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的單兵裝具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ayukisama


單兵裝具可以解理為武器裝備和保障用具的總稱,這樣解裝具二字是非常科學的。單兵裝具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現在的新階段,經歷了非常重大的演變,用流行的話來講就是越來越好。


可以說,我軍的單兵裝具包括作戰類裝備與生活類裝備,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步兵的作戰類裝備通常是一支步槍,或者是衝鋒槍,外加一個子彈袋,這可以從反映建國初期的一些軍事題材影片中看到。


但是解放軍發展到目前的新世紀新階段,個人的武器裝備配置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步兵士兵擁有了凱芙拉防彈頭盔、也有了防護鏡和護目鏡,在海外執行任務還人圾防彈衣發放到位,更好地保護士兵的身體。如果有特種兵,還會有戰術手電、吊帶褲型盔甲式下襬、防彈褲式護踝、戰術護肘、戰術護膝等裝備。 另外,解放軍也開發了多功能模塊式單兵戰術背心,裡面可以放指南針、地圖、單兵型手持式戰鬥電臺等等。在輕武器方面,解放軍已經由建國初期的56式半自動步槍,發展成九五式全自動突擊步槍,再帶上5個自動步槍彈夾,那戰力真的是虎虎生風。


以執行冬季適應性訓練任務為例,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拉練,建國初期直到1990年代,官兵們也就是背上挎包水壺,扎一個武裝帶,後背上是被子和褥子打成的揹包,沒有什麼特殊的,就能到野外去走了一個禮拜。但是現在,官兵們配發了大型背囊,被子褥子、生活雜物都可以放到裡面,顯得方便了不少。1990年代官兵拉練時背的防毒面具包,現在的拉練過程中也在使用,這個發展變化不大。

此外,單兵裝具還區分為攜行和運行。剛才咱們說的冬季適應性訓練使用的背囊,就屬於攜行的物資。對於運行的物資,現在部隊都配屬有行軍式大型旅行手挽包、中型手挽包等,裡面可以裝四季的軍裝,防止夏天出門打仗,到冬天了沒有厚衣服穿。 總之,經過69年的發展建設,我軍的單兵裝具已經是越來越好,越來越能夠吸引優秀青年參軍入伍,保家衛國。


軍林天下


我軍在戰爭年代,一直在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各種裝備基本上以繳獲和自制相結合的方式獲得,一支沒有在裝備上完全統一,建國後,我軍的正規化建設進入了議程,特別是隨著半島戰爭的開始,我軍的裝備正規化也日漸展開。 我軍的單兵裝備在建國後經過了從前蘇聯引進、仿製、後來改革開放初期對交趾自衛反打戰後的單兵裝具自制到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新型單兵裝備的形成等幾個階段。



建國後我軍的單兵裝備還沒有制式化,可謂五花八門,既有仿製德國的步槍中正式,也有繳獲日軍的三八大蓋步槍。雖然三八式是1905年研製1907年開始量產的,到抗戰時期已經服役三十年,到半島戰爭時期更是達到四十五年,但性能還是並不落後。後來我軍也大批裝備了蘇式新槍,第一種就是最著名的就是“波波沙”衝鋒槍了,正式型號是PPSh41。這也是我軍開始單兵武器走向制式化的開始.....



我軍的單兵輕武器系列的正規化,不得不提到1956式系列半自動步槍、衝鋒槍、輕機槍和重機槍等。由蘇制武器仿製而來的56式半自動步槍在植被少的高寒區最利於在數百米外精確瞄準射擊,單兵每一基數可攜彈120發,能保障持續戰鬥。56式衝鋒槍火力猛,400米內也有相當的精度,可稱“小機槍”。56式班用機槍由100發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好,能有效封鎖敵地堡槍眼並殺傷遠距離運動之敵。56式火箭筒在攻堅時被稱為最適用的武器。這種單兵攜帶武器能緊隨步兵衝鋒,在百米內可準確打擊敵方的地堡,據統計被其擊中的火力點無一復活。解放軍在中印邊境反擊戰中取得了56式的實戰經驗。 1980年之後我國才真正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由於爆發了“對交趾自衛反打戰”,國家意識到自主研發武器的重要性。之後兵器集團裝備總公司於1980年被要求研發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輕武器。



