只是形势所迫而非出于内心,是策略调整而非战略改变。

从深层次看,日本当权者的对华认知之所以会严重背离客观现实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中日间力量对比尚未达到足以转变日本朝野传统对华思路的临界点。日本朝野都有人认为中国发展势头虽猛,但内外障碍甚多,难以持续。日本还有机会同中国“搏”一把,牵制中国发展;二是日本传统的战略文化是不习惯也不愿意以平等地位与对手进行交往,缺乏适时妥协、见好就收的文化基因,搞对立、摩擦的冲动往往高于合作、共赢的愿望;三是在美欧等发达国家以及由它们把持的国际舆论界普遍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性崛起,特别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持抵触、反对态度的背景下,作为西方阵营一员的日本要另辟蹊径确非易事。

政治家落选就啥也不是

问:日本政府处理对华关系时的矛盾做法是否与即将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有关?

答:“猴子从树上掉下来还是猴子,政治家落选就什么也不是了”是日本政坛的流行语。选举在日本当权者各种政治考量中一向摆在最优位置。

安倍复出后已执政5年8个月,其首相任期仅次于桂太郎、佐藤荣作、伊藤博文和吉田茂,排名第五。安倍如能在本月20日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连任,势将成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目前,安倍在自民党7大派系中已稳获5派支持,可望拿到70%以上的国会议员票,但都道府县的党员票却仍是未知数。民调表明,希望自民党前干事长石破茂获胜的比例与属意安倍的只差几个百分点。安倍如拿不到半数以上地方票,即便连任也将成为“跛脚”首相。

由于“森友”“加计”两大政治丑闻持续发酵,安倍在民众中的声望难与石破相抗衡;“安倍经济学”也已是强弩之末,乏善可陈。对安倍而言,打外交牌无疑是最佳选择。民调表明,虽然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仍在低位徘徊,但受访者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占比一直在70%左右。日企更不希望由于两国交恶失去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改善中日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认同和舆论支持。

另一方面,安倍在改善对华关系上又不能走得太远。首先,他必须将保守选民紧紧吸引在身边,这是他的基本盘。其次,日本的GDP被中国反超,失去了长期占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习惯傲视亚洲的日本人心态很不平衡。日本当权者借口“中国威胁”推行对华强硬路线与这种社会深层心理有很大关系。再说,特朗普政权最近在贸易问题、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上“三箭齐发”,强化对华遏制路线。作为美国在亚洲最大的盟友,安倍也不能不有所动作。

大力促进“新世代”交流

问: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应有怎样的预判?如何才能确保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答:中日关系的解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会因为一两次领导人访问骤然改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国间将是希望和忧虑交织、合作共赢和战略博弈并存的局面。对日本当权者愿意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没有理由不接招,宜积极响应,顺势而为;对其故态复萌,犹豫倒退也要有足够警惕,未雨绸缪。既要高瞻远瞩,筹谋全局,不为“浮云遮望眼”;也要处惊不变,临危不惧,“稳坐钓鱼台”。

要确保中日关系不受干扰,尽快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上来,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这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安倍在李总理访日期间高度评价《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将它喻为引领两国前进的“指南针”。希望日本领导人能将承诺化为实际行动,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注入正能量。

其次,继续深化两国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这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两国在节能环保、金融保险、医疗介护领域开展合作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此外,中日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也应是它的捍卫者。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的逆流,共同推进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国之交在民相亲。8月底,北京大学举行的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是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间盛会,表明两国都意识到代表未来的青年人怎样看对方,势将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要让中日关系转圜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就需要大力促进这种“新世代”的交流,夯实中日关系改善的社会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