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唱歌曲如何加入自己的特色

從愛好唱歌到能自然地唱好歌,這是一個從認真學習開始,到熟練自如掌握的過程。這也許像登山?辛苦的攀登好比是學習唱歌的技巧訓練,舒心的享受一下自然的美景,體會這種細膩、起伏和變幻萬千的心情,好比是歌曲的潤色,達到山頂後,美好心情的享受和抒發,才是登山的目的。如何對歌曲進行潤色,也就是歌者的藝術再創作?

表達潤色一首歌曲時,先要對它的歌詞、曲調、伴奏和聲,以及對作品的創作時代,作曲家的風格、特點等,進行綜合的研究,深入理解歌曲的感情基調及其發展,並使自己受感動,然後再依據音樂的表現規律,盡情地進行演唱。儘管每人表達的深淺程度有別,側重面各異。

總的原則是:

只要符合歌曲的基調,不同的歌曲處理、不同的表達手法,都利於揭示歌曲的豐富內涵。歌者既忠於原作又對作品有獨到的見解、獨特的表演,這才是表演藝術領域可喜的、值得大力提倡的好現象。

(1)歌唱的情感表達方式的多樣性

a旋律一樣,歌詞不同的多段體歌曲,演唱時應依歌詞的不同來進行強弱不同、或揚或抑的表達和處理;

b歌詞一樣,旋律不同的。應依旋律的提示唱出不同的感情。如:歌曲《我親愛的》歌詞中有句“我親愛的,請你相信,如沒有你,找心中憂鬱”,它在歌曲中出現四次。作曲家很精心的安排了不同的旋律,感情的內涵與深度是有區別的。就需要演唱者細心地體會與表達。

翻唱歌曲如何加入自己的特色

學習唱歌

曲子中的重疊句,儘管旋律歌詞都一樣,不管重複幾遍,每遍都應有不同的處理與表達,否則重複就沒有意義了。每位歌者都有自己擅長的保留曲目。演唱時,從客觀上看,不可能每遍都一樣(那等於放錄音機);從主觀上說,更應該每唱一遍都有新的理解和表達。所有經過研究和安排的手法,都不能一成不變地重現,應加以變換和比較。感情的發展也應有所不同,力求把歌曲表達得更完美。活到老,學到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豐富,對歌曲的理解必然更深刻,表達也必定日臻完美。

(2)感情表達的準確把握

a悲傷情感的表達例如:著名民歌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歌劇《白毛女》,有的選曲真正地哭了出來,淚流滿面,使聽者也感染進去和她一起流淚。但是,流淚並不是表達悲傷情緒的唯一的方法,還可以是眼神呆木,眼瞻淚花,甚至是淚已哭幹,或淚往肚子裡流。用悲聲演唱。

b歡樂情感的表達

例如:著名美聲歌唱家吳天球演唱的藝術歌曲《跳蚤之歌》,極具戲劇色彩的各種笑聲的表演,使人深感藝術的魅力。但是,笑出聲音來也不是表現喜悅心情的唯一的方法。還可以是歡笑著唱、微笑著唱、含笑著唱,或有意控制著喜悅,或完全發洩出來狂笑著唱,歌聲帶著笑意。

(3)用情要真

真動情,動真情。歌唱時情感要真誠,不要做作,聽歌如見人。

這種真情包括各種情感。有一位青年歌唱家,他的演唱特色是以情取勝。他的夫人曾悄悄地告訴我:“他演唱時是動用愛的激情,最激動,最狂熱。他盯著臺下唱,那整體的觀眾是他最愛的人。”人是有生物電的,既然你的緊張或冷漠能傳染給聽眾,那你真摯的愛情哪能不傳導給聽眾呢?我把自己首唱的創作歌曲,《尋你到天邊》、《兩難全》、《等待》作為實例,給朋友們介紹一下。

電視劇“情債”片尾歌曲《尋你到天邊》表達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兩難全》表達的是當代軍人整體報國之心;《等待》表達了青年人的無限戀愛之情……對於這樣種種情感的表達,就是要強調一個真字,真則動人。

