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故宮北側便是景山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

馬可·波羅在描繪元大都(即“汗八里”)時,提及皇宮以北距大圍牆約一箭遠的地方,有一座人造的小山,方圓約1英里,高達100步,山上栽滿了美麗的長青樹:“大汗一聽說哪裡有一株好看的樹,就命令人把它連根挖出,不論有多重,也要用象運到這座小山上栽種,使得小山增色不少。因此這座小山樹木四季常青,並由此得名青山。小山頂上有一座大殿,大殿內外皆是綠色,小山、樹木、大殿這一切景緻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賞心悅目的奇景。”可見忽必烈汗很注重綠化環境的。有人認為此即北海中的瓊華島,山頂的大殿乃元世祖的別墅廣寒殿(相傳又曾是遼蕭太后梳妝樓)——明代中葉被毀。“但事實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如果馬可·波羅所指的地方是瓊華島,那麼他應該把它作為湖中的一個島而提出來。”(林語堂語)這所謂的青山其實是景山。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站在景山上看故宮北門,這裡也是北京的中軸線


馬可·波羅還記載了在皇宮北方、城區旁邊有一個人造的池塘,形狀極為精巧,從中挖出的泥土就是小山的原料:“塘中的水來自一條小溪,池塘像一個魚池,但實際上只是供家畜飲水之用。流經該塘的溪水穿過青山山麓的溝渠,注入位於皇帝宮寢和太子宮之間的人工湖。該湖挖出的泥土也同樣用來堆建小山,湖中養著品種繁多的魚類。大汗所吃之魚,不論數量多少,都由該湖供給。溪水從人工湖的另一端流出,為防止魚順流逃走,在水流的入口處和出口處都安著鐵製或銅製的柵欄。湖中還養有天鵝和其他小鳥。還有一橋橫跨水面,作為皇宮和太子宮的通道。”我個人以為,他所說的前一座人造池塘是什剎海(即前海、後海、西海組成的“外三海”),後一座人工湖是太液池(即北海、中海、南海組成的“內三海”)。至於橫跨水面的那座橋,極有可能是北海金鰲玉橋之前身。平地而起的景山,則無疑是靠挖掘什剎海與太液池所獲的泥土堆砌成的。這確實算極為合理的利用:變廢為寶,變垃圾為風景,化腐朽為神奇……一舉兩得——既有了山巒,又有了湖泊。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從景山上西望北海


景山除了被叫作青山(相當於乳名)之外,又名煤山,明朝時還有萬歲山之稱。根據阿靈頓和路易遜著《老北京探故》裡的說法:當地人稱其為煤山,是因為迷信這下面埋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煤炭,可在城市被圍困、彈盡糧絕時作為應急的燃料。當然,這設想稍微顯得有點功利或俚俗。所以書面上一般寫為景山,有美景小山或賞景之山的意思,頓時就超脫、飄逸了許多。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從景山越過故宮角樓遠眺中南海


景山確實是看風景的好地方——雖然它本身即是風景。這簡直是在市中心構築的望臺。一級級臺階地爬上去,即可大飽眼福(用北京話來說叫作“養眼”)。林語堂先生曾指點:“鳥瞰城市的最佳方法也許就是從宮殿後面煤山上的亭子裡向下看。此處是這一帶的最高點,離北城牆很近,能對整個城市一覽無餘。向下望去,皇城的綺靡光彩和壯麗輝煌展現於眼前。城市沿中軸線對稱的規劃設計很獨特,其中猶如寶石那樣的城中城,金碧輝煌的屋頂襯托在各大園林的蔥鬱繁茂的綠蔭當中。城牆上有城頭堡和灰色的胸牆,三點五英里以外的內城門樓高大雄偉,聳入雲霄,五英里外的外城郭門樓更像幻影一樣消失在雲中。天氣晴朗時,可以看見遠處的外城城牆……”他所眺望過的風景,有一些已永遠地消失了——譬如明清兩代的內、外城牆,皆被拆除。我們彷彿在傾聽他講述海市蜃樓,講述遠古的幻象。但畢竟還有許多景緻得到保留,仍投射在今人的視野裡:“站在煤山望去,北京宏偉對稱的佈景和清晰的輪廓線十分引人注目,與耀眼的顏色正相配合。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紫禁城大片的閃爍耀眼的屋頂,被襯出皇城輪廓的帶雉堞的方形粉牆圍繞著。左面最醒目的是東北角宏大的塔樓,冠以金黃和翠綠迭映的飛簷,倒映在繞皇城流淌的護城河裡。大片耀眼的金黃色與環繞四周的蔥綠樹木形成鮮明對比,西苑那麼蔥鬱茂密的樹林則使皇城西部輪廓模糊不清。從這麼蔥鬱中可見到北海的白塔。右面,西山紫坡的寺廟,新鮮的泉水是人們逃避城市塵煙的好去處。北面,是一片嫩綠的柳樹遮掩著的什剎海湖水……”據他所說,最遠處居然能看見郊外的西山。我想的則是:幸虧景山在明清時皆是宮苑禁地,否則皇帝在一街之隔的紫禁城裡洗澡或做愛什麼的,也會擔心有人從景山之巔偷窺的。即使是披著龍袍的天子,也有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從景山上北望中軸線


