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故宫北侧便是景山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

马可·波罗在描绘元大都(即“汗八里”)时,提及皇宫以北距大围墙约一箭远的地方,有一座人造的小山,方圆约1英里,高达100步,山上栽满了美丽的长青树:“大汗一听说哪里有一株好看的树,就命令人把它连根挖出,不论有多重,也要用象运到这座小山上栽种,使得小山增色不少。因此这座小山树木四季常青,并由此得名青山。小山顶上有一座大殿,大殿内外皆是绿色,小山、树木、大殿这一切景致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奇景。”可见忽必烈汗很注重绿化环境的。有人认为此即北海中的琼华岛,山顶的大殿乃元世祖的别墅广寒殿(相传又曾是辽萧太后梳妆楼)——明代中叶被毁。“但事实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马可·波罗所指的地方是琼华岛,那么他应该把它作为湖中的一个岛而提出来。”(林语堂语)这所谓的青山其实是景山。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站在景山上看故宫北门,这里也是北京的中轴线


马可·波罗还记载了在皇宫北方、城区旁边有一个人造的池塘,形状极为精巧,从中挖出的泥土就是小山的原料:“塘中的水来自一条小溪,池塘像一个鱼池,但实际上只是供家畜饮水之用。流经该塘的溪水穿过青山山麓的沟渠,注入位于皇帝宫寝和太子宫之间的人工湖。该湖挖出的泥土也同样用来堆建小山,湖中养着品种繁多的鱼类。大汗所吃之鱼,不论数量多少,都由该湖供给。溪水从人工湖的另一端流出,为防止鱼顺流逃走,在水流的入口处和出口处都安着铁制或铜制的栅栏。湖中还养有天鹅和其他小鸟。还有一桥横跨水面,作为皇宫和太子宫的通道。”我个人以为,他所说的前一座人造池塘是什刹海(即前海、后海、西海组成的“外三海”),后一座人工湖是太液池(即北海、中海、南海组成的“内三海”)。至于横跨水面的那座桥,极有可能是北海金鳌玉桥之前身。平地而起的景山,则无疑是靠挖掘什刹海与太液池所获的泥土堆砌成的。这确实算极为合理的利用:变废为宝,变垃圾为风景,化腐朽为神奇……一举两得——既有了山峦,又有了湖泊。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从景山上西望北海


景山除了被叫作青山(相当于乳名)之外,又名煤山,明朝时还有万岁山之称。根据阿灵顿和路易逊著《老北京探故》里的说法:当地人称其为煤山,是因为迷信这下面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煤炭,可在城市被围困、弹尽粮绝时作为应急的燃料。当然,这设想稍微显得有点功利或俚俗。所以书面上一般写为景山,有美景小山或赏景之山的意思,顿时就超脱、飘逸了许多。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从景山越过故宫角楼远眺中南海


景山确实是看风景的好地方——虽然它本身即是风景。这简直是在市中心构筑的望台。一级级台阶地爬上去,即可大饱眼福(用北京话来说叫作“养眼”)。林语堂先生曾指点:“鸟瞰城市的最佳方法也许就是从宫殿后面煤山上的亭子里向下看。此处是这一带的最高点,离北城墙很近,能对整个城市一览无余。向下望去,皇城的绮靡光彩和壮丽辉煌展现于眼前。城市沿中轴线对称的规划设计很独特,其中犹如宝石那样的城中城,金碧辉煌的屋顶衬托在各大园林的葱郁繁茂的绿荫当中。城墙上有城头堡和灰色的胸墙,三点五英里以外的内城门楼高大雄伟,耸入云霄,五英里外的外城郭门楼更像幻影一样消失在云中。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远处的外城城墙……”他所眺望过的风景,有一些已永远地消失了——譬如明清两代的内、外城墙,皆被拆除。我们仿佛在倾听他讲述海市蜃楼,讲述远古的幻象。但毕竟还有许多景致得到保留,仍投射在今人的视野里:“站在煤山望去,北京宏伟对称的布景和清晰的轮廓线十分引人注目,与耀眼的颜色正相配合。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紫禁城大片的闪烁耀眼的屋顶,被衬出皇城轮廓的带雉堞的方形粉墙围绕着。左面最醒目的是东北角宏大的塔楼,冠以金黄和翠绿迭映的飞檐,倒映在绕皇城流淌的护城河里。大片耀眼的金黄色与环绕四周的葱绿树木形成鲜明对比,西苑那么葱郁茂密的树林则使皇城西部轮廓模糊不清。从这么葱郁中可见到北海的白塔。右面,西山紫坡的寺庙,新鲜的泉水是人们逃避城市尘烟的好去处。北面,是一片嫩绿的柳树遮掩着的什刹海湖水……”据他所说,最远处居然能看见郊外的西山。我想的则是:幸亏景山在明清时皆是宫苑禁地,否则皇帝在一街之隔的紫禁城里洗澡或做爱什么的,也会担心有人从景山之巅偷窥的。即使是披着龙袍的天子,也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从景山上北望中轴线


