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德國犯的最嚴重的四個錯誤是什麼?

邪惡女女-LL


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過多次戰略方面和戰術層面的錯誤,這與最高統帥希特勒的獨裁統治很有關係,他是一個天才與魔鬼的混合體,所謂天才總有異想天開,所謂魔鬼則是容易忘乎所以。對於四大錯誤這個問題,相信更多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個人看法,四個足以致命的標誌性錯誤羅列如下。



一,敦刻爾克1940。

不管最後是哪種原因促使希特勒下達了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所導致的後果都是災難性的。因為這30萬英國遠征軍是其本土陸軍的精華,一旦被殲,用丘吉爾的話說“我們就得用童子軍抵抗納粹的入侵了”。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英倫三島當時沒有具備戰鬥力的“軍級”陸軍是不爭的事實,而這30萬戰鬥經驗豐富的陸軍安全撤回後,補充完新兵就可以成為百萬大軍。

如果沒有這30萬人,在德軍著手“海獅計劃”時英國人將嚴重底氣不足,就算海空軍能支持一陣子,對付德軍四面八方的登陸也非常危險,很難說英國是否會真的求和,那希特勒可就不需要兩線作戰了。



二,莫斯科1941。

基輔固然是重要的,能合圍殲滅60多萬蘇聯紅軍無疑也是巨大勝利,但希特勒終究喪失了攻取莫斯科的最佳時間,使朱可夫有時間重新佈防和調集援軍。“重新佈防”這四個字很重要,當時的正面蘇軍已有驚慌失措之虞,再多的部隊也架不住德軍裝甲集團的衝擊,而希特勒恰恰給了蘇軍這一喘息之機。

莫斯科的重要性不僅是作為首都的政治意義,而是因為它乃蘇聯東西部、南北向的交通樞紐,一旦被德軍攻陷,蘇軍各個戰區將處於各自為戰的局面,難以形成有效的抵抗體系,就算斯大林不致因此投降,局面也將困難許多。況且,莫斯科淪陷也很可能促使日本參戰,這是日軍大本營觀望的重要條件之一。



三,華盛頓1941。

這年12月初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隨即對日宣戰,但是在對德宣戰這一問題上,羅斯福政府還得不到廣泛的支持,他還只能通過《租借法案》明裡暗裡給英國提供物資援助和護航,但是一不能直接出兵北非,二不方便給蘇聯軍援。結果是希特勒過於高估日本的力量,搶先對美國宣戰,羅斯福求之不得。

美軍以巨大的物資優勢登陸北非戰場,把德國非洲軍團幾乎全部的25萬人在突尼斯俘虜,隆美爾溜回德國。美國人的飛機、坦克、糧食和汽油,對蘇聯紅軍的補充意義非常巨大,1942年的蘇軍還是比較困難的,雪中送炭的不是美國人,而是輕率宣戰的希特勒。原本,延緩美國參戰應該是能拖延一天算一天的,哪怕拖上半年,對德軍都至為有利。

大洋彼岸,美國高層“充滿熱忱和信心地等待希特勒這一決定”,實在夠冷的幽默。而戰爭的多米諾骨牌一旦倒下來,就是連鎖反應,從突尼斯到斯大林格勒到諾曼底,都開始有美國人的身影。



四,總動員1943。

這還是希特勒盲目虛榮心造成的問題,東線德軍的質量遠高於蘇軍,短板就是兵力不足,以及武器裝備和彈藥的供應不太給力,但希特勒為了維持德國國內的所謂“安定繁榮”,遲遲不肯將國家整體轉入總動員狀態,一直拖到了戰爭主動權已經易手的1943年,為時已晚。

什麼概念呢?在美英空軍的持續轟炸下,德國軍備部長斯佩爾領導的軍工生產,1943年各類指標卻創下歷史新高。如果希特勒早一點進行總體戰,將大批婦女塞進工廠,再將大批產業工人解放出來推向戰場,德國軍隊或許在1942年就能取得對蘇決定性勝利。而希特勒的口號是,讓德國婦女出去工作是恥辱的。

豈不知蘇聯早就這麼幹了,美國後來也有大批婦女進入軍工廠,戰爭不是遊戲,希特勒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度度狼gg


