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軍名將杜聿明,從軍事學角度講,杜聿明的軍事指揮有何得失?

別當真58



簡單來說,杜聿明的評價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多謀寡斷。

杜聿明在黃埔一期中,當然是委員長非常欣賞和倚重的幾個親信干將之一。尤其是到解放戰爭時期,杜聿明的臨場指揮能力是深得委員長信任的,先在東北戰場救火,淮海戰場吃緊,又被抽調到了淮海戰場,繼續救火。

淮海戰場一開始國軍中普遍認為已經是不能再輸的大仗了,所以都認為應該找一個多謀善斷,又威望隆重的高級將領去負責全面指揮,其實主要就是白崇禧。但是委員長偏不,因為他對白崇禧一直不放心,認為暗藏禍心。

所以,委員長最後派去了資格很老,但是並沒有什麼威望的劉峙。當時國軍淮海戰場上的將領都認為,本來他們以為要給他們派一頭老虎,來帶領他們這群狼,結果所來了一頭豬。這頭豬說的就是劉峙。

劉峙為人能力平庸,但他也有自己特有的優勢,就是他能力平庸,但對委員長始終沒有二心,是委員長的中央軍嫡系。因為,在淮海戰場這樣重要的戰場上,主力部隊都是中央軍,委員長是絕不可能交給桂系的白崇禧去指揮的。


結果劉峙在淮海戰場無所作為,導致戰局全面惡化,形勢一天比一天糟糕,一天比一天被動。尤其是黃百韜兵團被圍殲之後,國軍在淮海戰場就已經是敗局已定了。但委員長還不知死,還要讓黃維兵團去解救黃百韜兵團。結果,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圍住了。

委員長計無所出,只能繼續添油戰術,要派已經龜縮在徐州的三十多萬國軍去解救黃維兵團,而他選擇去執行這個任務的,就是杜聿明。

所以,杜聿明去淮海戰場的任務實際上就是兩個,第一個,率徐州的三十多萬人解救黃維兵團,第二是趕緊把這些部隊帶著向南撤退。當時杜聿明知道這個任務很難完成,而且他並不是專制方面,依然是副司令長官,還要給劉峙打下手。所以,他本來想裝病不去,但是君命難違,只好硬著頭皮去了徐州。

到徐州以後,杜聿明就給劉峙分析了戰場形勢,認為黃維兵團不可能救出來了,只能趕緊帶著徐州的人馬迅速向南撤退,不然別說是解救黃維兵團,就是徐州這些人馬也要送給解放軍當俘虜了。


能認識到這一點,說明杜聿明當時對淮海戰場的形勢認識是比較清楚的。但他只是副司令,最後行動要聽劉峙的。但是劉峙看事關重大,也不敢自作主張,只能聽委員長的。委員長自然不肯放棄黃維兵團,堅持要徐州集團去解救黃維兵團。

緊要時刻,劉峙走了,徐州就剩下杜聿明瞭。這時候因為要爭取和平解放北平,所以解放軍在淮海戰場故意放慢了節奏,迷惑國軍。委員長果然中計,猶豫不決。杜聿明請示再三,委員長還是堅持必須解救黃維兵團。

最後,杜聿明一看再不行動就沒時間了,只能硬著頭皮率軍撤離徐州。當時杜聿明雖然嘴上答應去解救黃維,其實打得主意還是直接南撤。所以去解救黃維兵團只是虛晃一槍,做做樣子給委員長看。

結果就是這虛晃一槍的工夫,就被早都在徐州城外等著他們出來的解放軍華野團團圍住了,裡三層外三層,水洩不通。但解放軍因為要為和平解放北平留一點時間,所以圍住以後並沒有馬上就開始殲滅,只是圍著。


杜聿明後來在寫的回憶裡說,被圍住以後他仍然認為有機會突圍,因為當時物資該沒有完全斷絕,部隊士氣也不算太低落,還能勉強一戰,可以拼死突圍。其實這個判斷不算離譜,解放軍當時還在繼續殲滅黃維兵團,要完全消滅杜聿明的徐州集團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如果堅決突圍,確實是有可能突出去一部分人的。

但這時候委員長的助攻又來了,還是讓杜聿明突圍去解救黃維兵團,接應黃維,然後一起南撤。杜聿明各種解釋做工作,委員長就是不同意直接南撤的計劃。終於等解放軍已經徹底消滅了黃維兵團,平津戰役也順利結束,北平和平解放了,大勢已去,杜聿明才下決心突圍。

可是這時候的國軍已經物資斷絕,飯都吃不飽了,國軍又派不出援軍來解救和接應,只能自己想辦法。結果,等到參加殲滅黃維兵團的華野主力部隊也回來了,杜聿明就是想突圍也突不出去了,只能被殲滅。

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杜聿明其實對形勢的分析還是比較準確的,第一次說直接南撤,和被圍之後要求馬上突圍南撤,都是當時比較好的方案,至少是能帶出來一部分部隊。都到這個時候了,當然少損失就是賺。


然而在這種需要決斷的時候,杜聿明卻和委員長一樣,猶豫不決了,坐失機會。等到他明白過來,只能抗命而行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了,等待他和他的部隊的,只有解放軍的炮火。

當然,反過來說,如果當時杜聿明真的下決心直接南撤,把徐州的部隊都帶出來,他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黃百韜兵團被圍殲,黃維兵團救黃百韜不成,自己反而被圍殲,就算徐州集團能全部撤出來,委員長也不會感激杜聿明,而是會讓杜聿明為黃百韜和黃維兵團被殲滅背鍋。

杜聿明跟隨委員長時間長了,對此當然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寧可坐失良機,也不肯戰場抗命。畢竟,打仗輸了,損失了部隊,自己也算是盡力了,但是違背了委員長的命令,那就是直接得罪委員長了,前途就完了。

而這就是當時絕大多數國軍高級將領的基本想法,寧可打敗仗,也不敢抗命以減少損失。因為他們都認為,戰爭勝敗是委員長的事,不會影響他們的前途,而得罪委員長,就等於完全沒有前途了。所以,他們寧可戰敗。

這樣的政權,這樣的軍隊,這樣的領導,這樣的將領,如果還不完蛋,那就沒有天理了。


蕭武


國軍中真正的老蔣天子門生第一人

在黃埔一期中,公認的老蔣天子門生第一人是胡宗南,但是,在縱橫看來,蔣介石對胡宗南只能算是恩寵,對杜聿明的才是倚重。

中國遠征緬甸的時候,杜聿明擔任主攻,到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中最耀眼的將領就是杜聿明瞭。

胡宗南雖然號稱蔣介石的天子門生,是黃埔一期中第一個成為軍長,第一個成為集團軍司令的人物,並且和陳誠、湯恩伯形成國軍中央軍三大派系之一,但是到後來,胡宗南也就是獨霸西北,在真正決定國民黨生死的東北戰場,中原戰場胡宗南根本就沒有機會參加。

而杜聿明前期指揮整個東北的軍事力量,到遼瀋戰役失敗後,蔣介石更是調集重兵,將寶都壓在杜聿明身上,由此可見,黃埔一期中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一人,實際上就是杜聿明。

杜聿明的厲害之處

很多人都不明白,老蔣為何要重用杜聿明,其他人不行嗎?

