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假醫」系誤傳,但關於非公醫療發展問題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美年“假醫”系誤傳,但關於非公醫療發展問題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有這樣一個說法:每發生一次謠言傳播,似乎都是對大眾進行一次智商稅非定向徵收。

白居易曾在詩中寫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自古也流傳著“流言止於智者”的說法。可如今看來,更多的還是“三人成虎”,個別人的“以偏概全”,讓很多人“聽風就是雨”。即便後來闢謠了,可正如那則耳熟能詳的故事所說:釘子釘進木樁裡,就算拔出來,釘痕也不會消失。謠言帶給當事人的傷害難以磨平。

近日,作為行業龍頭的美年健康亦遭遇了謠言的集中攻擊。這為國內剛剛起步的大健康產業帶來傷害的同時,也為目前行業發展方向帶來更多的思考。

美年“假醫”系誤傳 謠言消費公眾情緒

在互聯網的世界裡,信息傳遞的效率實現大幅度的提升,但這也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製造和散佈謠言的契機,大量謠言充斥網絡。

近日,有關美年“假醫”的謠言在網上快速傳播,使得美年深受困擾。然而

經監管部門調查,美年廣州機構證照和醫生資質齊全,不存在此前網傳“假醫生”,這些醫生都是有資質的“真醫生”,只是當前醫生多點執業推行較難,備案流程存在瑕疵。

清者自清,監管部門的調查證實了“假醫”是謠言。但正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這期間美年的聲譽遭受巨大了損失,接下來還要花費不少周折為這莫須有的謠言進行闢謠。同時,這些謠言對非公預防醫學行業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對於廣大網民來說,在謠言面前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很是關鍵。

風波後行業向何處去?醫生多點執業落實難

風波過後,關於非公預防醫學行業的發展情況卻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細細思考。

事實上,就比如一般的零售企業,產品的品類和品質是用戶考慮的關鍵要素,在醫療健康領域,醫生的資質和水平同樣也是平臺的信任背書,是讓用戶放心的關鍵所在,這恰恰也是非公醫療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

非公預防醫學行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到逐步壯大,一方面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另一方面則得益於非公預防醫學從業者們的堅持和努力,發展速度足以令人稱道。從規模上看,美年健康目前是國內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體檢機構。

然而,與此同時,非公預防醫學行業也普遍面臨著發展的難題。一言以蔽之,就是現有體制和法規滯後於整體行業的發展需求,數量激增的非公體檢機構與平臺現有的醫生資源不相匹配。

有謠言說,非公體檢機構使用公立醫院淘汰的體檢設備。區域非公體檢小品牌不敢保證,但是對於像美年這樣的全國大型連鎖企業,怎麼可能?相反,從設備硬件方面來看,相較而言,非公體檢機構正在形成一定的優勢。以美年為例,在器械方面,一直都使用最高精尖的智能黑科技體檢產品,所有體檢分院全部引入國際最高端專業體檢設備,率先使用膠囊胃鏡等國際領先的醫療科技產品,持續加大重量級創新產品投放力度,強化自身“硬實力”。

從醫生資源方面來看,整個非公體檢機構面臨著醫生多點執業難的問題。當下,優質醫生資源緊缺,“僧多粥少”,而醫生多點執業是解決用醫緊張的重要方式。因此,為了緩解醫療資源緊張,國家衛健委多次發文,推行執業醫師多點註冊,甚至多點電子備案,並鼓勵醫師到基層、邊遠地區、醫療資源稀缺地區和其他有需求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

令人遺憾的是,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數據顯示,全國200多萬醫生,註冊多點執業的醫生卻只有6.6萬名,遠遠無法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而且公立三甲醫院對醫生資源的管控比較嚴格,同時醫生多點執業的管等尚需要進一步明確,大批優秀醫師在多點執行程序和流程中倍顯無力。這也使得“求賢若渴”的很多非公預防醫學機構只能採取一些“權宜之計”。

顯然,未來該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行醫生多點執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非公預防醫學對我國醫療事業發展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儘早解決多點執業醫生備案問題儼然成為了當前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