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等待期的重疾險完勝180天的?有這麼簡單嗎!

之前做保險產品對比的文章,有小夥伴問到,“90天或者180天等待期,是不是會對價格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確實也聽過有一些悲劇,等待期還差幾天就確診了重疾,被保險公司拒賠,如果等待期短一點,結果就是天淵之別。

也是因此,就有了上面的疑問。但是精算君可以負責任的說,等待期長短對定價的影響並沒你想的那麼大,精算君建議作為消費者的你可以看看本文,真實理解等待期的作用。

90天等待期的重疾險完勝180天的?有這麼簡單嗎!

今天的文章,精算君以長期重疾險為例,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大家介紹等待期

1. 什麼是等待期?

2. 等待期內確診重疾,保險公司如何處理?

3. 等待期長短對保險產品定價和實際保障功能有很大影響嗎?

(一)什麼是等待期?

90天等待期的重疾險完勝180天的?有這麼簡單嗎!

關於等待期的官方解釋是:指保險合同在生效的指定時期內,即使發生保險事故,受益人也不能獲得保險賠償。

一般情況下,重大疾病保險的等待期為90-180天等待期一般是從合同生效那天開始起算,對於可以連續每年續保的保單來講,在續保年度一般不再有等待期。

但是如果在忘記了繳費導致連續續保失敗,那麼在向保險公司申請復效(重新交費恢復保單效力)或者重新投保時,就要重新計算等待期。

(二)保險公司為什麼要設置等待期?

設置等待期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防止投保人明知道將發生保險事故(例如明知自己已經罹患某種嚴重疾病,即將達到了重疾定義的標準),從而馬上投保以獲利的行為,是保險公司控制逆選擇風險的重要方法。

如果在等待期內不幸遭遇重疾,保險公司還是要看情況來賠的,區分為意外和非意外導致,結果差別也非常大。

>>意外導致的

如果是因為意外事故造成的,例如因為意外事故導致了單側肺臟切除手術、單眼失明、視力嚴重受損、顱腦手術等嚴重疾病或者輕症疾病,那麼保險公司不會因為在等待期內出險而拒賠。

因為條款就清晰約定了,意外導致的符合條款約定的重疾或輕症,不受等待期限制,保險公司正常賠付

“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因意外,或在本合同生效(若曾復效,則自本合同最後復效)之日起180天后因非意外的原因在本公司指定或認可的醫療機構由專科醫生確診初次發生本合同所列的一種或多種重大疾病,本公司按本合同基本保險金額給付基本重大疾病保險金,同時本合同終止。”

>>疾病導致的

如果等待期內因為疾病原因(非意外)導致的重疾,現在保險公司基本都會無息返還累計所交保費,並終止合同。

所以,因為疾病導致重疾,最後結果的就是賠保額(等待期外)和返還保費(等待期內)的巨大差別。

因此,有些消費者會認為,因為這種巨大的賠付差異,等待期的長短對重疾險的定價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也會有人說,這款重疾險的等待期是另一款產品的一半,所以這款產品貴點也是有道理的!

保乎精算君要反駁一下:你說的毫無道理呀!

接下來精算君就是要用數據來演示下:90天等待期和180天的等待期,對最終保費的影響有多少?

一年只有365天,90日和180日的等待期,對當年重疾責任的精算現值的影響,要說沒有,肯定是騙你的,下面的結果也顯示了,影響還是有點大。

1. 等待期180天/90天對首年重疾責任精算現值影響

當年重疾責任精算現值 = 當年重疾發生概率 × 重疾賠款 × 貼現因子

90天等待期的重疾險完勝180天的?有這麼簡單嗎!

▲ 假設該產品僅包含重疾責任,不含輕症責任、身故責任、中症責任等,預定利率3.5%,採用2007年監管下發的重疾行業發生率表,基本保額50萬元。

等待期180天意味著第一年的有效保障期限只有365-180=185天,等待期90天意味著第一年的有效保障期限只有275天,因此兩種等待期下,首年精算現值的簡單對比大概就是185/275=67.27%,因為還有精算貼現的影響,因此大概就是上圖顯示的比例了。

不過,第一年的影響雖然很大,但是等待期對定價的影響通常只限第一年,對後面各年的精算現值是沒有影響的。把第一年精算現值和其他各年不受等待期長短影響的責任現值加起來後,等待期的長短對於整體的保費影響就會變得很小了。

接下來,精算君用某公司的定價假設,來演示一下等待期180天和90天的保費差異。

2. 等待期180天/90天對重疾險定價的影響

以保終身長期重疾險定價為例,精算君分別計算不同年齡0-45週歲的被保險人,等待期從180天縮短為90天時,每年需要繳納的保費會發生什麼變化。

90天等待期的重疾險完勝180天的?有這麼簡單嗎!

▲ 假設該產品僅包含重疾責任,不含輕症責任、身故責任、中症責任等,預定利率3.5%,採用2007年監管下發的重疾行業發生率表,產品定價預定費用率設置為0,基本保額50萬元,交費期20年,保終身。不同公司定價假設雖然有所區別,但是整體而言,等待期長短對定價影響都很小。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等待期從180天縮短到90天,在20年期的交費期下,每年需要繳納的保險費並沒有多少實質性變化。

按照50萬保額測算,0歲男性購買180天等待期和90天等待期的產品,保費差額才4元/每年,20年交費期累計不到80元。如果是30歲男性的話,保費差額才7元每年,20年累計140元。

所以,如果還有人拿等待期長短來忽悠你說非常影響保費定價的話,就千萬別再相信了。

當然,精算定價,根本上來講是一個面對群體或者說大多數人適用的概率分析結果。從大概率上來講,無論是180天還是90天,這兩種等待期對於重疾險的實際定價、或者實際保障價值沒有太大影響。

但對於個體來講,我們的確也有可能遭遇“小概率事件”,在投保後的短期內不幸遭遇保險事故,而且因為正好落在等待期內而被保險公司拒賠。所以,對個體來講,等待期肯定是越短越好。

保乎·小結

對於目前主流重疾險產品,不超過180天(含)的等待期基本成為了行業通用規則。當然,對個人來說90天肯定比180天更好,但精算君覺得這一點並不能成為判斷一款重疾險產品是否更好的首要依據。

精算君真心認為,即便目前已經購買的重疾險等待期都是180天,真心不用慌!

因為,決定一款重疾險的優劣,首先要結合條款約定、責任種類、價格、核保便利性、理賠通道等因素做綜合判斷。如果在評價都差不多的情況下,當然建議優先選擇90天等待期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