於是1981式7.62mm自動步槍誕生了。 81和56看起來雖然二者的自動方式相同,81式自動步槍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槍機迴轉式閉鎖,可實施單、連發射擊,使用1956式7.62毫米槍彈,用30發彈匣供彈,彈頭初速720米/秒,固定的槍榴彈發射具能用空包彈發射60毫米反坦克槍榴彈,也可用實彈發射40毫米槍榴彈系列。但81採用短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 到1993年,兵器裝備部重燃對小口徑步槍的希望,於是兵器裝備公司開了研製。經過兩年的研製1995式5.8mm步槍出現了。並且大量生產,備部隊用。全稱QBZ95。由於部分相似的外形,我曾一度認為95是法國FAMAS步槍的仿製品。



但二者的設計結構和自動方式完全不同:95式突擊步槍使用導氣式自動方式與槍機迴旋閉鎖,而FAMAS用延遲後坐式自動方式。95式突擊步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自動機採用短行程導氣式活塞,機頭回轉式閉鎖,可單、連發射擊。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裝置。外部材料大量使用了工程塑料。另外還配有3倍白光瞄準鏡和微瞄準鏡。下可掛40mm榴彈發射器以及槍刺。95式步槍應該是我國輕武器系列中最成功的一款。在我國收回香港駐港部隊進駐的電視新聞畫面上,我們才有機會第一次目睹這款新式步槍的真容。結合以上幾個特定時期我軍單兵武器的發展,所配套的服裝等系列單兵裝具也有了階段性的長足進步,充分展示了我軍作為勝利之師威武之師在各個歷史階段不同的風貌。


李三萬的三萬裡


以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因為各種因素的原因,發展十分緩慢,在國防開支方面,也十分有限,所以我軍單兵裝備的更新速度和品質也比較低,和美軍等發達國家武裝到牙齒的級別還是有一定距離的,而且陸軍在三軍中的發展速度最慢。

單兵裝備,就是士兵隨身攜帶的東西,以前我們沒有統一的攜行具,什麼武器,子彈,手榴彈,急救包,乾糧在身上披披掛掛,啷裡郎當的,很不方便,而且還有點累贅,到了九十年代,才研製出第一代攜行具――91式,雖然解決了那些披披掛掛的零散袋子,但是也有很大的缺陷,水袋設計不合理,靠牆休息還硌腰,不利於長途行軍,所以後來又出現了95式,比91式更加舒適,增加了肩帶,腰帶和彈夾包,防毒面具等。



從服裝來看,一開始我軍多是國防綠的純色軍裝,連迷彩服都沒有,在作戰過程中的隱蔽性非常不好,後來小規模生產了一批,不過不是太好,當時是以韓國和英國迷彩服為藍本設計的,後來又仿製美軍的M81式山地迷彩服做了一批,也就是我們說的87式迷彩服,這是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單兵迷彩服,不過仍然不能算是好的迷彩服,沒有良好的防紅外偵查,穿起來還比較熱,還比較容易破,後來推出的新的迷彩服,仍然不能讓人滿意。



2007年時,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裝更新活動,從常服到訓練服都有,軍服質量也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質量更好,冬季保暖,夏季透氣,也不容易磨損,隱蔽性更高。

從武器來看,我國的56式步槍為第一型步槍,仿照的是蘇聯的AK47,此槍射擊速度快,易於保養和維修,在惡劣的環境下也比較可靠,就是後坐力大,沒什麼準頭。63式半自動步槍,以56式為基礎,精度更高,是當時世界最好的步槍之一。



81式自動步槍,我國最經典的步槍,保養維修簡單,可靠性和準確率高,就是槍身是鋼製,太沉,攜帶不方便。95式步槍,是一款沒有槍托的步槍,完全脫離了蘇聯的影響,但是性能絲毫不受影響,因為少了槍托,所以質量輕,容易攜帶,適合在巷戰中使用,但沒有空倉掛機,使用時裝彈效率降低。

雖然我們和發達國家之間武器裝備還有差距,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防力量的不斷強大,終有一天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的偉大的復興指日可待。


