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寫意油畫要啃下人物這塊「硬骨頭」

中国写意油画要啃下人物这块“硬骨头”

花兒與少年(油畫,局部) 戴士和

近年來,寫意油畫興起,漸趨規模化與群體化,勢頭強勁。7月29日,由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主辦、北京萬荷美術館承辦的“傳神寫韻——2018中國寫意油畫學派人物專題研究展”在北京萬荷美術館開幕,邀請63位國內老中青三代知名寫意油畫家,分傳神篇、寫韻篇、達意篇三個篇章,展出作品共計149幅。該展覽將持續至8月30日。

油畫來自西方,寫意源自中國,“寫意油畫”概念在上世紀60年代由畫家羅工柳第一次提出,吸收西方油畫精髓,並將其與中國寫意融合,經過幾代人探索,新世紀後蓬勃發展,蔚為壯觀,但同時也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寫意油畫就是油畫的風景寫生。然而,寫意油畫對人物題材的開拓似乎是一種必然。本次展覽學術主持鄧平祥指出,寫意作為中國文人畫概念,特別是元明清時期以山水畫和花鳥畫為主,人物畫被邊緣化。一方面因為畫家視畫人物為畏途,顧愷之曾說“畫人最難” , 《宣和畫譜》中也道“畫人物最為難工” ;另一方面,畫人物也與士大夫精神缺乏契合點。而人物畫主題表達在中國畫傳統中受到輕視,也成為今天寫意油畫的人物畫探索的一個精神上的動力因素。

從油畫角度看,此次展覽總策劃、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院長戴士和強調,油畫跟水墨畫不同,油畫的“主戰場”一直是人物,不像水墨畫長期看重山水。所以,寫意油畫如果不把人物這塊“硬骨頭”啃下來,畫得再好也還是打個折扣。他表示,近年來油畫在人物領域不斷湧現出新的苗頭,如對人物的描繪超越一般的生動,既承襲了世界油畫藝術傳統的表現力,也承襲了中國漢唐以來人物繪畫的傳統精神,更是被作者的生命體驗所點燃,輝映著當代精神探索的風采。

如何在風景寫生、人物寫生和靜物寫生的均衡發展中推進學術研究,並在此層面上更加關注與提升人物寫生與創作學術課題的分量,是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的建院宗旨與學術任務,也促成了此次人物專題研究展的展出。此次展覽的執行策劃之一孫建平解釋道,傳神篇、寫韻篇、達意篇也代表著當前寫意油畫學派隊伍中出現的幾種學術傾向。傳神,即以形寫神,力攫爾魂,凝縮感覺,直追內心;寫韻,即關注畫面,激情抒寫,舍形求勢,氣韻貫通;達意,即心懷悲憫,關注蒼生,達意抒懷,畫為心聲。

展覽開幕式後舉行的研討會上,與會畫家、評論家圍繞寫意油畫展開深入探討,認為“寫意油畫”實際應該是一個“道同形異”的學派,其中既包括從蘇派中艱難蛻變出來力倡“民族化”的第二代油畫家,也包括“85新潮”後走向“本土化”的第三代油畫家,還包括新世紀之後成長的“不問東西”的第四代油畫家。由於每個畫家的受學淵源、知識結構以及地域、民族不同,又由於對“寫意”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匯流而成中國寫意油畫多姿多彩的生動局面。與會專家強調,中國寫意油畫要將內心的聲音呈現於畫面之上,深化寫意油畫的精神指向,同時也要有中國元素,回應時代精神,找到中國藝術家自己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