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上周六下午,新安晚报大皖新闻客户端徽派栏目邀请到著名徽学专家刘伯山做客,这位跨界哲学和徽学的学者,以自己的思考对徽文化、徽菜、徽商等诸多“徽”字头的大众误解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戴震朱熹老乡,我骄傲!

1979年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的刘伯山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向“田野徽学”转型,“小时候我就想当天文学家,得诺贝尔奖,可惜没有考上理科,但我没有失去少年的志向,就当业余爱好可以吧,结合哲学关注的依然是宇宙学哲学。”大三那年刘伯山暑假写了篇论文《现代宇宙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但直到毕业派遣证发下来的时候,这篇投稿论文才忽然有了《求索》杂志发来的音信。在刘伯山看来,自己回到家乡徽州是冥冥中的不解之缘,虽然一直还在坚持写哲学方面的文章,但徽学却是一生的情结。

“戴震,是我老乡啊,屯溪人,我就是屯溪街人嘛,朱熹也是我老乡啊。”毕业回乡后的刘伯山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了《徽州社会科学》并很快当上了主编,他觉得是对戴震和朱熹的情结,让自己去研究家乡,转型到徽州历史文化的研究。“运用哲学的理念保留真实。什么叫时代?什么叫时代精神?需要最真实的把握。”在刘伯山看来,正在抢救整理并出版的徽州文书就是最真切最实在记录徽州老百姓的文献,“历史上的徽州人在真真切切的表达自己,用的是最原始的字据、证据和记录,这些是我们了解把握历史实态不可忽略的、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之所以要做这项浩大的工程,是因为当年刘伯山看到很多日本人在搜集这些,“心急如焚。敦煌学靠什么,敦煌文书和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在中国,敦煌文书在海外,研究敦煌学要去伦敦要去东京要去俄罗斯。那是我们的东西啊。”刘伯山笑言,自己为了抢救搜集这些徽州民间文献资料是节衣缩食,抢救了不少,也整理出版了不少,如今《徽州文书》完成60卷了,他的目标是争取退休之前完成100卷。

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硬往徽菜上靠,你自卑!

刘伯山直言,有人有历史的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风格,其菜简称土菜。徽菜也是特殊的历史文化概念,“徽菜的概念和徽州土菜有联系有差别,明清以后大量徽州人外出经商、做官,当时徽州人十之七在天下,十之三在本土,经商请人吃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施于人,什么是徽州商人觉得最好吃的东西?乡愁,家乡菜啊。于是他们用家乡徽州土菜招待客人,结果张三李四都说好吃的菜是徽州人请的,大家就说徽菜好。”刘伯山认为,徽州人为了迎合各地人的口味,在江浙就会改良得更甜,在荆楚湖南就会加辣加麻。“徽菜是古代中国老百姓认为最好吃的菜,以至区别于宫廷菜,不能说徽菜是安徽一个地方的。”

古代物质缺乏,所以说油多不坏菜,“重油,油多,现在则是重视用油品质,重视火工便于人体吸收,重颜色激发食欲。现在这些都被抨击了,但在以前是正确的。徽菜以前重视原汁原味原材料,现在怎么没人提了?徽菜就是徽州人外出,以土菜为基础,做出的给别人吃的菜。”道明了自己心中徽菜的本源,刘伯山觉得,安徽地域文化很广,没必要把都给自己扣上徽菜的招牌。

“大别山菜也挺好的,为什么非要说它是徽菜呢?八公山豆腐也很好吃,干嘛说它是徽菜呢?一点文化自信没有呢?干嘛要给自己贴标签呢?安徽没有统一的菜肴的。”刘伯山直言,古代并没有什么八大菜系,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有的,并且本身就带着旅游文化的嫌疑。说到徽菜的概念,刘伯山诘问:“如果你的菜有特点,干嘛非给自己贴上徽字的标签呢?如此没有文化自信,你那个质量是不是有问题。”

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胡雪岩是代表?没道理!

徽州人经商南宋就开始了,但刘伯山认为徽州人经商是迫不得已。“古代安徽是农业大省,那时候重农抑商。徽州人经商是含着眼泪经商,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可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徽州人经商是为了取得经济上的互补,是维系生存的手段。”刘伯山觉得,靖康之变后,徽州人口暴增,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走出山门,到了明代几乎是全民经商了。“古代经商不是什么好事情,是被打压的。徽商延续了八百多年,这在中国其他商帮里是没有的,如果说中国有十大商帮,则在明末清初时徽商已经是居首了,没有徽商就没有汉口,没有徽商就没有扬州。江淮平原土地肥沃,那里也有经商的,但那不是他们的传统。我觉得,秉承徽商精神是必须的,非要说徽商是安徽商人的简称,要说清楚,不能等同。这是个学术概念。

