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憑什麼就能當皇帝, 其他地方爲什麼就這麼容易臣服?

新時代領路人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同姓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因此有太多的特殊性。而朱棣之所以能在攻入南京後就順利登基稱帝,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主要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不論是他自己所標榜的嫡子,還是許多史家考證的庶子,他是朱元璋兒子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那麼,他當皇帝,明朝的江山還是老朱家的,這一點也不會變。 有了這個大前提,朱元璋那些分封建藩的兒子們首先就不太可能站出來反對。首先,他們和朱棣是親兄弟,而和建文帝朱允炆只是叔侄而已,血緣上更近。朱棣當皇帝,對他們切身利益的影響並不大(個別有野心的藩王除外)。其次,朱允炆的粗暴撤藩,搞得叔叔們人人自危、離心離德,已經嚴重損害了這些藩王們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站在朱允炆一邊。再者,朱棣一登基就恢復了被朱允炆廢黜的藩王封號,可以推測,朱棣或許靖難時就已經對騎牆觀望的兄弟們有所允諾。雖然朱棣即位後依舊繼續著削藩大業,但那是後話了。至少靖難之時的藩王們還不知道有這一天的到來。至於朱允炆的親兄弟、親兒子,那些新封的藩王們,本身就非常年幼、且幾乎沒有就藩的,自然翻不起什麼大浪。



再看明朝的勳貴集團。經過朱元璋不遺餘力的清洗,明朝的開國元勳們幾乎沒剩幾個。即便剩下的,要麼已故,要麼已經年邁。況且,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朱標、還是朱棣,都是朱元璋的親兒子,誰當皇帝其實沒太大區別。忠於朱元璋者可以接受,騎牆觀望者更加可以接受,因為這些人更關注的是自身利益。實際靖難期間,勳貴集團真正旗幟鮮明反對朱棣的恐怕也只剩中山武寧王徐達的兒子徐輝祖了。耿炳文勉強算一個,只可惜還被朱允炆自毀長城、臨陣換將,換上了政治投機的紈絝子弟李景隆。最終這位朱棣的表侄兒親自為表叔打開了金川門,迎燕軍進入南京城,給了朱允炆一記神補刀……至於其他那些勳貴二代們,他們更關心的還是自家富貴,誰當皇帝與他們無關,只要皇帝還姓朱、沒改朝換代就行。



至於那些各地領兵的將領,自古丘八吃糧當兵,除了少數野心家,這些人基本都是吃誰的飯聽誰的。既然皇帝還是老朱家的人,自己吃的還是老朱家的飯,他們基本不會因為誰是皇帝而跟著起鬨。況且,誰當皇帝,對於基層的將軍而言,並不會影響到自身。所以,這些人更加不會起兵“勤王”,捲入到皇家的內鬥之中。再者,自兩宋重文抑武后,武將地位相對較低,很少能進入權力核心,他們就更不可能輕易捲入皇家內鬥了。



至於文臣。自古文臣表面上一個個滿嘴三綱五常,但改朝換代的緊要關頭,最先為自己找後路、也有能力為自己找後路的也都是這些人。除了少數朱允炆的心腹、死黨,滿朝文臣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烏紗帽。況且,朱棣是朱元璋之子,對他們來說,歸附朱棣並不算變節,面子上那點事都能過得去,自然也就不會做無謂的抗爭。再說,文臣無兵權,抗爭也屬徒勞。



此外還有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就是士子階層,但朱棣從靖難之始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輿論做得足足的。明明是搶皇位,卻硬生生把自己打扮成了保衛江山社稷的賢臣。加上又是朱元璋的兒子,士子階層也不便反應過激。更何況,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面對屠刀又能如何呢?至於普通百姓就更不是問題了,自古百姓只有逆來順受的份。只要自己有口飯吃,誰當皇帝並不那麼重要,自然就更不可能有所動作了。



說到底,朱棣靖難更像是家族企業內鬥,換個老闆而已,並不是外人來收購、兼併。對於公司內的員工,除了前老闆朱允炆的心腹、死黨,影響其實並不太大。因此,當朱棣率燕軍攻入南京城之後,真正“抗爭”的基本只剩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些朱允炆的心腹、死黨文臣。朱棣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實際阻力就輕而易舉登上了皇位。而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抗爭”文臣便成了待宰的羔羊,成了朱允炆送給朱棣祭旗、立威的“大禮”。


