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授建議,40歲以下職工按工資比例交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你怎麼看?

用戶65969511


這條建議再一次證明了,在我們國家,有很多專家空有頭銜,實際是多麼地無知和無良。

生育與否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

生還是不生,生一個還是生十個,這都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只能由個人的意願去決定,任何通過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干預甚至強制限制這項權利的做法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所以無論是過去的計劃生育,還是現在專家提倡的生育基金,本質上都是對個人生育權利的粗暴干涉。當然,這些政策和想法的確在特定的國情下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但如果國民最基本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我們努力建設又是圖個什麼呢?

你可以制訂政策和導向,去鼓勵,但不能直接或者變相強制。


對女性的不尊重

女性是什麼?生育的機器嗎?你說不生就不生,你說生就生,你說生幾個就生幾個,我就問問這子宮到底是不是個人的器官?

現在女性就業就充滿了歧視,這樣逼著生二胎,我就問問,哪個企業還敢招女員工?隔兩年就休一次產假。咱們國家的女性沒那福分,各個都可以全職在家,一樣要出來找工作掙錢,這政策一出,還讓人家怎麼找工作?


別沒事就盯著我們口袋裡的錢

無論這個提議打著怎樣的旗號,站在怎樣的高度,本質就是一條:不生二胎就罰款。有人會說不生將來也會還給你啊,如果你這麼想,請你把每月的收入轉給我,我承諾,幾十年後,你退休了,我再還給你。

我們是比原來富裕了一些,但這錢不是風颳來的啊,那是我們辛苦付出的回報,也是國家高速發展國民應該享有的紅利,憑什麼你一句話,就每個月要扣掉一些?


這點錢不夠看

養一個孩子要多少錢?就這點基金,奶粉錢都不夠。

你說可以減少開銷,養得糙一些啊,不用喝進口奶粉,不用上私立幼兒園,不用買學區房,不用報興趣班,不用出國...奇怪了,我們多花錢,多辛苦,多生一個,到頭來非但沒有任何好處,還讓孩子獲得的各種資源減少,降檔了,專家你告訴我,作為父母圖啥?


愛陪娃的熊叔


實際上太多人很激動,是沒有注意到:劉志彪的這個提案中,設立育基金屬於中期措施,所謂中期,也就是5-15年以後的事,並非要現在就要徵收。

很多人沒看完全文,發現要扣工資就開始罵了,但其實這一點只佔全文的10%不到,讓我們看看其他95%部分他講了什麼。


我們一起來理一理。看看他全文說了啥。


在他的方案中,促進生育的政策分為:短期措施,中期措施,長期措施。


短期措施(3-5年):全面放開生育,重建國家公共托幼體系,幼兒園可能要納入義務教育範圍,小學會增加在校時間,減輕父母們的負擔。


中期措施(5-15年):用生育基金來補貼生育多的家庭,同時延長產假時間,建立育兒假制度,給二孩家庭提供住房補貼等等。


長期措施是(15-30年):對二孩家庭減稅,給相關企業減稅,發育兒津貼等等。(等於是讓政府從國防辦公經費中省出錢來,真金白銀的補貼老百姓)


如果他提上面這些,估計這新聞出來,老百姓會誇他是個好專家。


但問題是,凡是政策都是有成本的,越是好政策,成本越大,所以真正的專家提出政策,還要說明成本是何而來?


關於實行這些政策的錢從哪裡來?劉教授提到三點:


第一:原來計劃生育徵收的罰款,書面點叫“社會撫養費”,2012年時據說有1300億元,這是第一筆。


第二:社會撫養費用完了以後,就該老百姓出錢,從工資里扣一部分做為生育基金存起來,給生育多的家庭補貼。不夠的再由國家拿錢。


第三:等到老百姓的生育基金也不夠了, 就需要國家真金白銀的從其他國防,外交等經費中抽出錢來,補貼生育。


說到底,鼓勵生育的政策開支是:先用過去的計生罰款----然後由老百姓交的生育基金----最後是政府兜底。



所以大家看出來了,實際上大家不滿意的就是:“這麼好的政策,可憑啥要盯著我的工資拿錢?”





