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覺得朋友圈已經接近死亡?

吉他齋


微信已經“幼兒園”畢業,該上“小學”了,可反過來講,朋友圈卻過了它最新鮮最“好玩”的年歲。當然,微信作為企鵝國王的親兒子,在巨頭生態體系的庇護和雨露滋潤下尚且還不到“談死”的時候,而朋友圈也只是漸漸淪為了一個所謂的“圈”罷了。

朋友圈剛剛問世的時候,不少人還是為之有些小小的激動,畢竟QQ已經太老了,諸多用戶都在期待更好玩的產品出現,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橫空出世。騰訊的產品能力有目共睹,儘管有不少也並非從0到1的創造,但它的本土化卻是做得非常到位和迅速

隨著微信通訊錄在社交關係中的急速擴張,越來越多的淺社交關係在私人微信中蔓延開,不知不覺得原本以熟人社交為核心得朋友圈放眼望去已經看不到多少“老鐵”。

另外,微信已經累積10億用戶,社交流量的天花板似乎也是可以看得到了。無論對於微信還是附著其中的朋友圈都慢慢進入了增長瓶頸期,他們亟需尋找新的痛點再次激發廣大用戶的好奇心與使用新產品新功能的衝動。最近,羅永浩在微博獨家代言的“子彈短信”剛好掐住了微信某一“痛處”,即長期發展所形成的“冗餘”和“低效率”。子彈短信的“迸發”也從側面反映了微信尚存的問題以及在當前社交領域微信一家獨大的背景下潛藏的部分細分受眾和市場。

但是,您覺得微信會在多長時間之內跟進“子彈短信”的功能呢?一個產品被騰訊盯上是幸運的但也是不幸的。


尋找中國創客


從2011年1月21日上線至今,朋友圈已經陪伴我們七年了,目前我們對於朋友圈的態度就是“七年之癢”。

甚至很多人幾年前就不痛不癢了,直接關閉了“朋友圈”,而我也屬於那種萬年不更朋友圈的隊伍中的一員,距離上條消息是去年十二月份。

那有個問題了,QQ空間從2005年6月6日上線到現在已經13年了,為什麼還在呢?而且它們的後臺都是同一個,大樹底下好乘涼嘛,那麼朋友圈是不是可以繼續這樣存活下去?

QQ和微信最大的區別就在於:QQ的老友多,年份久,而微信裡都是些工作上的和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等平時都聊不上天的人。基本上每次能聊得也就那麼些個。微信的看點都擠在朋友圈了。

所以讓大家徹底討厭微信的一點就是:微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微商滿天卷地而來。打廣告就打廣告吧,你還刷屏,還時不時地就發消息給我。

這樣的直接屏蔽就好了,但是最悲傷的是自己的親戚,好友,工作夥伴也加入了進來。還通知你給她點贊,評論加轉發……

本來朋友圈是朋友之間分享好物的,卻拿來炫富了;本來是分享幸福的,卻曬娃過頭。

對此我們是無力吐槽的,所以只能改變自己,不刷朋友圈。

畢竟,凡事都得有個度,我們也沒有辦法阻止微信好友們不去發那些信息,就算屏蔽了,以後新加的人,還是可能會發相似的信息,讓朋友圈都成了各式各樣“低俗”,質量不好,用力過猛的東西。

反正我現在朋友圈基本無聊才刷一刷,其他時間都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鎂客網


答案裡說了很多,因為微商氾濫,因為朋友總是發曬娃,曬幸福,秀恩愛的照片而導致朋友圈質量下降,用戶打開朋友圈意願也隨之下降。

但拋去這些客觀因素來說,用戶因為審美疲勞,主動打開朋友圈意願下降這種主觀因素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微信10億用戶,整體流量天花板已經差不多觸到了。在中國的人口基數上,微信能有這個用戶數,已經十分厲害,十足驚喜了。

但是也已經進入了用戶增長瓶頸。新用戶沒法增多,老用戶活躍意願不強烈。直播、短視頻等娛樂平臺分流嚴重。微信也在利用公眾號、小程序等構建更豐富的社交場景,留住平臺用戶。

