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算什麼學歷呢?

風繼續吹


黃埔軍校是仿照北洋政府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建立的,重要區別是在傳統的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之外,增設了加強思想教育的政治科目,校本部也專門建立了政治部,首任政治部主任是校長蔣介石的“精神導師”戴季陶;而保定軍校則是仿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建立的,所以在研究黃埔軍校的學歷之前,首先要了解這兩個軍校的學制和學歷,以為參照對比。



(黃埔校長蔣介石和妻陳潔如)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正式成立於1874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根據《和平憲法》被關停,期間總共開辦了61期,培養軍官36900餘名;它的招生制度非常嚴格,在早期辦學中,報考學員必須經過三年地方幼年軍校和五年中央幼年軍校的學習,通過考試後方可進入陸軍士官學校,開始為期三年的專業教育,畢業後授予少尉或中尉(優秀者)軍銜,也就是說培養一個軍國主義分子從小到大要整整11年的時間,洗腦非常嚴重,侵華日軍的軍官基本來源於此。

到1917年前後,大概是覺得基層軍官數量不足,陸軍士官學校開始擴大招生範圍,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和部隊中經過考試合格的軍士,這部分學員的學制延長為預科兩年、軍隊實習半年和本科1年零10個月,總計約四年半的時間。因此,所謂的士官學校其實就是軍官學校,是日本陸軍培養基層軍官的主要搖籃,學科建設也比較齊全,分為步、騎、炮、工、航空等(日本無獨立空軍)。其中還有來自中國的留日士官生,從1898年開始到1937年抗戰爆發,共有29期1600多人入校學習。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舊照)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正式開辦於1912年,它參照日本陸士的形式,在全國各地分別建立了18所陸軍小學和四所陸軍中學,其中陸小學制三年,陸中學制兩年(半年軍隊實習,稱為入伍生),畢業授上士,然後通過考試才可以進入保定軍校學習,學期為二年。

因此,日本陸士和保定軍校是通過層層遴選招收的學員,總體素質是不錯的。一個正規的保定軍校畢業生,也是需要經過七年半的時間才能畢業,雖比日本陸士略短,但仍然可視為軍官專科學校,畢業大多是少尉和中尉,到1923年停辦時培養軍官6000餘名,其中成為將軍者多達1600人。



在1912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正式更名前,晚清政府和袁世凱曾在此開辦“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和後面的“全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經過演變和增設,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其實在保定已有三所軍校,分別“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培養軍士、“陸軍軍官學堂”培養基層軍官、“陸軍預備大學堂”培養高級軍官。次年正式成立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以前兩者為基礎,而陸軍預備大學堂則遷至北京,成為高級軍事人才的進修學校,後改稱“陸軍大學”。

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正式創建於1924年,“黃埔軍校”是其俗稱,它的學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黃埔第一到第七期為早期第一階段,從1928年建立南京中央軍校到1949年國民黨逃臺為第二階段,在臺灣繼續辦學可視為第三階段,其實我們通常意義所指的只是第一階段,即1924到1927年間。

由於在這一時期廣東革命政府的政治環境非常不穩定,比如商團叛亂、陳炯明盤踞一方等等因素,以及1926年國民革命軍即誓師北伐,所以黃埔第一階段的學制非常短暫,比如黃埔一期學生1924年5月5日正式入校,當年11月30日即完成畢業考試,前後不到7個月時間就大部編入部隊參戰(第二次東征),連畢業典禮都是次年6月補辦的。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正式改稱已經是1931年3月,抗戰爆發遷至成都,1949年轉赴臺灣繼續開辦,但已更名為鳳山軍校,第二階段連同分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畢業生,但適逢戰爭期間,學制非常混亂,已無法準確定義。

在第一階段中,黃埔二期是1924年8月開班,1925年9月畢業,總算完成了一年的學業;黃埔三期1924年10月開學,到1926年1月畢業,大約完成了一年多的學業;黃埔四期七個月、黃埔五期一年;黃埔六期和七期開始橫跨廣州和南京兩地學習,學期大約九個月,由此可見,黃埔軍校第一階段的最長學制也就一年多,並且招生對象是沒有任何前期軍事教育要求的“有志青年”,所以僅就教育水平來說,比保定軍校差了許多,基本等於陸軍速成班的性質,從專業角度來說,培養的應該算士官而非軍官,但仍然授予了少尉或中尉軍銜。

