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收藏講堂


物價飛漲,貨幣貶值。有磚家測算,255萬元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但我覺得在城市內至少要2550萬元才能匹配上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

俺是1982年出生,幸運地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美好時代。

毫不誇張的說,當年的“萬元戶”就是比肩如今“胡潤富豪排行榜”的存在,媲美馬雲、王健林這樣的大佬!可惜俺家連“百元戶”都不是。

那麼,富翁遍地、土豪漫天的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呢?

拿30年前的“萬元戶”和如今的“超級富豪”相比,顯然是穿越時空,關公戰秦瓊,因為隨著經濟發展,物價上漲,貨幣是不斷貶值的,如今的1萬元和30年前的1萬元顯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磚家們就是有辦法,他們可以使用“貨幣購買力”這一指標來測算。

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所做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答案是:255萬!

所謂貨幣購買力就是比較同樣面值的貨幣(比如1元)在兩個不同時代購買的基本生活品(如米、面、油、肉、蛋等)數量,綜合折算起來,30年前的1萬元與現在的255萬元購買力差不多。

但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30年前的萬元戶,1萬元主要是指收入或存款(城市職工的工資、獎金、收入;農民的農業種植收入;個體戶的營業收入)達到1萬元,有時也會包括流動資產(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等等),卻不包括最重要的不動產(房屋),因為當時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住房都沒有商品化、市場化,基本都是“居者有其屋”,“萬元”實際上是現金、銀行存款之和。

也就是說,30年前的萬元戶,無論是在農村當農民,還是在城市當工人,完全不需要考慮住房問題,在當時的物價水平下,1萬元就足夠他們“數十年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而且“萬元戶”在當時社會屬於整個社會的中上層,至少也是如今中產階層的地位。

但如今人們需要考慮的最大問題,不是吃喝玩樂,而是住房。我們在統計資產時,必須要把最重要的不動產計算在內。

這樣的話,想要達到30年前“萬元戶”衣食住行都不愁,特別是擁有穩定不動產的水平,255萬元顯然是不夠的。像作者所在的3、4線地市級,房價漲到了1萬元/平,光是買房子就要100多萬元,“百萬富翁”在社會上不過是工薪階層。只有再加一個0,達到2550萬元,才能匹配30年前“萬元戶”在社會的地位。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家以前也是當過“萬元戶”的!太多年了!美好的回憶!

我家是在農村,所以看得那些專家級的老師們給出的那些數據和證據,離我遙遠。

我家是1989年年初被評為我們村的“萬元戶”的,那時農村沒有商品房和固定工資的數據來直接對比,也拿不出來啥有利的證據。

當時評定“萬元戶”上邊要求的可能是依據農民家庭一年的收入或者是存款達到一萬元,但是實際在農村的很多萬元戶是靠拼湊出來的,把這個家庭所有的財產都計算在內,形成的數字!應該是不真實的,

我先說說那時我家怎麼評上的“萬元戶”!

我家這裡是1984年解散生產隊,包田到戶的,那年我六歲,就和媽媽下地到自己家的地裡幹活了!

那時因為我父親是退伍轉業到了社隊企業幹銷售,所以沒有“地畝數”,(地畝數就是人均分配土地的面積),我家四口人只有三口人的地,一共是2.1畝,其中有七分地是菜田。

當初生產隊時我家總是“紅筆”的,到年底都是欠生產隊的錢。分了地後,我家當時的“地畝數錢”和買種子的錢都是我父親從戰友那借來的。

幾年的耕種,田地沒有給我們家帶來啥富裕錢,一家四口靠種地也就是剛剛解決溫飽,因為自家有菜田所以吃菜還可以自足,並且菜田的蔬菜可以送到批發市場賣,因為市場很遠,所以大家都是在等收菜的來收,所以價格相對特別低。依靠種菜掙得錢基本都用來去糧店買麵粉和油了。所以一年下來,依靠種地基本沒有啥收入。

那時我父親在社隊企業中的工資收入是一個月70元左右,我家相當“萬元戶”基本不可能的!

