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名票:評田敏的《春秋配》,字字珠璣!

本來有心不再去受罪,也不願看《春秋配》生生遭到荼毒,但又不忍心置一群小孩子的熱情於不顧,只得打起精神來,準備“吃二遍苦,受二茬罪”——這次不承想,演出效果竟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真個不虛此行。看來做好事是有好報的,得多謝小弟小妹們了!

傳統戲的號召力

頭一日的新編戲真真難看,觀眾像是事先就預知其效果之差,外面票販子手裡拿著大把的票賣不出去,演出開始還有很多空座。這日天氣突變,陰冷出奇,一大早到劇院門前,早已是黑壓壓一地的人。票販子與前一日一樣發愁,但愁的只是票早已出光,個個高喊:“誰退票,有退票的嗎?

祥符名票:評田敏的《春秋配》,字字珠璣!

見到許多熟面孔,都是平日看戲常遇見的青年,一來二去,雖不知名姓,彼此卻儼然舊相識——昨日未見,今天倒都聚齊了。演員來看戲的也不少,老中青都有。其中看到王紅麗,裹著厚厚的圍巾,只露出一雙標誌性的大眼睛,跟李樹建打了招呼之後,從旁邊繞到後臺去了。這戲對她有特殊意義——她戲校畢業就進了二團,十七八歲就領銜主演,排了《秦雪梅》和《春秋配》。她的《秦雪梅》乃是閻立品病榻之上修改的最後一本,親授於她,與現今舞臺通行本都不一樣。《春秋配》是從陳派經典摺子戲《撿柴》而來,由其父王豫生重新增益補足全本,並對新增部分重新按腔。這兩出老戲使她名聲大噪,更因《春秋配》而在十七八歲就得了“豫劇小皇后”的名頭。馬少波有詩讚曰:"

陳資閻韻兩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傳京畿,急管繁弦惜少年。

後來不知什麼內部鬥爭的原因,王豫生從二團團長位置上下臺,王紅麗也被迫下崗。賣了兩年烤鴨之後,不得已她自辦“小皇后”豫劇團走上民營道路,逐漸改為演新編戲,還得了“二度梅”,其新戲《鍘刀下的紅梅》剛剛又榮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可謂功成名就。如今,來到其發跡之所、傷心之地,看人家演自己當年起家時的《春秋配》,不知會作何感想

演出開始後,還見吳碧波被兩個年輕女子攙扶著進場——她雖然是田敏的師父,可從來不看田敏的戲,倒是苗文華等人的演出,她熱心捧場!聽說田敏拜師是李樹建主導,吳本人是服從組織安排,何況田敏拜師以後“不務正業”,不以鑽研陳派為己任,吳碧波對她是相當不感冒。老太太今天破例,算是對田敏終於“轉正”的一種表態?演出開始,劇場早已滿登登的,後邊沒座的還站著一排。都是衝著“陳派經典”的金字招牌來的,陳素真老太太仙逝多年,號召力還是比活人大。

祥符名票:評田敏的《春秋配》,字字珠璣!

摺子戲的魅力

這個《春秋配》總共演了八場,第三場就是《撿柴》,因為是經典摺子戲的緣故,所佔比例特重。但我覺得比起單折演出,還是有所精簡。姜秋蓮未出場,幕後的〔滾白〕一起,底下就“轟”的一下,掌聲、彩聲要翻天似的。“羞答答”一張口,更了不得,全場“炸窩”,一句要下倆“好”來!老太太三十年代設計的唱腔,到現在七十多年了,聽起來咋還那麼好聽呢?

三段〔慢板〕唱得都還不錯,就是過門給精簡了:有些地方六梆改成四梆,“七折”之後的過門旋律也改了——這個非常可惜,我就一心等著聽那個過門呢,陳派特有的,而且僅見於這段唱腔!另外,“遇君子在荒郊前來問話”一句“問話”兩個字的腔也由下行改為普通〔慢板〕的腔;還有“你問他因為何事荒郊走馬”一段第一句“三句腔”的“頭句腔”,拖腔竟然唱成和“遇君子”的腔一樣——這太可惜,這一段頭一句“三句腔”的“頭句腔”非常新穎別緻,這麼一改,風味失去一半!田敏的演唱還有個問題,陳派特有的“波顫音”不明顯,少了些古拙的韻味;但後面幾句〔慢流水〕唱得還算工穩。

