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軍的轟炸機羣有多難打,德軍都用了哪些戰術和武器,效果如何?

假惺惺記不得


美國轟炸機群有多厲害?

答:美國轟炸機群敢在白天實施精確轟炸。

英國空軍往往是趁著夜裡偷偷跑到隔壁德國家扔兩顆炸彈,然後欣喜的回去交差。美其名曰“無差別轟炸”,這是廢話,黑乎乎的你上哪找差別去?

美國轟炸機群則不然,仗著自己飛的高還抗揍(B-17 飛行堡壘)選擇了白天轟炸。

美國飛機皮實是有證據的。



著名的“淘氣小姐”,機尾中了高爆彈後半分被炸的支離破碎至於脫落,最後飛行員硬是開著剩下的半架飛機成功返航。

面對如此神話,美帝后勤部門表示非常驚訝,驚訝之餘他們又掏出了另一架已經報廢,但後半部分看起來還不賴的B17,然後他們動手給拼成了一架,然後又派遣它出了29次任務。

對此我只能說,一個真敢修,還有一個真敢開。

扯遠了。

B17轟炸效果開始時相當顯著,沒用幾次他們就被揍的頭破血流——事實充分證明,再抗揍的轟炸機也不可能打得過靈活飄逸的戰鬥機。

於是美軍整出來了一種新思路,箱型編隊。



箱型編隊

即轟炸機排列成立體方陣,如此一來轟炸機自衛火力即可集中起來,任你再靈活的戰鬥機,也無力避開幾百挺機槍的攻擊。

德國的應對策略是用轟炸對付轟炸,以及掛在火箭彈。

1943年10月14日下午兩點左右的德國上空,美國第八航空隊第一轟炸師約150架B-17“空中堡壘”轟炸機,突然遭遇德國空軍數百架戰鬥機圍攻。其中德國BF109戰鬥機攜帶著250公斤炸彈,設定將在一定的墜落高度後爆炸。

倘若是分散的轟炸機當然不會怕這玩意兒,哪有那麼巧炸彈就落我頭上了?但美軍轟炸機整出了個箱子,於是德國飛機便齊心協力飛到了箱子上空扔炸彈。

效果十分震撼。

“烈焰沖天,五顏六色的火花朝各個方向狂射,那景象就如同美國國慶日的焰火一般”

經此一役,美帝35架飛機確定被擊落,另有20架下落不明,餘下的B-17向著本次任務的目的地、德國工業軸承中心施魏因富特飛去。(被炸成這德行了還不忘去炸別人,這種戰鬥意志令人欽佩)。

同一天,第三轟炸師也慘遭德軍戰鬥機凌辱,損失慘重。

空戰史上的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

且慢!故事發展到這兒,盟軍的戰鬥機在哪兒?

答:盟軍的戰鬥機航程不夠。

例如上述戰鬥中,美軍實際上是投入了P-47戰鬥機為轟炸機群提供護航的,但還沒飛等到目的地呢,轟炸機就先行一步撤退了(沒油)。

所以我並不能理解這種護航有什麼意義……

這次德國反轟炸工作做的可以說十分到位,美帝被迫停止了轟炸工作。

當然,這也是德國的黔驢之技。

隨即P-51D野馬登場,沒別的,腿長!

這是一款能真正為轟炸機護航的戰鬥機,同時本身也具備2噸載彈能力,可對700公里外目標進行打擊的能力。

——日本表示我們的重型轟炸機也只能攜帶1.5噸炸彈攻擊500公里外目標。

比起Me262,這才是一款真正的開掛戰鬥機好麼。

因為航程有絕對的優勢,所以P-51可以率先飛到德國機場對德國空軍進行監控及清除,具體表現為——

你敢飛,我就利用高度優勢逮住你打;你不飛,我就把你跑道和飛機掃射掉。

事實證明在這種攻勢下德國人並不能抗揍,他們再也沒有找出應對的途徑。


孤單的雪月


1943年,隨著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加入,盟軍對德國戰略空襲的力量變得更加雄厚,可以晝夜不停地對德國本土進行空襲。卡薩布蘭卡會議確定,戰略空襲的首要目標按照優先次序為:潛艇基地和生產工廠,飛機工業,交通幹線,燃料工業,軸承製造和其他軍火工業,然後具體分工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戰略轟炸機在白天轟炸這些戰略目標,而英國皇家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則在夜晚轟炸德國大城市。