在1987年我父親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從事建築行業,當時叫“搞副業”!是很不光彩的一種職業。

隨著我父親在建築隊了的努力,收入逐漸多了,家裡日子也好過多了!我家那時我和哥哥上學,就指著父親搞副業掙得那點錢過生活,雖然比以前好一些,但是和那些家裡勞動力多的比還是窮人!

就像好多年前那部電影《月亮灣的風波》一樣,我家的客人逐漸多了,都是來借錢的,可是我家剛剛見好的日子,沒有錢借給他們啊!那時就得罪了很多人!收割水稻的時候沒有人幫忙了,以前都是彼此間幫助,現在卻因為沒有借錢給你別人,所以也得到了報應!

在1989年的時候,我家蓋了新房,三間磚房,有部分錢是我舅舅借給我們家的。當時正趕上評選“萬元戶”的事,也不知道誰就推出了我們家。當時比我家有錢的有的是,偏偏找打我家真不知道是啥居心!

大隊(當時還是大隊,後來變得村委會)的會計和一幫人來到我家,開始計算我家的財產。

新建的三間磚房定價6000元,

建房時找建築隊借的腳手架(那種很笨重的三腳支架)也被算成我家的財產,估價2000元,

在建築隊借來的竹跳板也被算作資產:300元

我家早兩年前打的一套傢俱(大衣櫃、小衣櫃、聯二、高低櫃)被定價500元,

建築隊分的過冬煤(因為山西大同有工地,建築隊的車捎回來的)因為是大同塊,也被視為是資產,定價400元。

我媽媽說家裡沒有存款,居然還翻了我家,確實沒有,還派人到鄉里的信用社查了確實沒有!

最後我家那輛自己攢的加重自行車-“大鐵驢”也被算作財產,那時基本家家都有的,被作價120元,還有縫紉機也算了。

實在是沒有找到再能值錢的了,可是離10000元還差點,於是我家的存量也被作價了。還有就是新房建成時親戚家送的背面也算上了。我家養的雞也被算了,還計算了1年的雞蛋錢。

終於湊夠10000元了!我家成了“萬元戶”了!一個村裡就五家被評上了。我家和那幾家一筆簡直就是赤貧戶!

當時被評上“萬元戶”我父母很忐忑,知道這是得罪人了,人家要讓你現世,或者真的看看你家到底有沒有錢。背上這個名頭,誰知道將來有啥運動也許就會被抓典型的!幸好直到現在也沒有出啥事!

不是有啥別的意思,只是說說那個年代的“萬元戶”不見得都是真的!

不過回到題目裡我算一下啊!

前幾年農村整合,包括我老家周圍的很多村莊都拆遷了,都分了樓房。

我家那三間磚房和後來又建的三間一共六間房子算上門樓小房,一共給了150平米樓房,和其他人口和土地轉換的面積一共是200多平米,在添了點錢換了三套樓房!

當萬元戶的那三間房子,就算個整數花了6000元,那房子60平米,平均是100元/平米,前幾年分的樓房也升值了,現在值20000元/平米,這就是整整的增加了200倍!

所以那時的1萬元核算到現在是200萬元!當然這個算法之是適合我們這,那些房價高發展快的地方用該還多!

當時10000元就是個巨大的數字了,現在200萬真不算個啥啊!不是說都有那麼多的存款,只是估計很多房奴都揹著這個數在生活!



杜陵閒人


這個數字,完全精確計算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過實際貨幣存量來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這樣應該是最接近的一個數字。

30年前,那就是指1988年,這樣精確到具體年份,可以增加可比性。

在1988年,我國的M2存量是7425億元。

2017年年末,我國的M2存量是167.7萬億元。

那麼計算一下就知道:1677000/7425=225(倍)。

如果用簡單的話來說,1988年的1元錢,相當於現在的225元購買力。

這樣轉換一下,1988年的萬元戶,也就是30年前的萬元戶,就是相當於現在的10000X225=2250000(元)。也就是現在至少要有225萬家產的人,才能達到30年前的萬元戶標準。換句話說,現在擁有225萬元家常的人,是“新萬元戶”。

從現在來說,這個目標,中國至少有一半人扣實現了225萬元資產: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擁有自主房貸人,全部實現;在二線熱點城市,擁有自住房的人也基本實現。

