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經濟主要靠什麼?

沉澱6609821


在A股持續走弱的情況下,印度股市卻和美股同步走出了十年的大牛行情,印度孟買Sensex指數從2008年的7697點漲到了目前的38286點,其背後的主動力就是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

那麼,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依靠的是什麼呢?

1、人口紅利

自2008年以來快速增長的人口無疑為印度的經濟增長貢獻了力量,截止到2017年,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最重要的是印度人年齡的中位數為28歲,也就是說該國的人口非常年輕。

在目前中國尋求產業結構轉移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更樂於將勞動力需求比較旺盛的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印度,比如說蘋果、小米等在過去兩年都在印度建設了大型的生產工廠。

人口紅利從根本上推動了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其GDP增速近幾年始終維持在7%以上,而根據IMF的測算,印度2018年和2019年的GDP增速有望達到7.5%以上。

2、稅制改革

印度的稅制改革可謂是該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重要的一次變革。此前印度因為種族制度的制約,稅收制度一直實行的都是“稅上加稅”,也就是國稅、邦稅和地方稅層層嵌套的稅制,這不僅使得印度稅收雜亂,更大幅加重了企業的經營負擔。

2014年莫迪上臺之後加速推進稅制改革的通過,新稅制(GST)在2016年經過國會批准,徹底取代以前“稅上加稅”的舊稅制,減輕了印度製造業揹負的沉重稅收成本。這為印度經濟帶來了顯著的刺激,其GDP增速因此提高了1.5到2個百分點,更是在2017年以2.45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一躍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3、高端服務業

印度自改革開放提出以來,國內大力發展包括IT、金融在內的高端服務業,而目前服務業對於印度GDP的貢獻率甚至高達50%,這在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是比較少見的。

目前,印度已然是全球第二大軟件出口國和外包行業第一大國,被譽為“世界辦公室”。重要的是,藉助“頭部效應”和“人口紅利”,更多的外國服務工作轉移到了印度,而廉價的腦力成本使得服務業變成了印度在國際市場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進一步推動了印度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軟件行業(前兩年甚至不斷出現硅谷或將轉移到印度的消息)。數據顯示,印度近幾年的軟件行業增長率一直維持在50%左右,遠遠高於全球軟件行業20%的平均增長率。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日益嚴重的經濟汙染、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跟不上的基礎建設甚至是至今仍然存在的種族制度等都正在成為制約印度經濟增長的因素。

此外,目前有不少外界言論認為,印度即將趕超中國。對此,客觀來說,如果單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印度是目前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但是,綜合來說,在兩國人口基數相差甚小的情況下,中國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5倍之多。

未來的印度能走多遠?是成為下一個中國?還是倒在經濟泡沫破裂之中?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就是我對於該問題的看法,個人觀點不代表君銀投顧官方觀點,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議,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關注我的頭條號進行交流。


君銀投顧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對於天天來說,探究阿三們的問題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個國家有太多不按套路出牌的東西。



在我們眼中,對印度的印象都停留在髒亂差的環境,恆河汙水,治安極差,人像青苔一樣爬滿火車,一切的一切看來印度都是一個很窮的地方。


作為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國,印度的經濟是處於一個相當落後的狀態。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印度人均GDP為1852美元(約合人民幣11861元)。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7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人民幣59660元。由此看來印度的人均掙的錢還不到我國人民的五分之一。


但是,印度卻擁有全球第三多的億萬富翁。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一天的收入就可達到107億,在2018年4月中超過了馬雲,以420億美元的財富在全球排名第16位。



對於印度來說,經濟支柱是如下四點:

1. 製造業:從前中國製造業風頭最盛的時候,是建立在廉價的勞動力基礎之上的,可現 如今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是越來越高了,印度便依仗著人口多,人均生活需求低,保持 了廉價勞動力優勢,其加爾各答等經濟發達城市,製造業都相當的繁榮。這將是印度 經濟今後一個重大支柱,中國製造向著創新與品質發展,空出來廉價的部分,將由印 度接手發展。


2. 勞工輸出:在中東地區有著印度將近五百萬外勞人員,且不僅是中東,印度勞工遍佈 世界各地。所以人口優勢就這樣體現出來了,就像我國廣東福建地區人民,在幾十年 前出國掙錢一樣。這些外勞人員為印度創匯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3. 農業:印度雖然國土只是我國的三分之一,但有著亞洲第一的耕地面積。加上其得天 獨厚的地理優勢,熱量雨水充足,對農業有著極大的利好。因此,印度是農業大國, 大多數人依靠農業生產生活。這是其經濟的核心支柱。