先拋開軍事指揮上的東西不說,實際上,杜聿明是黃埔一期裡面最會做人的人,你像胡宗南、關麟徵、宋希濂等這些黃埔名將也都厲害,但是他們都難以堪當大任,為什麼,因為都不服你,即使是陳誠這樣有小委員長之稱也並不服眾。

國軍中央軍也不知道怎麼地了,到了後來剩下的手握重兵的黃埔學生,雖然各有各的操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誰也看不上,比如,邱清泉除了老蔣誰也不服,典型的刺頭;李彌黃埔四期,還嘲諷這個,嘲諷那個;廖耀湘六期,後來連上級衛立煌的命令都不聽,還有諸如孫元良等等。

但是,他們基本對杜聿明還算可以,基本上能做到言聽計從,說明,杜聿明這個人做人方面還算可以,和黃埔這幫人處的更是可以。

杜聿明的軍事指揮有何得失

杜聿明應該算是國軍當中軍事指揮的天降之才了,黃埔出現那麼多人名將,但是真正能夠適應大兵團作戰,號令國軍千軍萬馬的,只有杜聿明一人。

杜聿明在抗戰期間參加了桂南會戰,在崑崙關指揮第五軍擊潰日軍“鋼軍”第五師團。雖然此戰擊斃日軍四千多人,但是國軍可是最精銳的第五軍,全軍付出了傷亡一萬八千人的代價。可以說,只能算是勝有其表,很是艱難啊。

在參加中國遠征的時候前期表現還算可以,但是後期撤退的時候,由於盲目聽從老蔣的建議,從野人山撤退,結果損失慘重。

在東北戰場的時候,杜聿明將東北民主聯軍打的也是夠嗆,可惜後來由於多種原因,換上了陳誠,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遼瀋戰役國軍的大敗局,可以說,如果東北不是換將,後來局勢也不會陷入如此危局。

在遼瀋戰役的時候,杜聿明就讓廖耀湘及早到營口撤出東北。

杜聿明最後的表現就是在淮海戰役的時候,那時候杜聿明也是渾身是病,國軍的局勢也已經是每況愈下了,杜聿明的作戰思想也發生了轉變。在遼瀋剛剛結束的時候,杜聿明就說過:“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很快就入關······從軍事上講······一年以內就可以統一中國”。這個斷言是在1948年年底所說。

淮海戰役沒能有自己的主見

但是,老蔣不甘心,壓上了所有的國軍也要在徐蚌和共 軍決一死戰,在縱橫看來,這本身就是戰略上的錯誤,蔣介石認為國民革命軍能夠主宰民國,就是因為在徐州這個地方軍事上曾經取得過北伐的成績。

杜聿明在指揮淮海戰役時,三十萬精銳國軍坐守徐州,結果黃百韜和黃維兵團都被圍困,當時杜聿明提出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就是放棄黃百韜,全力出擊去殲滅劉伯承部,到時候粟 裕必然來救,這樣黃百韜之圍也就是解決了。

在黃百韜兵團被全殲之後,最後只能南逃,杜聿明打的一手是瞞天過海,企圖向南京逃竄,但是關鍵時刻,老蔣要杜聿明務必救了黃維才能撤退,杜聿明深知,救黃維必然失敗,但是不救的話,也回不了南京了,老蔣不會要一個不聽話的指揮官。

最後被粟裕包圍,三十萬國軍精銳,全軍覆沒。

縱橫認為,杜聿明的能力還是有的,不然也做不到這個位置,之所以,先是有遼瀋戰敗,後是有淮海戰敗,實際上也不能完全怪杜聿明一個人,兩軍交戰,決定勝負的因素是全方位各種各樣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杜聿明缺少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氣魄。

從古至今的打仗,從來都是在戰場上才能最瞭解情況,老蔣這個人在北伐的時候的確也是出色的指揮官,但是本身就沒有大兵團作戰的思維,後身為三軍統帥卻不能放權給在一線的指揮官,玩起決勝千里之外的把戲,最後結局也必然慘淡。


史論縱橫




1960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中國訪問時曾問過杜聿明:“杜將軍,你的百萬大軍到哪裡去了?”

杜聿明指指坐在對面的陳毅說:“都送給他了。”

蒙哥馬利又問:“一個也不剩嗎?”

杜聿明指著自己說到:“剩我一個。”

陳毅適時笑著說到:“你沒有這樣大方,是被我們一口一口吃掉的!”

蒙哥馬利的話雖說讓杜聿明略顯尷尬,但是蒙哥馬利話中的“百萬大軍”四個字卻不可忽略,能夠在戰場上指揮百萬大軍與敵作戰的人軍事能力又能差到哪裡去?



杜聿明的成名戰應該是長城抗戰,我們可以看看他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如何。

杜聿明生於1904年11月28日,陝西米脂縣人,1924年考入黃埔一期,同是陝西人的關麟徵正好與杜是同期。1925年隨部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役,後又參與北伐,1927年因為沒有表示反蔣被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監禁,然後逃到南京向蔣介石示忠。1928年張治中任中央陸軍學校訓練部主任,杜聿明隨即被任命為中校隊長,1926年杜聿明在武漢時跟過張治中。張治中任教導第2師師長時,杜聿明也隨之在該師任團長,後來教導第2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師,師長換成了徐庭瑤,杜聿明仍任團長,很受徐庭瑤的欣賞。

1932年徐庭瑤升為第17軍軍長,轄湯恩伯為師長的第4師與關麟徵為師長的第25師,杜聿明為25師73旅旅長,後又被提為25師副師長。



1933年2月日軍發動了熱河戰役,東北軍跑的跑,降的降,在這時蔣介石命令此時駐紮在徐州、蚌埠的25師開赴通縣。在收到張學良的電令赴古北口布防時,東北軍正慌不擇路地狼狽逃竄,在到了東北軍王以哲的司令部後,竟看到王以哲正與張廷樞爭論誰先“逃跑”的問題。王以哲看到關、杜立即高興地說,你們來得正好,快去換防。為什麼這麼高興呢?由關、杜駐防的話,他便可以開開心心地撤了。

關麟徵也沒這麼傻,我們剛來,也不知道情況,你們先守著一線防務!

