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人物」清遠連山武略將軍——莫朝玉

莫翠峰(1510—1566年)原名莫朝玉,祖籍廣東封開,是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834—868)的第十八代孫,其父莫郭顯是來連山定居的一支莫姓始祖。

「清遠人物」清遠連山武略將軍——莫朝玉

連山武略將軍莫翠峰

廣東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陳摩人,20世紀60年代在連山作壯族社會調查時發現,今吉田鎮太陽村的《韋氏家乘考》中有莫翠峰業績的記載:“翠峰……為千長,遇賊堵剿有功,為眾所服。至十年,甲里長聯名呈請督撫,札給翠峰為土官。鎮守連陽懷賀諸地二十餘年,遇賊堵剿,連服三百三十大捷,厥功偉矣。”

1928年版《廣東連山縣誌》有莫朝玉傳:明代莫朝玉字翠峰,宜善肖村人。秉資穎異,博學多才。嘉靖六年,流寇為患,程山官兵不振(程山,舊邑山,即今連山司城)。玉勇倡民團,龍南、英梅、鯇魚嶺諸賊次第剿平,總兵官聞於朝,授武略將軍,俾捍閭里,命甫下,無疾而逝。鄉人感其功德,立廟程山,至今祀焉。

莫翠峰娶了當地壯族土官陸父誕的女兒為妻,又承襲了岳父的官職。他能承襲岳父的土官之職,不是靠世襲,而是靠他為地方作出貢獻而取得的。因為陸父誕死於嘉靖三年(1524),當時莫翠峰才14歲,不可能如此早婚。陸父誕死後7年的嘉靖十年(1531),甲里長才聯名推舉呈報督撫批准後莫翠峰才繼任土官。此時莫翠峰已21歲,

他16歲起倡導民團,東征西剿,使賊亂遂平。

20世紀40年代末的連山班雅《莫氏族譜》(手抄本)對此有較詳的記載:莫翠峰首徵龍南,殺其賊首黃廷光(一說亞延、亞光)、蔡亞六等;次徵英梅二水嶺,擒獲賊首馮友榮、馮友貴等;又徵粵西流入楓村鯇魚嶺的強賊數百,捉獲其賊首劉亞六等。” 當時的程山縣丞根據他的功績,申奏朝廷,初欽賜為奮勇雲騎校尉,隨邑帶兵協鎮。

3年後即嘉靖九年(1529),因賀縣英德二縣刺史申奏有賊作亂,朝廷命莫翠峰率兵征剿,遂得平定。嘉靖四十年(1561),明世宗敕封莫翠峰為武略將軍,兼理連(連山、連縣)陽(陽山)懷(集)賀(縣)英(德)清(遠)七屬軍務。由於莫翠峰鎮守地方得力,使得連山壯族地區得到安定。

他在受朝廷指派“徵瑤”的過程中,能採取招撫的辦法,招撫當地沈、房、鄧、大唐、小唐等五姓瑤民定居,避免了對瑤族同胞的更多追剿殺戮,使壯瑤兩個民族得以友好相處,休養生息。

這五姓瑤民,後來常與莫翠峰的後裔認“同年”。80年代初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三莫翠峰誕辰舉行祭祀時,五姓瑤民的後代還參與祭祀活動,常與莫氏後裔說:“儂公太(祖先)是你公太招來的,儂是兄弟啊!”

「清遠人物」清遠連山武略將軍——莫朝玉

莫翠峰不僅使當地得到安定,更重要的是促使了連山壯族的發展。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他是漢族人。目前廣東省封開縣的莫姓是漢族,自其始祖莫讓仁、二世祖莫宣卿至莫翠峰的歷代均有名字可查考:宣卿—齊(純)—如梓一法一建—永秀—其奉一宗舜—天裕—定絀—晁—典—暗—偶—南昌(貴一)—明森—安卿—郭顯—朝玉(翠峰)。

由於他娶了壯族土官的女兒為妻,其後代沿襲了壯族的語言風俗習慣,從而使這支莫姓同化為壯族。莫翠峰又將朝廷給他的賞銀,購置了大批田產,給宜善九村十甲黎民百姓耕種,使連山壯族的生產力得迅速發展。因此,他在宜善九村壯族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當地百姓為他在程山(舊縣治,今永豐司城街)、班雅(連山莫姓始居地)建了兩座“武略將軍廟”,塑立了文、武、坐、行四尊塑像。

莫翠峰之後,連山壯族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1928年版《廣東連山縣誌》載:“萬曆十一年……壯民悉雉發去環,服禮教,習儒書,與齊民齒,今無壯類矣。”這是當時統治者的觀點,認為壯族在接受了漢文化教育,改變了服飾,便被漢族同化了。事實上連山壯族一直還保留著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壯語北部方言連山土語,而作為民族另一特徵的風俗習慣,也不保留了本民族原來的特徵,只是與當地漢族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筆者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參與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調查時發現,目前在連山會講壯語的32個姓氏中,不少姓氏祖先均是漢族,是到了連山之後,與當地壯族通婚,或是給有女無兒戶的壯族做上門女婿,以後便逐步同化為壯族。如福堂黃姓、加田謝姓、小三江陳姓等。

由於莫翠峰奠定了連山壯族安定、發展的基礎,所以當地地方官員對他都很敬重,宜善巡檢司司主高維翰曾為武略將軍廟題聯:“草莽未平,百載但憑三尺劍;鄉邦既莫,千秋永賴一戎衣。”道光十年(1830)五月一日,連山綏瑤直隸廳太守蔡天培抵司城拜謁了武略將軍廟,一年後,他專門給武略將軍寫了一篇銘文,讚揚莫翠峰的功績,並題聯一副:“邊繞烽煙,幸有奇勳垂往代;孤城靖旭日,惜無善政負茲鄉。”

由於莫翠峰在連山壯族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其生平載入今修的《廣東省志人物誌》。

「清遠人物」清遠連山武略將軍——莫朝玉

武略將軍莫翠峰紀念館

「清遠人物」清遠連山武略將軍——莫朝玉

來源 | 清遠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