4. 印度的信息與計算機:印度被稱為程序員之國與世界辦公室不是沒有原因的,硅谷高 佔比的印度員工,全世界管理層的印度人佔比都是十分高的。在這方面,如果說對國 家有多少產值,其實並沒有,畢竟在國外做管理層,在硅谷做程序員,更大程度上是 促進了他國的經濟,只不過增加了印度的名氣而已。


此外印度的寶萊塢,印度的製藥業,印度的瑜伽等,都在世界有一席之地。


國際發展和救援組織聯盟樂施會(Oxfam)早前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最富裕的1%人群在2017年財富增長了20.9萬億盧比(約合2萬億元人民幣),這個數量等同於印度中央政府2017財年的總預算;在印度的富人中, 37%的億萬富翁地位是由繼承家族財富獲得,這部分人群又佔據了億萬富翁總財富的51%。

此外,樂施會印度分會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進一步指出,印度43%的億萬富翁的財富來自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建築、採礦、電信、水泥和媒體等行業。


印度的經濟,靠什麼,靠富豪們的剝削聚集財富,靠下層人民拼命工作創造財富,對於印度人民的現狀,只能人道主義的表示同情,但還是有著太惡劣的矛盾與衝突,貧富差距實在是太大,腐敗貪汙,任人唯親等都在短期內難以解決。



首席投資官


印度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印度在2014/2015財政年度的GDP增速達到7.3%,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原因是,2015年初,印度調整了GDP的計算方式,計算GDP的基準年份從2005年後移至2012年,生產成本計價也改為市場計價。調整之後,印度經濟數據得到大幅修正,以2013-2014年為例,GDP增速從4.7%修正至6.9%,增幅相當可觀。在2015年,印度GDP增速超越中國,成為了增速最快的經濟體。

2016年,印度經濟首次超過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躋身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簡接依靠農業維生,但該國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目前,農業在印度經濟的比重中僅僅只佔約10%左右,工業佔18%左右,而服務業佔比高達70%以上。

印度高等教育發達,憑藉信息技術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政府就將精力集中在了軟件開發高科技產業上,希望以此帶動整個國民經濟,20年之後努力果然見成效。印度成為軟件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被譽為“世界辦公室",與IT相關的服務已經成為印度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據統計,印度軟件業近年的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遠遠高於世界軟件業年均增長率(20%)。

雖然印度製造業比起中國來依舊十分落後,但是在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在服務業上,憑藉政策和先天優勢,印度已經遠遠領先於依舊滿足製造基地地位的中國。在中國出口大批量製造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時,印度的比較優勢則體現在高效、優秀和廉價的服務業上。

在會計、醫學、稅務服務、電信等方面,印度使自己成為了出口基地。美國有三分之一的個人稅務表單是送到印度由當地提供服務的企業完成的。在生物科技和軟件科技方面,由於語言相同和成本相對低廉等原因,很多跨國企業也將部分研發基地設在印度,由當地科研人員完成開發。其他行業如製造業、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巨大。

今年2月,印度中央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印度2016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擊敗了所有市場預期。此前,分析師紛紛預測,由於受到“廢鈔令”的影響,印度的GDP增長率將落後於中國。與此同時,印度還傳來蘋果將在印度建廠的消息。

印度發展勢頭這麼猛,難道要超越中國,“Made in India”要取代“Made in China”了?至少目前來看可能性較小,根據世行公佈的最新數據,中國的GDP總量是印度的5倍以上,在兩國人口基數相近的情況下,中國人比印度人平均富裕5倍。


每日經濟新聞


印度總理莫迪的改革核心是推行“印度製造”戰略。

將製造業佔印度GDP的比重從目前的15%提升至25%,併為每年進入印度勞動力市場的逾1200萬年輕人創造就業,促進包括交通、煤礦、電子、化工、食品加工等25個領域的製造業發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採用了類似中國廣東的發展經驗,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吸引外資,打造工業園,作為推動“印度製造”支持戰略。

加大開放,鼓勵外國投資

充分發揮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不斷改善的產業政策等優勢,廢除繁雜的投資手續、加強政策和稅收體制的一致性和清晰度,積極吸引外國投資。

