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英雄第二十七篇·悼武王所屬·破楚大劍師·曲城侯·將軍蠱逢

蠱逢,又稱蟲達。因為其人姓名在《史記》與《漢書》中不同,所以為了方便稱呼,筆者就在本文中姑且依照《史記》中的記載稱其為蠱逢。

按照史書中有關蠱逢的記載所述:

楚漢英雄第二十七篇·悼武王所屬·破楚大劍師·曲城侯·將軍蠱逢

以曲城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至霸上,為執珪,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記載,這就是蠱逢從最初起兵到隨劉邦滅秦之時的基本人生軌跡。

首先是最開始:

以曲城戶,應該說的就是曲城人。將卒三十七人,則指的是率領能戰之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應該指的最開始是到碭地加入到劉邦軍中。

如此,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蠱逢在曲城率領三十七位能戰之卒,於碭地加入到了劉邦的麾下。

但是,這句話中卻存在幾個很大的問題:第一,蠱逢是誰?第二,他蠱逢又是憑什麼能招攬到三十七位能戰之卒呢?第三,碭地究竟在哪裡?

而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就需要借用其他記載:

齊張仲、 曲成侯以善擊刺學用劍,立名天下。《史記·日者列傳》

如上記錄,這裡說的是,在齊國,曾經有兩位特別厲害的劍術大師,他們都是以劍術而揚名天下的。而這兩個人,第一是張仲,第二個人便是曲成侯。另外按照漢初時期只有一位曲城侯蠱逢的記載,那麼很顯然,蠱逢就是這裡的劍術大師曲成侯。

如此,這裡也就解釋了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

蠱逢,居於曲城,以善長劍術而聞名一時,為當時之人所尊。如此,蠱逢能在秦末招攬到三十七位追隨他的能戰之卒,也就不足為怪了。

由此,再看第三個問題,蠱逢既然是曲城人,那他又為何去碭地投奔劉邦呢?

而再說劉邦,其人和碭地也著實有緣,最初落草就是在芒碭山,而後遭遇豐縣兵變後,又是在碭縣補充了一支強力軍,才得以東山再起的。

如下記載:

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史記·高祖本紀》

這裡講的是劉邦自遣散戍卒之後,便流亡到了芒碭山間落草,而後經歷了一段時間,他的麾下遂逐漸有了接近百人的部眾。

再看和碭地有關的第二處記載: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史記·高祖本紀》

這裡的內容是,劉邦在成為孤軍後,遂逃到了新楚王景駒的麾下,而後便是與東陽甯君一起和秦軍作戰。在蕭地一戰,二人不利,遂退到留,而後轉頭攻取碭地。熟料,不過三日就拿下了碭地。因此,劉邦便在這裡收取了碭地之兵五六千人。

所以,現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蠱逢是在哪裡加入到劉邦麾下的呢?

不過,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就得明白一件事,那個時代的碭地距離蠱逢所在的曲城究竟多遠。

而芒碭山就在碭縣附近,所以,這裡就以碭縣為座標,而碭縣,則在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那麼曲城呢?按照史書中的記載,曲城是在漢東萊郡,也就是在今山東省煙臺市招遠縣附近。

如此,請大家看一看在地圖上這二者的距離:

楚漢英雄第二十七篇·悼武王所屬·破楚大劍師·曲城侯·將軍蠱逢

由上述圖片中的內容,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即使是在今天如此交通便利的時代。從山東省煙臺市招遠縣到河南省永城市都是有著長達六百多公里的距離,雖然這並不是直線距離,但如果放到那個時代,那隻會更遠。

所以,這裡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蠱逢參與的是劉邦在芒碭山時的軍隊,那就需要有一個重要前提,即,蠱逢是如何在這麼遠的距離裡可以聞聽到劉邦名聲的?而從後期劉邦在芒碭山蟄伏了那麼久,撐死了也就是從十幾人發展到將近百人,所以,這都說明了劉邦在當時是不可能具備那種振臂一呼便可引得天下英雄來追隨的名望。說白了,劉邦真要有那名聲,那他在起兵時就不會僅僅是個沛公了,而應該是泗水郡之主了。

由此,既然蠱逢不是在芒碭山追隨劉邦的,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在碭地加入了。

其實,關於劉邦第一次能補充到那麼多的兵員,筆者一直也都是很好奇的,即,如果碭縣的兵力很充足的話,那麼劉邦在當時實力並不強的情況下是如何做到三日破城的呢?

當然這裡畢竟是有著東陽甯君的幫助,而東陽甯君按照筆者在武疆侯莊不識篇中分析出的,這裡的東陽甯君應該就是原來在東陽縣起義的豪傑陳嬰了。而陳嬰的部下當時有著數萬人,所以,在其幫助下快速攻下碭地,應該也是有可能的吧?

總而言之,這裡有很多問題,就不做細緻討論。所以現在的重點是,劉邦在碭地收的那五六千人,究竟包不包括蠱逢和其所屬。

在這裡,其實一直以來,有一個信息是被很多人忽視的,那就是蠱逢為何要來投奔劉邦?