在整體用戶活躍意願不強的大背景下,微信朋友圈不活躍也是正常。這就是事物的發展規律。


但要說朋友圈已死,還為時尚早。微信作為強社交關係鏈,仍然是網民離不開的社交平臺。並且,強關係鏈帶來的信任感,讓微信朋友圈的商業價值十分之高。朋友圈推廣目前被各大品牌青睞,它能根據大數據分地區,分性別,分興趣給目標客戶推薦廣告。並且能看到微信好友給廣告點贊,也能增加用戶對廣告品牌的信任感。


所以,微信朋友圈沒那麼容易死,只是用戶流失在所難免。大浪淘沙後,會洗掉一些用戶,也會有微信朋友圈的忠實用戶,巴不得一天發一百條朋友圈,挨個點贊。

微信朋友圈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且再難複製往日輝煌,但這並不妨礙它的穩健發展。畢竟微信生態已經十分完美,並且還在不斷完善中。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已經聽到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說到,現在幾乎不太關注朋友圈,已經沒有什麼動態可以看了,這似乎確實是朋友圈現在的一個現狀,但是大家還是會忍不住去刷一下朋友圈,及時並沒有太多關於身邊朋友的動態更新,但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因為你在早晚高峰的地鐵中仍然會看到無數的男男女女在不時的看一下微信朋友圈。為什麼會出現朋友圈已亡這種說法呢?可能現在活躍在朋友圈的動態有關,不得不承認大家好像只有特別重大的事項的情況下,才會想到更新朋友圈,日常的朋友圈中活躍的無非就是幾種人:一是大家最熟悉的微商,每天在你的朋友圈中最為活躍,而且你也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學朋友投入了微商的行列之中,這也算是一種生活狀態的展現吧;二是喜歡曬自拍的同學,不管什麼樣的心情抒發或者什麼樣的時間的情況下,你總能看到他的自拍,這也是在朋友圈中活躍的一群人,發生狀態分享生活狀態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總是自拍似乎又缺乏新意,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沒什麼欣賞的感覺;三是轉發或是朋友圈各種立flag之人,這種朋友圈往往並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因為在微博、今日頭條我們同樣能獲取相應的諮詢,除了上述幾種大家覺得營養性並不大的朋友圈之外,還是有著很多人在朋友圈中在分享者自己的生活,身邊關注的朋友也可以通過朋友圈沒有問候,但可以互相瞭解動態。大家確實對於朋友圈沒有了最初的熱情,但是朋友圈依然成為我們想讓去分享生活的一個最重要的平臺。


鉛筆道


朋友圈並沒有死,只是它的定位慢慢變了

很久很久以前,微信還不是全民應用,那時候能發語音消息還很“潮”,用微信的大多是喜歡新鮮事物的年輕人。這時候微信更像是一款年輕人喜歡的小眾應用,微信好友更多的是同齡人,沒有父母沒有領導同事,這時發朋友圈沒有什麼顧慮,年輕人可以在朋友圈盡情的放飛自我,所以這時候每個人發朋友圈的頻率是很高的

很久以前,隨著微信的用戶漸漸變多,微信不再是年親人的專屬,而是慢慢的變成了熟人社交,微信的好友大部分都是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這時候發朋友圈就會有所顧慮,現實生活中不能說的話在微信上也不太好說,而且如果你父母或領導加了你,你發朋友圈肯定會更加小心翼翼,甚至直接屏蔽掉他們。你加了老闆就不會肆無忌憚的吐槽工上的事情,你加了父母就不能隨心所欲的感慨感情上的事情。這種情況下,發朋友圈的頻率肯定變少了

現在,微信已經是一款全民應用了。微信好友不僅僅是親人朋友,還有工作上認識的人,隔壁小區買同樣車的鄰居,樓下早餐店的老闆,飯局上見過一面的陌生人。

現在微信上的人際關係越來越貼近你現實中的生活,朋友圈越來越迴歸你真事生活。你在現實中過得開心嗎?如果你現實中感覺有很多無奈不能表達自我,那麼朋友圈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這時的朋友圈已經是人間百態了,現實中的顧慮會平移到朋友圈中,所以發朋友圈的頻率也就越來越小了


熱心網友劉富貴


從微信這個強大的社交工具出現以後,微信相關的功能也開始豐富起來,朋友圈就是其中一個逆天的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表文字、圖片和視頻,同時可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基於龐大的用戶體系,已經發展成為最流行的社交形態。