進一步推進私有化改革

計劃逐步減少36家國企的股份,以籌集100億美元以上的財政資金,其領域包括了煤炭、石油、鋼鐵等多個行業。

消除貧困,盤活非就業人口

盤活印度國內龐大的非就業人口,提高勞動參與率,使2/3普通印度人脫貧,為印度經濟增長創造一個強大的引擎。

提升政府效率,打擊腐敗

整頓政府工作作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嚴懲基層腐敗,鼓勵女性公務員上崗。

大打經濟外交牌,助力國內政策

莫迪不論出訪哪個國家,都致力於宣介“印度製造”、遊說外國投資者、爭取當地印僑支援印度建設,外交為經濟服務成為最突出的主題。


經濟好望角


印度經濟主要靠服務業的發展,當然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

印度是在第三產業的基礎之上“倒掛式”經濟結構,服務業一直以來呈現著對工業的替代式、掠奪式發展,始終沒有建立起堅實的工業基礎。服務業中又以發展外包服務業為支柱,經濟增長對外部依賴嚴重。

從全球經濟背景上看,經濟整體上進入“新平庸”時期,印度外包經濟的傳統僱主歐美等國經濟不振,特朗普上臺後加強貿易保護,推動“美國製造業迴歸”,進而導致印度服務業訂單急劇萎縮。同時在全球新一輪美元加息週期的背景下,外部資金流動性降低,都導致了印度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後繼乏力。

從印度國內角度來看,服務業雖然表現出對工業的替代式發展,但是卻沒能替代工業發展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近年來,印度GDP呈現高速增長,與之密切相關的城鎮化率卻增長緩慢。世界銀行數據統計顯示,1987年印度城鎮化率為24.8%,中國為24.2%。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在2016年達到56.7% ,而印度僅有33.1%。另外,從世界城市發展的經驗看,當城市化水平達到30%時,城市化進程將是一個相對快速發展的時期。而印度城鎮化率在進入30%後,其數據表現與之頗為不符,增長速度反而有所減緩。沒有哪個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不伴隨著快速的城鎮化,印度的表現實在反常。

究其原因,問題還是出在印度“倒掛式”的經濟結構上。印度第三產業並非是在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而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直接嫁接西方產業轉移的結果。印度以金融、IT部門為主的高端服務業,對人才專業素質要求高,吸納勞動力數量的能力有限,印度GDP高度增長的同時,沒有帶來非農就業人口的顯著增長。高端服務業培育瞭如班加羅爾、孟買等幾個發達城市,但是它們僅僅是南亞次大陸上幾座繁華的孤島。城市與廣大農村地區的斷裂層越發加深,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印度這個龐大的經濟體已經缺乏足夠的發展動力。

印度政府如果不能通過改革,調整畸形的經濟結構,建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從而不斷彌合城市和農村互相撕裂的社會現狀,為數以億計的農村居民進入城市提供就業機會,那麼,即使印度GDP增速成為世界第一,也只不過是金玉其外。


劉典


教育醫療科技先於中國,經濟靠仿真藥就能養全國人,我國醫保不報進口藥,而癌症用藥全是進口藥,藥是天價幾十萬的藥費花了人財兩空。

西藥全是別人的東西,研發臨床試驗到市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為了利益都專利保護多少年。

印度就買馬上專利到期的專利,大量生產從上千元的藥買給我國才幾百元,有個人從印度給國人捎藥判刑了走私罪。

我們家是製藥世家仨代人為藥服務,九零年為四醫大上了科研藥廠,藥廠經改革今天叫西安博愛製藥有限公司,能一直存活二十七年的藥廠還有後勁的己不多了。

要求太嚴了天天學習考試,競爭激烈。

址遠了印度海外美國硅谷讓印度佔領了,大部份高管是印度人。

但真真與印度高科技人打交道人說,印度人會說懶狐臭味重,用香水塗上老遠只聞到刺鼻香水味。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印度經濟主要靠第三產業,尤其是以軟件外包為主的信息技術服務業。

上世紀90年代經濟改革以來,由於服務業迅速發展,工農業發展相對緩慢,導致第一產業在印度經濟中依然佔有較高比重,第二產業在印度經濟中比重始終不高,第三產業在印度經濟中佔有很高比重,促使印度形成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較小,第三產業比重很大的產業結構模式。