雙方開始爭了起來,杜聿明倒是想做和事佬,不過被關麟徵批評了。最後,王以哲部還是得守一線,但是交代好工作後他便馬不停蹄地離開了。張學良的臉臊得很。



1933年3月10日,關麟徵親率特務連上前線,後因不慎被日軍的手榴彈炸傷,隨後由杜聿明代理師長職,負責指揮作戰。杜聿明當即決定讓兩個預備連及特務連在古北口以南高地與南天門高地佔領預備陣地,作為主力不支時的駐守陣地。

1933年3月12日,日軍調集重炮和飛機向25師的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杜聿明部的有線電話及無線電均被敵軍炸燬,各部因此失去聯繫,近乎各自為戰。隨後,杜聿明在關帝廟的司令部即遭到了日軍的封鎖,當杜聿明準備將司令部轉移到古北口以南的預備陣地時,前線陣地已相繼失守,日軍的炮火也已經尾隨而至,杜只能轉移到南天門陣地準備繼續堅守。但是,趕到密雲的17軍軍長徐庭瑤與杜聿明通了電話,在瞭解完戰況後,徐庭瑤即命令25師到密雲整補,由黃傑的第2師前往南天門接手防務。

此時距離杜聿明代理25師師長職也不過兩天時間,要說杜聿明表現如何,因為潰敗得太快,杜聿明的戰略部署根本來不及展開,所以並沒有突出的表現,即使是73旅的陣地也是由梁愷在守。但是,杜聿明經過這場戰役後更得徐庭瑤的厚愛了,後來更是因為得到徐庭瑤的舉薦,爬到了第5軍軍長的位置,成為蔣介石的心腹重臣。



我們再看看杜聿明統帥國民黨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後,在桂南戰役中的表現。

1939年11月17日,廣西南寧告急,蔣介石急忙命令杜聿明率第5軍轉赴桂南戰場,杜聿明當即令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率先趕赴南寧救援。12月16日杜聿明召開軍事會議,他在會上指著地圖說:“我軍以收復南寧為目的,決定於18日拂曉開始攻擊;以一部迂迴八塘敵陣地之右側翼,攻略八塘、崑崙關後,先以一部向二塘追擊,主力於五塘、橫嶺、譚蓬村一線,整理態勢,再繼續向南寧攻擊前進。”

在日軍兩個大隊試圖向崑崙關轉移時,邱清泉趕緊率部截斷南寧至崑崙關的交通,隨後第五軍也開始向崑崙關壓進,於12月26日擊斃了日軍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中村正雄是崑崙關戰役中陣亡的日軍最高級指揮官。在第5軍包圍崑崙關的同時,日軍的援軍也從南寧趕來,第5軍有陷入被日軍反包圍的危險,於是杜聿明當即決定在日軍援軍到達前攻下崑崙關。12月31日,邱清泉率新22師攻入了崑崙關,日軍潰敗。

邱清泉在攻入崑崙關向杜聿明報功時竟激動得說不出話,聽到成功攻克崑崙關的消息後杜聿明更是激動得將帽子扔在地上,連聲喊到:“好!打得好!”

在崑崙關戰役中,杜聿明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至少他的戰略部署是沒有問題的,在面對突發情況也能及時調整戰略戰術,作為指揮將領,杜聿明肯定是合格的,崑崙關戰役也是杜聿明軍事思想的最直接表現,我個人認為杜聿明是當得上“帥才”這兩個字的。



杜聿明在軍事指揮上有何得失?

這點很不好說,與其說是他在軍事指揮上面的得失,倒不如說是他對蔣介石的“忠”讓他給自己戴上了鐐銬。

杜聿明在崑崙關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也開始有點居功自傲,後來第5軍被編入遠征軍,杜聿明成為了遠征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為羅卓英,參謀長則是美國人史迪威,但是杜聿明與羅卓英、史迪威並不和。杜聿明自己有更好的戰略計劃,但是偏偏不被羅卓英和史迪威所接受,最終導致了遠征軍的失敗,杜聿明因為不信任史迪威,不肯去印度而敗走野人山,導致了嚴重的不必要傷亡。

杜聿明因為幫助蔣介石處理了龍雲被調往東北任保安司令,與林帥較量。杜聿明其實並不認同在東北決戰,他的想法是守住東北,然後重點放在徐州,甚至認為衛立煌更適合守東北。所以當時杜聿明對蔣介石說,我覺得還是衛先生在東北,我回徐州比較好。但是蔣介石卻說徐州不要緊,東北更重要,杜聿明雖然堅持徐州重要,但是面對蔣介石的堅持,他也只好順從蔣的意思。

後來杜聿明也是感嘆不已,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戰,是蔣介石瞎指揮。

在被圍陳官莊時,蔣介石害怕杜聿明出事,想派飛機將他撈回來,結果杜聿明直接拒絕了:“生雖殘疾在身,行動維艱,但不忍拋棄數十萬忠勇將士。請鈞座決定上策,生一息尚存誓為鈞座效忠到底!”

1949年1月杜聿明被俘,軍事生涯宣告結束。


吾與吾國


1946年,就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杜聿明指揮兩個只是半美械的軍猛攻山海關,拉開了國共爭奪東北的大幕,剛到東北未及整編的民主聯軍第一次見識美式105榴彈炮的威力,不支。

得到全美械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加強後,杜聿明一路攻城略地,直追松花江邊,若不是東北停戰協定簽署以及後來杜聿明病重離職,東北後來的局面恐怕會複雜的多。因此,從軍事指揮上來說,杜聿明是當之無愧的名將。



一,嚴格意義上說,杜聿明屬於何應欽派系及徐庭瑤分支,而不是傳言的陳誠土木系。完全依靠精明強幹和絕對忠誠才得以始終執掌兵權,但是由於何應欽失寵,從旅長、200師長到第五軍軍長等等,杜聿明雖然一直有軍事指揮權,銜級到被俘也沒升起來,陸軍中將,東北和徐州剿總副司令官,實際行使司令官權力,不驕奢淫逸,在國軍將領中口碑不錯,跋扈的邱清泉也尊稱其為“杜老總”。

二,抗日名將, 從長城抗戰、淞滬會戰到全國第一個機械化軍第五軍軍長,從鐵血崑崙關到遠征滇緬,杜聿明將軍在民族戰爭中功不可沒。日軍投降後率領第五軍擔任昆明警備司令,順勢按蔣介石的命令解決龍雲問題,這事我覺得沒什麼錯,一是執行命令,二是龍雲作為軍閥統治雲南,極大影響了軍令和政令的統一,龍雲曾差點投靠汪精衛。



三,過於在軍事上愚忠,缺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氣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杜聿明軍事能力的發揮。這是個矛盾選項,不絕對服從於蔣則沒有統兵權,完全按蔣的指令作戰又容易失敗,比如第一次遠征滇緬失敗後,盲目執行蔣介石率隊回國的命令,將最精銳的十萬大軍帶進野人山,損失慘重,杜聿明自己也差點折在山中;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說好了率徐州三個兵團只管南逃,半路蔣又變卦命令去救黃維,終至被粟裕追上包圍全殲,本人被俘。

四,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大兵團作戰指揮能力的佼佼者,把杜聿明跟胡宗南換換位置,國軍在西北的局面會好很多,黃埔一期生學業太短,又因為資歷原因始終掌握國軍副戰區級和集團軍級的指揮權,能不能勝任根本與黃埔學習成績無關,只能依靠天賦,從這一層看,杜聿明將軍是黃埔一期出類拔萃者,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的“救火隊員”。