個人以為: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強的參謀和士兵,就每次具體戰役的戰術層面分析德軍的軍事行動可謂天衣無縫,遺憾的是德國缺乏對戰爭的總體戰略規劃最終導致其在二戰中失敗的結局。就整個二戰進程來看:德國犯下了很多戰略錯誤,其中最嚴重的四個如下:

交友不慎——德國就疆域、人口來說充其量算一箇中等大小的國家,但靠著德意志民族與生俱來的嚴謹性格愣是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但放眼世界德國是難以和美國、蘇聯這樣龐大的國家持久抗衡的,即使是已經在走下坡路的大英帝國憑藉其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其實也掌握著比德國豐富得多的戰爭資源,加之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可謂四戰之地——敵人可以從任一方向攻入德國。所以德國要想參與國際爭霸必須尋找盟友,憑一己之力難免陷入被人圍毆的窘境。可德國給自己找的盟友實在不敢恭維:意大利純粹就是一個累贅,基本上一直在作死;日本倒是有不俗的戰鬥力,可惜狂妄自大到主動去招惹美國,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越級指揮——元首希特勒雖然是一個戰爭狂魔,但不得不承認他能從一個維也納街頭的流浪漢搖身一變成為第三帝國元首並發動一場世界大戰必有其過人之處。嚴格意義上希特勒是一個很會包裝自己很會作秀的人物,他善於運用政治宣傳策略奪取政權,是一個極其精明的政治家,至於在軍事領域也不能說他完全一無是處,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還遠遠談不上優秀。可就是這位精明的政治家兼合格的軍事家卻十分喜歡坐在辦公室越級指揮前線戰鬥,在敦刻爾克戰役中就因為他的錯誤指揮使英軍得以保存有生力量撤回本土繼續抵抗。

兩線作戰——德國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對德國相當不利的。對德國而言最佳選擇莫過於安撫住西線的美、英、法,全力以赴戰勝蘇聯,然後再回師出兵西線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安撫蘇聯,抓緊時間以閃電戰模式解決西線戰役,至於遠隔大洋的美國最好別去招惹為好。可德國偏偏就是在尚未解決英國問題的情況下貿然出兵蘇聯,又在珍珠港事件後和日本保持步調一致對美宣戰。

忽視後勤——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士兵和參謀,但由此同時他們幾乎擁有全世界最糟糕的後勤補給系統。在東線和蘇聯的戰爭中甚至在俄羅斯的冬季到來之前德軍就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原因是德軍糟糕的後勤補給根本無法及時把糧食、被服、彈藥、藥品補充給第一線的士兵,有的德軍士兵連蘇軍的影子都沒見著就在行軍過程中掉隊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處理英國問題猶豫不決,滿足於將英國趕出歐洲大陸,沒有下決心進攻佔領或主動求和,僅選擇用空軍轟炸英國和用潛艇封鎖英國,陷入了打海空消耗戰泥潭,為美國提供了登陸歐洲的理由和跳板平臺。

德軍拿下法國後,實施了拿下英國的“海獅登陸作戰”計劃,但希特勒聽信空軍元帥戈林的說法,僅靠空襲就可以降伏英國,結果在大不列顛空戰中騎虎難下,沒下登陸作戰的決心,轉為調頭大規模進攻蘇聯,為奄奄一息的英國留下喘息機會;後來雖然德國用潛艇部隊封鎖大西洋航道,擊沉數支數艘北美支撐英國的後勤運輸船隊,但英國挺過來了,為反攻倒算留下伏筆。

希特勒滿足於“當地主”,勵志向東方拓展生存空間,用劍為梨攫取可耕種的土地;但他沒有下決心解決歐洲“後院”英國作亂問題,最後陷入東西兩面作戰困境。顯示他思維的侷限和落後性。