1990~1991年度到2000-~2001年度期間,第一產業在印度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從31.95%降到25.73%,降幅較大;同期,第二產業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則從24.21%降到23.81%,第三產業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從43.84%升到50.46%。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大幅度上升,促使印度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以信息技術服務為例,印度信息技術外包行業也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目前,印度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軟件出口國和世界外包行業第一大國。隨著服務業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服務工作將轉移到印度,促使印度進一步降低服務業成本。而廉價腦力將使印度服務業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產業,推動印度服務出口擴大。

印度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經濟發展帶來某些問題。一是增加勞動力就業有限,難以消除大眾貧困。印度服務業快速發展,主要是信息軟件服務等發展迅速。而從事信息軟件這類特殊服務的人員要求具有較高素質,受過良好文化教育,得到良好專業技術訓練,這些特殊服務行業創造的勞動力需求並不大。目前,印度從事這類服務的人員約為300萬人。因此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特別是發展高技術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印度眾多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也難以真正幫助印度消除大眾貧困。

二是第三產業發展基礎不牢,難以持續發展。獨立後,印度農業有一定程度發展,但由於人口眾多,對農產品需求非常大,印度農業基礎依然脆弱;印度已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但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僅約為25%,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僅約20%。因此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在沒有強大農業和工業基礎上形成的,發展的基礎不牢固,難以持續發展。

三是缺乏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刺激,影響實體經濟增長。經濟改革以來,印度軟件和服務外包業獲得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存在能源、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嚴重短缺的問題。但正是由於服務業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不大,其對基礎設施的刺激作用也較小,影響印度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第一、二產業等實體經濟發展,難以推動印度經濟高速增長。


海匯觀潮


題主應該把問題改成“印度的經濟數據主要靠什麼?”

這樣似乎更貼切些。

因為我們很多人對印度經濟狀況的分析和判斷大多是根據印度政府公佈的經濟數據來進行的。

所以,問題恰恰就出在這些“數據”上。

最近常常都有這樣一種推論:印度的GDP增速超過誰誰了——印度的經濟增速超過誰誰了——印度的經濟超過誰誰了——印度成功了(誰誰相反)。然而你不能批駁這種觀點,否則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你幹嘛不去跟美國比,一定要跟印度比?”

是啊!幹嘛要跟印度比呢?我們不是一直瞄著美國的嗎?

然而,明明看著國王光著屁股在大街上走,一眾人等都在由衷地讚歎“國王的衣服真漂亮啊!”,這時候明明不站起來說兩句真話,還是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的。管它能不能聽見,管它能不能聽得進去?


可以看得出來,2014年莫迪總理上臺之後,對印度的經濟是不怎麼滿意的,於是他開始改革印度的國家統計局,他更換了統計局的領導,更換了首席科學家,更換了GDP的統計和計算方法,對印度的統計數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暫且把這個改革稱為“莫迪戲法”吧。


“莫迪戲法”的老底很簡單,就是改變GDP的通行算法,於是2014財年印度GDP的增長率從4.7%一下子就跳到了6.9%,2015年的增長率更是變成了7.3%,一舉成為最快增長的大國。2015年1月30日的《華爾街日報》諷刺說:2014年印度選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對經濟現狀感到不滿才將執政的國大黨趕下臺,這麼一來,國大黨可以喊冤說在它執政的那些年印度經濟增長得其實並不壞了。路透社專欄作者安迪·慕科傑也表示: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這種藉助統計方式修改將經濟增速提升50%的做法在過去30年中絕無僅有。

究竟莫迪總理是施展了什麼魔法,使印度經濟數字一下子變得如此好看了呢?這需要我們從印度GDP的統計數據本身來尋找答案:

既然山羊和綿羊的“排洩率”都可以當做GDP計算的指標,那麼牛屎就更是印度的GDP了!


在印度GDP的統計比重中,其農業佔比僅有15%,工業僅佔14.4%,服務業佔比竟然超過了70%!這個比例比日本還高,同時印度經濟的“高增長”恰恰是它的服務業貢獻了66.1%。

然而我們都知道低收入國家其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中等收入國家工業佔主要地位;發達國家因為度過了工業化階段,金融及服務業就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印度的GDP中服務業的佔比超過70%,是不是意味著它早已步入發達國家行列了呢?