軍事一點通


單兵裝具一直是各國軍隊裝備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我軍同樣如此。

建國之初,我軍的裝具其實比較雜亂,比如繳獲國民黨軍的、布制的、皮製的等等,而且由於供彈具不同,外觀也有很大的差異,難以規範化。

後來我軍開始使用著名的五六式系列武器,因此誕生了配套的裝具,比如五六式衝鋒槍彈匣胸掛、五六式半自動步槍胸掛、手榴彈包等,這些裝具彼此分離,穿戴比較麻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使用到了80年代左右。

而在這期間,還出現過給63式步槍配套的63式攜行具,其將彈匣袋、手榴彈帶等結合起來,使用方便,但是由於63式步槍表現不佳,最終隨著63式步槍退出部隊。

此後在80年代,隨著81式步槍的服役,81式攜行具開始使用。而且由於兩山輪戰的實際需要,很多士兵自行設計出了“戰術背心”,不過由於各種原因,這種戰術背心沒有得到發展,我軍後來還是以攜行具為主要裝具。

後來,我軍學習了美軍的ALICE系統、FLC背心等裝具,設計出了91式攜行具、95式攜行具等等,已經變得更加現代化和實用化。不過此時我軍採用的也是攜護分離的設計思想,將攜行具和防彈衣分開設計。

後來,將攜行具和防彈衣的戰術背心開始流行,我軍也研發了一些新式裝具。比如06式戰術背心、15閱兵戰術背心等等裝備,比如我軍的維和部隊使用的就是06式。並且近年來,很多部隊也自行裝備使用了一些非制式戰術背心(自行採購或者定製),使用效果非常不錯。


戰爭之王


為了保證一個士兵能夠做好準備投身戰場,除了身上的衣服和手裡的武器以外,各種零零碎碎的東西都需要使用攜帶具來將其帶入戰場——這些步兵裝具需要保證士兵能夠將需要的東西全部掛在身上,還需要保證它們不會因為士兵的戰術動作而東搖西晃,或者全部落在地上徹底丟失,而且還需要在士兵需要使用它們的時候能夠快速的被取出來。所以說,對於步兵來說,單兵裝具是非常中非常很重要的東西來著。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資金和觀念的問題,單兵攜帶裝具基本上都是士兵自己製作,因陋就簡來進行應急處理的產物。即使是在抗美援朝,甚至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所有的士兵所攜帶的單兵裝具基本上都沒有考慮過人體工學設計,基本上也就是一個包加一條帶子,大塊頭的東西直接三橫二豎直接打包上肩帶,直接揹走,等要攜帶的東西多起來,先不說掛載的麻煩程度逐漸增加,而且這樣子掛很容易遺漏物品,甚至因為載荷不合理,導致士兵嚴重疲勞和受傷,戰術動作被阻礙,以及行動當中引起各種不必要的響動,導致作戰出現問題。

在80年代中美蜜月的時段,中國參考了美國單兵攜帶具系統的設計,將裝具全部全部重新發設計,保證其符合人體工學,並且能夠滿足士兵對於裝備根據任務的需要不斷變化而進行更換的需求。通過新式攜帶具高度模塊化的設計,可以保證士兵在攜帶各種不同的物資的同時,都可以自己組合出一個最省力,最不佔據空間,動作妨礙最小的解決方案。


紫龍防務觀察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單兵裝具從日常到戰時逐步趨於合理化、精簡化。體現出我軍後勤保障體系的日趨完備,士兵載荷下降明顯。

1949前的人民軍隊裝備“萬國造”,部分正規軍種能夠勉強湊齊行軍和作戰裝備。單兵攜帶主要是食物和彈藥。(模特身形不太好,諸君請自動忽略)

建國後,各軍區裝備依然不是良莠不齊,但是基本固定在武器彈藥數量均化,自帶飲用水源(水壺),服裝制式統一,食物給養增量,禦寒以棉被為主的“標準”裝備(自持7天,抗美援朝時期被美軍稱為“禮拜攻勢”)

1958年開始,國產裝備大量入役(蘇聯援助項目),我軍逐步轉化為“機械化”部隊。單兵裝備逐漸軍種化,主力步兵軍團開始配備後勤車輛。這時作戰鋼盔,軍銜制實施,裝備初步制式化。