二、與日本結盟得不償失,可以說日本幫了倒忙;日本在亞洲燒殺搶掠作惡多端,給軸心國打上“邪惡”烙印,這點,連德國人也感到蒙羞,可見德國人拉貝在日軍南京大屠殺時,他的表現和他記錄的《拉貝日記》;德國進攻蘇聯,日本不盡盟友義務“西進”夾擊,讓斯大林將遠東部隊調往莫斯科救火頂住了德軍。而日本為自己“南下”不惜與美國兵戎相見,希特勒出於遵守盟友義務被迫向主動向美國宣戰,把美軍堂而皇之“請到了歐洲”,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三、進攻蘇聯不直取首都莫斯科,讓蘇聯政權躲過最大危機。德國“巴巴羅莎”閃擊蘇聯計劃中,分東中西三路殺進蘇聯,中路由古德里安率領的裝甲突擊軍群劍指莫斯科,當勢如破竹全力推進時,希特勒卻下令他們右轉,協助南路突擊軍群進攻基輔,當中、南路集團軍合圍殲滅了蘇聯西南方面軍65萬部隊後,中路集團軍再回頭進攻莫斯科時,已失去戰機。朱可夫已組織完成莫斯科防禦體系,而且天寒地凍、道路泥濘結冰,已使德裝甲部隊無法動彈。

四、在敦刻爾克放走35萬英法軍隊。法國淪陷,英國軍隊攜帶潰散法軍被迫逃向英國。受阻於英吉利海峽,被德軍三面包圍於敦刻爾克攤頭陣地。當德軍坦克部隊蜂擁而至將囊中取物時,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進攻待命。僅派空軍轟炸為他們送行,讓這群困獸乘船逃回了英國,成為後來反攻復辟法國的主力軍。

這個命令至今令人費解,主要有三種說法;日耳曼人承認英國人也很優秀,不願意屠殺他們,這相當牽強附會,希特勒從來不是仁君;希特勒希望以此感化英國,讓他們心悅誠服與德國求和,雖這是一廂情願,但有可能;又是戈林的餿主意,陸軍已出夠彩頭,應罷手,這次該輪到空軍。


諶人


作為法西斯主角的二戰納粹德國,曾以瘋狂的閃電戰方式滅亡波蘭,佔領法國,攻入蘇聯心臟,瞬間讓全世界驚恐萬分。然而,在全世界反法斯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這近乎無敵的納粹法西斯最終走向了滅亡。

那麼,以近乎無敵姿態出現的納粹德軍為什麼最終落得滅亡的下場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莫過於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抗爭,但除此之外,也有納粹德國自己犯了重達錯誤的原因。今天小編就盤點一下德軍在二戰中所犯的六個重大錯誤。

巴爾幹戰役的失誤

因為巴爾幹戰役,德軍耽誤了五週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而讓蘇軍有了準備,德軍從此陷入了與蘇聯人民的汪洋戰爭之中。

希特勒太過看重土地

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這也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災難遠比它得到的要深重得多。



敦刻爾克放走30萬英軍

希特勒在敦刻爾克追擊行動中放走三十萬無路可走的英軍的原因,至今仍是軍事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謎。希特勒的這無厘頭的命令,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鬥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或許他在事後也後悔不已吧。

保密工作嚴重失誤

德軍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捱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

西線戰場開闢的過晚

西線戰場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闢,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若希特勒將這些被保留的兵力調到蘇聯前線,或許德國人早已佔領了莫斯科。

愚蠢的誤判盟軍的登陸地點

德軍統帥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的致命機會,從而讓盟軍開始了全線的大反攻,最終加速了德軍自己的滅亡。

納粹德軍同時群挑歐洲大國,失敗或許是早已註定,但自己所犯下的這些錯誤卻加速了自己的滅亡,或許正應了“多行不義必自斃”那句話吧。


新貴州


本著馬後炮的精神,“靜Yes”來分析下德國犯下的諸多錯誤,不止四個!

1、敦刻爾克放走35萬英法聯軍

二戰中的法軍表現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從一戰後法國就開始了對德國的防禦,結果法國拋開同盟國比利時盧森堡,在法德邊境修築了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並宣稱可以抵擋德軍的猛烈進攻。而當希特勒繞道比利時,出現在法國後方時,馬奇諾防線瞬間崩潰,而且步步緊逼的德軍很快將英法聯軍圍堵在敦刻爾克。

此時35萬多人的英法聯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如果德軍迅速收網,這幫殘兵敗將連狗急跳牆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此時的希特勒卻下令德軍停止進攻,給了英法聯軍撤回英國的寶貴時間。後人分析這是希特勒想要藉此和英國媾和。此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因為很快德國就和英國展開了3個多月的不列顛之戰。