不過時勢造英雄,隨著北伐軍習卷大半個中國,黃埔系軍隊迅速膨脹,能夠活下來的這些尉官很多在30年代就成為了將軍。



其實這也是黃埔軍校的兩大優勢,第一是有了政治教育,第二是殘酷的實戰考驗,倖存者都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佼佼者,但比較明顯的缺點是戰略素養較差,畢竟沒有經過系統和長期的專業軍事學習。

一定要給出個學歷的話,黃埔軍校第一階段是速成中專班、保定軍校算是大專軍校,而陸軍大學才是本科畢業生。從傳承上看,保定軍校聘請了不少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教官,而黃埔軍校則聘請了很多保定軍校畢業的教官,因此在作風上還是有一定聯繫的,蔣介石在黃埔密結的“八大金剛”有七人出自保定系。



(北京陸軍大學舊照)

陸軍大學又是什麼呢?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上面就有“陸軍大學”,創建於1883年關閉於1945年,它的招生標準是: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未滿30歲、在部隊至少兩年、軍銜為中尉或大尉,可以說是相當嚴格的,主要培養參謀軍官和高級軍官,64年裡畢業生才3485名。

而民國時期的陸軍大學也必須要在保定軍校畢業生裡擇優推薦,到保定軍校1923年停辦及國民黨奪取政權後,優秀的黃埔畢業生也可推薦到陸軍大學進修,陸大校長仍由蔣介石兼任,保定軍校第二任校長蔣方震(百里)曾擔任過陸大代理校長,所以民國的陸軍大學畢業生裡,既有保定生,也有黃埔生。

東北淪陷後,國民政府為防不測,1932年將陸軍大學由北平遷至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又遷到重慶,國軍許多黃埔系將領在升任重要軍職之前,都需要在陸大進修,比如張靈甫在接手74軍軍長之前。

(日本陸軍大學舊照)


度度狼gg


黃埔軍校是現代史中影響最深遠的軍校,但如果要論黃埔軍校教學水平的話,最開始的黃埔軍校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所中專軍事院校。

雖然黃埔軍校教學水平並不是特別優秀,但是黃埔軍校卻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在最特殊的歷史關頭為國家的抗戰培養出了為數眾多的熱血名將,這是現代任何院校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沒有創辦黃埔軍校的時候,國民政府雖然在民國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但是卻沒有相應的軍事能力為它的影響力支撐,所以在很多時候國民政府都像是一隻威猛的紙老虎般中看不中用,空有巨大的聲威,而沒有相應的力量。

蘇聯幫助創辦的速成制黃埔軍校

於是孫中山為了解決這個令他頭痛萬分的問題,就著手創辦了黃埔軍校,而因為沒有創辦軍校的經驗,孫中山就請求了蘇聯的幫忙,在蘇聯的幫助下創辦了黃埔軍校。

當時蘇聯派出了很多師資力量前往廣州幫孫中山創辦軍校,其中就有後來號稱為遠東之虎的加侖將軍,而他們給孫中山帶來的軍校制度則是簡單的軍事速成班制度。


蘇聯之所以只幫孫中山創辦了速成班制度的黃埔軍校,並不是他們吝嗇得不肯將更高深的知識帶到廣州。

而是因為當時國民政府受到廣東軍閥陳炯明的壓迫之深,時刻處在生死存亡之際、局勢非常緊迫,所以為了快速地培養出一支新興的力量,蘇聯才只帶來了他們的軍事速成班教育制度,好讓孫中山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出有力的下級軍官出來。

黃埔軍校前六期的短暫教學時間

在國民政府還沒徹底成為全國之主的前三年,黃埔的前六期學生們都只在黃埔軍校中經受了六個月的教育。

其實黃埔軍校的學生們學習時間是有一年的,只不過他們的前半年並不是在軍校中學習的,他們的前半年都是在軍隊中軍訓度過的,而這個時候他們並沒有接受到軍事指揮的知識,這個時候他們經受到的只是如何成為一名優秀士兵的訓練。

在第一期學生經受了六個月的軍事訓練進入黃埔軍校中接受教育後,第二期的學生們就會進入軍隊中接受軍訓,以此類推,前六期的黃埔學生們都是這樣輪番軍訓學習的。

正因為在這種快節奏下,國民政府才能在最初的三年時間中快速教育出了六期軍事知識稚嫩、但潛力無限的優秀學生們。

黃埔前六期學生們出現在了擁有最好機會的年代

黃埔軍校在第六期之後,學生們在軍校中學習的時間是有所翻倍的,但是從成就名氣上來說,黃埔軍校六期外的學生卻是遠遠無法觸及到前六期學生們衣角的。

這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難道是因為第六期之後時間增長,教育質量反而不如前六期嗎?