淮海戰役在粟裕將軍發動之前,杜聿明曾計劃先發制人,主動攻擊華野,擺脫國軍總是被動決戰的惡習,可惜被緊急調往東北救火,不然國民黨軍在淮海不至於敗的那麼快那麼慘。

都是後話了,既然後面進了功德林,杜將軍只能寫寫戰史反思下走錯的路吧。


度度狼gg


杜聿明。生於公元1904年—1981),字光亭,國民黨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陸軍中將,黃埔一期畢業生。系骨幹。屬於蔣介石的嫡系。始終受到蔣介石的信任和重用。從排長起步,逐步升遷,在1939年擔任國民黨最精銳的第5軍軍長,麾下有兩個師長,一個的戴安瀾,一個是邱清泉。副軍長是鄭洞國。杜聿明指揮了桂南會戰,在指揮崑崙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擊斃日軍師團長中村正雄。此戰是杜聿明的成名之戰。但在解放戰戰爭中,一敗於林彪,(蔣介石說一期打不過四期)二敗於粟裕,從而徹底葬送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自己則階下之囚。

杜聿明在東北期間和四期林彪學弟對陣,打的並不出色,唯一的亮點四平之戰是陳明仁大打的。杜聿明戰略計劃是“南攻北守”戰略。但結果被林彪打的屁滾尿流。敗仗一個接一個。最驚險的是杜聿明的車隊在路上突然與我軍突然打上遭遇戰。杜聿明僥倖和衛兵逃脫,車隊大都被我軍俘虜。如果我軍再追擊一下、杜聿明就得和林彪學弟一起吃飯了、杜聿明在東北損兵折將5萬以上,丟掉了36座縣城.濟南戰役,杜聿明怕粟裕圍點打援,坐看濟南失守,王耀武被俘

如果和國民黨同級的其他將領相比較的話,應該說杜聿明的指揮才能真的很一般,上不如白崇禧,薛嶽,衛立煌。也不如孫立人,廖耀湘。王耀武,就指揮能力而言,四個字,循規蹈矩。缺乏戰略性眼光和靈活性,一味就知道聽老蔣的。在淮海戰役結束以後,杜聿明遺失的軍事日記被解放軍撿到並送到了粟裕那裡,粟裕覺得杜聿明的軍事意圖和和對解放軍的分析很有見地,覺得如果不是蔣介石瞎指揮,強令杜聿明回頭解救黃維兵團。按照杜聿明的原意往西南撤退。有可能就成功了。

但粟裕畢竟技高一籌,粟裕提前就判斷出杜聿明會在黃維兵團沒有被殲滅前就會提前突圍,而且判斷出杜聿明必走西南,並說。這才是一個黃埔高才生判斷。實際上蔣介石的那個空投手令並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完全是杜聿明行動遲緩所致。不能把杜聿明的失敗看作是他太聽蔣介石的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個道理不懂嗎?

粟裕說,杜聿明只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只能在有利條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條件下打仗。“他在印緬作戰時,有美國的供應,出過風頭。才打的勝仗

,評價一個將領的水平就看其會不會打敗仗。杜聿明卻只能打順風仗,稍微有些困難的就不行了,而孫立人則對老上級杜聿明的評價。作戰時畏首畏尾。毫無軍事作戰常識。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關麟徵則說杜聿明不會打仗。缺少歷練。

《紅樓夢》中有首詩曰: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這句詩評價杜聿明最合適的人寫照,能力是有的,才具頗高,但時運不不濟。對手的能力又高於他,杜聿明掣肘又多,不粟裕可以放開手腳。杜聿明的失敗就是必然的了。後來在1960年5月,周恩來、陳毅在人民大會堂接見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邀請杜聿明作陪。周恩來向客人介紹杜聿明:“這位是杜聿明將軍。”蒙哥馬利問:“杜將軍,你的百萬大軍到哪裡去了?”杜聿明指指對面的陳毅:“都送給他了。”蒙哥馬利又問:“一個也不剩嗎?”杜聿明指指自己:“就剩下我一個。杜聿明的話成為淮海戰役最好的解釋。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評價杜聿明將軍的軍事才能的回答已經有很多了,我就不多話了,我這裡只談一下杜聿明將軍這個“人”。


以往很多報道都把杜聿明將軍塑造成一個特別“愚忠”的人,特別信服蔣介石的軍人,但是這不是事實,杜聿明將軍可一點也不“愚忠”。


我們先來看徐庭瑤事件。


徐庭瑤應該說是杜聿明將軍軍旅生涯中的大恩人,杜聿明幾次職業生涯關鍵時刻都是徐庭瑤將軍提拔了他,使得他職業生涯能順利邁上一個臺階;杜聿明本人也對徐庭瑤將軍很尊重,平時都是一口一個“恩公”。


而且杜聿明能擔任第五軍副軍長實際主持第五軍事務也是得力于徐庭瑤將軍大力提拔。


1939年徐庭瑤將軍指揮的桂南會戰沒有打好,被蔣介石撤職查辦,從此退出了現役;而蔣介石之所以要如此懲辦徐庭瑤,有一個很重要原因是這牽扯到黃埔將領的爭奪,徐庭瑤是何應欽的鐵桿心腹,蔣介石乘機打壓何應欽在黃埔學生中的勢力。



徐庭瑤因為桂南會戰被撤職其實很不公平的,也因此在黃埔學生裡引起了很多將領的不滿,比如戴安瀾將軍在野人山臨死寫遺書的時候都不忘在遺書上為徐庭瑤將軍辯冤。


可是令人驚訝的是,徐庭瑤最看重的杜聿明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表態,迄今為止,我們找不到任何材料可以證明在徐庭瑤將軍被撤職這件事情上,杜聿明將軍為徐將軍說過話。


這隻能理解為杜聿明將軍真沒有為徐庭瑤說過話,這大概就是杜聿明將軍原則性強的體現。


第二件事是杜聿明1949年主動寫信表示願意策反長江守軍事件。


很多人都認為杜聿明將軍對蔣介石很“愚忠”,其實不是這樣的,杜聿明將軍是很能分得清“善惡美醜”的,他和蔣介石劃清界限的速度超過了大家的想象。


為什麼這麼說?



這是因為這些年曆史研究者發現了一封杜聿明未署名的親筆信,雖然沒有署名,但是看信中的內容,可以肯定是渡江戰役打響前1949年2、3月寫的。


杜聿明在信中表示他閱讀了“崑崙”的各種論著,聆聽了管教幹部的多次談話,生活上受到多方優待治療後,“人非木石孰能無感”。當他“徹底覺悟之時”,就開始“日夜思索以如何有效之法,供獻於人民之前,以贖過去反動之罪”。


他真誠表示:“有赤膽忠心之願”,要為人民事業“而竭心盡力”。反覆考慮後,他主動給當時任國民黨八十八軍軍長的馬師恭寫了兩封策反信。


杜聿明堅信其“如非環境不許可,必可起義,或與人民(解放)軍方面給以最大之便利”。


而且杜聿明將軍還提出因為當時國民黨特務猖獗,他為了保證策反信能送到馬軍長處,還親自設計了周密的計劃。


杜聿明將軍是這麼設計的,他建議解放軍派出得力幹員前往敵營,先交一函試探,只有在見到確係馬軍長本人時,才能面交他寫給馬的秘密策反信。只有如此,方可不被敵人特務所發現。