2、放過英國進攻蘇聯

德國對英國的進攻,凸顯了德國在海軍和空軍方面的嚴重不足,希特勒寄希望於用空軍徹底讓英國屈服,結果丘吉爾反手就是一個空襲柏林。海獅計劃最終在3個多月的交戰後落下帷幕,希特勒損失超過800架飛機,但仍然搞不定英國。

而此時的希特勒選擇了一個妥協的計劃,即在法國海岸修建大西洋堡壘,來防範英國的進攻,然後數百萬德軍調往東線,大舉進攻蘇聯。

進攻蘇聯讓英國從瀕死邊緣活了過來,通過美國的租借方案,英國獲得了大量的援助。更可怕的是,英國還大舉援助蘇聯,使得蘇聯在德國的猛烈打擊下最終挺了過來。

3、幫助意大利導致歐洲戰場兵力空虛

意大利作為德國的盟友,充分發揮了豬隊友的角色。本來佔據利比亞的意大利想要進攻埃及,藉以控制蘇伊士運河,但是遭到了駐埃及的英軍的猛烈阻擊,失敗的意大利只好請求希特勒的援助,於是希特勒將隆美爾派往北非戰場。

隆美爾被稱為沙漠之狐,戰術指揮非常出色,但是隆美爾的戰略眼光相當差勁,希特勒的設想是讓隆美爾穩住北非戰局,因為德意聯軍在北非的兵力遠遠少於英法聯軍,拖住英法聯軍就相當於減輕了歐洲戰場的壓力。

但是隆美爾打得太起勁了,剛到非洲就以少勝多,連戰連捷,勢頭非常猛烈。接連敗績的英國只好加大對埃及的防禦,對埃及大量增兵,結果再阿拉曼成功擊敗隆美爾。眼看兵敗如山倒,希特勒只好抽調東線部隊南下增援北非戰場,導致進攻蘇聯的軍隊力量被削弱。

4、幫助意大利進攻巴爾幹推遲了進攻蘇聯的時間

很多人說希特勒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希特勒太急迫地進攻蘇聯。但是我們要知道,此時的蘇聯已經在東線磨刀霍霍,你不打他,他也會主動打你,所以希特勒消滅蘇聯的思路是沒錯的。

錯的是進攻的時間。

1941年3月,意大利進攻希臘,想要在巴爾幹半島有所作為,結果被希臘打得滿地找牙。不得已,希特勒再次出手幫忙,大軍東下迅速搞定希臘,但是這讓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大大推遲。

可以想見,如果希特勒在3月進攻蘇聯,那麼蘇聯面對的境況將更加糟糕,能不能抵抗德國的入侵真的是個未知數。

在後期,希特勒和德國高層犯下的錯誤還有很多,比如諾曼底登陸時到底是殲敵於灘頭還是放進來打,結果希特勒左右為難最終在西線迅速潰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讀史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靜夜史


戰略上胃口太大佔領地沒有充分消化。英國沒投降就打蘇俄使自己處於兩線作戰。攻打蘇俄時沒有以大量消滅有生力量為笫一目標經常變更前進目標失去幾次能輕而易舉的取勝戰役。希特勒在困難時不聽他人言獨斷專行許多高級指揮被開除損失大量的德國兵力。另外換失的人員裝背得不到充分做補充。


夢幻成真36


1.放跑敦刻爾克30萬英法聯軍,2.哈爾科夫戰役後分兵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3.在那種世界大戰德國竟然沒有全國總動員!4.不列顛空戰德國空軍是有能力擊潰英國空軍的,但是因為元首隨心所欲的指揮,轉而報復性空襲倫敦,痛失勝利的機會!!