換句話說就是,齊國的反秦起義軍也是不遲於劉邦的,如此,如果蠱逢僅僅是為了反秦的話,那麼他是沒有道理走那麼遠的路而專門來投奔劉邦的。如此,這期間肯定是有一種不為人知的聯繫。

所以,這裡就要引出這麼一條記錄了,也就是剛才在功侯表中記錄蠱逢最後的歸屬情況,是屬於悼武王呂澤。而剛好,貌似呂家就是從齊國搬來的: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史記·高祖本紀》

這裡說的是單父人呂公因為和沛縣縣令交好,所以為了躲避仇人,便舉族搬遷到了沛縣。

那麼,既然是單父人呂公,那就說明呂公是來自單父這個地方。如此,單父是哪裡呢?而根據史書的記錄,如下所記:

《索隱》:韋昭雲:“單父,縣名,屬山陽。”

而山陽郡單父縣的原址,便是在今天山東菏澤市附近。所以說,呂公所在的呂家和蠱逢都是曾經的齊國人。

但是,鑑於兩地相差甚遠,所以目前唯一的推論就是,當時的蠱逢應該是呂家的門客,而後在呂家遭遇大難之時,呂公則率領本族之人遷到沛縣,而他麾下的一眾門客便向各地散去。如此,這就大概解釋了蠱逢去了曲城的原因。

同時,如果是建立在上述推論之上,那麼這裡也就合理的解釋了蠱逢在之後千里赴碭地加入劉邦軍的原因了。

當然,話說到這裡,其實有關蠱逢是不是在這裡的碭縣加入的劉邦軍,也已經不重要了,畢竟,之後的劉邦也還當過碭郡長的。所以,至少現在勉強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蠱逢正是因為呂家的關係,所以帶領著追隨他的人,千里從齊國故地到碭地加入到了劉邦麾下。

如此,再看蠱逢加入到劉邦麾下的記錄:

至霸上,為執珪,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關於這期間蠱逢有何功績,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錄,那就至少說明這期間蠱逢的功績並不是很突出。但是,在滅秦之後,在其他人還未分封之時,蠱逢便能受爵執珪,也就可以說明了蠱逢當時的地位之高了。

畢竟,按照史書的記錄:

《集解》:張晏曰:“侯伯執珪以朝,位比之。”如淳曰:“呂氏春秋‘得伍員者位執珪’。古爵名。”

執珪,是楚國爵位的一種,如這裡的註釋,很顯然是說明了當時這個爵位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再按照曹參的記錄,他是在立功後先封執珪,而後封侯,如此,也能看出執珪在當時是僅次於侯的。

不過,前期劉邦是在楚懷王的麾下,所以用的還是楚制,由此也能基本判斷,執珪就是楚爵中劉邦能夠分封的最高一個爵位。不然,曹參那樣的重臣,也就不會在未封侯前僅僅是個執珪了。

而在這裡,蠱逢隨軍到達霸上後,便是執珪,這就說明了當時蠱逢的地位幾乎是堪比曹參那樣的人,當然也只能是堪比,其後曹參便封侯了,而他蠱逢還需要等幾年才能封侯。

緊接著,剛才的記錄中也標明瞭蠱逢的身份,是二隊將,屬悼武王呂澤。

很顯然,這裡的二隊應該是一種編制,而且還是受呂澤節制,所以蠱逢這裡為二隊將,自然就說明了他是呂澤麾下的心腹大將。

故而,這裡的記錄便是又能反證出蠱逢和呂家的特殊關係。

如此,再看接下來蠱逢的記錄:

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功侯,四千戶,為將軍。《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入漢,自然就是跟隨呂澤進入漢中。而後反攻三秦之戰,蠱逢也是隨軍參戰了。之後在與項羽作戰期間,蠱逢為都尉,也是一直隨呂澤征戰項羽。

最後在陳下之戰,蠱逢應該是在此戰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績,遂被封侯,並升遷為了將軍:

六年三月庚子,圉侯蠱逢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六年三月庚子日,蠱逢以戰功受封曲城侯,食邑四千戶。

從這兩處記載中可以看出,雖然蠱逢就是一個都尉,但是應該是在陳下之戰中立的功績非常大了,不然,也就不會食邑這麼多。畢竟自第三批封侯之後,蠱逢應該是少數的幾個食邑能夠上四千的封侯了。

同時,又因為蠱逢是呂澤的心腹,所以,自然在其後不可能失權,而是一直參與到其他戰鬥中:

擊燕 、代,拔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此時的蠱逢已經是將軍了,所以應該是協同作戰的。

最後,再說一下蠱逢的暮年吧:

元年,侯捷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孝文帝元年,蠱逢病逝,漢庭為其諡號圉侯。

根據當時的情況,也就是蠱逢死的同年,呂家也覆滅了,所以算是蠱逢運氣好,沒有太遭罪。

不過,雖然蠱逢死了,無事了,可他的後繼者卻是替他遭遇各種不幸。就是在蠱逢死去的同年,他的兒子在繼承了他的爵位後沒多久,隨著呂家被滅,他的爵位也被莫名其妙的削去了。由此也能看出當時文帝初年對於呂家殘餘勢力的打壓是有多嚴苛。好在,過了幾年後應該是漢文帝為了穩定人心,便就又恢復曲城侯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