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剛:網貸至暗時刻是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


郭大剛:網貸至暗時刻是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

圖/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 秘書長郭大剛

9月6日—7日的上海朗迪峰會上,北京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郭大剛在圓桌論壇上分享了對網貸行業現狀和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本文摘取部分精華內容分享給大家。郭大剛認為,網貸行業最黑暗的時候還未到來,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是風險最高的時期;另外,他認為,行業內嚴重產能過剩,出清工作並未完成。網貸行業要回歸初心,加強投資者保護機制建設,重拾行業信心。

以下為演講內容節選:

謝謝大家,我是第一次站在朗迪的講臺上,所以今天分享給大家一個話題。

我起的名字叫見微知著。為什麼叫見微知著?我希望通過三十分鐘跟大家的交流和溝通,讓大家儘可能以從一個框架上看到我們網貸的行業,他究竟在做什麼樣的事情,在整個中國金融版圖甚至世界的金融版圖裡面,他的位置在哪裡。第二個他怎麼產生這個現象,邏輯在哪裡。第三個基於這兩個,我們會討論一下將來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最近出了這些事情以後,很多人在問我,甚至包括一些資深的人問我,說網貸這個行業在中國再走下去會怎麼樣。

這張圖是從零壹財經的數據圖裡拿出來的,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這個紅色的線條是進入這個市場機構的數量,每個月有多少機構進來,有多少機構能存活下來,這是新進入這個市場的數量,機構主體的數量。第二個這個藍色的曲線,是指的離開這個市場有多少機構主體,就是有多少平臺消失掉了,不做這個業務了。大家看到這個曲線跟我們二級市場的曲線有什麼區別?很像二級市場的波動週期,是完全符合二級市場理論裡面的預期理論的。什麼概念?他體現了一個投資人,一個平臺的投資人,進入這個市場、退出這個市場的一個看法,完全是個自然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在2014年上半年,進入這個市場的數量達到了最高峰。大家知道2014年當時我們有什麼情況發生?在3月份兩會之後,我們講了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這是2014年3月份兩會提出來的口號,第一次寫在政府工作報告裡面。所以我們看到所有從事民間借貸的市場主體,就是債券的這部分主體,不管是持牌的還是非持牌的,都說我是互聯網金融,我是網貸。所以那個時候大量主體湧入進來。所以很多機構都說我是網貸,市場對他的預期非常好,都願意用這個詞進行市場的拓展活動,所以這是第一個高峰。

但是同期我們看到,大家看到另一個數據,就是退出這個市場的數量,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就有另外一批人,在市場裡面開展業務的人,其實已經看到市場裡面有風險,他們開始大量退出市場。但是有一條,這個退出市場的信號,就被變成一個噪音剔除掉了,因為所有人都看好這個市場,所有人都進入這個市場,而那些退出市場的人,其實大家沒有看到。所以當第一次達到高峰的時候,我們看到更多的人進來,這就是2014年看到的。

假如在預期理論上大家分析,這是個典型的追漲階段。但是預期理論也會告訴我們,當所有人方向一致、看好一個事情的時候,他的收益就被攤薄了,同時風險也累計了。所以在2014年上半年的時候,退出市場的機構,第一次也達到了高值,因為風險開始釋放了。而這個時候所有的市場預期是正向的,沒有人注意到這些機構退出市場,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大家進入這個市場,都認為他有紅利。這是2014年上半年。到2014年年底的時候,我們看到所有人你們年底都會做一件事情,決定明年第二年投資到什麼地方去。比如我的錢,我要投到哪個領域,我的時間花到哪裡,我希望那個地方經過我的投資以後,得到我想得到的那些東西。所以2014年你們看到大量機構進入這個市場,而同時大量機構選擇退出市場。這就是2014年當時發生的情況。

2015年行業出現拐點

到了2015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他已經開始發生波動了,特別是2015年底的時候,當時有個著名事件叫E租寶事件,2015年12月8號。到2015年10月份的時候,十部委聯合發佈了互聯網金融的指導意見。這個時候,市場就慢慢開始趨於理性。

2015年10月份以前,市場完全自由發酵、自由成長的,2015年10月份以後,出現了市場干預,而且強度越來越強。更多機構開始選擇在2015年底退出市場。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進到市場的人變少了,退出市場的人變多了,這個時候市場的情緒開始反轉。

發生這個反轉以後,退出市場機構的數量,一直都比進入這個市場機構的數量要多。也就是說大家開始對這個市場不再看好了,市場的預期已經沒有了。

之後,每一次出臺網貸政策的時候,就會引起一個退出高峰。2016年8月24號,銀監會發佈政策,強化了網機構信息中介的地位,更多機構開始退出市場。

我們可以看到,網貸機構由於政策的驅動,在2014年上半年開始快速發展,一直到2015年下半年停滯,進入一個平臺期。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他就趨於穩定了,甚至趨於保守,更多機構會退出市場,頭部企業會聚集,這是行業成熟的一個標誌。

