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道路,"村村痛『』如此村民不買帳,專家給個說法?

農村這些年的變化都是有目共睹的,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的面貌,這些年國家也實施了許多的民生工程,為了方便農民,改善農民出行問題,以前農村各項基礎設施還不是很完善,道路還是以土路為主,晴天時塵土飛揚,雨天時坑坑窪窪都是積水,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更是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修路能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農村道路,

村修路本應是利國利民的工程,修路能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按說是一件好事農民也該高興的,可為何還是有很多農民對此愁眉苦臉的?村裡的老農說出了實情。在“村村通”修建完成後,沒兩年,村裡的一些主幹道就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沉陷,裂縫,翻漿,湧包,坑窪等情況,到後來路面的情況越來越糟糕,下完雨之後到處大坑小窪,有些路段的路面分離甚至出現了路基塌陷的現象,比公路改造以前的樣子更不忍直視,

農村道路,

農民們一語就指出明顯是質量不達標造成的。一些承包商為了加快進程,謀取私利,往往選擇偷工減料、最後變成了“豆腐渣工程”,一般農村四級公路的使用年限是6年,而偷工減料的結果往往是兩年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很多農村道路確實是修起來了,可是修路用的水泥標號不夠,導致道路的質量特別差,也就剛開始修起來的幾個月還比較不錯,但很快就會出現損壞。

農村道路,

本是一件造福一方百姓的好政策。但是由於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所以導致即使路修了,農民也不一定領情。因此,在修路時,地方政府一定要相關的管理措施落實好,實實在在幫助農民解決問題。大家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