農民工老楊



為什麼朱棣打下南京,逼死建文帝就能鼎定天下,而李自成打下了北京逼死了崇禎帝卻沒能守住天下?那是因為古代的帝位傳承體制決定的。

朱棣是朱元璋嫡子,太子朱標的弟弟,一生戎馬倥傯,隨老子朱元璋南征北戰,屬於馬背上長大的皇子,既有武功又有韜略且富閱歷,朱標在世時,無論資歷德行都讓朱棣服氣,無話可說,朱標意外去世,必然就讓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一些王子有了遐想的空間和野心。


古代的帝位傳承,無論如何傳承,有一個鐵律,那就是必須是血親,也就是家族傳承,否則就會因得位不正被全天下討伐之。朱棣本為朱元璋嫡子,而且戰功赫赫,加之朱允炆隔代相傳,資歷又淺,在一幫書呆子的慫恿下,根基未穩,就匆忙削藩,朱元璋在世時,有他如日中天的威勢壓制,這些藩王們只能低調度日,一旦朱元璋過世,那些藩王們好不容易透了一口氣,朱允炆一個黃口小兒就要削他們的藩,收他們的地,下他們的權,這幫驕兵悍將焉有不怒不反的道理?


朱棣雖歷九死一生佔領了南京,逼死了朱允炆,還殘忍的處置了建文帝的家眷以及以方孝儒為代表的一干忠臣,但是天下到手不過10%,為何沒有人高舉義旗、勤王造反,彈壓朱棣叛軍?

那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已經自殺身亡,朱棣造反時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朱允炆自殺後他還假惺惺的悼念了一番,說叔叔只是想幫你除掉身邊奸佞之徒,恢復侄兒王權,幫你做一個好皇帝,你何苦要如此?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鱷魚的眼淚,然而朱允炆一死,朱棣身為皇嫡子,而且又有大勝之威,朱允炆很多政策操之過急,確實也傷了既得利益階層的人心。



如此一來,天下還是朱家的天下,換了一個更加強力優秀的CEO而已。對於外人來說,原本就不怎麼瞧得上眼的舊CEO已經去了,新CEO正要大展宏圖,廣開新政,而且朱棣手段之暴烈殘忍,絲毫不下其父朱元璋,這幫文臣武將早已噤若寒蟬。何必再去自討苦吃,多管閒事?


謝金澎


朱棣起兵靖難的成功,是大明“公司”內部的CEO換位,並非像朱元璋一樣的對陳友諒、張士誠、蒙元外部“公司”的收購兼併,只要把握住了操作技巧,自然難度會小得多。朱棣的成功之路,主要有三:



宣傳攻勢強大,儘可能得搶到道德上的有利站位

在北平起兵之初,朱棣就發動了強大的輿論攻勢,以“清君側”的名義賊喊捉賊,表明自己起兵只是為了除去大侄子建文帝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一干人等。這一招可真是厲害!!要知道“藩王靖難”的權力是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定下的,朱棣拿出來一嚷嚷,立馬使得自己掛羊頭(清君側)賣狗肉(奪位)的小心思有了正統的合法性,這得麻痺多少人的心吶!!!



拉幫結派,增加靖難起兵的勝算

建文帝即位後,朱元璋分封的各路藩王逐漸呈現尾大不掉之勢,齊泰、黃子澄出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考慮提出削藩。藩王們削藩政策利益受損,紛紛表示不滿,朱棣順勢拉攏。比如寧王朱權就在朱棣的威逼利誘下,帶著由蒙古人組成的精銳騎兵“朵顏三衛”,加入到了靖難大軍;谷王朱橞,更是在朱棣打到南京城下時,和李景隆一起開門獻城;其他的藩王要麼暗地裡給錢給糧食,要麼打醬油默默的看錶演。至於朱元璋留下來給建文帝保駕的勳貴集團,當中最大功臣徐達的兒子們,都喊朱棣(徐達女婿)一聲“姐夫”。還有人數最多的文武官員,除了鐵鉉和方孝孺,大部分都做起了風吹兩邊倒的“騎牆派”,由得你老朱家叔侄兩個自個兒折騰,我還做我的官。



