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優化武漢地鐵規劃線路?

影子策劃官


武漢的地理特點非常鮮明,兩江隔三鎮,百湖遍全城。因而,制約武漢交通的瓶頸亦在於江與湖。長江天塹,大湖斷路,交通梗阻,這也是武漢發展一直受制,甚至一度在上世紀90年代淪落為“全國最大縣城”的主要原因之一。發軔於本世紀初的武漢軌道交通,成為打破這一瓶頸的關鍵。

武漢最近幾年的大發展,離不開地鐵破解過江難、融合三鎮之功


武漢軌道交通尤其是武漢地鐵的迅猛發展,有力地緩解了武漢的交通難題。但現階段的武漢地鐵規劃,依然在破解過江交通、跨湖交通上著墨不夠。與規劃的600公里線路相比,連接長江、漢江兩江四岸,破解東湖、南湖、墨水湖、後湖等居住區出行老大難問題的決心和力度仍不夠大,辦法仍不夠多、不夠細布局仍不盡合理。

南湖地區,武漢第一堵


另一個比較明顯的不足,是規劃者屁股坐在江北,難免屁股決定腦袋,導致規劃存在重北輕南,重漢口、輕武昌漢陽的問題。即便是第二輪、三輪規劃已開始注意改進這一問題,但力度依然不夠。尤其是大學密集、客流擁擠的武昌,地鐵站點規劃還不夠密集,前瞻性還不夠。

武漢客流量最大的地鐵站:武昌光谷廣場站


校園新聞哥


我個人認為武漢市的地鐵建設規劃還是很合理的,其規劃理念也具有適當、適度的超前性!尤其地鐵向遠郊區通達輻射方面武漢更是走在同類城市的前列!根據現有運行線路客流量來看,這種適度的超前也是完全符合預期的!隨著近年來武漢地鐵網越織越密,蔡甸、黃陂、新洲等新城區的市民進出主城區所需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而同時也加劇了武漢郊區城市化的加速!而郊區的地鐵小鎮也由規劃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這也必將大大加劇大武漢整體的城市化進程及城郊面貌的巨大改變!


武漢市城市軌道第四輪發展規劃圖

至2017年末武漢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共有7條(1號、2號、3號、4號、6號、8號、陽邏線),運營里程已達237km,列我國大陸城市第7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重慶)。2018年武漢將有27號線、11號線、7號線及2號線南延線。新增里程近100km,屆時位次可能居大陸城市第6位!

武漢市現有城市軌道運行圖

至2018年4月,武漢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已達270萬乘次,最高日客運量達351萬乘次之多,穩居全國第6位!客流強度1.5~1.8萬人次/km,佔全市公交客運量的38%。2017年武漢城市軌道共運送乘客9.27億人次,承載了武漢全市約24%的公共客運量。

到2020年,武漢市城市軌道營業里程將突破400km。至2017年末有:2號線南延線、蔡甸線、5號線、7號線一期、紙坊線、8號線二期、三期、11號線東段一、二期、前川線及12號線等,總計里程360km,這些線路全部建成後武漢市軌道營業里程將達600km左右!將形成"主城聯網,新城通達"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


武漢市簡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