印度的服務業都有些什麼呢?印度把其服務業總體上劃分了四大部分:酒店及貿易服務業25.3%、金融類服務業20.8%、社會服務業17.1%、以及建築業8.9%,百分比為2016財年佔GDP比重。

我們這裡僅拿它的金融服務業來舉例吧。金融類服務業在印度的GDP構成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2016年佔比達到了驚人的20.8%,而執世界金融之牛耳的美國金融業GDP其佔比才僅為7%,印度的金融業佔比是美國的3倍。從這個角度看,印度比美國還超級大國!(2005年中國金融業GDP佔比也為7%左右)。為什麼印度的金融業GDP佔比這麼高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

印度政府把股市的市值增長都算做了GDP,這在其他國家是無法想象的。莫迪上臺之後為了籌集政府資金大量變賣國有企業資產,從而帶動股市持續上揚,由此帶來的GDP增速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與印度GDP“高速增長”相對應的是,在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2016年10月公佈的《2016年全球飢餓指數》排名中,印度得到28.5分,在118個發展中國家中位列第97名,這是它在20年期間排名連續下滑的結果。

該研究表明,“2016年底,印度約15%的人口營養不良,普遍存在的兒童消瘦和發育不良仍是一個嚴重問題。印度在2030年仍會得到‘中等’到‘令人驚慌的’飢餓分數。”

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印度5歲以下兒童中有超過6100萬因營養不良而發育不良。報告說缺少足夠的食物是引起印度兒童死亡、營養不良及發育不良的主要因素。食物不夠,再加上缺水、衛生條件差,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些是導致兒童生病及患上痢疾等威脅生命疾病的主要原因。


就健康狀況而言,聯合國大會在其刊物《衡量188個國家與健康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對2015年全球疾病負擔的基礎分析》中,對188個國家的人口健康狀況進行了排名,印度因為其醫療衛生方面的狀況令人憂慮,在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最小,名列第143位。印度在醫療衛生方面的進展令人憂慮。在亞洲國家中,印度的排名甚至落後於菲律賓(50分-127名)和緬甸(46分-135名)。印度的人均壽命僅有65歲,世界排名第150位。



在聯合國公佈的2016年社會進步指數中,印度排名98,被納入“低級社會進步”類。該研究考慮了下述各種指標:基本人類需求(營養、水、衛生、避難、個人安全),健康基礎(獲得基礎知識的途徑,獲得信息和通信的途徑,身心的健康、環境質量),機會(個人自由、個人權利、選擇、容忍和包容,獲得高等教育的途徑),這些都是決定單個國家排名的重要指標。在涉及人類發展指數時,甚至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尼泊爾之類小國的指標都比印度好很多。

印度的情況如此嚴峻,莫迪上臺後有想過改變嗎?

江湖上一直都有流傳著一句話:“莫迪老仙,法力無邊”。


擁有“無邊法力”的莫迪總理,他有沒有意識到印度真實存在的各種問題,有沒有想過怎麼去改變它,有沒有能力去真正改變它呢?

我想,作為一個從社會底層一點點打拼、做到了人民黨的領袖、到成為一個近14億人口大國(我認為這是印度真實的人口數字)掌握實權的總理,他當然十分清楚印度面臨的真正問題。他更知道印度幾千年來都拒絕改變,在他短短几年任期內要做徹底的變革更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印度的問題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印度教佔主導的國家,儘管它的憲法規定了它不是一個宗教國家,但在印度信奉印度教的人佔了85%以上。印度教的教義包括但不限於主神、種姓、因果報應、祭祀萬能等等。它不但給人分了三六九等,等級森嚴,還教導信徒要忍耐和順從,告訴信徒們你今生的不順是因為前世的“業”,是報應,你需要做的就是祭祀,以便來生可以生到一個高種姓的人家。因此大多數印度人就把他們遭受的艱難苦難視為理所當然,他們不會想現在就去改變什麼,而是指望來生。可以說印度一切問題的根源皆在於此。


然而,印度人民黨恰恰就是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主的主張民族主義的政黨,莫迪本人也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這決定著莫迪及其領導的政府無論制定和執行什麼政策,都不可能觸及印度教的根本。