但實際上,“新萬元戶”生活質量不一定達到30年前的萬元戶標準。因為那時候的萬元戶,基本上是屬於社會上最高收入哪一個群體,農村裡一個村莊有一名萬元戶就很不錯了。因為以前什麼都便宜,吃的都是純種健康食品。而“新萬元戶”大部分資產都沉澱在房子上,即使是農村,一個村莊沒有幾十上百個“新萬元戶”都說不過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除去資產之外,現在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也比30年前的萬元戶生活滋潤:那時候萬元戶不一定裝的起電話,現在手機是人手一部;以前萬元戶穿的衣服,也是很普通,現在普通家庭哪一位沒有幾套衣服一雙鞋子換洗;30年前段萬元戶,冰箱彩電洗衣機都是奢侈品,現在那個家庭裡冰箱彩電洗衣機不是正常配置?

總而言之,社會是在進步,單純比較30年前的萬元戶與“新萬元戶”的標準沒有價值。價值在於社會整體在進步,人們生活整體在改善。


波士財經


先看一組數據你就會明白!

吃:

30年前兩,三分錢可以隨便挑一根冰棍,但現在至少一塊錢才能買一根普通的冰棍

30年前一斤白糖8分,現在一斤白糖最便宜都要3元。

30年前一隻烤雞6元,現在一隻烤雞40元。

30年前米麵一斤平均一毛四,現在米麵一斤三塊二。

30年前一顆白菜4分,現在一顆白菜3元。

30年前一塊多點錢可以買一公斤豬肉,現在30塊錢可以買一公斤豬肉。

30年前在大飯店請客吃飯一頓飯不超過50元,現在請客吃飯一頓飯沒有800下不來。

由此計算得出,在吃的方面,現在的價格約是30年前的25倍。

用:

30年前品牌電視600元左右,現在品牌電視3000元。

30年前非常好的電冰箱1000元左右,現在想買好一些的電冰箱沒有3000元以上就不用想了(以前電器類用品稅收較高)。

30年前過年買一新身衣服不會超過20元,現在買一身新衣服至少400元。

30年前一個洗臉盆是兩毛錢,現在一個洗臉盆8元。

在用的方面,現在的價格約是30年前的45倍。

行、住:

30年前坐一趟客運車回家是5毛錢,現在坐客運車回家是30元錢。

30年前租房一個月是4元,現在租房一個月是900元。

30年前公交車一次一毛,現在的公交車一次1元。

30年前一個月的水電費不到一元,現在一個月的水電費五六十元。

30年前房價平均一平米800元,現在房價一平米9000元。

在住、行等方面,現在的價格約是30年前的40倍。

學:

30年前小學生學費一個學期約7元,現在學費一個學期800元,一些私立小學學費甚至上萬。

30年前一塊錢可以買一大把鉛筆,現在1塊錢只能買一隻鉛筆。

30年前高中生一學期學費20元,現在學費一學期1500元。

30年前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20元,現在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1200元。

在學習類方面,現在的價格至少約是30年前的70倍。

工資:

30年前的月平均工資約100元,現在的月平均工資4000元。

工資翻了至少40倍。

由上數據

在那一萬元屬於存款的前提下,30年前的萬元戶相當於現在的至少50萬元,再加上現在通貨膨脹物價飛速上漲,根據社會需求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再像30年前那樣簡單的湊合,需要支付的稅收,保險,娃的補習班等越來越多,而且現在屬於互聯網時代賺錢不再需要體力而更重要的是腦力,

因此還要再翻一翻就是得至少100萬,其實也差不多就是100萬了,畢竟就算是30年前的一萬元也只夠一家人在那個年代無憂無慮的生活最多5年,一天平均五元錢過得只能算比較滋潤,如果要買個電視冰箱啥的就不太夠了,換算到現在的100萬,租房一個月2000,五年12萬,再加上吃喝住行順便養娃,娃一個月上幼兒園買奶粉補習班一個月最多1萬,一年六個月6萬(注:此數據只用於二三線的小城),五年100萬過得也算比較滋潤了,因此30年前的萬元戶換到今天差不多就是100萬左右。