在德國方面,由於德國最高統帥部的短視,以及東線戰場對於空軍力量的消耗,直到1943年初,德國本土的防空力量還狠薄弱,除了JG2“里希特霍芬”和JG26"施特拉格”兩個聯隊,成規模的防空力量只有卡姆.胡貝爾將軍的第12航空軍(夜間戰鬥機部隊)和相應的高炮部隊。隨著盟軍空襲強度的增加,在1943年9月,德國才指派漢斯.施圖姆普夫將軍全面負責德國本土航空,統一指揮所有德國本土的晝間/夜間戰鬥機部隊。在盟軍方面,1944年初,美軍任命卡爾.安德魯.史帕茲將軍為" 駐歐美國陸航戰略空襲力量”最高指揮官,同時,新型能夠攜帶兩個75加侖可拋棄副油箱的P38閃電戰鬥機和更加高性能的遠程戰鬥機P47雷霆,P51野馬也加入戰鬥序列,基本解決了美國遠程轟炸機的護航問題。

雙方力量天平的變化,發生在1944年2月底,美德雙方在歐洲和德國本土上空進行了被稱為"偉大一週”的空中決戰(關於偉大一週戰鬥的具體情況,請看問題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64421089157054733/ 中本人的回答),在整個2月,德國損失了33%的單引擎戰鬥機,損失20%的戰鬥機飛行員,迫使德國飛行員出現了“斷層”現象,必須以大量飛行時間只有幾十小時的新手飛行員去迎戰富有經驗的對手。負責德國本土防衛的第一戰鬥機軍,在整個5月的晝間行動中,以384架戰鬥機的代價,擊落了530架美國遠程轟炸機,但大家都知道,盟國強大的戰爭工業體系可以輕鬆彌補這些損失,而德國不能。更糟糕的是,從此刻開始,盟軍每次大規模機群出擊的戰損率逐漸降到了1%左右,而德國戰鬥機每次出擊的戰損率則迅速提高到10%左右,最終在1944年10月初,德國本土防空部隊能夠出擊的戰鬥機銳減到347架,達到了歷史最低點,為此,德國最高統帥部和空軍只能寄希望於各種“非常規”武器和戰略,試圖能夠阻止盟國戰略空軍。

關於美國遠程轟炸機的戰術,作者在問題(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00810437058101518/)下已經做了詳細回答,這是一種被稱為“戰鬥盒子”型的大規模編隊,每三個重型轟炸機大隊組成一個戰鬥盒子,從最高空到最低空,沒有一架轟炸機位於其他飛機的正上方或者正下方,都彼此互相錯開,整個“盒子”編隊總長550公尺,寬1600公尺,高600到800公尺,最大保證了每一架重型轟炸機上的機槍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火力。

作為回應,德國空軍的對策是擬定了“突擊戰術”成立“重型突擊大隊”,這一突擊戰術的創始人,是第二戰鬥機軍參謀軍官漢斯.君特.馮.考納茨基少校。經過特殊改裝的戰鬥機組成密集的楔型陣,首先對美國重型轟炸機群採取迎頭攻擊或者“追尾攻擊”,儘量避開美國重型轟炸機火力最為充沛的側面,併力圖衝散他們的“戰鬥盒子”。採取迎頭攻擊時,突擊編隊首先同向,超越轟炸機編隊,在駛過2,3公里後集體轉向,迎頭突擊轟炸機群,在500公尺左右集體開火,然後迅速爬升,略過轟炸機群,然後重新編隊,看是否有必要以相同方式進行二次突擊。由於兩軍迎頭相向,相對速度極高,而且目標相對固定,所以命中率大大提高,但危險性也不言而喻,如果射擊得手後爬升不當,德軍戰鬥機就會和大量迎頭而來的美軍轟炸機發生碰撞,所以對指揮官和飛行員的飛行技巧要求很高。

為了完成任務,德軍重型突擊大隊所使用的FW190戰機也經過了特殊改裝,除了在發動機引擎和駕駛艙之間加裝6mm鋼板之外,還加強了機載武器,除了2門MG151/20 20毫米機炮和兩挺MG131 13毫米機槍之外,還加裝了2門MK108 30毫米機炮,採用專門的穿甲燃燒彈。經過這種特殊改裝的FW190 A8/R2型"突擊"戰鬥機重達7噸,是普通型的1.6倍,所以每個突擊大隊必須配備兩個大隊的普通型FW190或者Bf109進行護衛,以攔截美軍護航戰鬥機。