其實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六期的學生們成功的機會要比後六期的學生們大得多,黃埔前六期的學生們出現在了歷史的重要關頭。

在此之前蔣介石只是國民政府中一名不是特別重要的人物,當時他的身份與汪精衛、胡漢民等人相差得非常之遠,但是在黃埔軍校創辦後,蔣介石憑藉著自己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逐漸獲得了更高的地位。

蔣介石在黃埔學生以及黃埔教官們的幫助下成為了國民政府之主,漸漸地收服了國內各大軍閥,完成了孫中山一生都沒有完成的願望,成為了當時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人。

而黃埔軍校前六期的學生們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因此他們才會在抗日戰爭、內戰爆發後,漸漸成為了戰場的頂樑柱,支撐起了戰爭的大半壁江山。

黃埔前六期學生們傷亡率不大的戰場磨礪

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戰場才是最好的老師,於是在經受了戰爭的洗禮後,他們都擁有了遠超他們所受教育水平的軍事能力,他們都在戰場中成長了起來,他們通過戰爭慢慢磨練出了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

還有一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軍閥混戰的傷亡率並不是很大,北伐戰爭是國民陣營和北洋陣營的戰爭,而在北伐戰爭結束後,開始的則是國民陣營中的軍閥和蔣介石之間的戰爭。


因為是國人之間的紛爭,所以當時的戰爭是並沒有達到那種你死我活程度的,一般只要一方大佬宣佈下野那另一邊就不會把事情做得太絕的,因此前六期的學生們都得以在一個傷亡率不是很大的戰爭中慢慢的磨練自己的軍事能力,而不至於迅速的在中途夭折。

但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是生死仇敵的原因,大家都是想盡一切辦法都要將對方置於死地的,於是這個時候傷亡率就開始變大了。


只不過黃埔前六期的學生們在這個時候都成為了中高層軍官,不需要衝到最前線的原因,因此黃埔前六期的學生有絕大多數在抗日戰爭中存活了下來。

黃埔六期後學生們在抗日戰爭中的九死一生

而其他期的黃埔學生們就不一樣了,黃埔六期開外的學生們在抗日戰爭中大都擔任的是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而他們作為整支軍隊的脊樑魂魄,他們是要以身作責的,每次作戰的時候他們都會衝在戰場的最前線,率領士兵們抗擊日本人,因此黃埔六期開外的學生們傷亡非常巨大。


據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的統據,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黃埔學生達到了95%之多,每一百個人中有95個人在戰場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是抗日戰爭中真正的脊樑,這個時候他們代表的才是真正的黃埔精神。

在巨大的傷亡率和稀少的成功機會面前,黃埔軍校後六期的學生們才始終沒有達到前六期的成就。

雖然六期之外的黃埔學生成就並不如前六期的學生,但因為他們沒有身居高位的原因,他們都保持了一絲軍人的純真,他們並沒有像很多已經腐敗的黃埔學長一樣受到俗世利益的侵擾,這才能在國難的時候,奮不顧身地在戰場上赴死救國。

所以說開始時黃埔軍校的教育程度只相當於現代的中專學校,後來蔣介石為了彌補軍事教育不深的問題,他還特意在陸軍大學創辦了將校班,專門用來培養已經成為將校的黃埔學生們,好加深他們的軍事能力,不過單純論影響力與在國家危難間為國家的貢獻來看,黃埔軍校卻有著任何學校都無法比擬的地位,他們就如一顆璀璨的驕陽般懸在高空中,為世間揮灑著他們的光和熱。


孤客生


黃埔軍校將星雲集,熠熠生輝,是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著名學校。


每次看到電視中,穿著一身筆挺軍裝,站在常凱申同學面前,大聲說:報告校長,我是黃埔xx期學生,都有種好高級的感覺。


那麼黃埔的學生學歷很牛嗎?有多高的學歷?