有些朋友可能會疑問:為何一定要鼓勵生育呢?就讓人口減少不好麼?反正人工智能這麼發達了。


沒錯,實際上人口減少,隨之出現的勞動力減少問題並不是大問題,可以用技術進步來彌補。


真正的問題,是因為人口減少,而導致的消費不足問題。

大家都工作過,都明白,很多行業要發展,一個前提是市場不斷擴大,反過來如果說市場在萎縮,那麼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


比如日本,日本“少子化”帶來最大問題是,很多產業的需求不足,就連聞名世界的漫畫產業和遊戲產業,其實也在萎縮。實際上日本的經濟增長陷入停滯,和少子化關係很大。


例如動漫產業,日本動漫的主要觀眾群體(14歲以下的人群)數量從1980年到2005年就減少了1000萬人,而且預計在此後的20年內還將減少大約65萬人。



很多人說,日本這麼多年停滯,人民生活也很好啊!


但問題是日本在1990年後經濟停滯時已經是發達國家,1985年日本的人均GDP排名在世界16位,超過了英法德等傳統發達國家。


但由於經濟停滯,實際上名次也在下降2017年日本的排名滑落到25名,英法德又跑到日本前面去了,目前日本只是憑藉經濟規模大掩蓋著差距。按目前的趨勢,再過10年在人均GDP方面,日本很可能會被韓國趕上。



姑且不提日本,大家有沒想過,在10年到15年後,中國如果因為少子化經濟慢慢陷入停滯會怎麼樣?實際上在劉教授文章的開頭,已經隱晦的講了未來的處境。

國家統計局今年初公佈,2017年中國大陸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比上一年減少了63萬,顯示全面二孩政策導致的出生人口高峰很可能已經過去。這一觀點從目前各地衛計委披露的人口出生情況中得到驗證:2018年上半年的新生兒人數同比下降了約15%-20%。這意味著,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還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更糟的是,按照2010年的普查數據,未來十年內我國的生育旺盛期婦女將減少約40%。在未來二三年內,隨著我國第三次人口高峰期的育齡婦女逐漸退出育齡期,以及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導致的生育堆積效應釋放結束,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必然面臨斷崖式下跌。“少子化”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提高生育率應成為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面臨的新任務。


10-15年後,中國的人均GDP大約在15000-20000美元之間,可能距離發達國家的門檻還差一點。


要是在這個時候因為“少子化”而經濟增長慢慢停滯,那麼中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成為發達國家的機會,從手中慢慢溜走。


我和大家一樣,不希望發生這種事。





那也有人問了,我明白你說的話了,人口少子化會帶來經濟增長的慢慢停滯,那麼難道除了搞生育鼓勵,我們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我說:沒錯!除了生育基金,我們還有別的選項!!!


第一選項:學歐洲模式---引進移民。


很多人大概不清楚,中國是世界上引進外國移民最少的國家,不但比歐洲少,甚至比日本,印度還少。


這意味著,即使我們只是引入外國移民到世界平均水平,即引入2000萬外國移民。就可以很大量的解決”少子化“問題。




實際上就連一貫不願意接受外國移民的日本,近年來政策也有所鬆動。。。日本人最後還是走了這條路。


但不可否認,接受移民,會導致大量的社會問題,大多數中國人還沒做好準備和幾千萬不同民族人接觸的準備。






第二選項:降低房價


實際上有很多研究已經證明,房價的高低和生育率有很大關係,基本上是房價越高的地區,生育願望越低,上海的本地人口負增長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



但降低東部沿海地區房價,放寬土地限制,放手讓很多城市擴張,修建更多的房屋--------會導致地方土地財政制度解體,地方上搞地鐵等資金變得緊張,地方債務問題凸顯。。。。


而且由於東部地區土地已經飽和,讓城市自然擴大,會帶來耕地減少,糧食自給率下降的問題。我們的18億畝紅線制度很可能要改動。






最終辦法是什麼?