现在有许多人一说到徽商,就说是官商,是要“官商勾结”,并动辄以胡雪岩为例。“这是非常不严肃的,是缺乏对历史实态的把握。”刘伯山指出,徽商万万千千是小本经营,涉及的行业是成百的行业,当然到了明代后资本最雄厚的是盐商,但那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事的行业。“不能说徽商没有跟官方联系的情况,有些行业像盐、铁一直是官方垄断的,不得不跟官府联系。”

刘伯山觉得,确实有徽商和官方走得很近,但这是不是勾结要两说,“勾结是为了肮脏的目的,一种阴谋。正常的交往不叫勾结。”刘伯山指出,最早衰落的徽商也是和官府走得比较近的,“平常的更真实的行业反倒在延续,一个行业败了,不是整个徽商败了,最终徽商的衰败,是有客观的因素。”刘伯山觉得,把胡雪岩作为徽商典型代表没有道理,“嘉庆年间,徽商大势已经衰落了,胡雪岩出身在清代后期,大势上不吻合;他早期为政府排难解忧,也曾经动用过官僚资本,但后来胡雪岩被抄家就是因为和官府走得太近。”倒是胡雪岩恪守传统创办的“胡庆馀堂”至今还在造福于人,“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刘伯山认为,徽商基本的商德就在于恪守六个字:货真价实不欺。“胡雪岩是个案,不是普遍的。都跟官府交往,当‘红顶商人’,徽州商人没那么幸运,徽州普通老百姓有那么大本事么?胡雪岩的现象在徽商中根本就不是主流现象,我们应该清醒。”

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痴迷徽学30载,我自信!

研究徽学三十年左右,跑了接近一千个乡村,刘伯山自信自己的研究非常有价值,“第一,是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体现和原汁沉淀。”他表示,当年北方士大夫的移民在徽州反客为主,将北方先进文化移植到了徽州,播下了优良的种子,是直接的传承,“宋代以后,徽州文化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而兴起,发展而发展,衰落而衰落,并且是典型的汉文化。现在到河南河北找中原文化找不着了,铁蹄之下一片废墟、黄河泛滥一片汪洋,但中原文化在徽州沉淀了下来,并且还有创新性的发展——徽派建筑就是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山区干栏式建筑的结合。”

第二个自信来自刘伯山深入的思考,“现在都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现在的问题是这一个中国化一个现代化两者如何实现一体化?”刘伯山认为,国学博大精深,但忽略了对民众的关注,忽略了对实践的关注,“群众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徽州文化特别是徽州文书都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真实的东西,从事这项研究本身就是在进行历史补课,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本身。”

“第三,徽州文化不是废墟文化学院文化博物馆文化,是非常实在的现实性很强的文化,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体的,在今天还是整体延续的,这集中体现在徽州有大量的文化遗存,有大量的地面文物,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伯山整理研究的大量留存的徽州文书与谱牒,在他看来就是典型的历史文献,而大量的徽州村落还延续传统村落的理念,它们有现代化的冲击有改变,但都是循着自身的逻辑而自然展开。“乡村振兴就该以徽州为典型案例,了解传统徽州的乡村治理和自治,看看在徽州乡村德治与法治是如何并行的?特别是古代徽州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内在的,不是外在要求的。对些问题的研究,必然会让徽州在当下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做出独特的特殊的贡献。”

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作为荣誉村民,我自豪!

“微信挺好玩,信息时代信息很重要。但1亿条信息里几条是有用的?我有比那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有的事我不做还真不行。”刘伯山觉得自己是没有时间玩智能手机的,所以改用“老人机”。他特别关注在徽州乡村的调研,认为关注历史进程本身是最关键的。“做研究,做学问,靠道听途说是不行的。获得知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看书,和先贤对话,另一个就是走进社会开展田野调查。我们真的要脚踏实地啊,每当我带着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心情就很愉悦,徽州乡村山清水秀,空气好啊,我们那里当然也有雾,但不是霾,雾是水汽啊,雾和霾是两码事,在徽州,青山绿水是正常现象。”

“有理有据不发牢骚,越困难越要干,强者不怕困难。”虽然身上有很多头衔,但刘伯山说家乡一个村的“荣誉村民”,是自己最自豪的身份。虽然热爱故土徽州,但刘伯山也强调,徽州文化不能等同于安徽文化,“徽州文化不是安徽文化,或者说安徽文化不能等同于徽州文化。”在刘伯山看来,长江南北、淮河两岸,皖江文化的文化圈是由不同的版块构成,有其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形成不同的结构,他认为淮河文化秉承道家的东西,历史很悠久;皖江文化和大别山区文化也很有特色,“仅仅用一个地区的文化来统其它地方的文化,这不合逻辑不合常理。安徽的简称叫‘皖’,什么时候改用‘徽’字来做简称了?!用某一个部分来统领相并列的别的部分,这是不对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安徽文化就是徽州文化更是没有道理的。”

刘伯山:为文化自信寻找最原始的细节和证据

刘伯山已跑了近一千个乡村(资料图)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 李燕然/文 实习生林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从启/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