其實黃埔和後來的軍校還不太一樣。黃埔第一期只有半年時間,這麼短時間的培訓,其實套用現在的學歷都不太合用,就是個短期軍事培訓班,倒是有點像馬雲的湖畔大學。


看看黃埔的入學條件:


年齡:十八歲以上,二十五歲以內。

學歷:舊制中學畢業及與中學相當程度之學校畢業。

身體:營養狀態良好,強健耐勞,無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思想:中國國民黨黨員,能瞭解國民革命速須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黨主義之可能性,無牴觸本黨主義之思想,有本黨黨員之介紹者。


再看看馬雲的湖畔大學:


創業3年以上的企業決策者
年度營收超過3000萬(RMB)
需提供企業3年完稅證明,公司規模超過30人

有3位推薦人,其中至少1位為湖畔大學指定推薦人


兩者的門檻都不算太低,黃埔的入門資格中中學畢業一項,就把很多家境貧困的人攔在門外,過去很多人是沒有機會讀到中學的,有的人甚至小學畢業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甚至上個世紀還有一種叫高小的說法,家裡有人高小畢業就覺得很了不起,高小其實就是小學畢業。



黃埔算是什麼學歷呢?


勉強算的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中專生吧。一九二幾年的中專畢業很了不起了。


但是黃埔的有名還不是因為其中專學歷,而是因為這裡面走出了很多日後影響中國歷史的大牛人。


當時人們上軍校也有別的選擇,比方說保定陸軍學校,一樣的將星閃耀,比黃埔辦校時間還長,但是卻沒有黃埔這麼有名為啥。


因為黃埔正當其時,正當其勢。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牽頭創辦的,前六期中的教職人員大咖雲集,如果後世寫史書,這些學校的管理層很多人是能進本紀或者列傳的牛叉人物。


後來大名鼎鼎的很多黃埔學生,也大多是這時候進入黃埔的。


和牛人扯上關係,自己也就成了牛人了。


再加上後來常凱申為了掌握大權,大力提拔黃埔系,也是使得黃埔系大名鼎鼎的助力之一,但是在他敗走海島之前,其實黃埔一系一直是很名但是沒能真正掌握實權。



其實黃埔有點像企業的原始股,進入早買對了,就發達了。


我有個朋友,早年在杭州打工,有一次聽說有家企業招工,他的資歷可以輕鬆進入這家民營企業。


但是他看到哪家企業的名字時,猶豫了:阿里巴巴?還四十大盜呢?況且還是網絡公司,不會是騙子皮包公司吧。


於是他選擇了一家穩妥的實業公司,幾年後,他選擇的哪家公司破產,而當年他朋友去了哪家網絡公司,據說後來混的差的都是百萬富翁。


所以我們看到將星熠熠的黃埔系,當年,也許會有很多人因為不屑其草臺班子性質,而錯過,然後泯然眾人了。


=============

文/ 薛白袍

薛白袍


學校以學生出名而聞名,學生以名校畢業而自豪。

黃埔軍校出了一大批將帥名人,當然聞名四海、享譽古今。不論黃埔軍校是何學歷,其學生拿出了輝煌戰績,能力遠勝於所謂學歷。

當然,時世造英雄,時世也造就了黃埔軍校。




東之水32552593


要說明白這個問題,得先搞清楚黃埔軍校的來歷,有因有果,才能更好的說明問題。

辛亥革命以來,孫中山一直經歷各種各樣的失敗,無論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等,往往都是虎頭蛇尾。他搞革命,初期主要依靠兩個法寶——“左手是會黨,右手是新軍”,後期又依靠各類地方軍閥。說白了,他一直沒有一支完全屬於自己的武裝,導致無法實現政治抱負。

因此,建立一支完全屬於孫中山自己,完全屬於國民黨的新式武裝力量成為當務之急。於是,黃埔軍校就這樣應運而生。

建立軍隊,肯定是從基層開始建立,這就決定了黃埔軍校只能是一個基層軍官培訓學校,放在今天來看,也就是一箇中專或者職業學校的地位,培養的大多是連排級別的軍官。



黃埔軍校這樣較低的培訓層次,是當時的環境決定的。中國不同於西方國家,甚至不如日本,人家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軍校模式,而咱們的軍事教育才剛起步,一切還在摸索階段。

當時的廣州處於不太安定的局面,黃埔學員們既是學生也是戰士,隨時需要出外行動。這種情況下,要想學習高深的軍事理論也不切合實際。學員首先要學會的,是在戰場上如何消滅敵人,如何保命活下來,所以軍事基礎訓練才是對他們最重要的活命本錢。