我真不知道,我估計今天中國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問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恐怕不能光是某些專家或者領導一個人拍板,它需要全社會,全國人民一起老動腦筋,想辦法,最後再一起承擔責任吧!


閉家鎖的紅楓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經過長時間的戰爭,以至於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人口數量並不可觀,再加上戰後不論經濟還是城市建設都是百廢待興,需要更多的人口來建設城市,所以那個年代國家鼓勵生育,一時間人口數量猛烈增長。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國家又出臺了計劃生育政策,來限制人口增長。


隨著時間的車輪不斷的前進,計劃生育政策也慢慢呈現出很多弊端,現在人口老齡化,國家放開二胎政策,並且鼓勵生育。為了推進二胎政策就有經濟學教授建議,40歲以下職工按工資比例交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此建議一出,立馬迎來眾多人議論,那麼下面發表下筆者看法。


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有它的侷限性,制定的政策只適合當時所處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不斷的改變,根據我國不同時期制定不同的生育政策,這是合理的。目前全球各個國家都有不同老齡化程度,也出臺了不同的政策。這位經濟學教授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推動更多人生二胎,而且大家認真去閱讀這位經濟學教授原文會發現,他所提的建議不是現在就強制執行的,而是分三個階段,逐步推動的,所以還是有一定可取之處。


但是決勝網認為,現在很多人經濟壓力過大,很多家庭養一個孩子,經濟上都有點捉襟見肘。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多是獨生子女,需要贍養四位老人,一個孩子,再加上夫妻二人,也就是一對夫妻需要養活7個人,現階段夫妻雙方經濟收入來說,大多數人還是承擔不起再養一個孩子。


除此之外,誰帶孩子問題,也是困擾很多家庭的問題。


決勝網


教授們,不食人間煙火啊。


還好這這是教授的建議,希望千萬不要被採納,因為生育基金換一種說法,就是罰款——即不生二胎的罰款,這樣的建議,顯然是很荒謬的,之前是生二胎罰,現在不生要罰。罰款就能解決問題?這是太過簡單的思維模式。


下圖為劉志彪教授


孔方兄還仔細看了這篇文章,發現教授們天真到了哪種程度,他們說:


考慮到我國
社會撫養費已經徵收了30年,存量資金應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理論上可以支撐一兩年內對二孩家庭的生育補貼。可考慮將存量撫養費資金用於充實生育基金,或作為生育基金的初始資金。


社會撫養費(即超生罰款),這些資金從來都是去向不明的,哪裡還有所謂的結餘,哪裡還可能作為生育基金的初始資金。


無論是個稅改革,還是企業的降稅減費,國家的目標都是儘量降低居民和企業的負擔,以激發社會活力,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而這兩位教授卻反其道而行之,繼續鼓勵給企業、個人增加負擔,這顯然是違背了大的方向。大家本來負擔就已經很重了,求求這些教授不要再盯著工薪階層的錢包了。


從西方國家的經驗來看,其實對丁克家丁、單身人士徵收“單身稅”並不能促進生育。只有把教育、住房、養老、醫藥和食品安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解決了,或許才對生育有促進作用。否則只是紙上談兵。尤其對這些教授來說,他們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了,反正生育基金又不會落到他們頭上,反倒是他們想生二胎的時候還可以從基金裡面拿到錢。不觸動他們的利益,他們自然什麼都敢說。


最後說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據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的介紹,劉志彪教授“所撰寫的諮詢報告,獲得過中央和省部領導肯定性批示20多次。”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鼓勵生育沒有錯,但不要綁架!更不要以人民的名義!

生育基金,說的好聽點叫做社會財富,說得難聽點,就是罰款。動不動就罰款的人,不僅是腦子懶,而且人品有問題,為什麼,且看我細細說來。

各位專家完全沒有搞清楚狀況啊!

人口持續減少,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低的危害我認為根本不需要提,為什麼?因為不是人們不想生,而是生不起,不敢生,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好嗎。

不是人們不想生,而是生不起,不敢生,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好嗎!