從這個細節我們可以看出了,杜聿明將軍並不“愚忠”,是能分辨“善惡美醜”的。


蘭臺


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當年,當共和國領袖把陳毅、杜聿明做為“淮海戰役”的雙方主將介紹給英國二戰名將蒙哥馬利、蒙哥馬利望著這個被號稱統兵百萬(實際八十萬左右)的敗軍之將,發出來勝利者的疑惑:“一個統兵百萬的將領是不應該被打敗的”!杜聿明的回答非常符合他的為人也十分得體。他指了一下陳毅說:“而他有兩百萬”望著在座諸人不解的目光他解釋道:因為我的人都跑到他那裡去了!賓主盡歡,杜聿明也擺脫了自己的窘迫。但也部分道出了實情!有時候戰爭的勝負非戰將之力也!杜聿明的戰爭歷史成也蔣介石敗也蔣介石。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內部出身黃埔卻非浙江籍的他能得到蔣委員長的青睞既有他唯蔣命是從,也有他善於平衡上層關係有關。他是國民黨上層都能接受的蔣嫡系人物。但杜聿明與蔣介石不喜歡的一線將領關係都不睦,如在東北戰場上孫立人、陳明仁雖立戰功都因杜的“不喜歡”被調離。杜聿明最輝煌的戰績應該是抗戰時期的崑崙關大捷那是國軍第一個以進攻態勢取得的勝利。國軍的第一個機械化部隊也由他來掌握這就是所謂五大主力之“第五軍”,崑崙關一戰成名。杜聿明敗的最慘的戰史有“敗走野人山”“淮海戰役”但這都與蔣校長的直接指揮有關。在東北蔣委員長也直接“叫停”了他勝利的腳步。歷史如果有假設,杜聿明換個領導會是什麼樣?在蔣委員長手下,所有戰將的真實本領都成了謎。


HUIxinliu


如果說張自忠是中國傳統武將的代表,胡璉是中國儒將的代表,邱清泉是中國少壯派代表,那麼杜聿明將軍則是中國少有的西方化將領代表。

待人友好、敬重師長

杜聿明將軍治軍作戰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本人也和藹、熱情,從無驕傲之氣,對自己之前的長官關麟徵一直肅然致敬,可以被稱為四維八德的實行家。



作戰勇猛,為國建功

杜聿明將軍一直堅持德軍的“閃電戰”,在抗戰中他戰績輝煌,雖說殲滅倭寇沒有薛嶽將軍多,但是他所面對的都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他手中擁有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坦克部隊,因此他的作戰特點就是進攻,以優勢的火力壓制敵人,以最快的速度打垮敵人,其中最經典的便是崑崙山大捷了,這次勝利,是中國陸軍第一次運用現代化戰爭方式打贏的勝利,對中國陸軍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由於他對日作戰的貢獻,在日本投降後,他作為中方代表參加了芷江受降。



移孝作忠,因此失敗

當然杜將軍的成功離不開蔣介石的寵愛,他掌握的部隊是國民黨最好的部隊,這有條件讓他去完成他的軍事部屬,也是因為蔣介石的寵愛,他因此對蔣十分忠臣,這導致了他含恨緬甸野人谷和淮海戰役慘遭失敗,他一生流血流汗,移孝作忠。


杜將軍是愛國的,他晚年致力於兩岸統一,他臨終前的遺言仍不忘統一大業,囑咐其妻率子女為祖國現代化作貢獻,並“盼臺灣之同學、親友、同胞們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


史裡有料


杜聿明起家200師簡史: 整訓(38年)——打殘(39年)——整訓(40年)——打殘(42年)——整訓(43年)——擊潰(44年)——整訓(45年)——擱置(46年)——打殘(47年)——整訓(48年)——覆滅(49年)!桂南會戰時馳援南寧因軍屬汽車團在外跑運輸撈外快無法收攏,部隊只能徒步,一次夜行軍能掉隊一半!戰車白白消耗摩托小時向前開進,600團上來團部就讓自家空軍炸掉、恨得邱瘋子(邱清泉)想擊落自家飛機!598團高吉人袖手旁觀榮一師鄭桂庭被日軍吊打,戰車應用水平低劣得讓徐庭瑤連連吐槽!…… “五大主力”這說法未曾見諸國府檔案史料,不過是後世果粉一廂情願的意淫罷了!

但是杜聿明還是很強啊,別忘了劉峙可是被邱清泉說成是豬,派一隻豬來當主官守衛這麼重要的地方。但是邱清泉是怎麼對待杜聿明的呢?驕橫跋扈能力強打仗像瘋子一樣的邱清泉也尊稱其為“杜老總”,至少表面是這樣的,這就說明了杜聿明的能力是OK的。(邱清泉也曾是杜聿明手下悍將啊,一般人壓得住他?)


杜聿明曾經點評我軍戰力:“關外G軍的戰略戰術和戰力是關內G軍無法比擬的”,顯然杜聿明認為關內我軍的戰略戰術是很差的,要不是國軍派系多,還有亂指揮的問題,未必是他對手,可見其對自身的看法。杜聿明野人山的損失讓很多人詬病,其餘的指揮整體水平都是不錯的。一句話,聽話的將領裡杜是最能打的;能打的將領裡杜是最聽話的。(聽老蔣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八: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官、中國遠征軍總司令、第五軍軍長杜聿明。

杜聿明,字光亭,陝西長安人,黃埔軍校一期生。其個性堅忍、敏銳果決,富有責任心。杜聿明指揮與判斷力很強,擅長大兵團作戰。國軍幾乎所有精銳都受過其指揮,堪稱戰場救火隊長。

杜聿明為何應欽系大將,又崇拜蔣介石,對蔣唯命是從。武力逼龍雲下臺、斷送徐州3個兵團等等,只要蔣介石開口,杜聿明明知後果嚴重,卻不敢違抗,這是其致命缺陷。

抗戰時杜聿明任機械化第5軍軍長、中國遠征軍司令官,與日寇血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日本投降後擔任東北保安總司令,與林彪鏖戰東北,因戰事焦慮,熬出一身病痛。

48年國軍大勢已去。摘去左腎在家養病的杜聿明,又被蔣介石拖上華東戰場,出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遼瀋戰役又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肩負東北、華東兩大戰區戰事,跛足駐杖、苦不堪言。

剛忙完東北戰事, 黃百韜第7兵團被圍,杜聿明又飛回徐州救火。又受蔣介石亂命干預,率徐州3個主力兵團回師救援黃維,30萬大軍被解放軍圍在永城陳官莊,最後戰敗身俘。

後關押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釋放後於1978年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其女婿是著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


杜聿明早年家境尚可,父親長年在外,自幼主持家務。後決定投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為第一期學員。

杜聿明(1904-1981年) ,字光亭,陝西米脂人。父親是清未舉人,家境富裕。杜聿明從小喜歡槍支、槍法嫻熟,並專研《孫子兵法》。杜聿明寫的一手好字,12歲時入小學讀書。

因父親長期在外教書,杜聿明年幼即經營家業。 杜聿明16歲時,其父回家見其學業不佳,便將家業交親友打理,帶杜聿明到榆林中學讀書。畢業 後與大他2歲的曹秀清結婚。

1924年,杜聿明與同鄉來到北京,原本想報考北 京大學。他看到北洋政府黑暗、國軍羸弱,決定投筆從戎。杜聿明與好友關麟徵、張耀明等共11人南下,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杜自幼喜歡軍事,對軍校各項軍事科目都認真學仿。畢業後任教導1團副排長。校軍東征陳炯明攻打淡水作戰中,杜聿明與陳賡參加敢死隊,兩人冒死登上城樓、打開大門。