歌曲的藝術表現是永無止境的,需要每位歌者作出不懈的努力。

(4)擁揚頓挫,層次鮮明,節奏講究律動,行腔講究抑揚頓挫,平鋪直敘就沒有表現力

每首歌都有高潮,高潮之前應有準備,之後應有收尾。每一小樂段也有小的起伏,每一樂句都有小的變化。就是一個延長的單音,演唱時也應流暢有發展,可以漸強,也可漸弱,可以弱一強一弱,也可以強一弱一強。對抑揚頓挫應著重進行研究,刻畫安排。安排時應依據:

①歌詞意思的感情發展;

②節奏的律動;

③旋律的行進。

安排得當之後,表達時層次對比要鮮明。歌唱時,假如層次對比差別不大,聽者就體會不到。所以,行腔時的抑揚頓挫,一定要給予誇張,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尹相傑\於文華演唱的《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是一首比較質樸的,說得很白的一首男女聲對唱的情歌,歌詞比較密集。演唱時注意情緒上的飽滿,尤其是男聲一定要非常熱情地來演唱,雖說歌詞特別的密集,但要唱得很灑脫,很有朝氣,也就是說,即使是很鄉土化的東西也要有現代青年的那種豪爽的性格,尹相傑在這一點掌握得比較好,給歌曲增添了一定的色彩,聽來讓人感覺很親切,情緒是積極向上的,很受觀眾的喜愛。女聲部分既要唱出“相愛哥哥羞出口,妹妹怎麼對你講”,又要表演出“心上哥哥太遲鈍,妹妹怪你沒眼光”的這種情緒來,所以說,這既是一首通俗上口,又是一首表演性很強的作品,一張一弛,都要把握好分寸,給人既親切,又很有情趣。作品寫得非常簡單,節奏也不復雜,非常適合大眾性演唱。只是在演唱時,要注意交待清楚歌詞,再加上表演及歌唱的語氣就可以了。

(5)行腔要細膩流暢

如果說節奏是歌曲的骨架,行腔則是歌曲的肌膚。行腔要求圓潤、細膩、流暢,思想連貫,一氣呵成。

行腔的目的是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又是由每一樂句的意思聯結所組成的。也就是說,思想一連貫才能使行腔流暢。歌唱時一定要很清楚地交代每一樂句的思想,進而才能把歌曲的內容表達出來。因此行腔時一定要以樂句為單位,即唱歌要一句一句地唱,且是每一句都一氣呵成地將它唱完。如果只是一拍一拍地唱,這樣,唱腔一定是一頓一頓的,既缺乏美感又不能深刻地表達歌曲的感情。例如:我在首唱王洛賓的《等待》是這樣處理的。

F調6/8《等待》,的確很優美。王洛賓詞曲盼望盼望,盼望的黑髮以變白,等待等待,淚已流乾,情人還不回來……

這是一首既很上口,又很深情的新疆少數民族歌曲,音域不寬,只有八度,什麼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演唱。風格也很容易掌握,不需要講究什麼特別方法。

這首歌是一種說唱的感覺,因此對歌曲的表達很重要的一環是將歌詞吐清。吐清歌詞一般應強調句子中的主語和謂語,其它部分不必太強,特別是虛詞,只要輕輕一帶,否則“喧賓奪主”,既費力,效果也不好。吐詞不僅要表達清詞義,應感情飽滿,而且要把句子內涵表達確切。儘管是一首很容易上口的歌曲,但也要注意旋律的流暢性,不要唱成一股一股的感覺,還是要有旋律的整體感,更要注意歌曲的完整性。另外,歌曲中的拖腔更要注意。

拖腔指的是一字多音的唱腔。歌曲中並不是每一個音符都有字的,常有一個字要佔用2至3個音符,有的甚至佔用更多。如:《草原之夜》中有一“琴”字,它佔用了11個音符,跨越兩小節。當“琴”字唱出之後,其餘的10個音符就是這個“琴”字的拖腔。在拖腔部分只保留“琴”字的韻腹,並以很輕柔、流暢、連貫的聲音帶過去即可。切勿用唱字時的同等音量,更不能在拖腔時有稜有角。拖腔要處理得意味深長。