房價漲得沒邊沒際,在新加坡,普通的工薪家庭用3-5年工資就可以買一套普通房子,在中國,普通家庭買套房的壓力有多大,年輕人的壓力有多大。幼兒園、課外輔導、醫療,養孩子的壓力讓很多人不敢生。你看人家張藝謀導演,有的是錢,隨便生,超生髮多少也付得起,普通家庭可以嗎?可以嗎?

以前多生罰,以後不生也罰,孩子你養嗎?

人們生孩子意願並沒有專家想象的那麼低,丁克家庭只是一小部分,人性的變化是緩慢的,而生活的壓力是不得不考慮的。

改變生育低下問題應該從房價、社會福利、醫療改革、教育制度上去入手,這些做好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動不動就以為罰款有用的,拿人錢,不幹人事的專家,我真想文明地罵你兩句。


傅一聲


真的不知道這些冠之以博士生導師的教授們腦子裡都想些什麼,有這種無聊的想法,不如回家帶自個家的孩子。

不錯,未來是會遇到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會出現人口結構不合理問題,也可能會在一定階段出現勞動力短缺問題。就算這些問題都存在,就應當用不生便罰的方式逼迫年輕人生孩子嗎?

我們要問的是,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生得起嗎?以為用一點生育基金補助,年輕人就願意生了,就能夠在生下後養得活了。太異想天開了。別忘了,我國依然是具有近14億人口的超級人口大國,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很多,真的沒有必要再象剛剛解放時那樣鼓勵年輕人多生孩子,鼓勵年輕人當多生孩子的先進媽媽、先進爸爸。該不該生,能不能生,要不要生,權力應當交給年輕人自己,而不是別人。政策上可能對生二胎的有些照顧,但決不能以這種近乎霸道和無理的方式對待年輕人。年輕人本來就過得很艱苦,很不容易,再在政策上給他們上一道緊箍咒,只要有一點兒良心,就會於心不忍。

經濟學教授,對現實經濟問題的研究,一定要充分考慮現實,而不能想當然。人口問題,決不能再犯已經犯過的錯誤。如果再回到原來的錯誤道路上,那麼,可能就沒有改正的能力了,甚至沒有改正的機會。奉勸這些經濟學教授,把眼下向下看一些,別死盯著理論和書本,說一些無聊而無知的話。


譚浩俊


劉志彪和張曄兩位教授,提出建立生育基金的觀點,怎麼看像從現如今學校實施績效工資那個模式套出來的呢,稍微有所改變的是建立個人生育基金帳戶。績效工資大家恐怕都非常熟悉,結果是拿那麼多老師的績效工資湊成一個大盤子,然後供一些人去揮霍,最後剩下的再返還給教師本人。

再說劉張二位提出的這生育基金觀點,假如人家就不生二胎,且又沒有法律強制,強行扣除人家的工資直接進入個人生育基金帳戶,直到退休時讓取,這簡直太讓人感覺到可笑了,這和住房公積金有何倆樣?只要不用於貸款買房,不用於住房維修等事宜,最後這錢只能等到退休時取出來。如果真要是這樣的話,一個人的工資有多少是沉睡在個人帳戶裡,並且給的還是活期利率?

越想越感覺劉張兩位教授腦子進水了,如果想關心民生問題,不妨去走進民間貼近大眾,好好調研一下嘛,看看你們的觀點是否能獲得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否則,閉門造車在那瞎折騰,真是害人不淺呢。有很多東西就是一些睜眼瞎學者提出來的,然後稀裡糊塗地真應用於實踐了,最後招致罵聲一片。

生育二胎,從傳統生育觀來看,只要降低生育和養育成本,讓廣大家庭無壓力無負擔,才可能變為自覺行為,但是從目前大形勢來看,根本不具備普遍生二胎的條件。畢竟生存是大事,生計都成為負擔時,誰敢生,誰願生?因此,二胎生育破冰之點,就在於國家給生育家庭補貼多少錢,給多少政策優惠,才能確保生二胎無憂,才是根本大事。


韓國成老師


這是一個關係現在和末來40歲以下廣大年青人的敏感問題!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痛,一個不知人間疾苦的破叫獸又在大放不負責任的大話!