莫迪在上臺時聲稱將推動徵地法、勞動法和稅法的改革,然而他的第一個任期過半,這些改革還只不過是句口號而已。徵地法推不動,政府為推動經濟需要做的各項基礎設施都沒辦法進行,因為人們會說“把我們祖宗的土地全部徵地來搞工業,這是不行的”。印度的勞動法就更是複雜和奇葩,工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想罷工就罷工,你炒他還必須要政府批准,而政府的工作效率你是懂的。外國投資者最關心的稅改也改不了,因為印度的稅政複雜程度之高令人咋舌,印度有27個邦,每個邦都有它們自己不同的商品、服務的稅率和稅法。邦與邦之間也設有關卡,運貨的卡車過境,這邊收了稅,到了那個邦又得交稅,還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苦不堪言。

以上三項改革的泡湯,意味著莫迪總理“印度製造”的宏圖註定是沙上之塔、空中樓閣。


沒有足夠多的企業,哪來足夠多的就業?印度引以為豪的“5億青年”上哪裡去工作?“人口紅利”又從何而來?

更何況因為基礎教育的匱乏導致印度新增人口中大量的文盲、東南亞諸國數以億計訓練有素工人的競爭、現代企業以機器人代替低級單調勞動的趨勢,印度的年輕人要想不成為負擔就不錯了,何談“人口紅利”?

在2016年第一季度印度的GDP增速達到創紀錄的7.9%之後,美國高盛就毫不客氣地指出:

印度一季度GDP的整體增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無法解釋的“誤差”,它佔了GDP中的4個百分點。法國興業銀行也指出印度GDP增長的一大“推手”就是誤差。獨立宏觀經濟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的印度經濟學家指出,印度公佈的一季度製造業數據擴張同比增長9.3%,可工業生產數據顯示,工業產出同比僅微漲0.2%!這表明GDP和其他體現印度經濟的跡象不一致。

“誤差”顯然是一種客氣的提法,大家沒有說出口的一個詞是:數據造假

莫迪的“法力”大致便是如此吧?

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評論指出,印度用以計算GDP的數據與全國抽樣調查組織收集家庭支出和消費數據“存在嚴重差異”,這些差異引發了對經濟數據準確性的質疑。他說:“我確信一些增速被誇大了。我不知道被誇大了多少,可能是一個或兩個點。也可能比這多得多。”

為什麼莫迪不去切實改善印度的經濟,而選擇在GDP統計數據上造假呢?

一,變革印度,他做不到。

二,為了人民黨和他自己的支持率,他必須給印度人吹一個美麗的泡泡,以激發印度人的自豪感,從而繼續把票投給莫迪的人民黨。

三,西方輿論這些年一直有一種傾向,就是打一個抬一個,在拼命鼓吹“XX崩潰論”的同時,印度經濟的“高增長”無疑會給西方國家樹立一個“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的成功典範。莫迪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

然而再美麗的泡泡,也終會有破的一天。


周志宏glee


印度經濟近年來發展很快,增長速度一度超過中國。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對其評價較高,印度自己也信心爆棚。但小編一直不以為然,個人認為其經濟發展動力不那麼強勁,其發展主要依賴的是:

1.靠服務業。就產業結構來看,印度的第一產業佔比較高,第三產業佔比太高,而第二產業太弱。印度以主要依賴外包他國的一些服務業而著稱;



2.未來主要靠勞動密集型產業。莫迪上臺後,印度開始大力發展製造業,因為人口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成了重點。另外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其發展重點。但是印度的人口優勢轉化成人力資源優勢尚需時日;


3.靠統計。一方面印度更換了統計方式,突然之間財富大增,發展速度也突飛猛進;另一方面印度把一些常人難以想象的東西也納入統計了,比如牛糞、棚戶等;

4.靠自信。一般國家如果處於印度當前光景下是沒有信心和底氣,或者保持低調埋頭髮展的,但印度卻信心十足,儼然已居世界強國行列!


姜運倉


看到所有媒體都在黑印度,只覺得這樣的中國很危險!不能正確認識印度,我們會吃大虧!軟件業,製藥業不提,這兩個國人都知道牢牢領先中國。我們引以為豪的鋼鐵業,全球競爭力最強的企業印度也牢牢領先!金融,科技服務業等,中國相比印度也是落後的,不知道國人哪來的自信,靠房地產堆積起來的GDP嗎?國人們,清醒吧,不要做自娛自樂的啊Q了,印度不容小覷!我們必須全力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