鎂客網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流行說萬元戶,而在當時而言,一條村、一個地區出現萬元戶,也是一種榮譽。然而,對比三十年前的萬元戶,也會有相應的物價房價給予配套。例如,1980年代人均工資幾十元,而工資超過2、300元已經是很厲害的了。與此同時,在當時而言,物價非常便宜,幾角乃至幾分就可以購買了相應的物品,即使是當時比較奢侈的電視機,也大概幾十元到上百元,與現在相比確實便宜不少。與之相比,目前我國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與三十年前相比增加了幾十倍,物價方面,以前幾角錢一頓飯,或幾元下個館子,而如今下館子也需要上百元,物價上漲近百倍。房價方面,1980年代房子非常便宜,而如今房子少則一兩百萬,多則上千萬,普通工資完全不能應對。如果綜合來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萬元戶,如今大概等值於一百萬以上,大概提升百倍的幅度,但對於當下而言,即使擁有了百萬資金,似乎也沒有特別大的主動性,恐怕在一二線城市,一百萬僅僅可以交到一次首付而已,如今的生活負擔確實很大。


郭施亮


基於物價、購買力,以及不同時期人們生活品質追求的不同,特別是30年來個人對安全感的體驗不同,我們建議用財富體驗感來判斷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30年前,“萬元戶”代表的是一個家庭的總資產超過1萬元,當時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是30元左右,夫妻二人60元,年入720元,想要成為萬元戶,不吃不喝得14年。90年代,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約為8%,那麼,1萬元存款的年利息是800元,相當於兩個雙職工的全年收入。

不過,即使是“萬元戶”對於當時緊俏的產品,如桑塔納轎車、大哥大來說,卻也要慎重消費。當時普桑的價格為12萬元左右,大哥大的價格在1萬元左右,而且話費昂貴。不過,現在家庭用車、智能手機早已經是家庭普通消費的一種了。

當然,“萬元戶”之所以能成為有錢人,其收入來源一定具有改革開放初期,商品經濟放開的特點。比如通過倒買倒賣的小老闆,憑著開出租跑長途的司機等,這些人往往快速掘金,雖然缺乏一定的遠見,但當時已經是相當了得,其財富體驗感可以說非常愉悅。當時人們在住房需求上也不太高,具有一定購房意識的人也早早的謀得單位福利房或者在私房的基礎上進行加蓋。

因此,90年代“萬元戶”的優越感比較強烈。那麼,反觀現在,能夠實現這樣的財富體驗,相對獲得更多的優越感,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衡量:

1、擁有一份充足保障的保險產品,保額在300萬元左右。

2、擁有2至3套二線及以上城市的住房,單套住房面積大於120平米。

3、可以從容的實現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並且已經遊歷過大多數熱門景點。

4、對孩子的教育較為注重。

5、家庭現金理財規模在600萬元左右。

6、家庭風險類投資產品300萬元左右。

7、用於1、2臺中高端汽車。

8、每年聽2、3場音樂會。

綜上,我們大概測算了2018年版萬元戶的標準為,總資產2700萬至3000萬元左右。


財經無忌


“萬!元!戶!”這個響噹噹的頭銜,在70年代末,簡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詞。

那時候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1萬元簡直可以數十年不愁吃穿了…

不過,隨著近三十年通貨膨脹的侵蝕,“萬元戶”已經成為歷史概念。

而如今,衡量一個人的經濟水平已經不用“萬元戶”了,而是“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他的日常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這種狀態是不是相當於三十年前的“萬元戶”?

那麼,問題來了,在現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要想完全實現這種狀態需要多少錢呢?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的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答案是:255萬!

但是這個數字仍然存疑,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是在三四線小城市,255萬可能確實足夠,但要是在北上廣之類的一線城市,可能只剩下呵呵的苦笑聲了。

於是,在胡潤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中提到,財富自由門檻一線城市達到2.9億,二線城市達到1.7億。

這一門檻比去年上漲50%。胡潤說,主要原因可能是房價快速上漲和人民幣貶值。比較有趣的是,當你還沒財富自由時,很容易低估了門檻,會認為1.6億和9500萬就夠了。

一線城市的財務自由門檻達到2.9億,也就是說北上廣的財務自由標準是2.9億,這一數字超乎我,可能也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可見,想要達到財務自由,是很難的。絕大所數人幾輩子也掙不到2.9億元啊!

