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是否應該給孩子上興趣班?

今年8月份,連續把3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大學的陳美齡,在上海書展籤售會上說:

“小孩子的起跑點是父母的腦袋。”“興趣班的孩子都在同樣的起跑線,是贏不了的,最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

多麼令人羨慕的家庭,三顆苗子都是名校的。陳美齡的回答,讓很多家長反省著自己的家庭教育。

9月2日,鄭州一家長借錢給孩子上補習班,但五年級兒子不願上補習班離家出走,媽媽氣得大哭。

是孩子的錯,還是媽媽的錯?

孩子行為不當,問題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每一對父母都不能忽視。

《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前段時間表哥一家過來走親戚,我讓3歲的兒子帶著7歲的牛牛去房間玩玩具。

沒一會兒,兒子的哭著跑出來,指著手臂上一圈紅色牙印。兒子說和牛牛玩積木的時候被咬了,沒有發生任何衝突。

表嫂清淡的解釋牛牛有咬人的習慣,表哥攤在客廳的沙發上刷手機,全程一隻“小聾蝦”。

牛牛剛開始還有些害怕,偷偷瞄表哥,看到表哥沉浸在手機裡,竟然數落起我兒子“哭啥哭?”然後飈出一堆髒話,聽得我目瞪口呆,這語氣和記憶中舅媽的語氣一樣。

舅媽有說髒話的習慣,沒想到被牛牛學了十層。也許是牛牛說的話太耳熟,表哥終於過來了,眼睛一瞪“皮又癢癢了?”一家子全程沒有一句道歉。

兒子的手臂在幾個小時之後青紫了一大塊,這下口真夠狠的。兒子說,以後不跟牛哥哥玩。我說好,我們離他遠點。

孩子犯錯時,媽媽直接說是習慣,爸爸不聞不問或者直接打罵。這樣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將來怎麼辦?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紅塵囂囂不如偏安一廟”,5歲男孩沒有戶口、姓名、固定居所,被母親帶到終南山“修行”,為寺廟搬磚為生,日掙40元。

孩子媽媽說因感覺塵世困擾,遂帶著孩子修行。警方說她心智正常,無權干涉其監護行為。

這樣的家庭教育,難道還指望20年後,兒子做搬磚這樣的底層行業,能安穩的養活自己?

約翰·佈雷蕭《家庭會傷人》這本書中,許許多多的經驗讓人相信家真的會傷人。

父母光陪伴是不夠的,要教他們辨是非,明事理,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家庭是我們一生的起點和夢鄉,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

《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孩子不是生來就聰明的,是家庭環境讓他們變聰明的。

1995年,在一項著名的經典研究中,人類發展學家 Hart 和Risley 追蹤了42戶有孩子的家庭。從孩子9個月大開始跟蹤,觀察了2年半,記錄這些家庭的對話。

他們發現,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在3歲時聽到的詞彙比貧困家庭的兒童多3千萬個。

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懂得更多,也更傾向於與孩子交談不同的話題,濃郁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知道得更多。

後續研究指出,多聽了3千萬個詞彙的孩子,9歲時的成績會更好,終身受益。

父母懂得多,可以提高庭教育的質量,從而更好的影響孩子。

《媽媽是超人3 》霍思燕帶兒子嗯哼去電臺錄節目前,與兒子練習繞口令的溫情畫面,讓我感觸很深。有幾個媽媽能張口繞口令的?

霍思燕流利的說了“四是四,十是十”和“花鳳凰粉鳳凰,粉紅鳳凰花鳳凰”兩段繞口令,嗯哼炫耀自己會說“肥化肥,中化肥”。雖然嗯哼大王的發音讓媽媽瞪大眼睛,但確實有一堆“化肥”冒出來,說明嗯哼以前聽過。

後來霍思燕還教嗯哼含水說繞口令,嗯哼在玩樂中練習發音,不斷收到媽媽的表揚。

如果霍思燕自己都不會繞口令,怎麼陪伴孩子練習發音呢?

父母不斷學習,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礎。

田亮的女兒森碟進入國際雙語學校後,媽媽葉一茜為了給森碟做榜樣,開始自學英語。她說:“如果連自己都學不好,那還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

葉一茜工作一有空,就會拿起英語書背單詞,糾正發音。這讓森碟覺得,學習英語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而且有媽媽的陪伴,也會讓她覺得並不孤單。

連續把3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大學的陳美齡說“小孩子的起跑點是取決於父母的腦袋。”

父母在家裡要把這些基本的能力要教給孩子的,比如“頭腦力,集中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力,創造力,好學,自學,博學……”

現在網上有很多機會,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們要尋找多一點機會鍛鍊自己,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提高庭教育的質量。

《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開學第一課》:孩子的教育就這幾年,這件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綜藝節目《開學第一課》提出:孩子的教育時效性太短,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

好多父母找俞敏洪求助:“俞老師,我把我所有的錢都捐給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變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

但俞敏洪常常對他們說:“現在你們說這個已經太晚了,因為孩子是從一出生開始到18歲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18歲以前做完。”

俞敏洪談家庭教育時強調,“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

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上海48歲海歸碩士宅家中十年,八十多歲的丁阿婆試圖通過法律手段逼兒子去工作。兒子卻將自己遭遇的種種不幸都推到了母親的身上。

丁阿婆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兒子怎麼辦?深感懊悔“我教育不對,樣樣自己包辦”,對著鏡頭懺悔“我有罪,我要向法院,向法官請罪”。

我們父母做的一些事情,會對孩子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帶來重大影響。

另外丁阿婆還有兩個孩子,但都對丁阿婆偏袒大兒子的做法不滿意,不願意贍養患上尿毒症母親。

心理學博士劉廣明評論,小朋友從小成長的時候,家庭裡面的父母,教養的理念,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交互模式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溺愛,應該有一個教育導向,生活要有規則,有關愛,給孩子激勵,讓孩子自信的成長。

中國有句古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我們要早點重視我們的家庭教育,早點調整教育孩子的方針,夯實孩子美好未來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