利率曲線,上面那個黃色的線條,大家看到了他基本是持平的。那個曲線是什麼?是市場的融資成本,就所有的機構通過互聯網進行融資,通過民間進行融資,他的大概成本是多少。大家可以看到大概20%左右。法定紅線36%對吧,我寧可多掙一分錢,也不會少掙一分錢的,所有市場都是這樣。所以當高院規定36%作為上限的時候,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就變成了事實的下限,沒有人低於這個成本給市場提供服務的。這就是我們看到的。

而這麼長的歷史週期裡面,你們看到投資人的收益率一直下降的,一直下降到現在,不到10%。

但是別忘了,我們是從多少來的。就我們給投資人的回報率,投資人的回報率持續降低,這中間有一個機構拿掉的費用,整個行業運營產生的費用,包括你的營業收入在裡面,平臺拿掉的這些成本。

行業在持續發展過程中,他的營業額持續增長,我們每年最高的時候甚至有三倍的成長率。這個過程就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其實中間的費用成本是很大的,而且是不斷增加的。但是這個行業裡有多少家機構是盈利的呢?大家都說自己不盈利。這麼大的利潤規模,毛利規模,或者收入規模到哪裡去了?假如市場的價格反映風險的話,只有一個結論,這個過程是個風險的累積過程,而我們產生的收益,被風險對沖掉了。假如說這樣的話,這個行業就一直在處於一個風險的累積過程中。

這是投資的曲線,大概是從2010年到2017年的投資曲線,這是單一標的的投資長度。這個行業是靠技術驅動的,假如沒有IT的技術投資強度的話,單一機構無法獲得能力,沒有能力怎麼談自己具有風控?所以你風控的水平就提升不起來。所以這個行業是投資強度非常高的行業,我們很多人講大數據、區塊鏈、AI,你們知道投一個大數據的平臺要多少錢?他的團隊一年的運營費用要多少?假如只有一個五千萬規模的機構我要建一個大數據平臺,你相信嗎?假如你投資強度不夠,就意味著在你的平臺上風險持續累計。

這裡面有拐點,在2015年的時候出現了拐點,這個拐點意味著什麼?政策強化之後,整個市場預期確定了,而那些有實力的機構,開始加大能力建設,投資強度就起來了。所以單一標的累計的投資規模,在持續上升。所以在這個行業裡你不花錢,你說你有能力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資產負債表的右側是什麼樣子?那是負債側,只要我投資就能換來用戶,用戶就帶來資金。所以早期的投資是什麼樣子的?所有人都把拿來的錢投到了負債一端,進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

而在資產一側,其實沒有太多的機構,建立特異性的風控能力,這就是早期的情況。只有很少量的機構,在資產側進行了持續的投資,大部分在負債側做了很多工作。所以這個市場裡面,該活下來的機構其實沒有太多。

為什麼是這樣?當政策不確定的時候,你們大家會做一件事情,保守策略,要麼不投資、要麼少投資,因為我將來的收益是不確定的。所以當政策確定了以後,你才會真正回來。

網貸最壞時刻還未到

我們現在是什麼?所有機構都要變成信息中介,市場的供給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可以考慮。所以即使這次合規檢查完成了,大家都變成信息中介了,這個市場的供給也只有這麼多。但是整個市場的需求還在那裡,我們經濟還要轉型,中小微還要活下去。假如沒有這塊供給,中小微沒有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心裡非常清楚。那就不是金融問題,甚至不是經濟問題,更可能是社會問題,或者是其他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的現狀是什麼,你就明白我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其實我現在最擔心的不是過去的6月和7月,我擔心是今年年底的最後一個季度和明年年初的第一個季度,假如大規模中小微企業不幹了,會怎麼樣?所有的資產爛掉了,壞賬率會上來,輿論再不加以抑制,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會怎麼活。你想想,你們還進不了央行徵信,那些違約的人沒有任何義務、沒有任何風險、沒有任何成本,怎麼辦?所以最壞的時候還沒有來,大家要做好準備的。

2005年之後,我們開始出現了監管,實在看不下去了,監管不得不來了。以前這個行業一萬億,連北京銀行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死就死了。這裡面提到另外一個問題,怎麼看待這個行業。假如行業從監管的角度審視,監管對什麼負責?兩條,一個是投資者,投資者是保護。第二個是對行業累計的風險,監管的作用就是保護投資者,抑制行業、累計風險,就這兩條。

風險怎麼看?金融監管機構看到的只有金融風險,但是互聯網金融是金融風險這個樣子嗎?太簡單了。

風險有幾類?第一個金融風險,剛才講了一萬多億,連北京銀行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很小。但是有一條,互聯網的特性是什麼?有媒體屬性,上來就是涉眾的。涉眾性是互聯網的另外一個風險,這是社會風險。傳統金融機構才有多少人,沒多少人,但是網貸遍佈全國各地、大江南北,所以那個風險遠遠大於金融風險。

