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凌源梨園梨木蝨的防治

遼寧凌源梨園梨木蝨的防治

近幾年,由於氣溫偏高、氣候乾燥,梨木蝨呈高發態勢,危害嚴重。遼寧省凌源市現有梨樹4600餘公頃,就梨樹病蟲為害來說,梨木蝨已成為凌源市梨區的一種主要害蟲。為此,2011—2013年筆者在凌源市6個鄉鎮的12個果園加強了對梨木蝨的觀察,並對其防治方法進行總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為害情況

梨木蝨主要以成蟲、若蟲吸食芽、葉及嫩梢汁液,導致葉片發生褐色枯斑,嚴重時全葉變褐而引起早期落葉,新梢發育受阻,樹勢衰弱,果面煤汙,影響花芽分化和當年果樹的產量和質量。

2 形態特徵

梨木蝨分冬型和夏型2種。冬蟲體長3.0毫米,體褐色,有黑色斑紋。夏蟲體長略小,長2.6毫米左右。體色多為淡黃色,翅上無斑紋。卵長橢圓形,一端尖細,連接一根長細柄,一端鈍圓,有一刺狀突起,固定於植物表面。冬型成蟲早春產卵為黃色,夏型成蟲產卵為乳白色。若蟲扁圓形,第1代初孵化若蟲體色淡黃,複眼紅色,3齡後綠褐色,夏季各代初孵若蟲乳白色,稍大後變綠色。翅芽長圓形,淡黃色,突出在身體兩側。

遼寧凌源梨園梨木蝨的防治

3 發生規律

梨木蝨在凌源市每年發生3~4代,以成蟲在樹上裂縫處、剪鋸口、雜草、落葉及土縫中過冬。早春花芽萌動期成蟲開始出蜇活動,隨氣溫增高,活動性隨之增強。花芽膨大時產卵,卵主要產在短果枝葉痕處及葉腋間,為線狀排列。出現花蕾時,卵開始孵化,盛花末期是第1代若蟲孵化盛期。梨木蝨的第1代若蟲主要潛入芽的鱗片內或集中在花蕾基部和未展開的幼葉內為害。第2~3代若蟲主要在新梢、葉柄的葉腋處為害或隱於分泌物中,第3代若蟲是梨木蝨種群高發期。5月中下旬出現第1代成蟲,5月下旬為羽化高峰。以後各蟲態同時發生,世代重疊。第2代卵產於新梢葉柄、葉片中脈及葉綠鋸齒上。若蟲有群集性,多集中於葉片背面、葉叢密生的地方,大量分泌黏液,形成煤汙病。9月上旬出現越冬成蟲,陸續進入越冬部位。

4 防治措施

4.1 農業防治

早春和秋末清潔果園,將枯枝、落葉、雜草一併清除,集中銷燬。進行冬灌,刮除老翹皮,消滅大部分越冬成蟲,壓低越冬成蟲基數。

4.2 化學防治

(1)越冬成蟲出蜇盛期。在梨花芽膨大後露白期為越冬成蟲出蜇盛期,也是第1代卵出現初期。藥劑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2)梨樹盛花末期。在梨樹盛花末期,即80%~90%的鴨梨花脫落時為第1代若蟲孵化高峰期,且大部分未分泌黏液,是化學防治的第2個關鍵時期。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6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3)5—9月梨木蝨的防治。5月下旬第1代成蟲發生期噴藥,藥劑可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5000倍液+ 1.8%齊蟎素乳油4000倍液。如果前幾次防治效果不好或沒有進行防治,5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梨木蝨世代重疊、發生嚴重的時期。此時若蟲產生大量黏液,因此5月下旬至6月上旬梨木蝨黏液較多時,且並未嚴重為害葉片以前,噴施30%百磷3號乳油1200倍液+0.3%害立平,對防治有黏液的梨木蝨若蟲效果較好。梨木蝨發生嚴重的果園,果實採收後用藥,此時氣溫下降,越冬代成蟲比較集中,選用20%雙甲脒乳油1500倍液進行防治,可有效防治越冬代成蟲。

遼寧凌源梨園梨木蝨的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