從2012年朋友圈上線以來,刷朋友圈已成為日常,在其剛剛興起的時候,分享的內容大都還是生活片段,比如旅遊照片、生活趣聞。公眾號出現後,也開始有了很多資訊和觀點。

在生活工作中,朋友圈也具有一定的價值,熟人之間可以相互瞭解彼此的生活狀態,可以添加陌生人通過朋友圈而變成熟人,從一些人分享的信息中來獲取有價值的東西。

這是朋友圈最初的功能,都比較單純,沒有太多繁雜無用的東西出現

當更多功能出現以後,微店、微商等功能的加入,朋友圈開始成為一些人進行盈利的工具,將朋友圈作為一個賣貨的廣告平臺,肆意發佈廣告,來霸佔朋友圈,再加上信息冗餘,無價值信息也佔據了一定的朋友圈空間,信息和諮詢的價值降低,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另外一點,由於加入的人員越來越多,工作生活開始在其中交叉,導致很多人的朋友圈公私不分,礙於微信好友裡有熟人朋友、不太熟的人、同事和領導的面子,而不再願意發朋友圈。

朋友圈提供價值的流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慎用朋友圈功能,雖然也有分組、朋友圈可看時間的限制、屏蔽等功能,但是還是無法回到當初的狀態。

其實大家也很明白,朋友圈不是死亡不死亡的問題,而是關於朋友圈的煩惱,根源還是在於微信已經不再是熟人社交工具了,維繫一個很大的社交圈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所以從某些方面來說,人們會更加有針對性的發一些東西,對於朋友圈的使用頻率可能也會隨之降低。當然,對於有些朋友圈重度使用者來說,日常刷屏還會繼續,不喜歡的可以屏蔽之,沒必要礙於面子而亂了自己的工作生活。


王長勝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沒有,我覺得朋友圈沒有以前熱,但是依然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朋友圈剛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很喜歡發朋友圈的。

因為那個時候朋友圈剛剛興起,大家都覺得比較新奇。而且,人類總是希望自己得到關注的,所以很多新奇的事情都發朋友圈的。

但是,人始終要長大的啊。長大之後,工作又忙了,新鮮的事情自然會接觸更少,發朋友自然不多。同時,很多事情已經見過了,也不新鮮了,也沒有動力發朋友圈。

還有,成熟之後,害怕別人關注自己。因為低調也是一種本事,別人時時刻刻關注你,你才擔心。還是少發朋友圈更好。

同時,成長的不止你一個,還有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成熟了,他們和你一樣發朋友圈不多了。那麼朋友圈的內容也自然不多了。

內容平臺的成長

朋友圈本質上是一個內容平臺,不過這一個平臺是你的朋友用來分享生活的點滴而已。雖然跟其他平臺的內容不一樣,但是依然是一個展示內容的平臺。

不過爭搶大家的閱讀時間的閱讀平臺太多了:各種閱讀的APP、瀏覽器的新聞網頁、還有抖音、快手等視頻APP。朋友圈的時間自然會被分食,大家關注朋友圈自然會少。

但是,朋友圈還是不會死的。因為微信在生活中的作用太重要了,相當於基礎設施了。朋友圈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只要微信活著,朋友圈都不會死去,但是沒有以前那麼熱了。


太平洋電腦網


呵呵,貌似沒幾個人說啊,那就我來說兩句吧。騰訊公司當然是一個偉大的公司,他們對顧客的心理揣摩得比誰都厲害,不然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經典的產品。

但是任何偉大的公司,總有著營銷思路的盲點,朋友圈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創意,但是被玩壞了。

因為騰訊對於“發佈朋友圈消息”的用戶心理揣摩得很準,但是對於朋友圈的受眾的心思,卻沒有深入的研究。現在的朋友圈剩下一些啥呢?最大群體就是以下兩個:

第一令人討厭的是各種得瑟刷屏,吃個自助餐的,做了一個菜的,在外面旅遊照了一張像的,哎呀呀,都是一大堆這樣的玩意。

第二令人生厭的是各種廣告和變相廣告刷屏,面膜啦,艾灸啦,減肥茶啦,這些具有很大忽悠成分的玩意大行其道。

究其原因還是騰訊公司的營銷思路問題:

雖然他們設計了“屏蔽某人”的朋友圈消息,但是根本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誰也不會一天到晚去甄別一個個帳號,然後再一個個處理 ,這樣太浪費精力與時間了,於是很多人乾脆“我不看那玩意”總可以吧。

如果騰訊想救活朋友圈,只有一個辦法:

當有人準備發佈朋友圈消息的時候,去一個個選擇朋友接受吧。厭麻煩就不要發,發了就應該花一點心思和精力,只有讓那些傳播垃圾的人懂的“沒那麼容易”的時候,朋友圈自然而然就恢復了它的價值。

老龔說勢,不違心說假話。


老龔說勢


我覺得朋友圈確實接近死亡了!世事有輪迴,如今朋友圈要走QQ空間的老路了!



拿我來說,2013年左右開始玩微信的,之後幾個月才發現朋友圈這個功能,隨後,朋友圈成為喜好舞文弄墨的我的舞臺,每天基本都要發好幾條動態,那時候,玩朋友圈的熱情和現在玩頭條基本是一樣一樣的!

但是,好景不長,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微信朋友圈變味了,之前流行轉發各種雞湯,這些公眾號文章不怎麼霸屏,還可以忍受。後來,越來越過分了,逐漸成為各種生意人的舞臺。

做微商的,賣保險的,拉投票的,幫忙砍價的,賣房的,還有水滴籌輕鬆籌,你下臺來我登場,輪番上陣,朋友圈徹底被他們霸屏了。剛開始屏蔽了一些人的朋友圈,但是發現這樣的人層出不窮,總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屏蔽了!

現在我不願意發朋友圈還有一個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態變了,越來越不願意在熟悉的人面前展示自己。還有,朋友圈不少是自己的領導,同事,玩朋友圈得小心翼翼的,免得人家多心。比如你上班時間玩玩自拍,曬曬心情,被領導看見了,會不會讓他覺得你不務正業呢?

正因為如此,所以朋友圈我現在越來越疏遠,每天雖然有時間就看看,但沒有以前那麼狂熱了。我上次發朋友圈還是4月1日,快一週沒發了,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其實和頭條,微博這樣的面對陌生人的算法推薦相比,朋友圈的劣勢顯而易見。在熟悉的圈子裡展示自己是柄雙刃劍,雖然滿足了自己的顯示欲,卻有了洩露隱私的不安全感。

展望將來,我認為朋友圈最終會淪為和QQ空間一樣狀態,不溫不火,不死不活的。還是看好頭條,世界很大,我很小,是頭條讓我們有機會在天南海北的人面前展示自己!


李中東


接近不接近死亡還不敢說,不過有一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朋友圈已經不像它剛剛出現的時候那麼熱鬧了。很多人都已經慢慢地不再在朋友圈裡曬自己的心情了,包括照片錄像和圖文。而朋友圈還是那個朋友圈,甚至隨著微信版本的提高,朋友圈的功能還更強大更完善了呢!究竟是什麼使然?所為者何?


問題不是在技術層面的,問題出現在使用者的心理上。朋友圈是微信的一個功能,而微信相對來說是封閉的,只有互相加了好友才能互相看到。也就是說互相的交流空間,限於“朋友”的範圍內。好處是信息不外洩,與陌生人無關。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那就是任何信息都只在熟人圈子裡流轉,任何一條信息都代表著你認識的一個具體的人的喜怒哀樂和行為習慣日常舉止甚至情緒狀態。

這固然在一些時候可以增進互相之間的瞭解,並進而增進友誼,但是還有很多時候是暴露自己並不太願意公開的隱私的。比如你發了對於花草的好愛,領導看到了會不會覺著你不務正業;比如你發了對某一些事情的看法,可能會立刻形成不同觀點的朋友的反感;還比如某國入境要查一下你五年之內的朋友圈言論……

微信和微信朋友圈對個人隱私的這種展示性,正是其逐漸被很多人棄用的一個最主要的癥結。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適度也許還好,一旦過度就會出現問題。而適度的這個度,不單單是數量,而更是內容的指向。把握不好,就很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也許反而是頭條這樣,敞開式地指向不特定的廣大讀者的狀態,才更符合信息傳播的自然狀態。這可能也是頭條越來越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