1970年前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隨著國力的提升,開始制式化全部作戰武器裝備。全軍單兵裝備集體制,吸取歷次解放後戰爭的經驗,用來改善入役單兵裝備。但是由於沒有大的戰事,這個時期的單兵裝備是質量最差的一批。

1984年的裝備,部分吸取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成果。同時,國家軍力讓步於改革開放。僅僅進行了小範圍的調整。

1987年恢復軍銜制,並且開始強化整頓軍紀軍規(政治10年的問題)。單兵裝備開始出現飛躍式進展。

87年大換裝前

87年大換裝後

1996年,我軍裝備逐漸恢復機械化水平。士兵裝備開始融入現代科技技術,區分禮儀服裝和戰時服裝。

2005年,大批國產新型裝備配發部隊。電子化作戰的夜視儀,對講機、戰術手電、關節護具等等安全細緻的裝備不在是“稀有物品”。同時作戰服的口袋配置合理,作戰揹包的人體工程完備,大大降低戰士行軍時的疲勞程度。

如今,防彈背心、戰術護膝、夜視裝備、凱拉夫頭盔、戰術皮靴、護目鏡等等這些“精緻”的單兵裝備,我軍諸軍種皆有配備;醫療自救用品也是人人必備;先進的單兵作戰信息集成數據鏈更不在是高級貨。

建國69年一路走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精神沒有丟,裝備更是日趨完善。可以讓戰士們發揮出更加強大的戰力來!


軍武數據庫


說到戰鬥裝具,我軍多年也簡陋,沒有國力基礎做支撐,發展較為緩慢,長期以來挎包水壺武裝帶,三壓二揹包一打,背杆槍就出發,說者簡單,新兵都怕緊急集合打揹包,身上零碎自不少,如雨衣紋帳子彈帶手榴彈防毒面具針線包急救包等等,穿戴起來林林總總十幾件,有規定,什麼左肩右誇等,一絲不亂,一般單兵好點,重裝備士兵如機槍手,迫擊炮,無後座力炮手就重得多,難怪聽見哨音就緊張,這種狀況持續幾十年,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別說裝具,就是基本的軍裝,往往又大又肥,多有不合身。再看看現在,這個叫06式單兵戰鬥裝具,非常人性化,非常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護肘護膝防彈背心戰術防護手套加上睡袋吊床野戰食品等,對保持戰鬥精力多有影響,為減負大傷腦筋,各國皆如此,步兵身上越來越重,開啟外骨骼設計, 如何呢?魂舞大漠多不看好這種思路。

大階段。從紅軍時期到建國初期,是一個大階段,最初的米袋子,子彈袋子,手榴彈帶子,從衣服到鞋帽,全然自家縫製,槍靠戰場繳獲,有槍無彈,有彈無槍,一直戰鬥到建國,士氣旺盛,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開啟我軍偉大傳奇。太行山衝下八路軍,能打善拼,苦仗、硬仗、惡仗,沒吃少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此際的我軍談不上裝具,軍裝補丁落補丁,草鞋自個打,沒有軍帽嗎,自家想辦法。就是這樣,老蔣尤責備我軍遊而不擊呢,啥都沒有的叫花子隊伍,打勝仗靠得正是戰鬥意志和決心。開了國有了制式裝具,有了正式的軍裝,53式步騎槍、56式衝鋒槍成為普遍裝備,其中63式裝具可圈可點,可快速固定與脫離。制式化是最大的特點,別的說不好。

過渡期。91式、95式、01式,對外軍多有借鑑,不再打揹包,有了制式揹包,注意防護有了戰術背心,但設計自有不少隨心所欲處,如91式的水壺袋子放在腰椎處,戰士靠坐、翻滾極不方便,平時取水也甚不便利,制式揹包也不防水,極容打溼弄髒,95式雖有進步,但其兜袋不能脫卸和改變位置,取物多有不變。並不能根據戰鬥任務調節自載特性,三款裝具明顯就是個過渡,但逐步在完善適應,配件豐富的單兵裝具系統開始形成雛形,應該說這是一個積累經驗,在材料、工藝和細節不斷摸索的一個過程,你懂得,我軍自有作戰思想,裝具應符合我軍特點,所以這一過程變得非常積極,沒有這個過程,一套科學合理的裝具造不出來。變化大而快,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徵。多少此前沒有的裝具都被打造出來,如睡墊、睡袋等。