建文集團削藩形勢估計不足,應變乏力

削藩的活,本來就是常在河邊走不能怕溼鞋,但建文帝磨磨唧唧又是監視又是軟禁,白白地讓朱棣裝瘋賣傻糊弄了過去。等到朱棣起兵,南京這邊派兵北上討伐,臨行前天真的建文帝偏偏對將領們說了這麼一句話——“不要讓我擔上殺叔之名”。得!一句痛快話都沒有,你讓將軍們這仗怎麼打,等於讓朱棣有了塊免死金牌。果不其然,在朱棣與建文軍交戰的過程中,有好幾次朱棣都差點被斬落馬下,但建文軍每次都在危機關頭讓開路子讓他離去,搞啥呢這是???就這樣,朱棣一路上開著“光環”來到了南京城下。


竹山清溪澗


朱棣之所以會打下南京就穩定住了政權,只能說是當時種種情況巧合在一起所造成的,這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中國古代的人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朱棣在朱元璋以及大明的威望和地位非常高。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也一直跟著他東征西討,最後在朱元璋鼎定天下之後,被封為燕王鎮守北方。

從朱棣稱帝前的履歷上來看,能夠被朱元璋封為燕王,證明朱棣在朱元璋心裡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只不過因為他不是嫡長子,所以只能做王,不能做皇帝。

此外由於朱元璋將鎮守北方的任務交給朱棣,也可以證明朱棣在大明朝廷裡的威望也非常高,不然的話是震懾不住那些北方的驕兵悍將的。

父親心中的寵兒,大明朝廷上的崇高威望,使得朱棣在面對自己的侄子時,心中自然是憤憤不平的。因為建文帝朱允文,是太子的兒子,而且從小就嬌生慣養,對建立明朝一點功勞都沒有,跟而且和身邊的大臣們也沒什麼深厚的感情,更談不上什麼威望了。

因此在朱棣生出覬覦皇位之心的時候,朝廷上的大部分臣子對其袖手旁觀也就很正常了。

朱棣奪取皇位,是皇室內部的爭端,臣子一般不好插手。

由於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的洗禮,所以在古代的整個中國,都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而這種秩序在明朝的時候被朱元璋上升到了頂點。或者說明朝的大臣都被皇帝殺怕了。


所以在地方關看來,朱棣奪位是大明朝皇室內部的爭端,是中央的權利爭奪。這種鬥爭一般是不會波及到地方的,地方也不敢去插手這種事情。

再加上建文帝威望不夠,不能震懾地方,就更使得地方官員對此袖手旁觀了,因為從地方官的角度上來看,不管朱棣上位也好,還是建文帝上位也好,都是他們老朱家的內部事務,作為外人是不能插手的,只要最終坐上皇位的人姓朱就行,至於叫什麼名字,不是他們能管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朱棣奪位的時候,雙方都沒有大規模的調動軍隊對攻,而只是調動了自己的嫡系部隊進行衝殺,最終朱棣技高一籌,且時運也在他身上,才讓他險勝自己的侄子,坐上了皇位。

而既然朱棣坐了皇位,那麼政局也就穩定了,忠誠於大明皇室的們自然也就不會再想許多,地方上自然也就該幹嘛幹嘛,戰爭也就平息了。


落下m


朱棣都打下了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是勝利者,本來發起“靖難之役”就是為了皇權,現在勝利了,朱棣不做皇帝,誰做啊?朱棣是朱元璋的親兒子嘛,他們叔侄怎麼鬥鬥破內部矛盾啊,到頭來不管誰做皇帝都是朱家人,官員也懶的反對了,只要有官做,換個皇帝無所謂。當然啦,有的官員還是不服的,比如大學士方孝孺就痛罵朱棣亂臣賊子,結果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啊!因此在屠刀之下,再也沒有誰反對朱棣做皇帝了。至於其他地方的官員,想反對,有心也無力,手裡沒有一點兵權不會傻傻的去送死的。至於那些有點士兵的藩王,即使有心反對,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也只能服軟了。