最先成立的突擊大隊,是JG3“烏德特”突擊大隊,在4月22日的空戰中,目標為柏林的美國陸航隊損失了38架B17和25架B24,18名機組人員陣亡,606人失蹤,JG3則有4架戰鬥機受傷。5月4日,是JG3正式升格為大隊之後的第一次升空作戰,目標是轟炸布魯斯威克軍工廠的B24轟炸機,美軍轟炸機顯然對這種全新的戰術措手不及,突擊大隊的戰機很快楔入美國轟炸機的“戰鬥盒子”,最終,JG3取得了19個戰果。

隸屬JG3“烏德特”的Fw190戰鬥機塗裝

JG3“烏德特”大隊標誌

6月,另一個重型突擊大隊JG300"野豬”也宣告成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戰,突擊大隊的戰術也有所改進,比如攻擊完成之後,戰鬥機一律向下脫離,以避開美國轟炸機相對密集兇猛的上部防禦火力,另外,新型的雷達引導系統“Y”系統也投入使用,隨時告知突擊大隊盟軍轟炸機編隊高度和方位的變化,並且能夠在返航時,為油料用光或者受傷的戰鬥機尋找可以緊急降落的機場。

JG300“野豬”聯隊徽章以及聯隊標誌塗裝的BF109G戰鬥機

7月7日,達爾少校指揮的jg300和莫里茨少校指揮的jg3一共升空74架經過改裝的FW190 A8/R2型"突擊"戰鬥機,還有22架Bf109擔任掩護,目標是美國陸航第八航空隊麾下的1129架B17和B24轟炸機,重型突擊大隊的戰機如同一個噴火的楔子,楔入美國轟炸機群,一共擊毀37架B24,自己方付出了6人戰死,13人受傷的代價。


然而,美國陸航隊的策略也做出了調整,即加大了每個轟炸機群配備的護航戰鬥機群,在相對靈活的p47和p51,面前,重型突擊式FW190由於機動性欠佳,很容易成為狩獵的目標,8月9日,在奧格斯堡上空,JG300擊落了6架B17,但付出的代價是9架FW190,飛行員5死2傷。


9月11日,新成立,由考納茨基擔任指揮官的JG4和JG300聯合出擊,連同2個突擊大隊在內,出動的戰鬥機多達500架,JG300的 瓦菲爾德候補軍士在機身控制系統被擊損,無法發射炮彈大隊情況下,毅然對一架B24採取了撞擊戰術,將其尾翼整個切去,瓦菲爾德幸運地被氣流和離心力拋離了機艙,順利開傘降落,為了紀念這個特殊戰果,地勤人員在尾翼上以一個骷髏,而非一道豎槓作為標記。

(油畫:瓦菲爾德駕機撞擊B24)

在經過一天的血戰後,雙方損失都非常巨大,德軍有113架戰鬥機被擊毀,57名飛行員陣亡,美國損失了47架重型轟炸機,另有379架受損,同時還損失了16架護航的p51戰鬥機。

13日,JG300麾下的"巨蟹中隊”駕駛搭載了210毫米對空火箭的FW190,試圖阻擊美國重型轟炸機,但沒有能夠接近,就被美軍護航戰鬥機幾乎全部擊落,其他的FW190 A8/R2型也因為雷達的錯誤引導,遭遇了美國第357戰鬥機大隊,雖然擊落了6架P51,和7架B24,但自身損失超過30架,指揮官達爾少校也殺紅了眼,親自實踐了“撞擊戰術”——將一架B17攔腰撞為兩半“在撞擊的一瞬間,時間停頓了,我清晰地看到自己座機的螺旋槳,發動機,還有右翼在空中慢慢爆裂,操縱桿已經失去反應,座艙蓋不知去向,接下來,一切又變得迅速無比,整架座機開始飛速進入螺旋墜落狀態,我也不清楚自己是如何離開座艙的,空中猛烈的氣流讓我徹底清醒,我還活著!”