生孩子是家庭的事,也是國家的亊。個人拿多少?國家拿多少?生孩子可嗎?養孩子可用嗎?抱孩子呢?將來全部歸個人嗎?半路傷亡,離婚又怎辦?能繼承嗎?在那一拍腦袋就發言,天真的可以了!

生孩子國家應拿出專項基金才對,補助,鼓歷年青人!

生孩子是件大事,年青夫婦,結婚,買房,買車。本來已不甚重負,還要在他們在微薄的工資中抽血能行得通嗎?於心何忍,不知道這位叫獸是怎麼想出來的?

不要企圖在年青人的身上再拔毛了!本來他們就怕生,生不起,更養不起!創造條,想辦法,出主意,能夠使他們想生,能生,生了能養得起那才是好主義!

生孩子是家庭的肀,也是國家的亊,說的多好啊!我們企望著有利於生育的好政策早日出臺!

這位叫獸不要喝著茶,撫摸著肚皮在那盡出騷主義了!像狼一樣總窺視著別的錢包!



大亨永德


或許我們今天的許多問題,不能埋沒了這些專家的所謂“功勞”。這樣一些的奇葩建議,如果只是個人的譁眾取寵,也只是留下他們個人的恥辱而已。

但是如果用於建言獻策,那麼危害大矣。

第一,生育基金之所以引發輿情洶洶,可見建議之荒唐到了何種地步?根本的問題在於過度侵犯了公民的私權利。

正如有的文章所說,人們似乎只剩下交配與交稅。這就過度侵犯了人們的生育權、財產權。

這也提醒我們,今天的社會,不能過度干預人們的私權利,應該給老百姓更多寬鬆自由的環境,不要與民爭利。

第二,解決生育問題,不能再用利益強制思維。

過來超生要罰款,現在不生要收錢,總是脫不了一個利益的強制。

我們需要弄懂,現在為什麼一些年輕人不願意生二孩?除了高房價的拖累之外,當然有一個觀念的問題,這個觀念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改變的,是受現實環境所影響的。

第三,關於專家的建言發言等問題需要進行規範引導。

比如是不是為了譁眾取寵,比如是不是為了炒作營銷,比如是不是為了某種不當的利益?

一個專家學者,當然要有自己的觀點,但是不能為了迎合某些觀點而製造聳人的觀點,甚至是極不符合實際的觀點。


碧翰烽


憑藉一篇提倡建立生育基金制度的文章,劉某和張某二人,一舉搶佔了這兩天的頭條,也成功地刷新了人們對專家的新認識。

你要問我怎麼看,我只能說不敢看。

長江學者,知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本是該醉心學術,燃燒自己,照亮世界的人。可是,高居廟堂之上劉、張二人,卻在用自己手中的筆,笑盈盈地關心著育齡母女的肚子,也著實令人感動:

“生育險”為何物?按照文章的說法,就是四十歲以下的職工,要按比例繳納一部分工資,作為生育基金,準確的講,叫做生育二胎的基金。如果在育齡期間不生育二胎,那麼只能退休時再取出,如果在育齡期間生育二胎,則享受自己通過“繳費”換來的“福利”。

兩位專家的文章一出,也著實累壞了廣大網友,畢竟,大夏天的,一邊生氣,一邊聲討,也挺不容易的。

在私下交流中,有不少學友覺得,此劉、張二人確實不乏藉機鑽營的目的,自己的建議引發了重視,或許就又多了一筆研究經費;而即便效果不理想,在頂級報刊上發表一篇文章,也能算自己本年度的工作量。

當然,令二人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下子成了網紅學者。面對全國各地網友鋪天蓋地的聲討,此時劉、張二人可以吹著空調悠然地暗中炫耀:汪峰的頭條,被我們輕而易舉地奪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