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東院士:讓科技創新護航「一帶一路」

古絲綢之路連通亞洲、歐洲和非洲,孕育和繁榮了多個偉大的人類文明,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帶動了沿線經濟文化的崛起與發展。

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週年之際,我們欣慰地看到,絲路沿線國家一個個工程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具有規模大、週期長、範圍廣、變化多、環境複雜等一系列特徵,同時面臨著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數字鴻溝、城市擴展、人口密集、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缺乏等一系列挑戰。

“一帶一路”區域擁有全球65%以上的人口,包括北京、開羅、莫斯科、馬尼拉、伊斯坦布爾等18個人口超過一千萬的特大城市群。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如何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一項關鍵挑戰。

“一帶一路”區域具有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多樣的生態系統,包括了高亞洲的積雪、冰川和凍土,俄羅斯的森林和草原,蒙古的沙漠等眾多類型。

生態環境脆弱性問題突出,眾多絲路沿海地區正遭受海平面上升、過度捕撈和汙染帶來的影響,中亞地區鹹海的水量在過去50年裡減少了近90%。

“一帶一路”區域還有不少瀕危世界遺產地正在遭受城市無序擴張、森林砍伐、過度開採等威脅,例如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烏茲別克斯坦的沙赫利蘇伯茲歷史中心、所羅門群島東倫內爾島上的珊瑚環礁等。

“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多屬農業國,農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有4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其社會經濟發展受糧食供應波動的影響很大。

自然災害則是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的另一個威脅因素。全球約有85%的重大地震、海嘯、颱風、洪水和乾旱災害發生在絲路區域。

1995年至2014年間,全球遭受災害損失最嚴重的10個國家中,有7個位於“一帶一路”地區。

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一帶一路”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將會加速消失,絲路建設面臨的風險有加劇的可能。

科學、技術和創新是應對上述問題與挑戰的強大武器。

比如用科學的理念認知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用天地一體化的觀測來分析宏觀格局與發展潛力問題,用重大基礎設施的集成信息服務管理決策問題,以開放訪問的方式使科學家、決策者和公眾用戶及時掌握“一帶一路”的歷史變化、發展過程和趨勢等。

當然,在“一帶一路”實施科技創新尚面臨一系列障礙,比如一些決策者和科學家及從業者對科技創新的潛力認識不足;絲路沿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數字鴻溝;國家間、領域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和溝通機制;大量寶貴的科學數據沉寂在大學、政府機構的資料庫裡而難以發揮作用等。

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5月指出:“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

足見科技創新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

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石,科技創新是“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銳器,科技創新的程度決定著“一帶一路”成功的高度。

應該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對“一帶一路”發展的支撐,使“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樹立科技創新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重視對空間科技、納米科技、量子科技、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當代高科技手段的作用和能力的宣傳,讓決策者、企業界、科技界等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和創新對建設“一帶一路”的促進作用,讓“一帶一路”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具體來說,建設重大基礎設施以保證數據的獲取與更新、權威彙集與高效處理,實現對重要科技數據的長期保存和管理,建立大型、可共享、多功能的開放平臺,保障數據的收集、存儲、維護、管理、分析等,實現科學分析和集成應用能力。

促進數據共享和互通互用能力。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數據的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均衡,而數據開放共享是保障各國民眾共同受益的基礎。要提高“一帶一路”國家數據的互通互用能力,達到只要有終端和互聯網,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享受到大數據提供的多樣性服務的目標。

發起“科技絲路”國際大科學計劃。

把“一帶一路”區域作為一個整體,使沿線國家在適應氣候和環境變化、減輕災害風險、科學管理水資源、提高農業和糧食安全、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城市和基礎設施、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發展和管理海洋及海岸帶等方面充分合作,支撐“一帶一路”發展。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

開展雙邊或多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與聯合國機構、國際科技組織與國際科學計劃的協作,汲取與分享更多的智慧資源;共同發起聯合研究計劃,共建聯合實驗室,建立科技聯盟,成立國際卓越中心等,與有關國家和地區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5年前,“一帶一路”揚帆啟航,開啟未來;5年來,“一帶一路”乘風破浪,成果豐碩;在新的征程中,“一帶一路”將駛向浩瀚的大洋,而科技創新肩負著光榮的護航使命。

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一帶一路”這艘歷史的巨輪駛得更穩、更遠、更長。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報》 (2018-09-04 第1版 要聞)

郭华东院士:让科技创新护航“一带一路”
郭华东院士:让科技创新护航“一带一路”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