9月22日,達爾少校得以在狼穴面見希特勒,希特勒對突擊大隊旺盛的鬥志和戰果表示了讚賞,也對其慘重的損失狀況表示了擔憂,達爾少校趁機向希特勒建議,如果晝間戰鬥機部隊和突擊大隊能夠換裝足夠多的先進噴氣式戰鬥機me262,那麼對盟軍戰略轟炸機的截擊成果可能會更好......不知道稍後希特勒終於同意成立me262戰鬥機部隊,達爾少校的進言是否其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整個十月,由於損失過大,三個突擊大隊都沒有大規模出擊的記錄,根據統計,重型突擊戰術的效果斐然,但自損“副作用”也太大,要想達到同樣的戰績,普通戰鬥機部隊必須出動4倍於重型突擊大隊的戰機,但重型突擊大隊的戰損率也比普通戰鬥機部隊高出40%以上。


到了1944年11月,德國本土防空力量抵達了一個頂峰,帝國航空隊指揮下的第一戰鬥機軍下轄的聯隊數已經超過10個,擁有晝間戰鬥機700多架,夜間戰鬥機633架,然而隱患在於,由於飛行員驚人的損失率,新手飛行員的比例越來越高。由於突擊戰術對飛行員的素質技術要求更高,所以此階段各突擊大隊的戰果不可避免地下降,而損失卻一再上升,11月2日,JG3和JG4聯合出動61架FW190,擊落了超過20架美軍轟炸機,但自身也付出了20架被擊落的代價,JG3第14中隊指揮官,剛剛因自己的第30個戰果獲得了騎士鐵十字勳章的戈斯中尉,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毅然撞毀了一架B24,但自己在跳傘逃離時,因降落傘故障無法開傘而陣亡。同日,本來應該為突擊大隊掩護的JG27普通戰鬥機聯隊也自保不暇,裝備的Bf109G戰鬥機完全不是野馬的對手,當天之內總共損失38名飛行員,而整個第一戰鬥機軍的飛行員損失總數為98人,損失120架飛機,美國陸航隊方面的損失是40架轟炸機,28架戰鬥機,另有580架飛機受損。

(維爾納.戈斯中尉,末期德國本土防空作戰中的知名重轟炸機殺手)

更雪上加霜的是,德國空軍的絕境加劇了指揮層的分裂,戰鬥機總監加蘭德,呂佐上校等一批戰鬥機部隊的核心人物因批評戈林的無能與誤判,而被解職貶官,到了11月底,各戰鬥機聯隊中的資深飛行員數量已經非常稀少,首先考慮的任務已經不是擊落敵機,而是如何關照那些毫無經驗的年輕人,如何在空中保住性命!11月26日,JG301在漢諾威上空,一天之內就有25名飛行員陣亡,14人負傷,死者中包括130架記錄的王牌飛行員,騎士鐵十字勳章獲得者海因裡希.施戴爾(heinrich sterr)中尉,美國被擊落35架重型轟炸機,另有8架無法修復,黯淡的一天,被德國空軍報紙稱為“黑色26日”


12月16日,由於西線德國空軍必須抽調大量實力支援在阿登的“守望萊茵”作戰,德國本土防空力量又只剩下了JG300和JG301兩個聯隊,對於龐大的盟國空中力量完全是杯水車薪,12月16日,JG300損失了23架飛機,換來了22個轟炸機戰果和1個戰鬥機戰果,當天,兩個聯隊損失飛行員多達70人,本該支援他們的兄弟部隊卻還在阿登上空進行徒勞無益的作戰。


12月24日,美國陸航隊的出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出動了1450架轟炸機,由850架戰鬥機掩護,目標是德國空軍在法蘭克福以及其他地區的11個機場,還有特里爾地區的德國鐵路樞紐,首先出擊的是JG3烏德特聯隊,他們用嫻熟的迎頭突擊戰術擊落了9架美國轟炸機,但由於德國空軍已經無法派出足夠的普通戰鬥機為突擊大隊護航,導致6架改裝型Fw190被擊落,在當天的戰鬥中,JG3損失了17名飛行員,包括第四中隊中隊長,騎士鐵十字勳章獲得者弗朗茲.魯爾少尉。

