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開放重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命運。

40年來,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這二者始終相伴而進,相輔相成。這正是改革開放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聚焦|改革開放重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

就開放來說,它不僅為改革提供了應遵循的方向和原則,而且使得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

在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變化中,意義最為深遠的莫過於改變了中國對全球化的態度和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正是在開放的影響、推動下,中國對待經濟全球化,由遊離其外到積極擁抱,由一般的參與者轉變為積極的推動者、引領者。


改革開放促使中國擁抱經濟全球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外開放的過程也就是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使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它“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從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的進程來看,“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源於進步與開放。自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凡有生命力的文明都是追求進步的,為此就要開放。她通過開放不斷學習、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從而使自己的根基更堅固、枝葉更茂盛。

如果將古代歐亞大陸及北非的諸文明同美洲的文明相對比,可以發現,地理大發現之前,歐亞非的文明一直存在著相互交流、融合的進程,與之相應,這些地區的生產力水平、文化水平及國家治理水平要高許多。對照之下,南美洲的印加帝國雖然幅員遼闊、存續數百年,但是由於缺少同其他文明的交流,連成熟的文字都沒有產生,人們交流信息除了口傳外,就是通過結繩記事。

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啟500多年來,其間雖遭遇不少挫折,比如兩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大危機、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對抗,但大趨勢是明顯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已經同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等進程交織在一起,相互促進。

聚焦|改革開放重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

對任何民族和國家來說,要想使自己不被開除,就必須跟上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步伐,而這也就意味著必須順應全球化大潮。當前出現的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只是一時的現象或逆流,算不上是大趨勢或潮流,並不意味著全球化的倒退,至多是使全球化進程受阻、放緩。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動力與本質是大不相同的。全球化雖然存在著問題,但卻符合人類進步的方向,有利於增進人類的福祉,尤其是它有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這些同盟軍,使之生命力更強。而反全球化雖然貌似公正,但卻與人類進步方向相背,特別是沒有現代化等力量的支持。

實際上,就是在反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的近些年,信息化、網絡化建設仍在突飛猛進,移動互聯網使地球每個角落發生的事情分秒間就傳到世界各地,世界已經成了“地球屋”。信息網絡化飛速發展,再加上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各國、各地區間的信息、資金、貨物、人員等要素的流動更加便捷、通暢,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度明顯提升。

聚焦|改革開放重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

改革開放之前,社會主義中國對西方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一直持否定、排斥態度。中國重返聯合國並同美國等西方大國改善關係後,並沒有在經濟上同它們所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相連接。當然,在冷戰對抗時期,全球化並不是國際社會關注的核心問題,西方主導的基於市場經濟的全球化進程與蘇聯主導的基於計劃經濟的“準全球化”進程並行且處於激烈博弈之中。

對外開放的開啟使得中國早於多數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擁抱基於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冷戰的結局表明,蘇聯主導的“準全球化”進程缺乏生命力,而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表明,擁抱經濟全球化是正確的抉擇。

聚焦|改革開放重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確立,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表明中國在擁抱全球化上已經告別曾經有過的“疑慮”和“忐忑”。

推動全球化健康發展是大國應負的責任


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了反全球化的挑戰。反全球化力量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全球化自身的問題;二是西方全球主義誤導的影響。

全球化自身的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平衡。有些國家通過勵精圖治,改革開放,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使自己發達起來。但是,也有一些國家未能適應全球化大潮,同別國的發展差距拉大,成為全球化的所謂受害者;一些政治勢力將本國落後的原因歸咎於全球化,進而成為反全球化的力量。

西方國家一直將以自由主義為理論內核的全球主義作為全球化的指導思想,用其影響、塑造全球化進程,從而使全球化成為全球西方化、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載體。它們不僅要在經濟上實現全球資本主義化,而且還在政治上推進西方模式的民主政治,要實現所謂政治全球化,在文化上推廣西方所謂“普世價值”,要實現所謂文化全球化。

西方全球主義誤導的影響既體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內部,也體現在國際層面。在西方發達國家內部,資本主義過度膨脹導致貧富分化等社會問題以及許多全球性問題,促使發達國家內部出現對全球化的反思、反省,走向極端者就成為反全球化力量。在國際層面,一些受西方不公正對待並發展相對滯後的國家,特別是曾深受新老殖民主義之害的國家,將全球化視為美國化、西方化、資本主義化,進而反對全球化。

聚焦|改革開放重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

面對全球化遭遇的困局,原來作為全球化主要推動力量的一些西方大國卻不願承擔應有的責任,而是試圖退縮自保,對貿易伙伴大搞貿易摩擦,全然不顧這種做法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秩序的危害。這樣的亂作為使得全球化困局雪上加霜,而那些有意願繼續推進全球化的西方大國在全球化困局面前則顯得無能為力。

不過,西方大國的退縮和失能並不意味著全球化將要走向末路。中國等新興國家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正在成為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不僅要繼續擁抱全球化,而且要為全球化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習近平主席向世界明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在新時代,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要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而為全球化貢獻力量正是大國責任的體現。


在擴大開放中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的中國,並沒有因為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便停止或放慢開放的步伐,而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不僅如此,中國開放的大門還會越開越大,中國要通過擴大開放來為全球化貢獻力量,推動全球化健康發展。

聚焦|改革開放重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

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首先體現為提出能夠引領全球化健康發展的理念。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表明,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確實存在弊端,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應當積極促進經濟全球化擯除這些弊端,並且實現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理念的有機結合,進而實現全球化的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都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國際合作理念和發展理念,沿著這樣的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就會使更多的國家和人民受益。

進入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不僅是規模的擴大和量的變化,還要創新對外開放模式,促進世界各國的開放。

經濟全球化不是哪個國家和國家集團的事,而是關涉全人類發展進步的大事。推動全球化健康發展,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那些全球化的受益者自然應當充當全球化的推動力量;而那些所謂全球化的受害者,也只有通過開放才能跟上全球化大潮,進而享受全球化的紅利。

中國要推動全球化發展,就需要在新一輪開放中探索實現促進與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相互開放的路徑,為此就需要創新對外開放的模式。

“一帶一路”就是對外開放的創新模式。

聚焦|改革開放重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

我們要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可以預見,隨著“五通”的逐步實現,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相互開放程度會空前提高。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就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的重大實踐工程。

中國為全球化貢獻力量還體現在為全球化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條件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的許多發展與外交新理念、新倡議、新戰略在客觀上都有利於全球化健康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就是全球化健康發展的目標模式;新型國際關係就是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有理由相信,在中國提出的帶有社會主義基因的先進理念的引導下,全球化進程將展現出新面貌,一個以人類為本位、適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的新型全球化將與社會主義事業共興共榮。


作者: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員劉建飛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轉載請註明來源:頭條號@指尖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