小提莫隊長


一:武器裝備的發展缺乏戰略眼光

二:忽視後勤

三:敦刻爾克放跑三十萬英國遠征軍

四:低估蘇聯

1.武器裝備的發展缺乏戰略眼光:

1940年的海獅計劃,德國轟炸英國本土的行動中德國空軍損失嚴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德國戰鬥機因為航程太短無法為轟炸機提供有效的護航。

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德國陸軍發現他們在面對蘇軍的T-34,KV-1,KV-2等新一代坦克時缺乏攻擊手段,往往必須呼叫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摧毀這些坦克。

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應該貼合國家戰略,而不是說想怎麼造就怎麼造。從這個角度看甚至可以說德國都缺乏一個清晰的國家戰略。

德國軍備生產就像下餃子一樣,很多公司設計出不同的武器裝備,大量的裝備型號明顯提高了補給需求。1943年的時候,美國陸航有18種飛機,而德國空軍呢?50種不同型號的作戰飛機。一架B-17G轟炸機只有一種自衛機槍:即M2勃朗寧。而德國的HE-111上則有3種機槍。

2.忽視後勤

在德國,高層軍官普遍看不起那些技術人員。比如軍銜相同的技術軍官的待遇相比作戰軍官要低一級。

比如德軍軍需官守則中有這樣一句話:所有補給部門的軍官和士官必須懂得“後勤補給永遠是戰術和戰鬥決策部門的附屬”,且後勤部門絕不能成為決策部門的包袱。

而對面的英國皇家空軍戰時規章手冊中則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戰術,戰鬥決策必須要考慮到後勤和補給的情況。

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敦刻爾克放跑了三十萬英國遠征軍。

這一點不多說,大家都知道。結果就是有了後來的大反攻。

4.低估蘇聯:

1941年5月,德軍總參謀部認為:一旦與蘇聯開戰,在開戰的第一年,蘇聯能動員40-60個陸軍師,2000架戰鬥機,4000輛坦克,10000門火炮。

而實際上,在1941年6月到1942年6月,蘇聯動員了660個師,20000架戰鬥機,15000輛坦克,50000門火炮。

這種對蘇聯的低估直到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仍然存在。

以上種種都說明了一點:德國人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而不是說是因為在戰場上的一系列失利造成的。


白虎堂


4)向美國宣戰

首先,我來說明一下為什麼這是最不重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對美國在二戰中所起的作用言過其實了。接下來的三點我會解釋為什麼即便沒有美國的幫助,英國和蘇聯也能贏得這場戰爭。對不起嘍,傷了美國同胞的心,不過事實如此。

現在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其實是德國對美國宣戰,而不是美國對德國宣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議院和國會只同意對日本宣戰,他們並不贊成加入對德戰爭,這讓羅斯福很惱火。

當然,希特勒做出了向美國宣戰的“明智之舉”,特麼的為什麼不呢。這意味著德國不得不面對在英國持續不斷的進攻中幾近崩潰的西非戰線。最具破壞性的是,由於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重兵增援,使得英國能夠將軍隊從印度調往歐洲。而希特勒最不願看到的一件事就是盟軍在歐洲開闢的各條戰線上增兵。

3)在冬天入侵俄羅斯

這簡直傻爆了好嘛,人們怎麼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前車之鑑呢。波蘭人試過、匈牙利人試過、條頓騎士團試過、連拿破崙也試過,每次都是鎩羽而歸。我還以為希特勒能夠吸取教訓呢。當你對俄羅斯的環境沒有做好充足準備的時候,不要妄想入侵它。

而希特勒卻通過攻擊俄羅斯,開闢了一條新戰線,進一步拉長了作戰區域。這意味著德國要在東部戰線對抗蘇聯,在西歐(現在的英國)戰線、地中海、北非和西非戰線對抗大英帝國。希特勒同時在多個地方展開戰鬥,而其中一條戰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天知道那個白痴在想什麼。

2)聽從忠於黨國的人的意見,而不是那些專業將領的意見。

很多領導人的失敗皆源於此,他們總是愛聽那些贊成自己的人的意見,而不是那些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的人的意見。希特勒常常忽視那些久經沙場的將軍們的經驗和專業建議,反而更喜歡那些堅持納粹黨思想高於一切的屬下。

像隆美爾這樣的職業軍人,甚至是像斯坦納這樣的黨衛軍軍官,經常被忽視,而像希姆萊那樣的納粹狂熱分子卻如魚得水。舉個例子,在諾曼底登陸那天,希特勒在這些人的建議下,拒絕了隆美爾調動儲備裝甲師的請求。如果配備了這些裝甲師,德軍完全有可能擊退盟軍登陸。