景山与外城的永定门,内城的正阳门(前门)、天安门,紫禁城的午门与神武门等诸多城门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并且是这条线的终点(因为北面再无中心门):“它无疑成了观察烽火台上烟火的地点。那些烽火台是一套战时报警设施,它们列成一线从北面的长城穿过乡间直达此地。”(林语堂语)可见景山作为制高点还有赏景之外的另一项实用功能:监督着远方的烽火台,以便及时地了解到是否有敌情出现、狼烟升起。这是北京最忠实的哨兵,时刻都圆睁着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没有雷达、无线电,恐怕连望远镜都尚未出现。鸡毛信与消息树的年代,只有登高,才能发挥肉眼的最大极限。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故宫角楼、筒子河、景山相映成趣


早就听人讲过,坐在景山之巅的万春亭里,如同置身蓬莱仙山,凉风习习,能将人的灵魂席卷而去。假如说景山本身即是风景的话,山脊上均匀分布的五座或圆或方或六角形的亭子,则是风景中的风景。那简直是一种占山为王的概念。星罗棋布,既分散——借山势各自为政,又共同构成完美的整体。据朱丽叶·布莱顿在《北京》一书里的记载:俄罗斯的外交使节回国后,大肆赞美景山的这一组绝妙的亭子,以至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不惜重金在彼得堡的冬宫里照葫芦画瓢复制了一座——中国古色古香的亭子居然也被洋人“抄袭”了……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景山万春亭


虽然不过是闹市里的一座“假山”(人工堆砌的),景山却构成过于沉重的历史盆景:那石头,那树木,那阶梯乃至那亭子,都在无言地诠释着什么。景山的风景,颇有点苦涩。

看见景山,我会想起一个人。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坐在万春亭西侧小亭子里纳凉的市民


这个人活着时,曾经凌驾于万水千山之上,所有人见到他都要高呼“万岁”——以至他后花园里的景山,也获得万岁山之美誉。然而这个人偏偏又是短命的。当他吊死在景山东麓的一棵古槐上,似乎并不见得比一枚普通的落叶更有分量。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铺开地图,你会发现这座多少年前天外飞来般的山丘处于北京城核心的位置,紧邻皇气逼人的故宫后门。它飞来了,然后耐心等待,等待着完成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堵住一位皇帝的退路。难怪 1644年3月19日,当泥腿子出身的闯王李自成把紫禁城的朱漆大门一脚踢开,崇祯在杀了妻子儿女之后,会一溜烟地穿过御花园逃到景山,用三尺白绢结束了一段历史。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崇祯吊死的古槐


据说崇祯当时衣冠不整,连龙靴都跑丢了,匆忙地在龙袍的袖口写下遗诏:“……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皆诸臣误朕——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会这样推卸责任。他出逃前曾“鸣钟集百官无人应”——那恐怕是紫禁城里最空虚的一次钟声,仅仅把他一个人的心给敲碎了。他自缢时名副其实地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只有一个秉笔太监王承恩。王太监在附近另找了一棵树也上吊了。景山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举行了最萧条的“国葬”:没有追悼会,没有纸钱与哀乐,甚至没有一副像样的棺材板。景山,成了祟祯的露天坟墓。

我想,景山就是这样出名的。

在我的故乡,孩童们把盛夏时靠一根长长的细丝悬挂在树枝上的毛毛虫叫做“吊死鬼”。学了历史课之后,每当看见这种“吊死鬼”,我总会想起一个皇帝。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北京往事》连载7

“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原北大教授沈尹默书写)


清朝的顺治帝,住进了崇祯住过的金銮殿后,特意将景山寿皇亭侧的那棵歪脖子古槐定为“罪槐”,并且围上一条铁锁链。其实,祟祯是咎由自取,古树何罪之有——莫非它也犯了弑君之罪?这简直像笑话了。大清帝国后来也逐渐不景气了。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算是跑得快的,逃到了西安。而捆绑着古槐的铁锁链,居然被侵略者当作文物给掠走了。八国联军真厉害,什么都偷、都抢、都要——连铁链子都不放过。外国强盗,爬上过景山,趾高气扬地看风景。

从1928年开始,景山作为公园对平民百姓开放了,门票很便宜。在古槐前树立了刻有“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原北大教授沈尹默书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