成熟期。戰術背心通用化,不再有亞型,生活攜行具實行高度模塊化,組合式背囊使大部分功能得到整合,標準而統一,向輕巧、靈活、快速要戰鬥力,應該說已臻成熟起來。這也是我國國力上升的一個標誌,不但滿足自家用,戰術背心賣遍了全世界,鹹說防護力強,穿著輕巧而舒適,價格成為白菜化,成為是實力的另一種體現。我軍單兵裝具從無到有,發展幾十年,越來越好,令人可喜。昨天滿滿的無奈,今天最新最全最齊備,受到軍隊的喜愛。


魂舞大漠


所謂單兵裝具就是為了保證士兵在戰鬥中隨身物資(包括戰鬥物資和生活物資)所製造出的攜帶工具。而要說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單兵裝具的發展演變,那簡直就是一部屌絲逆襲高富帥的勵志小說!


小米加步槍

人民軍隊在最初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依靠的就是小米加步槍,小米袋就是全部的生活物資,步槍加子彈帶就是所有的戰鬥物資,稍微奢侈一點的還可以配個木柄手榴彈帶。就是這麼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裝具,我們爬雪山過草地,我們打垮了日本侵略者,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打跑了美帝國主義!

長期停滯的雨衣挎包水壺三大件

不得不說,從建國後初期裝備制式化一直到八十年代,我軍的單兵攜行具沒有取得長足的進步,隨著防止AK系列步槍而帶來的蘇系裝具也僅限於簡陋的彈藥裝具,僅能放置幾個彈匣和幾枚手榴彈。而單兵所需要攜帶的其他物資一直停留在簡單的繩索捆綁狀態,比如最重要的被褥,我們也需要三橫壓兩豎捆綁打包,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不防雨防潮。對於雨衣、防毒面具、水壺這類單兵物資,我們所採用的也是極其簡單粗暴的方法,那就是做個布兜,然後加根帶子,只要能背起來就可以了,絲毫沒有考慮人體工程學。這種方式極其容易遺漏物品,而且不方便戰術動作的展開,各種東西相互撞擊引起的聲音也不利於隱蔽,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種局面持續了幾十年之久!



九十年代單兵裝具的革新

八十年代,我軍通過總結實戰經驗以及對外交流,開始逐步重視單兵裝具的研發製造。這就誕生了91式單兵裝具,於1995年開始列裝全軍。該裝具主要分為戰鬥攜行具(戰術背心)和生活攜行具(揹包)兩部分,戰鬥背心片由快速抽拉式尼龍繩鎖定,可以適應不同士兵體型。塑料卡扣也讓彈匣袋和手榴彈袋開啟非常迅速。而91式揹包的出現讓士兵可以快速方便的收納被褥衣物,有效的減少了不必要的體能消耗,也大幅提高了部隊應急反應能力。




新時代單兵裝具的跨越發展

不管是91式還是後來的95式,它們採用的都是固件功能設計,實現裝載功能的都是縫製在背心上的固定兜袋,這樣的設計功能單一,靈活性也太差,不能隨著兵種和戰場環境的改變而調節自身功能,我軍在充分吸收了美軍的設計優點後,推出了06式通用單兵攜行具系統,該攜行具採用模塊化設計,戰鬥部分由背心和各種附件袋組成,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加裝或減少附件袋(不同尺寸的彈藥袋、電臺袋、護頸、護襠等等),適用我軍所有地面兵種。



而06式的生活攜行具同樣高度模塊化,根據需要可以可以靈活搭建的背架組件(背架、肩墊、腰墊)與多個可組合背囊(主囊、側囊、睡袋攜行袋等)等設計,無論士兵攜帶物資輕重多少,06攜行具都能提供一種最省力,佔用空間最小的方案!就是這麼騷!可以說06式單兵裝具的出現不僅使我國追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是對長期雨衣挎包水壺的最好彌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