雖然很難,但還是要堅持夢想,因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36氪


萬元戶,顧名思義是指存款或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民戶。萬元戶這個詞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產生的。那個年代萬元戶是個相當了得的人家。

“萬元戶年代”的1萬元可以買到很多的東西了。那時候米價1毛多一斤,豬肉五六毛到一塊錢左右一斤,走親戚送禮2-5元左右,1萬元可以買很多東西了。並且那個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就比較少了。工人工資一般是每個月三四十元左右。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稱之為萬元戶。不過因為時代好了,人均收入增加,這個詞已經成了歷史概念。

萬元戶概念的出現,主要與小平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在粉碎四人幫之後,實行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密切相關。先是率先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改革措施之後,在城市逐步允許個體經營,打破大鍋飯,尤其是後來的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後,人民群眾的收入普遍增加,當時極少一部分人的家庭存款超過了一萬元,成為讓人羨慕的對象。

如果要對比那時候的一萬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真的很難比較。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衡量的尺度能夠貫穿歷史不同發展時期、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包括居民生活物價、房地產、貴金屬、貨幣供應量、藝術品等,不同時期這些商品價格和通脹水平都不同。

如果一定要比較,那就只能用貨幣購買力做簡單比較。此外還可以參考貨幣供應量和GDP。

比如那時候大米大約0.15元/斤,全國價格相差不大,現在的大米價格在2元多到9元多,甚至還有更貴的天價米,我們這裡平均3元左右,價格相差20多倍。那時候豬肉豬肉每斤0.5-1元左右,現在豬肉每斤價格大約10-15元左右,相差10-30倍。

那時候即使是北上廣,在80年代初,一萬元至少能買一兩套普通房子,現在相差多少倍,去看看房價就知道了,那時候還沒有學區房和投資的概念,買房只是為了自己居住。

那時候黃金價格大約是32元/克,現在大約是280元/克左右,價格相差大約9倍。前幾年黃金價格最貴的時候大約400元/克,價格相差12.5倍左右。

那時候的工資普遍很低,一位和我一起健身的老大哥說他剛上班,做學徒時工資只有26元,後來逐步漲到四十多元,現在退休金四千多;另一位大學本科畢業的老大哥剛工作時工資好像是35元,那時候的大學生畢業後屬於國家幹部,工資比普通工人高很多,現在他還沒退休,副教授級別,工資拿到手五千多,他說要晉升正教授,工資還會漲一點。在北上廣深,工資最少也得一萬才能過得比較舒服一點吧,即使是在小城市,工資至少也要三四千才能保證基本生活。

那時候工資很低,但是也能養家餬口,那時候一大家人兩三個人掙工資,還要養活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

以上貨幣購買力和黃金價格,除了房價,在這幾十年內變化並不大,最多也就是三十多倍的漲幅。下面的數據或許才是讓我們感覺錢越來越不夠花的原因。

先解釋一下M0,M1和M2。

流通中現金(M0),指單位庫存現金和居民手持現金之和,其中“單位”指銀行體系以外的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r

狹義貨幣供應量(M1),指M0加上單位在銀行的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活期存款。\r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指M1加上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其中,中國人民銀行從2001年7月起,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計入廣義貨幣供應量M2。

最早一批萬元戶出現在1985年前後,就以1985年年底的數據做比較基礎,下面看一下央行公佈的數據。數據來源於證券之星,如有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1985年12月,M0是987.83億,M1是3011.39億,M2沒有數據。M2最早的數據是1990年12月,15293.4億。