黃埔在軍事教育上只能算是一箇中專職校水平,但在另一方面即思想政治培訓方面卻非常出色,這一點完全不同於其他軍閥開辦的各類講武堂。在一批年輕的共產黨政治教官的帶領下,他們白天上政治課,晚上交流學習心得,始終把國家和人民記在心上,知道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有了這些因素,才使得黃埔學生軍成為一支名副其實的鐵軍。

簡單來說,黃埔在軍事教育上只能算是一個基礎學校,最多是中專職校水平,甚至可能不如一些軍閥開辦的講武堂,但黃埔在政治教育上絕對是國內最好的,不敢和國外比,可在國內絕對是大學水平。換句話說,政治教育,才是黃埔真正的靈魂所在。

在之後20多年裡,尤其是在抗戰戰場上,國共兩黨的黃埔精英用他們年輕的生命,捍衛著中國的尊嚴。他們中有黃埔的老師,有黃埔的學生,但是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出自黃埔。請記住這些名字,陳賡、左權、聶榮臻、徐向前、周士第、杜聿明、關麟徵、宋希濂、鄭洞國、王耀武等等。

依稀中,彷彿又聽到那首雄壯的校歌,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1.陳予歡:《黃埔軍校》

2.曾慶榴:《共產黨人與黃埔軍校》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黃埔學校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學校,為中國革命和抗戰培養了大批的中高級軍官,對中國歷史走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黃埔軍校的教師基本上全是保定軍校畢業的,應該說保定軍校畢業生的質量是要高於黃埔的,保定的學制更長 ,教師水平也更高。

單純說黃埔的教學質量來說,說是中專,也不客觀。在我看來,至少也算是大學專科學校水平。

在民國曆史上,除了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以外,還有幾所地方辦的講武堂在當時也是名氣很大的。


永遠不要忘記了一點,黃埔軍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非常看重思想政治工作的軍校,著眼於培養有理想的革命軍人。因此黃埔培養出來的軍官,少有投降的,他們大都願意為理想獻身。

還是舉一組數據吧,黃埔軍校大陸期間(加上全國11所分校)一共大約培養了30多萬軍官,在抗戰中戰死的就有20多萬。許多年輕軍官一畢業就奔赴抗日前線,從基層軍官做起,在戰鬥打響時衝鋒在第一線,死亡率之高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中專學校一般只注重於基礎技術培養,培養一些技術人才,不會象黃埔這樣注重全面發展,全面教育。

當然黃埔軍校當時的教育內容是比較低級的,因為當時的形勢需要,軍校生有時還要出去打仗,在戰鬥中學習提高自己。學習的時間基本上也不是特別有保障,有時要根據形勢提前或推遲畢業。



黃埔軍校創辦之初,孫中山先生的目的就是感覺到這麼多年革命沒有成功,就在於沒有自己的軍隊,沒有找到一支有理想信念的軍官。

孫中山看到蘇聯人的成功,就想複製過來,黃埔軍校在他的規劃當中就是培養中低級軍官的速成軍事學堂。因為當時中國不太缺高級軍官,黃埔的軍官也只是在十幾年後,抗戰後期才慢慢成長為高級軍官。

在官員提拔思想上有這麼一句話: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個道理。

孫中山早期的軍隊,第一在於沒有理想信念,第二在於基層戰鬥力太差。一個大戰略規則往往沒有對錯之分,但執行力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一環。基層戰鬥力的執行力太差,往往會讓一個好的戰略和戰術,沒有辦法落實下去。

一個國家管理的好不好,看縣官;一支軍隊管理的好不好,就看班長和連排長。培養一批合格的連排長,就是黃埔軍校最初的目的。

黃埔建校的基本宗旨和思路就是: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來這裡學習軍事,當軍官,就意味著為國家付出, 為民族犧牲。



黃埔前五期的學習時間一般都沒有保障,差不多在半年到一年。保定軍校是三年制的學校。地方講武堂一般是一到二年的學制。

他們學習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第一期:瞎JB教,有啥學啥 第二期:開始分科目 第三期:有了教學進度 第四期:有了課程標準。

但是黃埔的學生,尤其是前五期,培養出了不少人才。這是因為前五期的學生來源複雜,有的是愛國青年學生,本身文化底就好,有的是職業軍官,為了革命理想而來。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趕上一個大時代,用雷軍的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隨著北伐戰爭的順利進入,國民黨快速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中央軍的規模和水平也大大提高,黃埔軍官也得到了戰火的洗禮,快速成長了起來。時代需要英雄,他們站了出來,就成了英雄。