(6)“漸”字的妙用

前面講到為了表達豐富的歌曲內涵,感情有許多發展變化,表達手法也多種多樣,如抑揚頓挫、快慢強弱等等。如何使感情的發展、手法的變化合理自然,使這些不則的感情和手法聯繫在一起以後既完整又感人。其奧秘就在一個“漸”字。如:漸強、漸弱、漸快、漸慢等。“漸”字這些發展變化的中間紐帶。所謂發展變化就是指兩種不同的情感或手法的交替。這個交替的過程做得好,即“漸”字做得好;就自然優美,完整感人;做得不好,就不是漸變,而是突變,就如同變臉術一樣滑稽可笑。要使“漸”字做得好,應注意在轉換時,前者應為後者做準備,後者由前者承接過來之後再加以發展。這是很細緻的、微妙的過程,完全是靠個人不斷的理解、提高修養來完成。歌唱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漸”的妙用。請大家用心揣摩。

總之,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用心去演唱,去體驗,你就會找到詮釋這首歌曲的靈魂所在,你就會被你自己感動的同時,產生更大的感染磁場,去感動聽眾。你就成功了。在對整首歌詞進行以上分析研究,挖掘其思想感情,確定了所要強調的字、詞之後,用咬字的技巧方法,將所研究、確定的方案,極富感情地朗讀幾遍,這對於演唱時準確、清晰地表達歌曲內容,是極其必要的。

(7)各種處理手法辯證運用

各種手法在運用時不僅要注意“漸”字,而且要注意它們的辯證關係。不同處理手法是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而且有一定限度的。例如:快是對慢而言,快慢應有變,而且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強與弱、彈跳與連貫、高亢與低迴等等都是同理。都有其辯證的關係。

快、慢關係

唱快速的曲子,內心應有穩定感,強調旋律的流暢,連貫,不能每拍都強,更不能一拍緊逼一拍地往前趕,否則顯得急躁慌亂,也快不起來。應以句子為小單位,以一氣呵成的感覺將一句唱完,這樣快得輕鬆伶俐,穩穩當當,很有章法,具有旋律的美感,詞意也很清楚,這就是快中有慢。

演唱這首歌曲時,主要是要自如地掌握它的節奏,以及情緒變化。演唱前面的散板、也應當掌握慢中有緊的感覺。應當注意與後面的部分銜接。在唱到第14小節時,不會有分隔的感覺,因為它的間奏很短,只有兩個半小節,也就是說只有十拍。所以前面的節奏一定要把握尺度。

另外演唱時,還應注意休止符的出現。應當把它看成是一種音樂,不單單是一種歌曲的停頓,不要讓聽來有斷擋的感覺。再就是聲音,一定要求是非常飽滿的。即使是弱處理,也應是擲地有聲,演唱出北方人那種豪爽的感覺來,聽來使人振奮。

唱慢的曲子應強調流動感,情緒很飽滿地往前行,每一個音都很明顯的走向,也不能一拍一拍地唱,更不能一拍一頓,否則沉重無表現力。慢曲子常有延長的單音。唱這種長音不能只呆滯地唱完時值完事,而應在延長時情緒上有發展,聲音上有流動變化。慢的曲子一般更深情,故演唱時更富有激情,充滿活力。這是慢中有快的辯證關係。

強、弱關係

強音不是使勁,強要恰到好處,有節制,否則就是喊叫,既傷聲帶又不悅耳。強音以興奮、盡情地使聲音很鬆弛的全部放出來為適度。這樣強得輕鬆、從容,能很好地表達感情。避免不顧內容地使勁猛喊。

強音也不是從頭到結束都一樣強。唱一個延長的強音,在開始時字彈出之後,音量應略微收小一些,再逐漸以感情的發展為動力,使聲音向前動力。一直到這個強音將結束時的前一拍,再將氣息與聲音全部放出。這種強音很有威力,可表達很大的氣勢。這就是因為它有由弱到強的逐漸變化。假如從頭強到底,則強音顯示不出來,而且常常堅持不到底,結果成了強頭弱尾,失去表現力。