景山與外城的永定門,內城的正陽門(前門)、天安門,紫禁城的午門與神武門等諸多城門處於同一中軸線上,並且是這條線的終點(因為北面再無中心門):“它無疑成了觀察烽火臺上煙火的地點。那些烽火臺是一套戰時報警設施,它們列成一線從北面的長城穿過鄉間直達此地。”(林語堂語)可見景山作為制高點還有賞景之外的另一項實用功能:監督著遠方的烽火臺,以便及時地瞭解到是否有敵情出現、狼煙升起。這是北京最忠實的哨兵,時刻都圓睜著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理解——畢竟,那時候沒有雷達、無線電,恐怕連望遠鏡都尚未出現。雞毛信與消息樹的年代,只有登高,才能發揮肉眼的最大極限。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故宮角樓、筒子河、景山相映成趣


早就聽人講過,坐在景山之巔的萬春亭裡,如同置身蓬萊仙山,涼風習習,能將人的靈魂席捲而去。假如說景山本身即是風景的話,山脊上均勻分佈的五座或圓或方或六角形的亭子,則是風景中的風景。那簡直是一種佔山為王的概念。星羅棋佈,既分散——借山勢各自為政,又共同構成完美的整體。據朱麗葉·布萊頓在《北京》一書裡的記載:俄羅斯的外交使節回國後,大肆讚美景山的這一組絕妙的亭子,以至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不惜重金在彼得堡的冬宮裡照葫蘆畫瓢複製了一座——中國古色古香的亭子居然也被洋人“抄襲”了……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景山萬春亭


雖然不過是鬧市裡的一座“假山”(人工堆砌的),景山卻構成過於沉重的歷史盆景:那石頭,那樹木,那階梯乃至那亭子,都在無言地詮釋著什麼。景山的風景,頗有點苦澀。

看見景山,我會想起一個人。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坐在萬春亭西側小亭子里納涼的市民


這個人活著時,曾經凌駕於萬水千山之上,所有人見到他都要高呼“萬歲”——以至他後花園裡的景山,也獲得萬歲山之美譽。然而這個人偏偏又是短命的。當他吊死在景山東麓的一棵古槐上,似乎並不見得比一枚普通的落葉更有分量。這個人,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

鋪開地圖,你會發現這座多少年前天外飛來般的山丘處於北京城核心的位置,緊鄰皇氣逼人的故宮後門。它飛來了,然後耐心等待,等待著完成最重要的一項使命——堵住一位皇帝的退路。難怪 1644年3月19日,當泥腿子出身的闖王李自成把紫禁城的朱漆大門一腳踢開,崇禎在殺了妻子兒女之後,會一溜煙地穿過御花園逃到景山,用三尺白絹結束了一段歷史。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崇禎吊死的古槐


據說崇禎當時衣冠不整,連龍靴都跑丟了,匆忙地在龍袍的袖口寫下遺詔:“……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皆諸臣誤朕——所有的亡國之君都會這樣推卸責任。他出逃前曾“鳴鐘集百官無人應”——那恐怕是紫禁城裡最空虛的一次鐘聲,僅僅把他一個人的心給敲碎了。他自縊時名副其實地成了“孤家寡人”——身邊只有一個秉筆太監王承恩。王太監在附近另找了一棵樹也上吊了。景山為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舉行了最蕭條的“國葬”:沒有追悼會,沒有紙錢與哀樂,甚至沒有一副像樣的棺材板。景山,成了祟禎的露天墳墓。

我想,景山就是這樣出名的。

在我的故鄉,孩童們把盛夏時靠一根長長的細絲懸掛在樹枝上的毛毛蟲叫做“吊死鬼”。學了歷史課之後,每當看見這種“吊死鬼”,我總會想起一個皇帝。


景山是歷史的鎮紙|《北京往事》連載7

“明思宗殉國處”的石碑(原北大教授沈尹默書寫)


清朝的順治帝,住進了崇禎住過的金鑾殿後,特意將景山壽皇亭側的那棵歪脖子古槐定為“罪槐”,並且圍上一條鐵鎖鏈。其實,祟禎是咎由自取,古樹何罪之有——莫非它也犯了弒君之罪?這簡直像笑話了。大清帝國後來也逐漸不景氣了。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算是跑得快的,逃到了西安。而捆綁著古槐的鐵鎖鏈,居然被侵略者當作文物給掠走了。八國聯軍真厲害,什麼都偷、都搶、都要——連鐵鏈子都不放過。外國強盜,爬上過景山,趾高氣揚地看風景。

從1928年開始,景山作為公園對平民百姓開放了,門票很便宜。在古槐前樹立了刻有“明思宗殉國處”的石碑(原北大教授沈尹默書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