另一方面,我們來看,黃埔前五期也並不是每一個學生最終都成了高級將領。真正的將軍一定是在戰場血與火的洗禮中成長起來的,也是自學成材的。比如說杜聿明在黃埔學的是陸軍和步兵,後來到了1932年以後,蔣介石為了對日備戰,從德國引進了大量的機械化裝備,成立了若干個德械師。杜聿明就從零開始學習機械,最終成為機械化大師,在抗戰中他指揮自己的機械化部隊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成長為黃埔系中最重要的高級將領。

以前我們在一家全球五百強企業工作時,老闆說:工作中學習,學習後工作。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從抗戰之前的1935年起,國民黨就注意到黃埔軍校以前的短板,開始注重對黃埔畢業軍官的再培訓,讓他們進陸軍大學再學習,一般學制一到兩年,把他們培養成合格的高級軍官。就象中央黨校一樣,培養中高級幹部,成為中高級幹部的搖籃。


新知傳習閣


黃埔軍校,是1924年,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產物。中山先生希望通過組建軍校,培養軍事人才,創建自己的革命軍隊,救國家於危亡之中。



當時的報考條件有以下幾條:


中學以上畢業文憑;黨部的介紹書和國民黨員介紹書;國民黨黨員,年齡18–25之間。


1924年5月,從報考的1200名考生中,正式錄取學員350名,成為黃埔一期學員。


從報考的基本條件來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已屬鳳毛麟角,還要進行入學考試,所以,能夠被錄取的,大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


建校後,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建立時,依據中山的講話精神,門口一副對聯上書:“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可見在當時的情形下,報考黃埔軍校的是一批懷揣救國之夢想,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


的確如此,許多的黃埔生曾經參加過東征、南征及北伐戰爭。


特別是淞滬會戰,是黃埔生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許多優秀學員,在這場戰鬥中浴血奮戰,為國捐軀。


經過無數場戰鬥的洗禮,練就了黃埔生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走出了無數叱吒風雲的軍事人物。


如中共方面,著名的有一期左權,陳庚,四期的林彪,趙一曼。周逸群、蕭克、徐向前。


烈士蔣先雲、劉志丹、黃公略、周士第等。


國民黨方面有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徵、賀衷寒、喬家才、鄧文儀、陳明仁等。


可以說,黃埔軍校是特殊時期、獨一無二的培養軍事指揮人才的搖籃和基地。



當時黃埔軍校的學習時間,半年—2年不等。從課程的設置上來看,更注重實戰能力的培養。主要有《步兵操典》、《射擊教範》以及《戰術學》、《兵器學》、《地形學》等。另外,還設有《軍制學》、《交通學》、《實地測圖》等。


學員們學到了最基礎的軍事技能。充分體現了戰時靈活、機動、實用的教學特點。


就這樣,國共合作期間,黃埔軍校共舉辦了六期,畢業總人數達12000多人。


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多數學員在學習軍事理論的同時,會有作戰任務,這種理論與實戰聯繫起來的培養方法,在當時來說,是獨一無二的,讓諸多的軍事人才迅速成長,脫穎而出。


所以前六期的畢業生中,基本上彙集了後來國共兩黨差不多一半以上的軍事指揮天才及將領。


如果論學歷,這種短訓班的形式擱到今天,充其量只能算中專學歷。


但是在當時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的環境下,從黃埔畢業生的軍事能力及作戰水平看,個個都是人才。他們文武兼備、足智多謀,所以在官兵們眼中,個個都是翹楚,稀缺得很,深得大家敬重。


曾和彭德懷元帥共過事的黃攻略和左權將軍,都是彭總最敬重的人。


所以他們的學歷水平,有書君認為最低,也應該屬於大專及以上水平。


也有人認為,黃埔軍校是民國軍事高等學府,培養出了許多出類拔萃的軍事指揮人才,應相當於現在的國防大學,也不為過。


但是,作為黃埔生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誰也不會去關注自己的學歷問題。


就拿國民黨高級將領張靈甫來說,他曾是北大歷史系的高材生,後又轉讀了黃埔第四期。



您認為他應該是什麼學歷呢?