同年三月,杜聿明等人北上,受到汪精衛接見, 看望了病危中的孫中山,遞交了廖仲愷的親筆信。杜聿明寫信向廖仲愷彙報孫中山病情後,南下開封協助第2軍籌辦軍校。

其後開封軍校因人事問題停辦,杜聿明憤然離開開封回到老家米脂。任第2軍高桂滋部連長、特務營副營長、1連連長,曾奉命在北京碧雲寺為孫中山守靈。

北伐期間,杜聿明南下歸隊,被孫傳芳抓獲,關押在南京,隨後越獄投奔張治中。因治軍有方,多次受嘉獎,升任少將團長。

1926年7月,革命軍誓師北伐。杜聿明南下歸隊,不料在南京被孫傳芳稽查隊抓獲入獄。杜聿 明機智,率獄友越獄,乘船到武漢投奔張治中,任學兵團3連中尉連長。

張治中回國後,任命杜聿明為陸軍軍官學校中隊 長、新1師第2旅參謀。1930年成立教導第2師, 杜聿明任營長、團長。後教導2師改番號為第4師,杜為第24團團長。

師長徐庭瑤要求部屬甚為嚴格,看到多數團都是 鬆鬆垮垮,唯獨杜聿明團認真遵照其指示辦事,教育訓練各方面井井有條、操練嫻熟,因而對杜聿明大加讚賞。

通過中央軍校的2年學習,杜聿明掌握了機械化作戰知識。擔任中央交輜學校學生隊隊長,培養機械化軍事幹部,出任中國第一支機械化團團長。

1933年秋,南京中央軍校開辦高等班,杜聿明成為軍校高教班第一期學員。畢業後任北平學生總 隊副總隊長,對北平的高中、大學學生進行抗日軍政訓練。

1935年6月,率25師駐守洛陽,擔負洛陽至連雲港的國防工事修築任務。1936年3月,被任命為中央交輜學校學員隊隊長。學校主要為機械化部隊培訓幹部,學員都是各部隊篩選的優秀軍官。

1937年,軍委會下令,將交輜學校現有的戰車 營、交通兵2團裝甲汽車隊合編,並補充戰車一批,組建成第一個裝甲兵團,任命杜聿明為該團首任少將團長。


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親自視察第5軍。

淞滬戰爭爆發後,杜聿明率裝甲團參加上海、南京作戰。後擴編為第200師,再擴編為第5軍,杜聿明嚴格訓練、打造了中國第一支機械化軍。

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聿明奉命親率陸軍裝甲兵團第1戰車營第2、4連參戰。在上海匯山碼頭協同步兵阻擊日軍。經過激戰,成功地擊退了登岸增援的日軍。

12月4日,杜聿明率一個戰車連,參加南京保衛戰。 其後杜聿明率部撤至湖南湘潭整訓。1938年政府從廣州進口一批戰車、汽車、摩托車。軍委會命令裝甲兵團擴編為陸軍第200(裝甲)師。

杜聿明擔任師長,邱清泉為副師長、廖耀湘為參謀長。司令部下設參謀、副官、軍需等八個處。轄:兩個戰車團,兩個摩托化步兵團;戰車防禦炮團, 師直特務營、通信營、搜索營、工兵營等及修理工廠、醫院等,全師兵力約兩萬餘人。

杜聿明先後率第200師參加臺兒莊、蘭封、信陽戰役。同年底,第200師擴編為陸軍第11軍,他升任副軍長。1939年2月,番號改為第5軍, 杜聿明升任軍長。

第5軍是國軍第一支機械化軍,下轄第200師、第22師、榮譽第1師和軍直屬部隊。軍直部隊和第200師駐防廣西全州,22師駐湖南東安,榮譽第1師駐湖南零陵地區。

杜聿明嚴抓官兵訓練, 從湘潭到全州來回奔波。他認真學習裝備性能和戰鬥技巧,帶動全軍大練兵。他日夜不離部隊,提出:操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使得第5軍各項軍事指標都位列全軍第一。

桂南會戰是日軍想切斷中國對外所有交通線,迫使重慶政府投降的軍事行動。崑崙關戰役是主要戰役,杜聿明第5軍擊敗日本鋼軍第5師團,挫敗日軍戰略,成為抗日王牌。

1939年11月,日軍第5師團、臺灣混成旅團在欽州灣登陸,攻佔防城,24日佔領南寧、龍州。軍委會派白崇禧指揮,急調第5軍等部向廣西增援。準備攻擊崑崙關的第5師團。

杜聿明奉命在崑崙關集結。各師迅速南下,當日到達指定位置。杜聿明的作戰計劃是:第200師、 榮1師正面主攻崑崙關;第22師由小路繞過崑崙關,攻佔五塘、六塘,阻擊南寧方面日援軍。

杜聿明將重炮旅,秘密放置在崑崙關附近的密林中,距日軍僅3、4裡。邱清泉第22師戰車部隊,向崑崙關南面五塘地區迅速穿插。第5師團師團長今村渾然不知,命令日軍出發向鎮南關攻擊。


杜聿明把第一次攻擊定為18日拂曉,第5軍重炮旅和各師炮兵同時開火,掩護第200師官兵發起攻擊。日第5師團以為是桂軍反擊,並未重視,除呼叫航空兵支援外,依然分兵鎮南關。

18日晨7點,戴安瀾第200師一鼓作氣,突破日軍崑崙關主陣地。今村師團長如夢初醒,命令前往鎮南關21聯隊回援。午後,邱清泉新22師佔領崑崙關五塘與六塘。

日第21聯隊回師救援崑崙關,突擊非常迅猛。在炮兵的支援下,突破阻擊陣地直撲九塘。九塘埋伏有新22師戰車部隊。下午八時日軍進抵九塘,立即被埋伏在公路兩側坦克部隊切斷了後路。


崑崙關第5軍繳獲第5師團戰旗

坦克炮火將六塘至七塘的橋樑全部轟塌。日21聯隊被邱清泉部分割包圍、潰不成軍,丟下無數屍體和200多輛各型車輛,在崑崙關日軍接應下逃出包圍圈。

第5師團今村師團長指揮日軍拼死反撲,重新奪回崑崙關主陣地。同時日軍組織大量敢死隊,抱炸藥包衝向國軍戰車。但邱清泉死戰不退,牢牢將六塘控制在手裡。

20日杜聿明在友軍阻止日軍援軍情況下,命令第5軍鎖緊包圍圈。今村師團長感覺不妙,命鎮南關日軍和21旅團主力回援崑崙關。新22師在五塘與日軍激戰2天2夜,使日軍援兵無法前進。


22日,杜聿明命令第22師退出五塘戰鬥,但爭奪鎮南關主陣地的第200師攻擊受阻。杜聿明分析後,決定從外圍消滅據點,逐漸縮小包圍圈。 26日第200師對崑崙關發動猛攻,師長戴安瀾親自指揮衝鋒。