在整個24日的空戰中,德國空軍損失了85名飛行員,110架戰鬥機被擊落,佔據了出擊總數的20%,而美國陸軍航空隊和英國第二戰術航空隊的損失卻只有40架,另有23架返航後被判定無法修復。在1月底,德國本土戰鬥機部隊已經基本喪失了戰鬥能力,一個月之內,損失的飛行員超過500人,僅僅在地面損失的戰鬥機就超過260架。到了1945年1月中旬之後,德國晝間戰鬥機部隊幾乎已經無法組織大規模出擊,單次戰損率突破30%,空軍司令部只能下達一道無奈的命令"除非判定局勢有利,否則嚴格限制本土戰鬥機部隊出擊" ,到了此時,還能對盟國戰略轟炸機群形成一定威脅的,除了本土高炮部隊,就只剩下新組建的Me262戰鬥機部隊了。關於Me262噴氣戰鬥機部隊在二戰末期德國防空作戰中的表現,請閱讀筆者在問題“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96768685712081166/”下的回答。


另外,德國空軍還試圖將一些不成熟的“先進”戰機投入實戰,試圖扭轉局勢,比如JG400在1944年5月,裝備了He163火箭戰鬥機,JG1聯隊在1945年2月換裝he162“火蜥蜴”國民噴氣戰鬥機,但是這些性能完全不成熟的武器也沒有發揮什麼決定性的結果,如果有讀者對此感興趣,請留言告知,筆者有時間另開問題撰寫。


晴天有時下豬


二戰中美軍轟炸機機群之所以難打,主要有這幾個問題。首先是美軍轟炸機皮粗肉厚,防護十分厚實,德軍常用的7.92毫米機槍和20毫米機炮產生的效果很差,難以造成足夠的毀傷將其擊落。其次,美軍轟炸機自衛火力強,美軍轟炸機普遍裝備有大量7.62和12.7毫米機槍,而且轟炸機彼此之間能夠幫助對方,因此德軍戰機難以靠近,射擊精度降低,更難以造成有效打擊了。

而面對這種困局,德軍也是有解決之道的。首先就是通過空軍和防空部隊協同作戰,達到更好的效果。其次就是一部分戰機負責吸引敵軍護航戰機,然後給己方截擊機制造機會。以及儘可能的打散敵軍轟炸機編隊,讓己方戰機有機可乘。

德軍還專門為了這個目的設計了一些新式武器。首先就是空對空火箭彈,掛載在戰鬥機上,在中遠距離發射,僅需命中一發就能直接摧毀轟炸機!空爆炸彈也是如此,德軍有時會使用中型轟炸機,在敵軍機群更高的高度投擲炸彈,在半空爆炸,巨大的爆炸產生的碎片和衝擊波能嚴重打擊美軍轟炸機,同時也能將敵軍編隊衝散。

同時,德軍也開發了類似神風突擊的戰術,將戰機的及炮等設備拆除減輕重量,然後飛行員駕駛戰機高速機動撞擊敵軍轟炸機,其後跳傘,不過成功率不高。


僱傭兵


隨著1942年12月11日德國對美宣戰,美國開始從“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這種私下裡援助轉為了正式參戰。為削弱德國的軍事、經濟和工業實力,摧毀德國人的鬥志,使其喪失軍事抵抗能力,對德國及其佔領區的轟炸在所難免。美軍於1942年8月17日開始參加對德轟炸,美軍主要負責晝間精準轟炸,英軍負責夜間面積轟炸。兩軍各行其是,雙方很少協同作戰。

美軍參戰轟炸機主要是B-17和四發B-24轟炸機,單次轟炸任務多達幾百架甚至千架規模。美軍的四發轟炸機採用“箱”形隊形飛行,自衛火力強,射擊死角少,可有效抵擋德軍戰鬥機的攔截。下面談一談轟炸德國使用最多的B-17轟炸機,B-17轟炸機最出名地方就是,儘管戰場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它仍然能夠活著把機組人員活著帶回家,B-17轟炸機全身共佈置了13挺12.7mmM2自衛機槍,被譽為“飛行堡壘”。擁有足夠強大的火力,可以有效的攔截住德軍的戰鬥機的進攻,因此美軍和英軍把B-17視為有效且持久的攻擊性武器,在加上美軍P-47和P-51戰鬥機的護航,美軍的轟炸更得心應手。在對德轟炸早期主要由英國負責,1940年時德國的戰鬥機部隊不具備全天式作戰能力,在整個戰爭有也沒有多大改進,梅塞施密特me110戰鬥機是一種雙發雙座重型戰鬥機,配有1名駕駛員一名無線電操作員/領航員,簡直是全天式作戰戰鬥機的不二選擇。但在不列顛空戰時,它執行的是晝間轟炸任務,缺乏夜間作戰能力,尤其是儀表作戰能力,後期也沒多大改進。當後期盟軍轟炸機群在白天進行戰略轟炸時,德國空軍由於缺乏全天式戰鬥訓練,以至於它的戰鬥機截擊部隊經常被跑道上的濃霧或是厚雲層所阻隔,不能起飛作戰,或者不能爬升到正確的截擊高度,經常會迷航或丟失目標。(附B-17火力圖)