朱棣之所以有實力爭奪天下,也是朱元璋的功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就實行分封制度,把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各地鎮守,以為這樣就可以維護好明朝的統治了,只是也為將來的皇權鬥爭埋下了伏筆。在分封的藩王中,最有實力的就是秦王,晉王,燕王朱棣,寧王了。朱允炆實行激烈的削藩政策,所以導致他的叔叔們都起了異心。朱棣起來反抗的時候,自己只有一萬多人,為了使自己更強,朱棣用手段向寧王奪取了朵顏三衛。朱棣去到寧王府中,當然朱棣的軍隊駐紮在城外,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寧王放心,寧王以為朱棣來自己這裡是勸自己一起反抗的,沒想到朱棣什麼要求都不提,只吃喝玩樂,那隻不過是朱棣故意麻痺寧王罷了。幾天裡,朱棣用大量的金錢收買了寧王的手下在最後朱棣要離開時,收買的手下一起挾持了寧王,朱棣只要求寧王借給他三千人的朵顏三衛,寧王只好答應了。朵顏三衛全是由蒙古人建立的騎兵,這是明朝當時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朱棣就是因為擁有了這個軍隊,才讓他走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就這樣,朱棣正式舉起“靖難之役”的大旗向朱允炆挑戰。由於朱元璋把所有能打仗的功臣都給殺了,剩下善守的耿炳文,朱允炆又不放心,因此派出沒有軍事才能的李景隆去打朱棣。結果就是李景隆的幾十萬大軍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甚至做了朱棣的運輸隊長,丟下所有的糧草給了朱棣。就這樣朱棣一路推進,一路勝利,最後攻入了南京,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朱棣做了皇帝后,當然朱允炆曾經的勢力不甘心失敗,也搞過活動,只是都是零星的活動對朱棣夠不成影響。朱棣也開始對各地的藩王進行削藩,那些藩王也是不願意,只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只能服軟了。當然後來的寧王子孫反了朱棣的子孫,只是沒有成功罷了。朱棣能成功逆襲當皇帝,除了多種因素外,關鍵就是實力啊,有了實力才能實現夢想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朕家事也!

談這類問題,智障明粉腦殘皇漢是繞不過去的坎。這些人經常說一句話:明朝,是漢人的朝代。看見沒?這都是初中歷史打不過10分的選手,就這幫選手天天反清復明、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滿清誤我300年......跟他們沒招。

明朝是漢人的朝代!說這話簡直是令人髮指,我記得咱們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了?咋還這麼多文盲呢?

知不知道什麼是家天下?記住了:明朝,是老朱家的天下,明朝,是老朱家的私人財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知道是啥意思不?明朝,天下的土地是老朱家的私人產權,全天下的百姓,也都是老朱家的私人財產。還漢人的天下?可真能鬧。

漢人在明朝有產權還是有選舉權?洪武3大案,朱元璋殺了10萬人,朱棣滅了方孝孺十族,抄你的家,砍你的頭,滅你的族都是老朱家一句話的事兒。還漢人的朝代?智商超過15,初中正常聽講,絕對說不出這話。

現在大家知道朱棣打下南京就能稱帝了吧?為什麼其他地方的官員、將領不反抗?

因為那是主子的家事。

就像經常有這樣的說法: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不是你一人的天下。祖宗的天下,就是這一家一姓的天下。只要這個天下還姓朱就OK,至於誰當皇帝,那是帝王家內部問題。當臣子的無權干涉。

就像方孝孺,朱棣奪取南京,他跟著矯情,他這麼做絕對是有違人臣之道的。你一個讀書人干涉帝王家事?奴才摻和起主子的事來了。這不作死呢嘛。

其實這個問題簡單的換位思考一下就很明瞭啦。如果你是當時的武將,鎮守邊關,手裡有5萬人馬。這時候傳來消息,朱棣打下南京,已經稱帝,你會不會管?肯定不會管。

如果有異姓造反,你不去勤王,那叫不忠。但靖難之役是老朱家自己人打架,爭位置,兩頭都是你主子,你趕緊靠邊站得了。誰打贏了給誰磕頭就完事了。

類似的還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李建成,然後當了皇帝。外圍的大將能管這事兒嗎?不能管。兩頭都是皇子,都是少東家。

----

這兩天有消息稱谷歌有可能迴歸中國市場,在一條新聞的評論區裡有個人留言說:我們得支持百度,畢竟是自己國家的。就因為是自己國家的,咱們就得支持百度?哪怕它是個混蛋?當時我都想問問他了:你是不是明粉?