我們今天討論黃埔生到底是什麼學歷,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了解、回憶並領略那個特殊年代黃埔人的精神風貌。


黃埔軍校能有今天的名氣,也可以說是搭上了亂世時代強勁的風潮,遇上這樣一批有文化、有理想信念、有抱負的熱血青年,用一代人的熱血、犧牲與青春,才成就了黃埔的輝煌和傳奇,奠定了黃埔後來成為名校的基石。


您說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大多數的人對黃埔軍校的瞭解,可能多是源於軍事題材的電視劇。其實黃埔軍校於1924年建校,受當時的形勢所迫,黃埔軍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能夠上戰場作戰的軍人,教學並不是十分的規範。一直到1946年,黃埔軍校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才正式開啟軍官學校教學。


那當時黃埔軍校的教學屬於什麼學歷呢?


國民黨當年在廣東廣州黃埔區創建黃埔軍校後,學校的全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先後培養了多位著名的軍事家,包括家喻戶曉的前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先生、大元帥林彪、徐向前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從這一點來看,黃埔軍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軍官等級,而不是普通的士官和士兵,所以如果從黃埔軍校畢業生的最終等級看,當時的黃埔軍校應該算的上是中專學歷。


但是當時的情形之下,黃埔軍校每一期的培訓並不是很合格,雖然可以進入黃埔軍校就讀的學生,必須滿足高中學歷要求,但是在前六期的培訓中,學生的學習時間短暫,最長是六個月,最短是三個月,僅僅可以教授學生簡單的軍事作戰常識,並不是系統的軍事知識。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那黃埔軍校應該只能算是基本的短期集訓,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沒有實際學歷。


當然排除其他的因素看,一旦學生可以進入黃埔軍校,就相當於建立了一張高質量的人脈網,在軍政屆擁有許多的人脈資源,並且畢業後,學生可以直接上戰場作戰,成為軍官,給予學生的實踐機會和平臺,都是當下的軍事教育院校無法相較的。


不管黃埔軍校的學歷如何,依照當時黃埔軍校畢業人員在軍事上的表現,以及其形成的特定時代文化,都可以值得我們細細揣摩。


決勝網


黃埔軍校大名鼎鼎,無人不知,福垊也就不再介紹黃埔軍校了。福垊先糾正個大的錯誤。“黃埔”的“埔”原本不念“pu”而念“fu”,因為留日的老蔣語文是軍事老師教的,所以他不認這個字,看著“”像“黃浦江的“”就想當然念“pu”了。老大是不會錯的,故而他的錯誤能把字典給改了。今天,不知有多少人把杜甫(fu)念成杜甫(pu),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不會把字典給改了呢!現在迴歸正題,黃埔軍校算什麼學歷呢?

★中專?不對!

※先看黃埔軍校入學資格。一、年齡18到25歲之間。二、學歷舊制中學或相當於中學畢業。三、身體健康,無病無殘。四、思想上必須認同三民主義。問題來了,還一下子倆。

※這個舊制中學是什麼意思?舊制中學,即壬子(1912年)癸丑(1913年)學制,規定6歲入學24歲大學畢業;其中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高小3年);中等教育4年,可直接考入大學、專門學校、師範學院等;高等教育3到4年,再上是大學院,不限制。最低是蒙養院,也就後來的幼稚園,今天的幼兒園。

※相當於中學學歷是什麼意思?高小畢業的而報名黃埔軍校的,比如馬志超,字承武,陝西華陰人,潼關縣高小肄業。這裡的高小畢業多年後,大概也就相當於中學學歷吧。另外就是新學制,即壬戌(1922.11.1)學制,初等教育6年,初小高小各三;中等教育6年,初中高中各三;高等教育3到6年,大學院不限制。還有其他相當於中學的學歷。

※結論:這裡是舊制、新制、相當於中學的規定,其實質上等同或相當於高中畢業。就是現在而言,一般18歲也就高中畢業了。高中畢業再考的學校只能是大專或者本科,中專肯定是不對的。

★大專?不對!

※如此說來是大專?NO!報名黃埔軍校的有高中生(便於理解直接用高中生,不用什麼舊制新制相當於)也有大專生(有師範、專門學校)以及其他,這個其他下段再說。這個專門學校日本還在沿用,類似我們現在的專科學校,日本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叫專門士,不知道民國的時候怎麼稱呼?大專生來黃埔軍校深造,畢業了,肯定不能再是大專學歷了吧。

典型的如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神蔣先雲(1902.8.17-1927.5.28)入學考試第一,平常考試第一,畢業考試第一,乃黃埔三傑之首,可惜命不好。那是不是本科呢?

