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論語丨收入花費在比較耐久的物品上較有利於蓄積

把收入花費在比較耐久的物品上,那不僅較有利於蓄積,而且又較易於養成儉樸的風尚。倘若一個人在這方面花費得過多,他可幡然改計,而不致為社會人士所譏評。如果原來是婢僕成群,驟然撤減,如果原來是華筵廣設,驟然減省,如果原來是陳設華麗,驟然節用,就不免為鄰人共見,而且好象是意味著自己承認往昔行為的錯誤。所以,象這樣大花大用的人,不是迫於破產,很少有改變習慣的勇氣。

反之,如果他原愛用錢添置房屋、傢俱、書籍或圖畫,以後如果自覺財力不濟,他就可以幡然改習,人亦不疑。因為此類物品,前已購置,無需源源購置不絕。在別人看來,他改變習性的原因似乎不是財力不濟,而是意興已闌。

何況,費財於耐久物品,所養常多;費財於款待賓客,所養較少。一夕之宴,所費為二三百斤糧食,其中也許有一半傾於糞堆,所耗不可謂不大。設以宴會所費,用以僱用泥木工、技匠等等,則所費糧食的價值雖相等,所養的人數必加多。工人們將一便士一便士地、一鎊一鎊地購買這些糧食,一也不會消耗譭棄。一則用以維持生產者,能增加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交換價值,一則用以維持不生產者,不能增加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交換價值。

亞當·斯密:《國富論》

西方論語丨收入花費在比較耐久的物品上較有利於蓄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