28日榮1師組織敢死隊對最高峰界首發起總攻,敢死隊手握大刀,身上綁著手榴彈撲入日軍陣地,與日軍同歸於盡。日軍也身綁炸藥,手握軍刀反撲。

但榮譽1師第2、3批敢死隊持續不斷的衝上,日 軍終於崩潰。戰至29日,彈盡糧絕日軍依靠格鬥優勢死戰不退,甚至用竹槍作戰,整個戰場都是兩軍人肉炸彈和肉搏近戰。

戰後日軍承認,崑崙關第21旅團成建制被消滅,為日本陸軍建軍以來尚無第二例:此乃陸軍建軍最黑暗時代, 重慶軍攻擊規模之大,戰鬥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為歷來戰鬥少見其匹。


第5軍新編22師師長邱清泉。

崑崙關戰役後,杜聿明率第5軍參加中國遠征軍,出任遠征軍中路軍指揮官,參加緬甸作戰。

1942年初,日緬甸方面軍第15軍飯田祥二郎率四個師團,分兩路進攻緬甸。軍委會成立中國遠征軍,杜聿明為第1路副司令長官。中英兩國軍隊集結後,策定作戰計劃,分三路南下迎擊日軍。

杜聿明第5軍為中路軍,於3月9日接替英軍在同古的防務。3月20日,日軍在猛烈炮火與航空兵支援下攻擊同古。至26日,日軍三個聯隊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突破第200師6團陣地。

27日,新編第22師到達同古以北,與日軍遭遇,雙方徹夜對峙。28日日軍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築工事,阻擊新22師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師,施放毒氣開路,200師官兵傷亡甚重。

杜聿明當即令新22師對日軍加強攻擊,進佔南陽車站,以解第200師之圍。日軍憑藉附近建築物固守。兩軍反覆爭奪,激戰至30日。 杜聿明命新22師仕斯瓦河兩岸構築數個梯形陣地,兩側設伏,正面埋地雷。

新22師戰術虛實結合,使日軍捉摸不透。遠征軍用逐次抵抗戰術與日五個聯隊激戰達十二次,遲滯日軍達半月。

4月13日,英軍要求遠征軍接替英軍西路防區,準備撤走。史迪威、羅卓英重新部署作戰方案,準備在曼德勒會戰,將第5軍、第66軍分佈在長達三百公里的平(滿納)曼(德勒)公路上。

杜聿明認為這樣分散兵力,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棠吉是臘戍門戶,要麼退守堂吉,要麼就在平滿納打下去,反對無準備的曼德勒會戰,但未受到採納。

日軍進佔棠吉、直取臘戍,從西南面截斷了曼德勒遠征軍後方。遠征軍不得不撤退。杜聿明決定按照蔣介石的命令途經野人山撤回國內。而孫立人則率新38師向西撤退到印度,後編為駐印軍。


1945年抗戰勝利,杜聿明執行蔣介石密令,解除了雲南王龍雲武裝。隨即征戰東北,與林彪大戰。 同一天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總司令,掌管東北軍事。

日本投降後,從延安、山東抽調大量幹部、部隊前往東北,組建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司令員,率10萬之眾抵達山海關。

杜聿明率第13軍、52軍海運秦皇島登陸。隨後大舉增兵東北,主力新1軍、新6軍、71軍等數十萬部隊陸續到達。 這時期林彪有攻有守,打的非常出色,硬是在松花江站住了腳跟。

杜聿明和林彪大戰東北,也算是將遇良才、棋逢對手。 1947年林彪東北民主聯軍開展夏季攻勢。杜聿明因東北戰事憂鬱成疾,7月8日卸任東北保安司令,前往上海養病。陳誠出任東北行轅主任。


陸軍上將、東北行轅主任陳誠。

淮海大戰前局勢,劉峙出任徐州剿總總司令,被人戲稱為“派一隻豬來看門”。 蔣介石重新請出杜聿明,主持華東軍務。

1948年國軍在國防軍事檢討會上,國防部部長何應欽通報了內戰國軍損失情況和48年作戰計劃,參會高級將領對國軍人員、武器損失目瞪口呆、吵成一團。

杜聿明在戰略層面早已知道國民黨大勢已去,提出放棄華東、華北,將主力撤退到江淮一帶,蔣介石做事猶豫拖拉,還是幻想在徐蚌與解放軍決戰。

國軍分華中、華東2個剿總司令部,不能統一指揮,蔣介石希望白崇禧能出任2個總司令統籌兵力。 白崇禧提出華中、華東要統一指揮,但蔣介石說徐州需要再下設一個司令部,劉峙任司令官,白崇禧怕當替罪羊,拒絕出任指揮官。


受國防部節制、歸屬徐州剿總指揮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在戰場被俘。

杜聿明身兼兩頭,既是徐州戰區的副總司令,又是東北戰區前敵總指揮,指揮東進兵團緊急救援錦州。

在國軍各戰場節節敗退的情況下,蔣介石一意孤行,要求參謀部制定徐蚌決戰計劃,核心是以一個最堅軍吸引華野主力來攻,然後國軍各主力兵團形成大包圍。

蔣介石派人徵詢杜聿明意見,杜聿明認為計劃沒有問題,關鍵是行動要快,要求蔣介石下令徐州剿總司令官劉峙將分散在隴海路、津浦路上7個兵團往徐州靠攏。

然而劉峙只關心自己私利,不管部隊死活,在濟南失陷後20天裡沒有絲毫動作。 遼瀋戰役爆發後,蔣介石無將可用,把杜聿明派往葫蘆島指揮東進兵團,攻擊塔山,與廖耀湘兵團東西對進救援錦州。

在林彪攻克錦州後調頭準備消滅葫蘆島東進兵團,杜聿明緊急指揮葫蘆島部隊撤退,結果廖耀湘的第9兵團成了替死鬼,東北最精銳的10萬野戰部隊被消滅在黑虎山。


徐州剿總主力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在淮海戰役中化裝逃跑。

淮海戰役開局解放軍佔盡先機,徐州主力黃百韜兵團連續犯下致命錯誤,加上劉峙釜底抽薪,導致黃兵團在碾莊被圍。

沒等遼瀋戰事消停,粟裕抓住徐州國軍戰守不能的窘態,迅速制定淮海作戰計劃,準備消滅前出在新安鎮的國軍黃伯滔第7兵團。 隨著第3綏靖區何基灃、張克俠起義,華野得以迅速南下。

駐守新安鎮的黃百韜兵團(轄第25、63、64、100軍),原是可以安全撤到徐州的。 但是準備海運南撤的海州第64軍,因為給劉峙販賣私鹽,劉峙為自己私利,臨時下令第44軍劃歸黃百韜兵團建制,由陸路撤往新安鎮,並要求黃百韜兵團在新安鎮等第44軍兩天。