因為明粉就是這邏輯:明朝是漢人的朝代,咱們是漢人,咱們就得支持他,哪怕它也是個混蛋。在這裡我幫明粉們把邏輯給你捋順了,你天天吹捧明朝,不是因為你是漢族他也是漢族,因為這個邏輯關係不成立。漢人裡有好人也有壞人,不能說你幹了壞事,就因為你是漢人,這壞事也可以表揚。你是混蛋,所以你才支持混蛋,這個邏輯關係才成立。

百度,我不管他服務多惡劣,坑了多少人,就因為他是中國的,我就得支持他。這叫是非不分。明朝是漢人皇帝,我也不管他好壞,就因為他是漢人,我也是漢人,我就得支持他。這也叫是非不分。

你當明粉跟民族沒關係,跟智商和人品有關係。你是非不分,究竟是智商不行還是人品不行,總得選一樣吧?我看是兩樣都有。


銳視覺何老師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權力格局,原本是非常穩定的。在當時的背景下,朱氏藩王和功勳子弟分別掌控北方和南方的軍權,而文官集團掌控朝廷的政權,三股勢力相互鉗制相互制約,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任何一方都無法做大,從而保證朱允炆這位弱勢皇帝的權威。

從另一方面來說,三足鼎立之勢對於三方勢力來說都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利的。因為,只有相互平衡,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果一方勢力過強或者太弱,必然會帶來權力的重新洗牌。換句話說,朱元璋留下的佈局,是現存的各方勢力都得利。

但問題是,等到朱允炆上臺後,卻大肆屠殺朱氏藩王,引得人人自危。因為,朱棣等藩王作為和皇帝有血脈關係的至親之人,對皇帝也沒有表現出任何不軌的樣子,都難逃一死。那其他各大軍區的擁兵大佬或者權臣,還有安全感可言嗎?他們難免會感覺兔死狗烹。

更重要的是,朱氏藩王一旦被清洗掉,三足鼎立的局面必然會被打破,到時朱允炆必然會覺得功勳子弟和文官集團又成為其最大的威脅,那個時候他必然又會對朱元璋留下的功勳子弟和文官集團亮起屠刀。因為,沒有朱氏藩王制約這兩股勢力,朱允炆的皇位是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所以他必然要進行大換血,將各方勢力都換成自己的心腹。當然,這也是齊泰、黃子澄等人力勸朱允炆削蕃的根本原因。如果朱允炆削蕃成功,他們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問題是,朱允炆的毫不留情的大面積削蕃,瞬間引得人人自危,大家都很清楚朱允炆想幹什麼,如果朱允炆取勝,大家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所以當朱棣起兵造反時,地方上的軍政大佬都在旁邊坐觀成敗,甚至還有不少人和朱棣暗中往來。

也正因為此,朱棣才能在北方都沒平定的情況下直接南下攻取南京。否則,朱棣一隻孤軍深入南方,只需要有人在後方騷擾他的後勤,就足以讓他進退失據。也正因為大家都不願意朱允炆獲勝,所以在朱棣攻下南京後,大家直接掛起了朱棣的旗幟。


我是趙帥鍋


首先,南京之於明朝,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早在朱棣的父親朱元璋在應天(即南京)建宮室置百官時就確立了南京的特殊地位,朱元璋受封吳王之後,以南京為大本營,敗張士誠驅方國珍滅陳友諒,1368建立明朝後即定都南京。



朱棣封藩北平,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後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京城一破,則中樞不保,建文皇帝若死,則天下必屬朱棣,建文皇帝若出逃,而南京為朱棣所有,則天下亦是朱棣的,朱棣在南京承大位比在其他地方更有正統性,百官權貴都在這裡,宮室機構完整無缺,沒有比在南京登基更完美了。