所以我們的主要風險是什麼?是涉眾型社會風險,而不是所謂的金融風險。你要知道為什麼實施雙峰監管,垂直的央行、銀保監加證監,還有遍佈大江南北的這麼多機構。所以從風險的角度來講,他的社會風險無疑大於金融風險,我們只有區區一萬億,但是我們確實很有力量,我們能撼動很多事情。但是有一條,正是因為你有這麼多力量,才有這麼多風險。所以我們從金融角度進行監管的話,這個收益太低了,應該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去看,這個收益非常大的。

但是垂直監管條線是什麼概念?第一不想管,第二不願意管,第三管不了沒能力。所以你就知道監管為什麼推來推去,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地方金融監管機構有這個能力嗎?又有地方的差異,他也有專業性的挑戰,他也有能力挑戰,他還有覆蓋的挑戰。你想想一個全國性的業務,在互聯網上作為,憑什麼讓地方金融辦給他發許可證?真出了問題他能管得了嗎?責任權利完全不匹配,所以這都是問題。

原理我不給大家講了,原理是這樣。第一個中國的社會正從實物資本階段往信用資本階段走。第二個中國社會從工業社會向商業社會演進,這裡面有個詞叫商業文明,所以基於信用的中小額的貸款一定會起來,這是市場的需求。而這個市場需求,必須要通過完整的市場制度才能保障。比如我們的徵信體系。假如說沒有徵信的體系,沒有信用體系的話,你想誰都可以胡來,那就沒有將來的那些東西,所有都不成立了。

從互聯網的投資角度來講,看這張圖,你會發現一個不同。紅色的曲線是傳統金融機構投資強度累計的曲線,而藍色的曲線是科技企業的投資強度的曲線,科技企業會投的越來越少的。但是有一條,這兩個有差別的。初始投資強度,傳統的金融機構很低,我們互聯網金融企業是什麼?高科技企業,投資強度初始強度非常高。所以你相信三個毛頭小夥子一千萬就幹這個事,你信嗎?第二個這個成本必須通過運營迅速攤薄,這是互聯網的特色。所以你想沒有規模,你是無法產生比較收益的。所以在這個藍色曲線之上的,所有的成本,都會在市場裡被淘汰下,在藍色曲線之下的成本會攤薄,會取得比較收益,那些機構會活下來。所以這是兩個條件,第一個你要有足夠的投資強度,人財物必須拿出來,而且有確定的方向建立相應的能力。第二個你要有有效的運營,獲得規模,把你的成本全部攤薄,這才是互聯網金融。

另外一個,P2P到底是成本中心還是利潤中心。互聯網生態,我有那麼大用戶基數,我為了增加用戶黏性,做P2P業務給用戶產生黏度。在生態裡他僅僅是黏住用戶的,他僅僅是成本,而不是收益。你們看借貸寶有收益嗎?沒有。所以P2P加入成為利潤中心,真的是很挑戰的事情。我給你們講講二級市場我們怎麼做?假如一年做不到一萬億規模的話,我們不做的,因為沒有市場經濟價值。我們現在這個市場的餘額是多少?一萬億的餘額。二級市場四到五倍交易量,五萬億,幾家機構?一家一萬億,五家機構。所以這個行業出現那麼多機構,嚴重的產能過剩。

三個價值數據的價值,黃金本身有價值嗎?錢流動起來變成資本,他才有附加值。數據是一樣的,數據堆在那裡只有成本和風險,天天黑客攻擊你,你還得拿一堆硬盤存起來。所以他確定會產生風險,第二個確定會產生成本,假如你不會用的話,他不會產生任何價值。所以擁有數據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但是行業裡你們所有人都在問數據,都想擁有他,這是錯的。

第四個信息孤島和封閉系統,我有數據,陳博士有數據,我有一百萬的數據,陳博士有一百萬的數據。我把我的數據拿出來了,陳博士看到兩百萬的數據,我還是隻有一百萬。所以互聯網上面共享的概念天生就是錯的,為什麼?會失去比較優勢。所以互聯網反而會加劇成為信息孤島,他看他的數據,我看我的數據。所以互聯網天生產生的邏輯是什麼?叫信息割裂,而不是共享。共享是反人性的。

假如要是信息孤島的話,我們經濟處於下行期,大家就會看到單一的信息孤島上,風險會產生持續累計,因為整個大環境在下降,你怎麼保得住自己,到最後只有一條路,崩潰。所以封閉系統內,假如沒有相應的淘汰機制,而不是開放系統的話,到最後這個系統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崩潰。我們現在處在哪裡,你們可以看看你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的,誰去共享數據。

注:本文根據郭大剛在朗迪峰會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演講者本人審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