雖然問題不少,但總體上演唱還是很不錯的,跟前一天相比固然判若兩人,就是跟新排的《秦雪梅》和《程嬰救孤》裡的唱腔比,也好聽、耐聽了好幾個等級。我倒是現場看過她幾齣戲,也聽過幾次演唱會的演唱,這還是頭一回給她鼓了掌的。唱小生的那個服裝大概是穿錯了,他在《撿柴》一折裡的唱腔,比起袁秀榮版本錄像裡王素君的唱腔,差之遠矣。表演上,田敏這一次還算是會演戲,看起來應該比王紅麗十八歲時候的錄像要成熟些,但比起袁秀榮在紀念陳素真逝世三週年時的演出錄像,還是欠老練。總之,全劇中觀眾反響最為熱烈的就是《撿柴》這一折,觀眾90%的掌聲和彩聲都給了這一折。與“羞答答”一句要下倆“好”相比,後面一場“日西沉”一段是現在新戲中典型的“抒情歌曲”式唱腔——為當年王豫生所加——田敏演唱這一段不可謂不用功,聽起來也夠抒情,中間還有一句用了個高難度的花腔,無奈觀眾不買賬,從頭到尾沒一點反應,唱到最後連一點禮貌性的掌聲也沒撈著!看來,新時期的豫劇音樂工作者失敗了,敗給了七八十年前的老腔老調,敗得那樣慘烈!

這個戲這次演出算是成功了,對於這幾年在罵聲中度過的田敏來說,頗為不易! 細究起來,這次演出成功,陳素真老太太的功勞至少要佔60%——沒有她老人家當年日夜不寐、嘔心瀝血設計出來的唱腔,還有幾十年精益求精的舞臺表演實踐,並留下唱片演唱範本,恐怕現在豫劇早就沒有《春秋配》這出戏了。另外,二十年前王豫生他們那些人佔20%的功勞,是他們把這個久不上演的老戲重新整理,搬上舞臺。剩下這20%的功勞,才是田敏的。"

祥符名票:評田敏的《春秋配》,字字珠璣!

青年演員演出傳統骨子老戲,尤其是流派戲,佔20%的功勞,小不小?我看不小。青年演員能把這20%給發揮好,就是大功一件,演出基本上就會取得成功,也差不多就能得到觀眾的認可。要是妄想貪天之功,在經典老戲身上動刀子,硬生生要留下自己的名頭,那是註定要失敗的——《秦雪梅》經過閻立品數十年的打磨,四易其稿方成為閻派經典,可是田敏(也許是她背後的人在主導)一下子把老人家全部推倒重來、另起爐灶,只留了一段唱腔。她想著要將自己的功勞佔到90%,可要命的是,還打著閻派的旗號。結果不但觀眾全都不買賬,連一向好壞不分、善惡莫辨的專家們也都不敢隨風起舞、為人說項。碰了一次壁,往後退了一步,可還是不甘心,又想保住自己50%的功勞。名曰“復排經典老戲《秦雪梅》”,結果一看,還是個假冒貨——好東西丟了很多,狗皮膏藥又糊上不少!這一回媒體出來說“很好”,專家也“點頭稱讚”了,可是觀眾照樣罵。/ 這一回算是迷瞪過來了,老老實實發揮自己20%的功勞,觀眾也非薄情寡義,該給掌聲的時候也就毫不吝嗇地給了。

疑惑與期望

真是奇怪,前後兩天,田敏就跟換了個人似的,嗓子也透亮了,唱腔也動聽了,表演也細緻了。還有苗文華,頭一天演《桃花庵》頂好頂好,第二天唱《江姐》就完蛋了,滿不是味!一個人的表演,水準相差如此之大,也不惟田、苗二人,更不自今日始——石磊八十年代寫文章說,虎美玲能唱、牛淑賢會唱,二人在演出老師親授代表劇目時,狀態極好,觀眾反響熱烈;一到演出非老師親授或者自己新編劇目時,就坐了“滑梯”,水平“突嚕”掉下來了。看來,親授不親授,差別就是大!戲曲傳統的“口傳心授”教學法不能丟!

祥符名票:評田敏的《春秋配》,字字珠璣!

據說,陳派的《春秋配》原先也是全本的,現在能按老路子演出全本者只有袁秀榮一人(據稱她的《春秋配》乃是五十多年前,由陳素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手把手摳出來的)。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最標準的版本就是她在陳素真逝世三週年紀念演出的錄像,但只有《撿柴》一折。王紅麗演出的全本錄像,是經過他爹加工整理的,和陳派差距較大,何況當年少作,表演極不成熟。其他像關靈鳳,只有錄音,且是解放前的唱腔,並非五十年代以後的定版;石磊據說得到過老太太的指點,但畢竟是玩票,差距不小;其他人更是等而下之。

這一次田敏演的全本,大概是按二十年前王豫生整理加工的本子,但是《撿柴》一折基本按陳派的原樣,其他新加的唱腔也比二十年前有所刪減,這就相對“返樸歸真”一點,是一大進步。但是我更盼望著什麼時候能把袁秀榮所知所能都倒騰出來,將全本《春秋配》完全按照陳派原貌搬上舞臺,並挖掘出陳素真三十年代、五十年代所灌唱片中未錄的唱段,那才是大功一件呢!這個事很急迫,袁秀榮七十多了,去年在“紀陳”演出中見她滿頭銀髮,行動都要人攙扶了。

祥符名票:評田敏的《春秋配》,字字珠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