歷史上這一類的例子不勝枚舉,遠的如隋末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打下洛陽,長安後即稱帝,當時天下還有竇建德,王守仁,李密等豪強割據勢力,近的如趙匡胤陳橋兵變被部下黃袍加身後一回到京師汴京就著手受禪登基,完全不把7歲的小皇帝柴宗訓放在眼裡,而當時十國尚存七,八。朱棣深知控制了國都就控制了國家命脈的重要性,南京之於朱棣,是由藩王轉變為皇帝的轉折點。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講究門第出身的古代,像朱棣,朱允炆這樣出身高貴的皇族,誰當皇帝其實都是一樣的,朱允炆是已故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嫡長孫,朱棣是朱元璋的五個嫡出兒子之一,是朱允炆的親叔叔,兩個人身份都極其尊貴,朱允炆行“削藩”之策藉以收回叔叔們的兵權,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要除去侄兒身邊所謂的“奸臣”,這種叔侄之爭在普通百姓看來就是再平常不過的家庭內部糾紛,但在士大夫眼裡就成了臣子以下犯上,成了篡位謀逆的典型了。



朱棣登基後也是有模有樣的頒了幾道諭旨,赦免大部分建文舊臣,大赦天下,減免賦稅,該封該賞該升的一個不少,同時對方孝儒這種寧死不從的建文舊臣一律從重處置,這種一柔一剛的方法既收買了人心又震懾了世人,朱棣實在是駕馭權術的高手。


大國布衣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清君側”這個詞。“清君側”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這是明太祖朱元璋認可的,所以在太祖年間他也注意培養諸王帶兵經驗和威信,保證他們有能力完成這個目標。

太祖屍骨未寒,齊泰、黃子澄等人大舉廢黜親王、剝奪護衛兵,那不就是奸臣?而朱棣起兵的旗號是:“誅齊黃,清君側”。朱棣為燕王,在太祖期間就有豐富的帶兵經驗和強大的威信,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們紛紛響應,這就是太祖培養的成效。(大部分也存在害怕削藩被株連,響應起兵是符合自身利益,也是符合太祖的祖訓的,所謂名正而言順。)

如題主所說,朱棣當時是隻攻下了南京,並且按照《皇明祖訓》規定:親王靖難之後要還國,然而建文帝沒有逃跑也沒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朱棣連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為什麼其他地方會那麼容易臣服呢?有下面兩個原因:

一:朱棣入京後,南軍大將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楊文等等都先後順服了朱棣,說明太祖皇帝親手打造的這支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明事理的,雖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執行,但心裡知道燕王確實是遵循祖訓而起兵,故能夠接受這一結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識時務之士,因此朱棣成了明成祖,並且很快就建立了首屆內閣、重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聞風歸順,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還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歸案。總的來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亂”,實際卻是太祖皇帝設計的應急機制的啟動效果。

二:從帝位傳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長繼承製,將皇位傳給了建文帝,現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謂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內不能制外,但內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後。我看這正說明了太祖制度為一姓之謀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軍消滅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敗,以後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麼亂子。成祖即位後,用較為和緩而非粗暴廢黜的手段,把親王領兵的制度廢除了,改為“天子守邊”,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

如有未詳盡之處,可以評論留言,將針對性一一回復。


客棧裡的包打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知道:朱棣是怎麼打下南京的?是以什麼名義打南京?

朱棣只不過是一個藩王,他跑到南京來自稱皇帝,最大的前提就是要名正言順,你看朱棣起兵的名義是什麼?——“清君側”,幫助皇帝剷除奸臣,這個運動在歷史上被稱作“靖難之役”,所以說朱棣的起兵的有理由的,得人心的,打下南京再把齊泰、黃子澄這兩個政敵剷除了,一切都名正言順,天經地義。

朱棣高舉“清君側”的旗幟,在字面上完全與奪取皇位無關,反之是為了幫助皇帝,清理弄權之臣,所以他這個口號是站得住腳的,人心向背一目瞭然,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朱棣這個人要幹什麼,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朱棣作為皇室的儲君之一,雖然沒有獲得朱元璋的青睞,但至少是候選人之一,對於那些擁護朱棣的臣子來說,朱棣的野心使他們臣服,最重要的一點,朱棣中握有重兵,手下精兵不在少數,又長期與朝廷相對抗,這樣的局面有哪個藩王敢和他抗爭?

當年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都被朱棣打殘了,何況當時南京城周圍兵力空虛,各路藩王,更是不敢來爭這個江山了,只能乖乖臣服。南京雖小,但是朱棣的黨羽已經逐漸形成了,這也是為什麼打下一座南京會讓朱棣在短時間內奪取皇位的原因。

關注大雅文史,為您解讀更多歷史迷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