希特勒的問題也許就像斯大林,後者因為害怕那些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將軍推翻自己的政權而處決了很多人。在戰爭期間,很多普魯士人的軍事傳統被丟得一乾二淨,因為希特勒根本沒把這些將領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當回事。

1)停止了對英國皇家空軍的攻擊,轉而攻擊民用目標

在盟軍從敦刻爾克撤退以後,希特勒多次試圖與英國和平共處,他從來沒想過在這場戰爭中和英國一決雌雄,反而一直希望可以成為盟友(就像一戰時的凱撒那樣)。可是,儘管有哈利法克斯勳爵的遊說,但丘吉爾上任以後是絕不會容許這種事發生的。

因此,當希特勒決定開始入侵英國的計劃時,他發現最主要的障礙就是英國皇家空軍。依我之見,這個計劃簡直糟透了。如果是我入侵英國,尤其是發動海軍入侵,我最擔心的應該是皇家海軍。但是,我們都知道,希特勒並沒那麼聰明啊。為了消除英國皇家空軍的威脅,他開始對英國機場狂轟亂炸。

然而,德國低估了雷達在對空戰中的作用,低估了噴火戰鬥機和颶風戰鬥機的性能,也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的技術。最重要的是,他們居然認為轟炸英國是個好主意,這實在太蠢了。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並不會讓英國人民轉而尋求和平,反而只會堅定他們義無反顧投入戰鬥的決心。


義薄雲間


德國最大的錯誤,當然是政治基礎的錯誤。當小鬍子的納粹黨選擇清洗衝鋒隊而倒向容克的那一天起,就決定了他的必然失敗。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清洗衝鋒隊之前,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也就是納粹,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左的政黨。比起軟弱而喜歡走上層路線的德共,它才是真正的深入群眾和發動群眾。然而希特勒以及其戰友,最終選擇了走民族主義的極右路線,而放棄了極左路線世界革命大聯合的戰略,也就是說,他們決定和容克以及大資本家合流了。

這個根本路線的確立,導致了後面所有的戰略外交錯誤: 納粹為什麼要發動二戰,希特勒為什麼不停在1939年,這樣他就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因為納粹的路線決定了,他們是停不下來的。希特勒之前收買民心,搞的那一套都是有代價的,其實是變相的凱恩斯政策。德國經濟的好轉,付出的代價是大量的借款以及軍工業的急劇膨脹。不打世界大戰,希特勒一樣沒錢還,軍事工業產能浪費,擴充的軍隊白白浪費財富,他停不下來的,之前美好日子的幻覺,是透支的。納粹的政策,就是大量投資于軍工業,然後用軍隊和大炮,通過侵略外國來“生產利潤”。

1.納粹之所以犯了遲遲沒有進入總動員體制的錯誤?因為它們的路線決定了。搶奪外國,保證本國人的生活水平,這是納粹的國策。違背這個國策,不需要蘇聯人和盟軍,納粹的位置就不穩了。所以一直到後來逼到沒辦法,才開始進入總體戰。

2. 納粹為什麼一定要打蘇聯,為什麼德國入侵蘇聯之後不採取一些懷柔政策,道理還是一樣的,因為納粹的政治路線根本,就是剝削其他國家,尤其是他們看不起的斯拉夫人。既然已經是明目張膽的把斯拉夫人作為奴隸,你還怎麼指望什麼懷柔政策。

3. 為什麼納粹德國的經濟體效率非常低,整合的水平非常差。還是由於最開始的政治路線問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選擇了和容克以及資本家妥協,所以納粹的經濟體系整合程度是比較糟糕的。雖然仗著先發,有一些科技優勢,但是開打沒有兩年,這些科技優勢就逐漸消失了。而且納粹極端的種族政策,逼走了大量的其他民族的科學家,最典型的就是愛因斯坦這批人了。

4. 納粹德國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的直接戰略,也是兩面開戰的自取滅亡的戰略。而沒有選擇從北非到中東到中亞的間接戰略。這大概是唯一一個和納粹總路線沒啥關係的戰略錯誤吧,也是納粹德國唯一的生機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