2018年6月,M0是69589.34億,M1是543944.7億,M2是1770178。

這33年中,M0增長了約70.45倍,M1增長了約180.63倍,M2較1990年12月增長了約115.75倍。

也就是說1985年年底的一萬元,在2018年6月份,分別應該是70.45萬和180.63萬,其實更準確的數字應該是對比M2。但是由於缺乏數據,無法做對比。

如果按照1980年12月的數據對比,M0是346.2億,相差大約201.01倍,M1是1315.74,相差大約413.41倍。

如果按照GDP計算,1980年GDP是4587.6億元,1985年GDP是9098.9億元,2017年GDP是827122億元,分別相差大約187.12倍和90.9倍。按照GDP計算有很大的片面性,只是看看就行。

所以不用比較了,還是努力掙錢吧。

以上只是簡單對比,全球都在通脹,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不同商品通脹水平相差極其巨大。沒有任何一種商品能夠真正保值,無論是黃金還是房地產。俗話說盛世的古玩,亂世的黃金,最近幾十年房地產成了最熱門的保值增值投資項目,通脹率明顯超過其它商品。一方面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貨幣增發也比較多。

但是下一個十年,二十年,房地產不可能再這麼瘋狂的漲下去。以後什麼商品最具有保值和投資價值,誰都不知道。



行遠健身


萬元戶是指存款或年收入達到萬元的家庭

30年前是1988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萬元戶”已經不新鮮了,或者說那時候的萬元戶家庭算比較小資但還算不上富豪,90年代的大哥大上萬元,寶馬也要八十萬,沃爾沃960也要70萬,本田低端車也要30萬,豐田四五十萬,年收入才萬元的萬元戶也買不起,只有富豪才能消費。

即使是萬元戶在80年代初還是比較少的,那時候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上海普通工資也不過是30左右,能有50已經算高收入了,那時候的上海非中心地帶房價3000左右/平,每平房價相對普通工人工資是100倍。即使是所謂的“萬元戶”也買不起,只有真正的富豪才能在上海買房,小資想在上海買房也是相當有壓力的,畢竟家庭年收入也不過萬元而已,更何況那時候小資家庭也很少,不代表主流收入群體。

如今的上海非中心地帶按均價50000/平的算,工資就算按3000算也不過是16倍,對於不少人來說雖然還是買不起,但相比“萬元戶”年代的普通人工資來說整體購買力是上升的,當年能玩得起大哥大的很少,如今幾千上萬的蘋果機都“爛大街”了,更何況在在上海長期工作還只有3000的人也太廢了吧,不如回鄉下老家工作。

80年代初米價1毛5,肉價1元,相對於30的月工資購買力可以買200斤米,30斤肉,如今的米價4元一斤,肉價15元一斤,3000的工資能買750斤米,200斤肉,相比於當年,購買力是上升的。

當年的年萬元收入的萬元戶大約相當於現在年20萬左右的家庭,在如今的中國已經不稀罕,這個檔次的家庭還是比較多的。買幾十萬的車並沒有太大壓力,買房也比當年相對輕鬆,20萬的購買力按米價,油價算遠遠超過了當年的萬元了。所以說當年的1萬相當於現在的20萬其實也是高估了。


夢見夏鄉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認為其重要意義在於,研究歷史可以幫助你看清未來。

曾有媒體報道,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的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答案是“255萬”。是真的嗎?30年前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第一,以房價為參照標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7年房屋均價是408元/平方米,2016年7476元/平方米,相當於30年前的18.32倍。這樣看,30年前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18.32萬元。而人民日報報道,1989年北京房價1600-1900元,平均約1750元,2017年達到67951元,相當於1989年的38.83倍。如果以房租為標準,增長會更高,據說超過2000倍,但因為當時並非市場化房租,不具有比較價值。

第二,以工資為標準。1986年河北省在崗職工平均月工資105.67元,2016年是4611.17元,相當於86年的43.64倍。30年前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43.64萬元

第三,以糧價為標準。1986年河北省小麥收購價格為每斤0.22元。1985-1989年間,國家連續多次提高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但之後20年漲幅很小。到2017年的收購價格為1.18元,大約是30年前的5.36倍。因此,30年前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5.36萬元

綜合以上分析,三個角度簡單平均來看,30年前的1萬元,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2.44萬元。這一比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什麼東西都沒有知識的漲價來得快!科教興國的價值,其實已經藏在歷史細節裡了。


(謝謝有讀者指出不嚴謹的地方,全部數據重新進行了查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