強音有音量上的強音,更有許多是感情強音、語音強音,這就不是光有大的音量所能表達的。在表達激動的語氣、強烈的感情時,用小聲表達常常會比用大音量表達收到更好效果。

紅花需要綠葉的襯托,強音需要弱音的鋪墊。一首曲子多數只需要中等音量唱,甚至用較弱的聲音唱,強音只有少數樂句中的少數幾個音。因此,要學會用弱音唱,弱音唱好了強音才能更顯威力。歌者一般的問題,都是能強不能弱,因為弱音往往比強音更難唱,這需要加以重視。要懂得強要得法的,強中有弱的辯證關係。

弱聲,當然進指小聲音。但是聲音小不能縮著唱,更不能洩氣地唱。相反弱聲應和強音一樣地用氣,一樣地感情飽滿,一樣的把聲音和感情放出來,使弱聲一樣地很豐富、開闊,富有共鳴。一句話,除了音量小以外其它的一切都和唱強音一樣。試想:生活中有兩人坐得較遠,一時想說一句話又怕出聲後影響周圍,這時兩人只能藉助口型的明顯動作,用強的氣息來吹送,將聲音的感覺傳送過去,這時雖是極弱聲(甚至是無聲),但聲音是放開的、誇大的感覺,聲音的方向是向外的,完全是與唱強聲相似。唱弱音基本狀態就是如此。這就是弱中有強。我常說,強音放鬆唱,弱音放開唱。

動與靜的體現

歌曲的動,是靠音型的跳躍來實現的。一首歌從頭到尾都是跳動的並不多見,一般只是其中的一段是輕快、跳動的,通常描寫激動、興奮的心情,或馬蹄奔馳、車輪滾動之類的意境。跳動的音型通常都在伴奏部分體現。

歌曲的靜,是靠聽襯托出來的。有的歌曲著意描寫夜之安靜。越靜越需用心聽,越用心聽越顯其靜。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高亢與低迴的對比

演唱高亢的聲音,氣息更應下沉,力量更要放下來,心胸要更坦然,如同唱中聲區一樣。唱上行旋律要如往下唱一樣。而唱低迴的聲音則應將聲音送到頭頂,聲音不能壓。唱下行旋律更要有往上唱的感覺。我常說,高音低唱,低音高唱,這種唱法高低聲區統一,表現力強。

建議你仔細地聽一下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劉歡和莎拉布勒曼演唱的《我和你》聯想一下歌曲的強弱處理和高亢低迴等對比手段。

總之,各種表達手法要恰到好處地運用,不能偏廢。以上種種只是舉例。還有許多的手法需進一步探索總結。

(8)有感情地換氣

換氣是唱歌十分重要的一環。換氣是表達感情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情緒下,講話時的氣息狀態不同,換氣也不同。激動時,氣息很有彈力,換氣急促、強烈。憂傷時,氣息平緩,換氣就深沉、緩慢。運用呼吸的藝術不同,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此,歌唱時要帶著歌曲的感情來換氣,使換氣與表達歌曲的內容融為一體,切不可因換氣割斷了歌曲的連貫與完整。在利用休止符換氣時,就應以有感情的換氣來表達。

選擇恰當的換氣點。初學者可以在譜子上標好換氣記號。恰當的換氣點是依據節奏、旋律、句法來確定的。一般是一個樂句結束,換一次氣。遇到大的樂句,以每一小樂句結束時換氣。實在因為樂句太長或是初學者因為缺乏氣息訓練,可在樂句當中緩一下氣俗稱“偷氣”。緩氣也應選擇在詞組與詞組之間,絕不能將詞組隔開,否則意思不清,更無從表達感情。

取消不必要的換氣。初學者常出現多換氣、亂換氣的現象。歌唱時應儘量,能一大樂句換一次氣的,就不要每一小樂句換一次,並儘可能不要中間偷氣。這樣句子連貫完整,感情表達充分。稍加練習後,多數人是能做到的。

有一種通病應特別引起注意:許多人為了顯示自己聲音的高亢、輝煌,顯示自己氣息的“充沛”,不顧詞意的完整性,總是在曲子最後一個字之前換一下氣。這個壞毛病一定要注意克服。

更多實用、有效的唱歌技巧、發聲方法,歡迎訪問"學唱歌入門教程網(http://wyxcg.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