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脾胃健康,入秋應常按三大穴位

立秋以後,天地陽氣逐漸的收縮,陰冷天氣逐漸增多,早晚溫差也變得比較大。為適應天地變化,人體氣血也隨之內收。立秋以後,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腸胃功能加強,人們食慾隨之旺盛,可以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營養滋養身體。想讓人體脾胃變得強壯,經常按摩三大穴位很有必要。

想要脾胃健康,入秋应常按三大穴位

立秋過後終伏期間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溼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大養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祛溼養脾胃的好辦法。

除了按摩祛溼養脾外,還可食療

忌食生冷食物。

想要脾胃健康,入秋应常按三大穴位

剛入秋天氣還很熱,但陽氣已變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後食用,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

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能滋養腸胃,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於受損。

選擇清淡的食物。

想要脾胃健康,入秋应常按三大穴位

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適當多吃,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溼的功效。中醫養生理論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以淡補為主。

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應“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溼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使體內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了鴨肉外,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幹、清心安神的效果。

小編提醒人們,還可吃祛溼熱的藥物。如暑溼偏重,可用些祛溼熱的藥物。《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可見,祛溼藥物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