下面摘取一段德國老兵的回憶錄來展示一下美機群到底有多難打:“1942年8月17日,在美軍轟炸里昂的戰鬥中,我們的戰鬥機連一架‘飛行堡壘’也沒擊落,相反自己卻遭受了慘重的損失。”英美戰略轟炸採用的戰術主要是“擺鐘轟炸”,轟炸機機群從英國本土起飛,完成轟炸任務後降落在蘇聯,在蘇聯完成裝彈加油後再起飛進行第二次轟炸,飛回英國。

德軍攔截美軍轟炸機主要採用的武器:

88mm高射炮,這門炮可謂是十分出名,單凡瞭解過德軍的人都知道這門炮,這門炮後來被用作虎式坦克的主炮。防空最大射程9900m,一名訓練有素的火炮操作員可達到一分鐘15發的驚人裝填速度。德國僅88mm高射炮就裝備了11000門用於防空,但對付戰鬥機還可以(戰績也平平,平均每5000發擊落一架戰鬥機)對付重型轟炸機就顯得力不從心了,不過它卻擁有極為出色的反坦克能力。德軍也裝備了105mm和128mm的火炮用於防空,相比88mm前者火力更為強悍。

其他的口徑都比較小了,例如4聯裝20mm博福斯防空炮,40mm的升級版博福斯。

梅塞施密特-110,一款重型戰鬥機,升限達12800m,裝備2門20毫米機炮、6門7.9毫米機槍。但馬力卻只有1200匹,相比P-51或P-47實力相距太大。後期改進出來梅塞施密特-262,是梅塞施密特公司在二戰末期為德國空軍研製的首款噴氣式飛機,也是人類第一款投入使用的噴氣式飛機。於1944年夏末投入實戰,裝備有4門30毫米機炮和4門20毫米副炮,可搭載火箭彈,火力更為強勁。擁有不同於其他戰鬥機的反轟炸戰術,從轟炸機編隊側翼接近,飛行至B-17機載機槍射程外齊射火箭彈擊落以堅固聞名的“飛行堡壘”,為此盟軍也搞出了反噴氣戰術。(附262高清圖)

創作不易,喜歡可以點個贊。 (HB)


兵器世界


德國人把這些轟炸機組成的箱型防禦陣型叫做“空中的機槍陣地”,把每一架轟炸機稱作“刺蝟”。

他們把能想到的腦洞全都用上了……


吃甜筒的樹懶


戰術主要是:1,迎頭攻擊戰術,要求以儘可能大的大編隊(實際都以中隊形式為主)在轟炸機12:30或11:30方向,以水平10~20度夾角進入,在500米距離內以駕駛倉為目標做短促射擊,接著緊貼轟炸機向兩側脫離(嚴禁俯衝脫離,這樣會喪失高度,不利於再次集結攻擊),再組隊攻擊。2,撞擊戰術,曾經短期內被估計實施,因難度大,過於殘酷而受到抵制。

使用武器:1,有250公斤炸彈(用作空對空轟炸)因效果不大,載機屢屢被擊落而放棄。2,210mm陸軍用的火箭。用雙發機或fw190攜帶,進行攻擊,效果也不理想。3,甚至出現過100米鋼索掛鐵球,撞擊美機的試驗。4,最有效的還是30mm機炮,破壞效果大。


探測衛星A


德國製造大型炮艇機,彈種使用白磷彈。普通戰機護航,其次攻擊轟炸機機場用燃燒彈,轟炸機停機場就是靶子。不過在美帝逆天的工業面前,也沒個鳥用!除非有原子分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