而剛升任兵團司令黃百韜,手握5個軍12萬人馬,得意之際忘記在運河上架設浮橋,也沒有讓新安鎮的4個軍先行渡河,犯下致命錯誤。

在一片慌亂中,黃百韜兵團4個軍從鐵路橋西撤運河,此時華野部隊追了上來,剛到新安鎮的第44軍當即潰散被殲。

而在曹八集駐防、負責掩護黃百韜兵團的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突然接到徐州剿總司令官劉峙的命令,要兵團立即轉進徐州北面的不老河防線。

黃百韜急忙找到李彌,提出部隊雖然撤出來了,但是還有63、100軍潰亂,希望李彌兵團遲一天一起走,讓第7兵團收攏部隊。

李彌當下拒絕了黃百韜請求,率13兵團先行出發,而第7兵團主力第64軍,見碾莊有現成工事,提出先不走,哪怕和解放軍打一打也不怕。

黃百韜一下沒了主意,他認為解放軍目標是奪取徐州,而碾莊距離徐州僅50公里,就下令7兵團在碾莊休整,沒想到僅一天時間,華野主力就四面八方圍了上來。


徐州剿總第16兵團司令官孫元良。

杜聿明指揮完葫蘆島撤兵,飛往南京面見蔣介石,得知華東國軍沒有向徐州靠攏、黃伯滔兵團被圍,大驚失色,第二天匆忙飛往徐州指揮作戰。

劉峙、杜聿明緊急召集各兵團司令官召開會議,劉峙堅持認為解放軍目標是奪取徐州。杜聿明哭笑不得,提出當天立即出兵救援黃百韜,並集結各兵團主力往徐州靠攏,並需要華中部隊馳援。

雙方爭吵了一天,最後鬧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駁斥了劉峙觀點,要求徐州立即組織援軍。 杜聿明當即下令:

孫元良兵團從宿縣轉進徐州防守,黃維兵團緊急向徐州靠攏,次日邱清泉、李彌兵團需在大許家完成集結,救援黃百韜兵團。


第三綏靖區張克俠、何基灃起義,打開了徐州大門。

杜聿明組織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主力,全力解救黃百韜兵團之圍,卻被解放軍阻援部隊擋在大許家。

11月13日杜聿明指揮邱、李兩兵團5個軍12個師,100門重炮、100多輛坦克在飛機配合下,向大許家陣地發起猛攻。 戰鬥一直打到22日,國軍在損失34輛坦克、1萬多官兵情況下,只前進了10多公里。

雖然黃伯滔兵團已聽到援軍炮聲,卻始終沒有見到援軍。 23日解放軍發起總攻,突破碾莊核心陣地,第7兵團司令官黃伯滔舉槍自殺。大許家的攻擊隨即停止,擺在杜聿明頭上的,是徐州國軍三個兵團何去何從的抉擇。
化裝士兵出逃被俘的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

禍不單行,24日從蒙城往宿縣攻擊前進的黃維第12兵團在雙堆集遭到中野合圍,前來救援的部隊現在成了救援對象。

國軍統帥部與徐州剿總亂成一團:戰,如何戰?退,如何退? 蔣介石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參加會議,杜聿明頭腦最為清醒,經過局勢分析後,杜聿明提出核心觀點:

戰就不能撤,如戰則以徐州為中心,速調5個軍以上援兵,與華野在徐州決戰;撤就不能戰,如果沒有援軍,徐州主力需立即南撤至江淮,整頓後再發起攻擊救援黃維兵團,撤退途中無險可依,絕對不能停留。

顧祝同聽懂了杜聿明的話,要救黃維得大舉增援,沒有援軍徐州主力必須撤退,不能戀戰,這是丟車保帥的棋,但也比大家捆在一起死好。會議上同意了杜聿明的計劃,批准30日徐州主力往徐州東南方向撤往淮南、淮安,再建立陣地反擊。

會議做出決定後,杜聿明要求各部保密,而劉峙總司令當天就透露國軍撤退的消息給經商的侄兒,結果消息迅速洩露,整個徐州亂成一團,撤退變成了潰散。


蔣介石臨陣又起變化,將徐州三個兵團送進粟裕口中,杜聿明無可奈何,其心如死。

國防部同意的是杜聿明率徐州主力出徐州東南,往兩淮方向撤退,而華野也掌握了這一機密情報。粟裕迅速派出大部隊往兩淮方向運動,已經走了一天的路程。

但是杜聿明臨時改變撤退計劃,率軍走的是反方向的徐州西路永城。等粟裕發現杜聿明真實撤退路線時,華野與徐州國軍主力相隔2天的行軍路程,對於杜聿明集團這樣擁有大量機械化裝備的國軍主力來說,要追上去困難可想而知。

為了怕蔣介石臨時變卦,杜聿明要求各部關閉電臺聯絡,免得節外生枝。 本來杜聿明率3個兵團已跳出徐州,向西急進。不料蔣介石的手令又到,逼著杜聿明回頭送死。

杜聿明三個兵團往西轉進永城,沿途整理收攏部隊,還算順利。這個時候杜聿明的上司蔣校長坐著專機在最不該出現的時候出現了。 專機在部隊上空轉了幾圈,然後投下一封委員長親筆信:

據空軍觀察,你部往永城方向撤退,無異坐視黃維兵團被殲滅,望你部與李延年兵團南北攻擊粟裕,以解黃兵團之圍,否則你我將成為黨國罪人...... 杜聿明看到手信心如死灰,知道老頭子又變掛了,說好撤就不能打,打就不能撤。

如今徐州主力近30萬人,在這荒野上,一無糧草補給,二無險要可守,現在華野幾十萬追兵在後,前面中野大軍虎視眈眈,一旦停住腳步,等待杜聿明結果是什麼,應該不難猜到。

杜聿明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宣佈蔣介石命令,其他將領都面面相覷,唯獨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迫不及待的起立說:那就按照委座命令往前打。

邱清泉的真實想法,是因為其起家部隊第5軍第45師負責斷後,被解放軍包圍。 邱清泉本來就來就哭著喊著要杜聿明停止行軍,回頭去救45師。 而70軍軍長高吉人、72軍軍長都勸邱清泉:45師本來就是斷後部隊,做出犧牲是應該的。

邱清泉一意孤行,命令70,72兩個軍回頭救援45師,經過一夜激戰,45師是救出來了,但是粟裕也率華野主力到達,然後,然後就杜聿明和30萬大軍過上了包圍圈生活。


指揮徐州作戰的參謀總長顧祝同。

30萬大軍被包圍在陳官莊,時逢寒冬,杜聿明外無援軍、內無補給,突圍又無接應,投降又不甘,其心如死,最後化裝突圍被俘。

杜聿明年輕時候報考黃埔一期,後東征、北伐,中年時抗日,參加長城保衛戰各役,後擔任裝甲兵指揮官獲得崑崙關大捷,在緬甸擊敗日軍,後歷經萬苦經野人山回國,身染重病,死裡逃生。

後在東北疲於奔命,46年摘去左腎。48年指揮徐蚌會戰,跛足執杖而行苦不堪言。指揮卻每每受到蔣介石亂命干擾。 杜聿明的想法,反正軍隊是蔣介石的,他愛怎麼折騰就折騰吧。

淮海戰役兵敗身俘,關押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是第一批獲得特赦的國軍將領,釋放後發表了抗日、遼瀋、淮海等戰役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