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本土品牌圍剿,星巴克爲何改投阿里懷抱?

面對本土品牌圍剿,星巴克為何改投阿里懷抱?

2016年11月28日,騰訊和星巴克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在移動支付和社交數字化消費進行探索,“微信+星巴克”在當時讓無數人產生遐想,但結果看來雙方的探索除了多了些禮品卡以外也只有在朋友圈曬星巴克的自拍能把咖啡和微信聯繫到一起而已。

時隔兩年,星巴克轉過騰訊,投向阿里的懷抱。於本月初宣佈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聯手開創星巴克線上新零售智慧門店。消費者可以通過阿里眾多平臺,訪問星巴克線上門店,享受數字化體驗,用戶可以從餓了麼、盒馬、淘寶、支付寶、口碑等入口實現與星巴克對接,並且未來與星享俱樂部會員系統連接,為會員進行專屬定製,在阿里的大數據和算法的加持下,實現“千人千店”。

跟兩年前相比,星巴克這次將700多萬的會員數據與阿里打通,讓盒馬滲透到星巴克的高質量消費人群中,“高冷”的星巴克一改常態,或許可以從這兩年間中國飲品市場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出端倪。

新興品牌的衝擊:

2018年1月1日以來,瑞幸咖啡在北京、上海等13個城市登陸,在分眾傳媒的孵化下,無數大廈寫字樓的電梯裡,一杯杯藍色包裝的咖啡成席捲之勢撲面而來,隨後,更是在7月以2億美元的A輪融資成為中國咖啡市場首個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與此同時友飲咖啡、連咖啡等一個個新品咖啡獲得資本的青睞不斷開疆拓土。

樂樂茶、鹿角巷、喜茶、一點點、皇茶等一大批網紅奶茶也橫空出世,爭相佔領各大商場,爭相蠶食著星巴克的年輕人群市場份額,使得這個曾經作為咖啡代名詞的行業巨頭遭遇裡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機。

星巴克曾經最獨特的競爭優勢在於它對於“第三空間”的定位。在家庭和工作之外,營造一個頗具浪漫氛圍的“第三空間”,喚醒人們內心對身心放鬆與人際交往的需求,在其剛登陸中國時,它以此為核心打造的寬敞、舒適的環境對人均居住面積偏小的中國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也因此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星巴克把中國作為主要市場為其帶來了巨量的業績增長,並且預計在2021年中國的門店數量將達到5000家。

面對本土品牌圍剿,星巴克為何改投阿里懷抱?

但是隨著近年來外賣逐漸走入中國消費者的每一個消費角落,咖啡館低調深沉的環境、皮質沙發,以及濃濃的咖啡豆香烘托出的社交氛圍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在逐漸消退,越來越多的辦公室白領會選擇外賣或者外帶咖啡,儘管很多認可這個品牌的人經過星巴克咖啡館時,還是會有可能走進去坐一坐,這依然能發揮星巴克“第三空間”的優勢,但大量的消費者也喜歡在任何他想要的時候你可以把咖啡送到門口,在這一點上,星巴克雖然喪失了場景優勢,但是還有半個世紀積累的品牌優勢,這是其他的品牌無法在短時間內靠資本的力量迅速燒錢完成的,但是在中國這個擁有世界上最大外賣市場和深厚茶文化的國家,未來也不難成長出能夠撼動得了它的品牌。

目前茶飲門店在一線城市的分佈約為:北京500家(貢茶),上海(Coco都可、一點點、皇茶)、廣州約1800家(貢茶、皇茶、大卡司),深圳約2000家(貢茶、皇茶、大卡司)。

截止8月,瑞幸咖啡已完成門店佈局809家,服務用戶350餘萬,銷售杯量1800餘萬,計劃今年底完成2000家門店的佈局,如果能完成開店計劃,將在體量上直接衝擊星巴克在中國的地位。目前,按照瑞幸APP所顯示數據,北上等一線佈局較多,杭州、南京、天津、程度、重慶、武漢等強二線也有50家以上的佈局。

面對本土品牌圍剿,星巴克為何改投阿里懷抱?

業績放緩:

在中國,經歷了19年迅速擴張的時代,星巴克在飲品市場一家獨大,但是今年以來,星巴克的增長卻逐步放緩,2018財年三季度業績顯示,中國市場同店銷售額九年來首現負增長,降幅為2%,中國成為其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

美國是星巴克最成熟的市場,但是近年以來也呈現飽和之勢,客流量和銷售額出現了明顯下降,而歐洲市場由於本土自身的咖啡文化,一直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和突破。原本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2017年咖啡館行業總銷售規模達到了1024億元,2011-2017年複合增速達到13%,且受益於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未來也將持續快速發展,是星巴克最看重的市場,但是隨著更適合中國人基因裡隱藏習慣的茶文化的興起,星巴克的憂患或許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