★本科?不對!

※非也。非也。因為也有大學生(本科生)來報名的啊。比如黃埔三傑取得成就最高的陳賡,他就是上海大學的旁聽生,後來又考入廣州陸軍講武學校。

如果說旁聽生不正規,那麼黃埔軍校裡也有正規的本科生,這裡福垊先舉一位馬氏一期黃埔生,誰叫福垊姓馬呢!馬勵武,北京中國大學肄業。肄業還是有些勉強,再舉一位。羅奇,廣西容縣人。廣州法政大學法科畢業,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本科生啊。需要說明的是日本的也稱為法政大學,法政大學就是我們的政法大學。既然有本科生,那一定是大學院(日本也是大學院)研究生了?

★大學院研究生?也不對!

※可問題是對本科生來說勉強能說是研究生,但對高小、中學生來說是研究生,那研究生就太不值錢了。

★那到底是什麼學歷?

※入學考試題就是高中題,有點像高考,但又沒有高考正規。黃埔軍校類似於長期培訓班,她的畢業證也許沒有正規大學正規但比正規大學的畢業證吃香。她培養出的軍事人才,成為了抗戰的中堅。如果實在要對應學歷的話,大概相當於軍事學校的本科。雖然沒有他們正規,但教學質量和培養出的人才,就是今日的軍校碩士、博士研究生難望其項背。


謝謝大家,福垊喜歡文史地,喜歡文史地的朋友請不要錯過了。福垊有更多精彩回答,想看更多敬請關注和評論指教。


福垊


相當於現在的大專,因為黃埔是“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的全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後來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注意,“軍官”二字。黃埔軍校不訓練士兵和士官。黃埔畢業的學生,最起碼都是准尉軍銜,分配到部隊做見習軍官。中央軍校畢業生,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尉軍銜,優秀者不受此約束。按照目前大陸的軍校標準,黃埔畢業生最低也是大專學歷。

很多人在糾結黃埔的學期問題,說學習週期太短,不像軍校,更像是軍官速成班。這種想法就是想太多了!學制短這是學校的硬件和教學問題,軍隊需要速成軍官,革命形勢很嚴峻,不可能讓學生在校內過長時間的學習軍事理論。學員在部隊中還可以繼續歷練,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黃埔前三期的學生經歷過兩次東征,一次北伐,實踐中學習到作戰技能,這比在學校內紙上談兵要強得多!

再者,學制長短與否,不影響學生在畢業後的軍官的待遇。黃埔前五期可以理解為軍官速成班,但是黃埔本身仍然是大學級別。

毛主席給黃埔上過課,周總理在黃埔任政治部主任,現在哪個軍校有這待遇?

說到這裡,再提一下保定軍校。保定軍校在歷史上一共招收九期,一萬多名學員,其中有六千人畢業,獲得少將以上軍銜的學員有1600多人。名副其實的將軍之校!堪比現在的國防大學。而保定軍校的學制也只有兩年,其餘時間在部隊實踐!



黃埔軍校的重點不在於它的教學,而是難在眾人面前拔尖。

黃埔一期生報名要求只有四條。

1. 中學以上畢業文憑

2. 黨部介紹書和國民黨員介紹書

3. 黨員

4. 18以上,25以下。

單單就中學以上學歷這一項,就起碼能夠刷掉90%以上的中國人。

而且就算四項都符合標準,成功入選初試,那還得要跟陳賡、蔣先雲、蔡炳炎、蔡申熙、廖運澤、陳明仁、鄧文儀、曾擴情、杜聿明、範漢傑、酆悌、桂永清、關麟徵、賀衷寒、侯鏡如、胡宗南、黃維、徐向前、李之龍、李默庵、鄭洞國、許繼慎、劉戡、宋希濂、左權、宣俠父、唐澍、王爾琢、周士第、張耀明、閻揆要等以上這些強人去競爭。




(黃埔一期所有學生畢業合影)

黃埔名氣大,因為黃埔畢業生的名氣大!前六期彙集了當時中國起碼一半以上的軍事天才。這些天才們都是通過黃埔走上軍事指揮這條道路的。

所以黃埔的學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黃埔給當時非常多的,抱有革命精神的年輕人,一個追求理想的機會!不管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是黃埔這個平臺成就了他們,而他們靠努力反哺了學校。

學校能選拔並培養出優秀學生,這就是好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