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里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李振亞love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被倪匡稱之為最好的一部武俠小說,也是武俠小說史上一部反武俠的經典之作,是最另類的武俠小說之一(古龍的《歡樂英雄》可以稱得上是另一部另類卻十分經典的作品)。

《鹿鼎記》把武俠小說“武”和“俠”的外衣剝個乾淨,它更像是一部政治小說,跟《笑傲江湖》那種隱喻政治的武俠小說大不相同,它是赤裸裸的把一干人放進歷史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鹿鼎記》開頭《第一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便是寫文字獄。

北風如刀,滿地冰霜。一片肅殺之景。

這裡是江南,一隊清兵押著七輛囚車,可憐的“囚徒”與兇惡的清兵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一位文士與小孩的對話揭開了真相。

爹爹,他們犯了什麼罪?

無辜株連。

由此引出明史案。也讓讀者知道了無恥卑鄙的吳之榮

可是明史案的告發者中除了吳之榮,還有金庸的祖上查伊璜、吳六奇,金庸的文字能力不可謂不強,很巧妙轉移了大家的焦點,看《鹿鼎記》的,除非去找歷史真相的,普通讀者還真把一些壞人當好人了。

好了,還是從小說說起,這部小說我還是在上高一的時候看的,當時剛播完陳小春版的《鹿鼎記》,對原著心生嚮往,看原著和看電視是兩種感覺。說說當時的一些小困惑。

1、韋小寶的父親到底是誰。韋小寶出生在1655年左右,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發生十年之後,康熙出生一年後。那個時候,滿清對漢民族的統治矛盾尖銳,發生了“剃髮易服”“文字獄”等重大歷史事件,揚州十日便是發生在順治在位期間。懷胎十月,韋春花於1654年懷孕,妓女接客最怕的是什麼,性病和懷孕,前者要命,後者丟飯碗,所以妓女都會做避孕,可偏偏懷孕了,還生了下來。韋小寶不識幾個字,但很聰明,不然也不可能混那麼好,可見韋小寶的父親不是一般人物。到底誰呢,結尾韋小寶追問自己的生身父親是誰,韋春花自誇道:“那時你娘我標緻得很,每天有好幾個客人,我怎麼記得這許多?”韋小寶追問不止,韋春花才抬起了頭,回憶往事,道:“那時候有個回子,常來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裡常說,我家小寶的鼻子生得好,有點兒像他。”韋小寶道:“漢滿蒙回都有,有沒有西藏人?”韋春花大是得意,道:“怎麼沒有?那個西藏喇嘛,上床前一定要念經,一面唸經,眼珠子就骨溜溜的瞧著我。你一雙眼睛賊忒嘻嘻的,真像那個喇嘛!”說那麼多,避重就輕,韋春花極有可能知道韋小寶的生父。

2、鰲拜死於1669年,鰲拜被擒,韋小寶當立首功,十三四歲的韋小寶混進宮裡假太監才沒多久,立下這麼大的功勞,簡直是開了超級外掛,接下來成為人生贏家,跟康熙成為好朋友,成為“平生不識陳近南,就是英雄也枉然”的陳近南的弟子、天地會的青木堂香主,從此開啟雙面間諜之路。這裡我有個問題,就是結尾處自己暴露身份的風際中,風際中是個老實人,三十歲左右,在天地會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武功還是地位都不低(不然這個臥底也沒什麼用,風際中別看存在感不高,只是用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以他的武功我料想在青木堂中有一定地位),既然是康熙派來的臥底,且很早就被派出去,可當時康熙年紀還小,我認為不可能是康熙派出去的(康熙是1661年登基),年幼的康熙不大可能有那麼多的心機,可能是順治派出去的。風際中是一個值得去解讀的人,可惜金庸沒有提供很多線索。

3、順治皇帝在清涼寺出家原本是個秘密,可是當康熙知道後,很多人都知道了,看來康熙身邊有幾方勢力派來的臥底。

4、很多事情是在麗春院裡發生的,各方勢力都在麗春院談過事情,難道麗春院是某個勢力開的?這一點周星馳電影版的《鹿鼎記》有了某種解讀

5、年輕的康熙明明很精明,知道很多事情,卻不知道真假太后的事,似乎是金庸故意這麼寫的。

6、鹿鼎記的最大贏家是康熙,贏得了百姓的心,卻是借韋小寶這個人物去宣傳康熙是鳥生魚湯好皇帝,康熙不殺韋小寶是因為不能殺,以韋小寶在天地會和神龍島的職位,就是拉出去砍十次頭都不夠。

