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設備走進社區:新科技有新問題 新鮮過後莫成擺設

72歲的劉家棟,從沒想過自己會與“智能科技”扯上關係。然而就在剛剛過去的8月,他用上了人臉識別——只要在樓前晃晃自己的臉,門禁就會自動開啟,“原來我還以為這都是騙人的”。

智能設備走進社區:新科技有新問題 新鮮過後莫成擺設

小區人臉識別門禁 ,攝:吳楠 莫凡

32歲的施小偉,則默默刪除了小區智慧管理App,因為一年多過去,App中的功能仍是擺設,“沒幾個鄰居真正用過”。

智能時代,到底是真切的進步,還是風口上起飛的豬?在概念與市場的衝撞中,智能可以走多遠?

市場廣闊 居民上手越來越快

快遞櫃、售貨機、各式社區服務App……剛過60歲的劉玲,讓新概念衝得有點暈:“從沒想過智能時代來得這麼快。”

在朋友圈裡,劉玲是有了名的“心態年輕”,接受新事物快。這一次人臉識別門禁出現在社區,她也是舉雙手歡迎:“有些老人覺得不懂人臉識別,怕進不了門,我就不這麼看,鏡頭前晃晃就進門,多方便啊。”

一個月前,劉玲所在的鐵西社區換裝智能門禁系統,小區3個出入通道及43個樓門門禁,全部改為人臉識別系統,讓這個老小區接受了一次新科技的洗禮。

“挺方便的,我給你演示一下啊。”點一下樓門前的屏幕,選擇"3"號,門禁攝像頭就會開啟。大約3秒鐘,隨著“滴”的一聲,樓門應聲而開。社區志願者侯先生的墨鏡,顯然沒有“騙”過人臉識別:“只要把你的臉提前錄入進去,以後就不用帶卡了。”

在侯先生看來,智能門禁的進駐,只是智能進入社區的開始:“現在對這些新技術,居民認可度越來越高了。”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侯先生的觀點,《2018-2023年中國智能家居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門禁系統市場規模近170億元。該報告預測,2018年中國門禁系統市場規模或有望突破200億元。

市場廣闊的不僅僅是智能門禁,由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以無人便利店、無人零售店為代表的新零售商店的交易規模將達到1.8萬億元,這其中有大部分為智能售貨櫃。

“原來新設備進小區,要花大力氣教給居民。現在很多居民機器運行第一天就會用。”一位負責智能設備宣傳的工作人員表示,如今居民“試探期”越來越短,讓智能設備進駐小區越來越容易,“有的居民都是在等新設備進自己的小區。”

推廣不夠 智能功能多而無用

鐵西社區的居民對於智能門禁充滿期待,在北五環外,頂秀青溪的居民,對於“智,能不能”仍有疑惑--推廣一年的小區智能管理系統幾近荒廢,多少讓人有些洩氣。

智能設備走進社區:新科技有新問題 新鮮過後莫成擺設

鐵西社區的智能門禁系統,攝:吳楠 莫凡

據媒體報道,昌平區頂秀青溪小區曾是社區智慧系統的先行者。通過智慧系統配備的App,居民可以完成掃碼開門禁、預約維修等多種功能。然而一年時間過去,受訪居民中聽說過該App的卻是鳳毛麟角。

“要買東西,我直接用到家服務就可以了,繳費我也可以直接去物業繳。”受訪者中,王女士是少數安裝了這款App的居民之一,她的手機上顯示,除了智能門禁和報修服務外,App還有商城,繳費服務等多種功能。雖然功能眾多,王女士表示都不太實用:“有問題報修就直接給物業打電話,用不上App的報修功能。”

App主推的智能門禁功能,更是沒了蹤影--目前小區的大多數居民仍採用刷卡進門的方式,小區門口也並未找到掃碼機。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掃碼進門的設備曾在去年底使用過一段時間,後來因為技術不成熟就拆掉了,目前不知道是否還會再次安裝使用。

即使不談技術難度,居民也普遍反映,手機掃碼開門沒有必要。除了高齡住戶不愛用手機的問題,一些年輕住戶也認為,掃碼開門明顯不如刷卡開門方便。唯一的用處,可能是朋友來串門時可以分享一個開門碼。小區門衛則表示,現在外來訪客可以通過登記的方式進門,並不算麻煩。

“人臉識別、掃碼開門是新鮮,但新鮮勁兒過了之後,是不是真方便,還不好說。如果再維護不好,大家自然要棄用。”在頂秀青溪居民崔盼盼眼中,智能系統在小區遭遇滑鐵盧,其根結還在於,智能技術只是錦上添花,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居民的生活狀態。

“覺得智能門禁好的小區,之前可能都沒有門禁。”崔盼盼坦言,在智慧系統入駐前,頂秀青溪的小區管理水平已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居民對於新系統的需求和渴望度偏低:“新系統如果維保成本高,最終居民還要多付費,不值當的。”

嚐鮮過後 小區痛點解決仍難

與之相對的,則是許多小區痛點問題,仍然無法靠“智能”解決。

“我們小區車位不夠用,換門禁能解決麼?”距離頂秀青溪小區不遠,溪城家園小區正在更換小區道閘與門禁,按照物業給出的解釋,新道閘與門禁將提高小區的安全水平,也有利於小區行車、停車更加順暢。然而在居民汪先生眼中,在車位數不變的情況下,僅僅更新周邊設備,並不能解決問題。

“智能設備解決的需求,之前也有人能解決。”沒有快遞櫃,快遞員可以送貨上門;沒有售貨機,底商有小超市;沒有垃圾回收,樓下有收廢品的……然而當小區停車位緊缺數年之久,卻沒有“智能”產品能夠提出方案,這也成為智能產品的痛點所在。

與此同時,智能設備如何盈利,保證運營良好,不成為社區垃圾,亦有疑問。無論是智能售貨、門禁,還是智能停車、垃圾回收,仔細觀察相關企業之發言就能發現--各類產品往往大談市場前景,鮮提盈利模式--這與前幾年火爆市場,如今卻糾紛頻發的“共享科技”,多少有幾分相似。

“從小區物業管理的角度,只要小區有地方,放更多的設備可以方便居民,場租費也能為業主帶來一定收入。但從目前的智能設備現狀看,很多東西未必成熟,今後的運營成本很高,能否長期持續還要打問號。”社區事務專家路軍港表示,對於技術尚未成熟,後期維保成本較高的智能設備,引入社區時應予以鑑別。

路軍港介紹,智能設備入駐小區,大致分為兩種形式。一種由相關企業租用小區公共空間,設備產權歸企業所有,維保也由企業負責。此類設備能否長期運營,主要依靠企業的經營狀況。而對於智能門禁等設備而言,往往採用企業運營數年後,移交小區物業維保的形式:“具體還要看合同上怎麼寫。”

“智能設備也未必都是鐵櫃子,軟件能不能也智能化?”溪城家園居民汪先生建議,智能硬件之外,智能軟件也可以解決許多小區居民的切實需求。例如可以開放評論的物業管理平臺,居民可以將需求通過網絡提交,並提供諸如“點評”、“反饋”一類的功能,“如果全市小區物業點評全聯網,就能對物業的服務質量起到督促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