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九大專欄」第8期 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報告原文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人民要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相關文件

1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

——《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範,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沒美德。

——《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領導講話

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辨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

——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十九大专栏」第8期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時評文章

讓社會充盈誠信的空氣

我們這個社會缺的不是對誠信的呼喚,而是對誠信的堅守,讓個人遵從良知、社會捍衛約定。

人以誠立身,國以誠立心。誠信既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也是社會有序運轉的保證。這些年來,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倡,到個人徵信體系的建立,讓誠信成為每個人在社會上的“通行證”,成為普遍共識和努力方向。

然而,羅馬並非一日建成。誠信建設,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在前幾天,由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誠信建設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國誠信建設狀況研究報告》正式發佈。報告指出,中國誠信建設總體形勢健康向上的同時,商業欺詐、製假售假、學術不端等誠信缺失問題,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頑症。數據更是顯示,企業每年因不誠信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這樣的問題,令人警醒之餘,也提示我們,讓誠信成為社會的底色,任重而道遠。

“巧詐不如拙誠”。對於每一個社會而言,誠信都是一股無法量化的道德力量,它既是維繫社會運轉的紐帶,更是撬動歷史進步的槓桿。有一個“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依然時常被人提起。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打開國門,眾多企業紛紛引進電冰箱生產設備,“大幹快上”。而在那個被形容為“紙糊的冰箱也能賣出去”的年代,海爾卻破天荒地砸了76臺冰箱,原因就在於:有瑕疵,質量不合格。而這一砸,也砸出了海爾“零缺陷”的質量意識:僅用四年,就拿到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枚質量金牌。而隨後幾年,當市場供大於求,其他企業遭遇寒流紛紛宣佈降價之時,海爾卻不可思議地提價12%,用戶依然爭先恐後購買。這樣的現象,根源恐怕就在於其不讓消費者買到“瑕疵冰箱”的誠信意識。

不僅是企業,對於個人,更是如此。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客觀而言,從“鄉土中國”步入“流動中國”,從“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社會急劇轉型,人口大量流動,的確容易給人帶來陌生感。然而,這決不意味著,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成為“騙一次算一次”的“一次性博弈”。恰恰相反,越是變動不居,誠信越是彌足珍貴、值得守護。守住誠信做人的底線,才能讓人走出“叢林狀態”,推倒不信任的高牆,相互之間也才能打開心門。古人講,“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誠信就像空氣,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須臾不可離。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定期發佈誠信“紅黑榜”,營造崇德向善、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還是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38個部門聯合簽署《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合圍“老賴”,抑或是政府、社會紛紛建立徵信系統,“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守信者處處受益”,說到底,都是要通過制度的剛性,守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讓社會充盈誠信的空氣。

我們這個社會缺的不是對誠信的呼喚,而是對誠信的堅守。從對“虛假新聞”的聲討,到對“天價大蝦”的反思,再到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討論,各種道德事件就如同一塊塊三稜鏡,折射出這樣一種複雜的心理:一方面,內心認同誠信,對誠信缺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譴責;另一方面,當自己面對考驗時,誠信卻成了“無用的別名”,自己不願意首先站到道德高地。回答這樣的誠信命題,既需要明晰規則的邊界,也需要確立個人的誠信。

“自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誠信,既是自己與他人的一份契約,更是自己與良心的一個約定。個人遵從良知,社會捍衛約定,誠信的殿堂才會一直燈火輝煌。

——(選自《人民日報》,作者:陳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