7、《碧血劍》中的歸辛樹夫婦就不討人喜,雖說是正派人物,可是沒寫他們有多少俠義之事,到了《鹿鼎記》中再黑一把,《碧血劍》寫於1956年,是金庸第二部作品、《鹿鼎記》寫於1969年,金庸的封筆之作,十三年的跨度,並沒有將歸辛樹夫婦寫得可愛一些。

8、《連城訣》揭示人性的黑暗,《笑傲江湖》揭示政治的骯髒,那麼《鹿鼎記》告訴讀者權力面前誰都不可靠,所有人都是為了權力爭鬥而相互廝殺。

9、韋小寶這樣身份的人物,三妻四妾很正常,而韋小寶恰恰有七個老婆。

十八年沒看《鹿鼎記》原著,很多劇情已經記不住了,只能寫上那麼幾條,各位看官請見諒。


又見葉飄零的飄零驛站


《鹿鼎記》作為一部總是著筆於“快意恩仇,刀光劍影”的金老先生的封筆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武俠史首次出現以詼諧、反諷、批判而成的鉅著。《鹿鼎記》的歷史背景在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正值康熙鼎盛時期,小說我僅看過一遍,個人認為陳小春版本的那部電視劇最符合小說內容,小春本人也將韋小寶油腔滑調、愛慕虛榮、貪財好色、八面玲瓏卻又有情有義的豐滿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金庸的其他作品裡,人性的至高表現,幾乎都是推向到一個充滿高潮的環境下產生的,唯獨《鹿鼎記》除外,韋小寶在任何場合,都有人性的表現。比如: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作風;該奉承時奉承,該怒時怒;該有福同享時便同享(大享他享,小享分給大家);從初識雙兒到吃定雙兒時的表現;追求阿珂時的種種醜態等等,都是書中隨處可見的例子。

那麼進入正題,《鹿鼎記》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呢?

1、吳之榮:此人一貫善於鑽營,貪贓枉法,為達目的從來不擇手段,心狠手辣。告發莊廷鑨私刻“明史”案,康熙二年(1663年),獲得朱佑明與莊廷鑨大量家產。有一細節:吳之榮到莊府假裝慕名而來,皮笑肉笑,莊老爺子親手贈他讀本,並在讀本內放置金葉,同為讀書人,委婉得給與吳,莊老爺子可是想的十分周到。而吳之榮竟因為讀本內文字,狀告莊府,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是抄家滅口、身首異處。最是忘恩負義,以恩抱怨的典型代表。

2、陳近南:“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鹿鼎記》寫這位天地會的創辦人兼總舵主,同時也是韋小寶的師父,的確寫出了一位出色的幫會領袖的不凡氣概。但是陳近南也有他的侷限,那就是他的封建思想。他念念不忘自己是臺灣鄭王爺的部下,要向鄭王爺效忠,而且把對明朝的忠心,與對鄭家的忠心等同起來,因而受制於鄭克爽這種作威作福的無知小子,甚至屢次被陷害,屢次受傷皆出自鄭克爽之手,卻始終念及舊情,愚忠終為他所偷襲殺死,一世英雄,死於鼠輩之手,可謂冤枉之至,天地會事業因而付諸流水。

身為天地會扛把子,陳近南曾經在劫莊家法場後,結識吳六奇,一番打鬥後用絕學“凝血神爪”打傷吳,待說服吳六奇“反清復明”之後,要離開時才告訴吳自己比武下了暗勁,需按照自己的方法來解,否則活不了幾個時辰。可見陳就是“要麼為我用,要麼被我殺”的心思,這雖然是江湖自保的手段,但也不光彩,還好六奇命不該絕。


愛8小哥


韋小寶殺好兄弟多隆那段,看了心裡很不舒服,多隆一直非常信任韋小寶。雖然多隆最後因為身體結構沒有死,但是韋小寶就是為了殺了他下的手,非常的狠。

當時如果不殺多隆天地會所有人都要完蛋,人在這種沒有時間考慮的情況下做選擇,真的很殘酷,忠義難兩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